11.26 北京的十渡

十渡风景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是中国北方唯一一处大规模喀斯特岩溶地貌。十渡风景区是中国国家AAAA景区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并授牌。

公园的申报成功,为北京增加了一处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科技型世界地质公园,也使北京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共有八个园区,其中十渡为八个园区的核心园区——十渡园区。十渡风景区是大清河支流拒马河切割太行山脉北端而形成的一条河谷,全程约20公里。由于在历史上这条河谷中一共有十个渡过拒马河的摆渡渡口,故而得名“十渡”。现在公路已经修入河谷,这十处渡口早已改建为漫水桥没有真正的渡口了,但是十渡的名字却一直沿用至今。

名称由来

古代的拒马河水很大,河上不能架

桥,每拐一个大弯进一个村庄就有一个渡口,在一渡至十渡20千米内共有10个弯,也就有10个渡口,十渡也就由此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就与佛教有关,“十渡”是佛教的“十方世界,普渡众生”的简称。十方世界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什么十渡的一至五渡没有叫“渡”,而从六渡开始才叫“渡”呢,因为佛教的信徒要做到五戒(亦称五关)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过了这五关才能得以度化。(五渡叫西关上)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六到彼岸”,是佛教提出的从生死彼岸到达涅槃彼岸的六种途径。这六种途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把有缘,应该得度的众生,统统度化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自利利他。“十渡”是功圆果满的象征。[1]

地理位置

十渡风景名胜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西南和河北省接壤,地处太行山北段余脉东北侧、华北平原西北山区,距市区80千米。从地理位置上讲,处于北纬39度5——39度6与115度3——115度8之间。

十渡风景名胜区景区实用面积301平方千米,是北京市最大的自然风景区(长宽距离)。东起一渡村,西至大沙地,北到三清洞,南至高粱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最宽处25公里。

景区海拔点大洼尖1210.8米,次高点牛角山1176.94米,最低点是张坊84.2米。十渡镇最低点是五渡,海拔135米。[2]

自然环境

  • 气候

十渡风景名胜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1.2度,年平均降水量687.5毫米。这里气候宜人,水质良好,由于拒马河穿境而过,所以空气相对湿度大,大气质量优良,空气质量数一级标准。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有“天然氧仓、自然空调”之称。

由于远离县城,没有任何工矿企业的污染。空气、水源质量良好。地理位置极佳。在北京西南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山清水秀的十渡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生物资源丰富,植被的覆盖率达82%,是一个游人修身养性的好地方。[2]

  • 演变

大约在18.5-10.5亿年期间,在地质上称为中元古代,本区当时为强烈沉降带,是广阔的海洋环境。

在18.5-17亿年前乏为长城期,本区为燕辽裂陷海,本区主要沉积岩石为石英砂岩、页岩、白云质灰岩等。大约在17-14亿年前,称为南口期。海洋进一步扩大加深。燕辽列陷海变为燕辽海、本区主要出浅海石英砂岩、硅质白云岩,燧石团块,燧石条带白云岩,含锰灰岩等,即本区北部的高于庄组、大虹峪组。

大约在14-10.5亿年前,称为蓟县期,七区仍为广阔的燕辽海,沉积形成了巨厚碳酸盐岩,如在石门村附近采石厂的紫红色岩石为白云质泥及钙质页岩,当时为浅海近岸环境,这套岩石形成年代大约距今14-13亿年之间又称为杨庄组页岩。

大约在10.5-8.5亿年之间称为青白口期,这一时期海水变浅,原来的燕辽海变为燕辽陆表浅海,本区沉积岩石为砂页岩及板状泥质白云岩。

大约在距今8.5亿年之后开始了地质历史上有名中的加里东运动阶段,地壳抬生,隆起,并有断裂发生。

大约在距今8.5-5.7亿年前,中国南方为海相沉积,称为震旦系,而北方包括本区在内已上升为陆,停止沉积。

大约距今5.7-5.1亿年前,为地质上的寒武纪,本区再度下沉为海,其中5.7亿-5.5亿年前为华北古陆,5.5亿-5.4亿年前为华北陆表海,5.4亿-5.1亿为滨浅海环境,这一时期沉积形成豹皮状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

