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範文仲:不必神話區塊鏈,金融科技創新並非天上掉“餡餅”

小新按:

近年來,各類技術湧現,科技正在顯著改變金融業的基本要素。但是現在的金融科技創新並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歷史上或多或少都有它們的影子。舉例而言,區塊鏈是有重大意義的金融科技創新,但也不必神化區塊鏈。歷史上,也發生過類似的區塊鏈的創新:1494年,意大利傳教士Luca Pacioli在佛羅倫薩改進了會計複式記賬法,提供了一種新的交易記錄的方式,每個企業自己內部的資產、負債帳務更加明晰,降低了經營風險。

金融創新需要得到平衡,傳統的金融機構不要低估這一輪金融科技創新的意義,科技企業也不要低估金融創新的風險。這一輪的技術革新,還要認真吸取人類歷史上技術革命的教訓。關於如何平衡金融創新和風險,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員、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部負責人範文仲在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辦的第五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上表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重視對目前經濟核心資源的管理;

二,減少壟斷對社會的負面效應,鼓勵數據的透明使用;

三,注意保護中小企業、弱勢群體,防止金融風險轉化為社會風險;

四,在國際環境中,加強合作,互利共贏。

以下是範文仲演講全文,經作者審核。

范文仲:不必神话区块链,金融科技创新并非天上掉“馅饼”

金融科技的前世今生

by 範文仲

非常高興可以參加今天的會議,與大家分享幾個個人觀點,金融科技是非常熱門的話題,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來談對金融科技的理解。今天我更多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享一下對金融科技發展的認識。

一、我們處在金融技術巨大躍遷的時代。科技正在顯著改變金融業的基本要素,這不是一個週期性的轉變,而是歷史的躍遷。

金融業是建立在信息、信心基礎上的特殊行業,這一輪信息科技革命,對金融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金融的核心功能是有效分配經濟資源。千百年來,在金融發展創新的過程中,一直試圖解決兩個基本的難題:一是交易成本高,二是信息不對稱。

上世紀中葉,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導致現在移動支付的勃然興起,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把商品交換從物理空間拓展到了虛擬空間。原來影響商品交換非常重要的要素——距離,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隨著金融支付精細化的提升,現在的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以前不屬於商業活動的自然活動,以及家庭內部的家務活動,現在外包變成了商業活動。以前人們在商品交換中要進行產權的交換,俗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現在變成使用權的交換和共享。這些商業模式創新的作用巨大,使得整個社會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大大提升了社會經濟總量GDP的水平。

近期,大數據發展提供了蒐集、儲存、處理、分析信息的新技術,減少了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以前,人類處理數據的能力有限,只能蒐集利用高價值的數據資源,現在數據採集和分析工具不斷創新,大量低價值的數據可以得到應用。這就像在人類歷史上,面對金礦和銀礦,原始人沒有辦法利用,只有在科技發展之後,出現了冶煉技術,才能把這些資源從礦產當中提煉出來,得以發揮利用。大數據的技術還推動了徵信系統的創新。徵信方式正在從單維徵信維度向多維全社會徵信維度轉變。在互聯網社會,每個人都是透明的,所有的行為和交易可以被記錄;資金流也可以實現可視化,就像人的毛細血管一樣,可以看到它從什麼源頭來流到哪裡去,貸前和貸後可以實現全流程管理,這都是巨大的改變。

隨著數據的積累,算力的提升,算法的改進,這些要素積累到一定程度,人工智能就取得了突破。這就像人類利用電力,雖然古代人也看到了雷電,富蘭克林拿一個風箏去測閃電,但是在那個時期,其他技術還沒有成熟,直到19世紀後期才開始大規模應用。目前,大數據發展為人工智能提供了原材料,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創新了學習方法,各方面因素進步達到臨界點,人工智能一下爆發了。在一些目標明確、程序規則固定的商業領域,機器已經可以超過人類。通過圖象識別、生物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幾大利器,我們已經在顯著改變著金融。比如精準營銷、信貸審核、風險管理和智能投顧、智能客服,這些領域都利用了人工智能的成果。如果說前兩次人類工業革命讓人類變得更強壯,這一輪信息革命則是讓人類變得更加智慧。

現在湧現的金融科技中大家提得比較多的是區塊鏈,已經變成了熱潮。區塊鏈是一種金融交易記錄和執行的方式,它的意義在於促進了無中心權威交易體系的自發形成。區塊鏈推動了比特幣、以太幣、ICO熱潮的興起,也應用於票據交易、跨境貿易融資、信用證和資產證券化等應用場景廣闊。區塊鏈安全性、穩定性和透明性等特點受到廣泛關注。

二、現在的金融科技創新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歷史上或多或少都有它們的影子。

這一輪大數據信息革命,跟早期能源電力革命非常相似。兩個世紀之前,煤和石油就像現在的數據一樣,並不值錢,因為大家不知道怎麼利用。但隨著挖掘技術、化工處理工藝的進步,它們得以被大規模利用,成了社會爭奪的原料和資源。最開始,發電的設備只是小的發電機,分散在各個家庭和企業,發電的規模和效率都很低;為了更加高效地利用電能,後來就出現了大型專業的發電廠。發電企業對煤和油等發電燃料進行統一處理,生產大規模電力,通過傳輸線路、配電站,傳輸到各個角落。這些發電傳輸方式的演進,就像由個人電腦、小規模服務器組合發展到大規模“雲計算”;發電規模和效能的提升,就像人工智能算力的提升;二十世紀初電燈、電話、電梯開始廣泛應用,就像我們現在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算法和場景的利用。

