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林鐸:盡銳出戰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甘肅省委書記林鐸

前不久,光明日報刊發的《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寧德脫貧紀事》,以平實的語言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時帶領群眾擺脫貧困的故事,讀了以後感觸很深、受益良多。三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滴水穿石”精神、“弱鳥先飛”意識、“行動至上”作風和“四下基層”制度,歷久而彌新,對於今天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場硬仗,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寧德的脫貧故事,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重要論述的精髓要義

寧德的脫貧故事,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一心為民的深厚情懷。在寧德的兩年時間裡,習近平總書記用腳步丈量了閩東的山容海納。第一次進出下黨鄉,沿著山中小徑徒步兩個小時進村,又用三個小時披荊斬棘走出深山。在下黨鄉的扶貧現場會上,他把老百姓找遍全村送給他的僅有的一瓶罐頭,送給了一位老婆婆。這樣做,是因為他始終“把心貼近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些都生動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寧德的脫貧故事,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滴水穿石的戰略定力。針對福鼎市的自然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堅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們的山上就是“銀行”了,這與後來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發揚釘釘子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切實幹出成效來。三十年久久為功,千萬人命運轉折,曾經被列入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寧德,到今年4月,累積脫貧77萬多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028%。寧德的實踐,充分證明了滴水穿石、一錘一錘釘釘子的巨大偉力。

寧德的脫貧故事,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施策的思想方法。田地極度稀缺,山海資源豐厚,是福建的突出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在閩東9縣深入調研後,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掛”在山上、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赤溪村,創造性地提出整體搬遷思路,將12個自然村陸續遷出。背靠太姥山景區,赤溪村做足了生態優勢和山地資源的文章,2017年人均收入達到16000多元,村財政收入達到80萬元。如今,赤溪村旅遊扶貧,柏洋村產業致富,下岐村海蟶養殖,等等,無一不是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結出的累累碩果。

寧德的脫貧故事,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行動至上的務實作風。1989年的下黨鄉,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貧困如大山圍困、重石壓心。面對這樣的困難,習近平總書記沒有猶豫,在下黨鄉之行的第二個月,拿著上面“翻箱倒櫃”下撥的72萬元,下黨公路和電站兩個項目先後動工,一舉解決了脫貧的兩個最大瓶頸。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是幹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真諦。

學習寧德經驗,全力以赴打贏打好甘肅脫貧攻堅戰

甘肅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現在,離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900多天的時間,脫貧攻堅任重而道不遠。我們學習寧德的脫貧攻堅經驗,就是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重要論述和視察我省“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和最重要的大局,緊盯“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突出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這個重點,聚焦再聚焦、精準再精準,以敢死拼命的犧牲精神,自我加壓、盡銳出戰,全力以赴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學習寧德經驗,就要堅定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勝信心。目前,我省還有貧困人口188.7萬,貧困發生率9.6%,要用兩年多的時間啃下這些“硬骨頭”,任務十分艱鉅。但我們要看到,一方面,經過36年堅持不懈的扶貧開發,不管是與當時的寧德相比,還是與我們自己的過去相比,貧困群眾出行、飲水、用電、住房以及教育、醫療等條件都有了很大改善,我省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的物質基礎更加厚實。另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牽掛著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支持貧困地區的脫貧政策和幫扶措施密集出臺,真金白銀的資金投入大幅增加,脫貧攻堅可動用的資源力量和“武器彈藥”更加充足、更加精良。這種情況下,只要學深、悟透、用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重要論述,全省上下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沿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奮勇前行,我們就一定能夠攻克貧困這座“堡壘”,掃除全面小康路上這隻“攔路虎”。

學習寧德經驗,就要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寧德脫貧的“滴水穿石”精神,就是咬定目標不放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持和韌勁。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確定的三大攻堅戰中有明確時限要求的重大政治任務。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脫貧任務,不拖全國後腿,必須瞄準目標靶心、集中火力攻堅,做到不分心、不走神。具體實踐中,就是要咬定總攻目標,緊盯不愁吃、不愁穿和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住房這個脫貧標準,既不提高標準、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標準、矇混過關,保證脫貧成果真實可靠。當前,要加大馬力做好提高貧困群眾收入、安全飲水鞏固提升以及控輟保學、健康扶貧、危房改造等工作,讓貧困群眾真正受益,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同時,也要給脫貧攻堅“瘦身”“減負”,去掉與脫貧關係不大、超出“兩不愁、三保障”範圍的搭車任務和考核指標,讓貧困地區縣鄉村和貧困群眾一心謀脫貧、合力抓攻堅。