大约在距今5.1-4.39亿年前为奥陶纪,在距今5.1-4亿年之间本区海洋扩大加深,多形成厚层状石灰岩。

大约从距今4亿年-3.5亿年之间本区上升为陆,即当时的华北古陆。缺失上奥陶(4亿-4.39亿),志留纪(4.39-4.09)泥盆纪(4.09-3.62亿年)及下石灰纪(3.60-3.50亿)。

大约距今3.50亿年-3.26亿年,本区为早石炭纪,华北准平原,3.26-2.9亿年为中上石炭系,本区为华北北缘高地,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堆积,煤层为本溪组和太原组(本区北部堂上,四马台村,史家营一带)。

大约从2.9亿-2.5亿年本区为二叠纪,其中2.9-2.8亿年为早二叠纪,沉积砂页岩含煤系为山西组煤层,2.7-2.5亿年为近泥沙质沉积含煤系(上盒子组,下盒子组等)。

大约2.5-2.08亿年前,本区再度隆起,地层缺失,当时为三叠纪。大约从距今2.08-1.35亿年本区为侏罗纪,本区以砂砾岩沉积和火山岩为主,这时大量火山喷发,形成玄武岩,安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如百花山的火山岩。

大约距今1.35亿-0.65亿年之间白垩纪,本区在山前坨里一带有砾岩和砂页岩堆积。

距今6500万年以来为新生代,其中6500万年-240万年之间为第三纪,240万年-1万年为第四纪,1万年为全新世。

  • 生物

这里各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市级野生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十渡山清水秀,西南各谷沟的山岭区都有较好的原始次生林,有珍贵的野生猕猴桃和野葡萄。主要树种有榆树、山杨、山柳、青檀树等,还有五角枫、橡树、桑树、国槐、柏树等十几科二级名木名树。另外,还有霸王草、野葡萄等上百种可食用野菜及远志、柴胡、黄芩、沙参、知母等百种名贵药材。拒马河中有古老鱼种和繁多的水生动植物,细鳞产颌鱼是古鱼类活化石。有山羊、野兔、 狍子、狐狸、獾、野鸡、蛇、蝎子等多种野生动物, 褐马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有水獭、中华鳖等国家级保护动物。[3]

  • 山水

它的山体是太行山脉北段中、最陡峭、也是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峰林大峡谷。

十渡风景名胜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拒马河,它像一条蜿蜒的玉带,又似一条银白的蛟龙。关于拒马河的源头,《水经注疏》十二卷这样记载:“拒马水原名涞水,有二源,具发涞山,一出广昌县东泰山庙前古塔下:一出县南七山下,至城东南汇合。拒马河水质清澈,透明见底。河道九曲十八弯,素常平静温和,涓涓流淌。

拒马河的形成,它来自于太行山深处,流经于太行山,由于源头水量很小,稍大于小溪。但是,拒马河两岸沿途各处沟谷都有泉水流入拒马河,汇集而成一条大河。拒马河的流向。源头在河北省涞源县境内,自上而下,顺势于太行山山脉大峡谷中,自西向东,流经十渡,从一渡到华北平原,水量少时入白洋淀,水量大时入渤海。拒马河是华北地区没有被污染的河。

十渡风景名胜区向游人展示了浓郁的风土人情,方言多样化,土语多笑声。以建成的西庄民俗村、九渡民俗村,西河农家院及六渡碧波园度假村已经开放并接待游人。五渡的农家乐园正在建设中。这些农家乐园以原汁原味的农家特点接待游客,请游客住农家院、做农家事、吃农家饭、观看农家的农事活动(推碾子拉磨,换力又换气,其乐无穷 )、婚丧嫁娶节庆礼仪、与众不同,富有浓郁的文化色彩,还能体现亲情、友情、豪情,荣辱共存。[5]

文化

十渡虽以自然风光著称,但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富。历史文化方面:北魏著名作家郦道元在所著《水经注》中就有对十渡风光的描述。清乾隆皇帝数次游十渡,八次留有赞美十渡风光的诗作。姚广孝、傅若金等历史名人也都赞美过十渡风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十渡视察指导工作。第二是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景区内有古城址、古炮台、古建筑、故地道、磨崖造等,这些历史遗迹对于增强友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珍贵的文学和历史价值。第三是景区内有十二大极为罕见的地质奇观,一奇是惊险的孤山寨“一线天”,二奇是神奇的仙峰谷“飞来石”,三奇是仙峰谷、孤山寨、万景仙沟“同圆藻”,四奇是仙峰谷、孤山寨“石中石”,五奇是神秘的“龙山佛字”,六奇奥妙的“天然石佛”,七奇“蝙蝠山”,八奇另人称绝的“太阳升”,九奇“变脸石”,十奇“水往高处流”,十一奇王老铺“三清洞”,十二奇二渡“仙栖洞”。第四是民俗文化丰富。十渡有关老人脸、一线天、蝙蝠山、石人峰等景观来历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同时还有丰富的风土人情及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特产

花椒树

十渡花椒树全身都是宝。花椒色泽鲜艳,麻香味浓,是调味,腌制各种菜的佳品。有药用价值,可放在衣物,粮食里防蛀,椒叶是十渡特色食品之一,其芽可做别具一格的菜肴,其木有防麻木的保健功效,籽可榨成高档的食用油。[6]

磨盘柿树

十渡磨盘柿树有其显著特点,树龄长,上百年仍果实累累;树冠大,产量高,一棵大树产量高达3000至6000斤,叶子厚大,可开发成叶茶;到秋天,枝头柿子和树叶嫣红,具有采摘和观赏价值。

流水鱼

流水鱼是十渡的又一产品。十渡的鱼类也较丰富,拒马河是我国北方的一条反应生物多样性的河流,鱼类品种繁多,现有可食性鱼类32种,河中还有100多种水生植物,是市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2]

绒山羊

绒山羊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生物资源,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成的世界上产绒量、绒纤维品质的品种。其主要产品--山羊绒,细而柔软、颜色洁白如玉、光泽明亮、手感光滑细腻,其纺织品又集薄、轻、暖、舒适、高雅于一体,被美誉为“纤维宝石”和“软黄金”而畅销全球。[7]

槭叶铁线莲

槭叶铁线莲是北京地区一种很珍稀的野生植物,最早发现于北京,是1897年由俄国植物分类学家马克西莫维奇发表的物种,模式标本是1879年7月由作为俄国驻北京代表团的医生,并从事药学研究的布莱茨克尼德(E.Bretschneider)博士在北京百花山附近采集的。很长时间以来,槭叶铁线莲都被认为是北京的特有植物。甚至在1984年出版的《北京植物志》中,还将它表述为“特产于北京”。北京周边的河北省及河南省的一些地方也陆续发现了它的踪迹,才将它从“北京植物特有种”的行列中排除。然而,由于槭叶铁线莲的木本特性、独特的生境以及早春开花的特点,在北京野生植物中很特别、很罕见,且数量稀少,因此被收录到《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

美食

十渡

十渡和野三坡地道的野菜:

情人菜:原名“荏青菜”,因其当地有青色和红色两个品种;"荏青”倒置后为“青荏”所以经十渡玉香缘老板“创意”修改得名,此菜颇受游客欢迎,据说成十渡必点菜之一。

河菜:拒马河产量的植物之一,可做成凉菜,也可做成包子。

水芹菜:是三坡野菜系列中的精品,同样是粗纤维植物,口感比家芹菜好多了,做法是泡酸菜。

木兰芽:山中极品,怎么吃似乎都很可口,营养价值很高。

山蘑菇:可以炒着吃,可以炖着吃,尤其是小鸡儿炖蘑菇,热乎乎、香喷喷的。

烤全羊:十渡和野三坡的羊一般是生长在5-8个月左右的小羊,肉嫩喷香。

红鳟鱼:因其多肉少刺,也是深受游客欢迎的

炸小鱼:拒马河土鱼,肉质鲜嫩。干炸后味道更棒。自己烧烤味道更佳。

炸花椒芽:是不可缺少的食品。

柴鸡:纯绿色柴鸡,味道就是不一样。据说十渡有烤柴鸡,就不知与叫花鸡那个好。

其他野菜:不言而喻,绝对纯绿色食品。

北京的十渡

北京的十渡

北京的十渡

北京的十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