學習寧德經驗,就要抓實抓細“一戶一策”的工作舉措。精準施策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重要論述的精髓所在,也是寧德脫貧的鮮明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當前脫貧工作,關鍵要精準發力,向基層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這些都體現了精準的要求。去年以來,我們把“一戶一策”作為落實精準方略、開展“點穴式”幫扶的主要抓手,針對貧困戶的實際情況“開方抓藥”,制定完善了65萬戶“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有了計劃清單,更要有落實清單。現在,我們就要對著每家每戶脫貧的計劃書和施工圖,一項一項抓落實、抓兌現,一個一個對賬銷號,沒有按期落實的要查明原因、問責處理。通過這些措施,把紙上寫的、牆上掛的都落實到行動上。“一戶一策”脫貧計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要根據工作進展和實際情況,及時進行動態調整和不斷完善,把攻堅過程和脫貧成果統一起來,確保每一個環節、每一條措施都做紮實、做到位。

學習寧德經驗,就要更加突出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打仗打要塞,攻擊攻要衝。”越是時間緊、任務重,越要突出重點難點,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三十年前,“路無一丈直、地無三尺平”的寧德赤溪村,從最困難的22戶畲族群眾開始實施整體搬遷,正是“越是艱險越向前”這種攻堅克難精神的生動寫照。從我省來看,國家確定的“兩州一縣”、省裡摸排出的18個深度貧困縣以及老弱病殘等特定貧困人口,脫貧的難度最大、任務最重,是難中之難、堅中之堅。攻克這些難點,需要全省各級樹立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進一步加大資金整合和傾斜支持力度,把最優的資源、最強的力量安排到貧困程度最深的地方,舉全省之力,用超常規舉措,打一場硬碰硬的攻堅戰。

工作重點上,要著眼貧困群眾持續穩定脫貧,切實做好產業培育、就業培訓和易地扶貧搬遷等工作。培育發展產業,從全省來講,主要是推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提質增效;具體到一鄉一村,需要因地制宜、面向市場,大力調整傳統的種養結構,打破單家獨戶搞產業的小農模式,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拉開架勢構建產業體系,擴大保險覆蓋範圍,著力提高富民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和抗風險能力。就業培訓的關鍵是做到因材施教,根據貧困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和就業偏好,通過師傅帶徒弟、駐點培訓等方式,真正學到手藝,實現有業可就、有錢可掙,帶動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在一些缺乏基本生活條件的地方,易地扶貧搬遷是拔窮根的治本之舉,要花更大的氣力搞好搬遷後的特色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升,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學習寧德經驗,就要不斷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外界的支持和幫助,但歸根到底要靠貧困群眾自身的努力。三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用“弱鳥”來形容貧困的閩東,並圍繞“弱鳥如何先飛”進行思考和探索,三十年後的寧德用事實證明,弱鳥可以先飛,至貧也能先富。這方面的啟示對我們來說尤為可貴。我們要幫助群眾擺脫“頭腦中的貧困”,打破思想上的禁錮,樹立不甘落後、奮起直追的志氣和幹勁,認識貧困並不可怕,只有承認落後,才能知恥而後勇、知弱而奔強,不斷激發自我脫貧的強烈願望和強勁動力。要根據脫貧進程發展,改進幫扶工作方式,更多地採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等方法,形成有勞才有得、多勞就多得的正向激勵,讓通過辛勤勞動脫貧致富的群眾有榮譽、得實惠。

學習寧德經驗,就要著力鍛造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重要論述一以貫之的重要內容,也是寧德脫貧的根本經驗。福鼎市柏洋村黨委書記王周齊說,“柏洋村之所以能發展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就在於狠抓黨建不放鬆”。工作中我們也看到,一個村的黨支部強、支部班子強,有想法、有辦法,幹事出於公心,這個村各方面基礎就好、發展就快。相反,一個村的黨支部弱,支部班子成員辦事說話沒有威信,這個村脫貧進程、發展步伐就慢,各方面工作就會落在後面。我們要抓住健全鄉村組織體系這個關鍵,紮實開展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配強村級黨組織書記和班子,加強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的教育管理,深入推進扶貧領域作風問題整治,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在團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中的“主心骨”作用。

擺脫貧困,已經成為寫在閩東大地上的當代史,甘肅還走在脫貧攻堅爬坡過坎的路上。我們堅信,只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重要論述指引的正確方向,學習借鑑好包括寧德在內的脫貧經驗,發揚“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肅精神,保持定力、埋頭苦幹,我們就一定能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