區塊鏈是有重大意義的金融科技創新,但我們也不要把區塊鏈神化。當前對於區塊鏈有很多誤解。例如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不是創新的趨勢,而是技術發展的輪迴。人類最早的實物易貨交易就沒有中心,沒有權威,中央交易對手的概念是後期慢慢形成的,當時也是創新。中心化才會提高效率,去中心化是共享,在未來的區塊鏈設計中,去中心化和中心化要結合。歷史上,也發生過類似的區塊鏈的創新。1494年,意大利傳教士Luca Pacioli在佛羅倫薩改進了會計複式記賬法,提供了一種新的交易記錄的方式,創新意義非常大,由於有了複式記賬法,每個企業自己內部的資產、負債帳務更加明晰,降低了經營風險,更多的人願意投資企業參與商業活動。另外,在交易對手之間,複式記賬法確保借貸雙方的數字達到平衡,相互驗證,這種聯結使整個社會的商業體系透明度和準確性提升,極大地提高了商業效率,佛羅倫薩成為商業中心,也推動意大利成為了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我們試想一下,到底是複式記賬法的意義大,還是區塊鏈的意義大?我們一般不把複式記賬法稱為金融的革命,只說是專業領域的創新,而區塊鏈也應如此,它是創新,但不要神化。

另外,很多人認為大數據徵信是一種非常新的技術,不計瞭解財務信息,還了解社會行為信息。但仔細想想,早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就出現了很多偵探社,其中有些偵探社就是專門做徵信的。受金融機構委託,除了瞭解調查對象的財務信息,對其家庭、社交、生活信息業也進行調研,是全維度徵信。照相機發明後,更變成了徵信信息的採集工具,通過拍照對客戶進行各種分析。其實這就是對客戶進行精準畫像的由來。

在歷史上,中國就是金融科技創新大國。我們現在覺得FinTech是新詞,好像在金融創新領域中國總是在追趕,FinTech技術都是抄襲歐美的。但仔細想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冶金術算不算FinTech?因為有了冶金術,才有了金屬貨幣,coin這個詞才出現,人類商品交換才從狹小的地域擴大到了一個王國。第二,造紙術是不是FinTech?有了造紙術,我們唐朝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官方匯兌體系--飛錢,商業效率才得以極大提升。此外,印刷術是不是FinTech?有了印刷術,中國北宋益州府(四川)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朝廷在四川設置了交子務,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準備金制度,而北宋王朝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利用紙幣槓桿籌措軍費的政府。這在人類歷史上都是巨大的創新。所以,大家不要認為FinTech是新的事物,它只是改變了金融創新的技術表象和商業模式,但根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歷史上中國不僅是金融創新大國,也是金融危機教訓最多的國家。紙幣(交子)發明以後,由於沒有很好的風險管理機制,北宋朝廷放棄了嚴格的準備金制度,用來籌措軍餉和政府支出,導致交子信用的崩潰。元朝滅亡南宋後,發明了中統鈔;明朝把元朝推翻後,大明寶鈔搞了一兩百年也崩潰了。中國的紙幣創新領先西方600年,結果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說明金融創新光靠技術推動還不行,一定要有配套的制度建設。

三、金融創新一定要平衡,傳統的金融機構不要低估這一輪金融科技創新的意義,科技企業也不要低估金融創新的風險。

傳統金融業要認識到,我們正處在一個從錢莊、票號向現代銀行業轉變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人類的產業結構、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這就像150年前,從19世紀中葉向20世紀轉變的時期,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的核心產業,能源、鋼鐵、交通、電力、通信和現代金融業,都是在這樣一個狹小的時期突然間迸發的,而那些在此之前持續了幾百年甚至數千年的傳統行業,我們現在已經完全不記得了。這是一個巨大的變遷。再過50年,我們現在的企業、行業、金融版圖,也會發生巨大轉變。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已經不再是現在的資產規模、現在的分支數量,而是對技術創新的理解和對未來商業模式變化的洞見。如果沒有這些能力,再大的資產規模和分支機構數量都沒有意義,永遠不要低估變化的影響。如果金融機構不認識到這一點,未來的發展命運就會岌岌可危。

與此同時,有些互聯網企業認為這一輪金融科技創新能消除風險,但歷史的發展說明,技術創新不僅不會消除風險,在更多的情況下,它是放大了風險。對技術企業,我們建議:第一,不要忘記了創新的根本目標是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的創新目標是要提高資源分配效率、促進商品交換,但現在有些技術創新就好像自娛自樂,就像當年的煉丹術、永動機等創新項目,已經偏離了實際的應用價值,不斷追求科技的極致,但其實與社會、實體經濟發展已經不相關了,導致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浪費。區塊鏈雖然是一個有益的創新,但並不說明導致區塊鏈發現的虛擬貨幣,就一定是有益的。就像歷史上的煉丹術,雖然導致了化學進步和火藥的發明,但本身消亡了。

第二,技術企業一定不能追求片面的創新。很多技術企業追求的都是降低交易成本,但新業務反而增加了信息不對稱,降低了金融體系的效率。例如現在網上的信貸業務,很多平臺利用線上成本低的特點擴大借貸群體,但沒有降低融資成本,而希望通過高利率覆蓋高風險,這就導致了傳統的高利貸的模式在更大的社會平臺上重現,將引發更大的風險。但我們對網絡信貸業務不能一棒子打死,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湧現一些真正優秀的網絡信貸企業。這樣的企業要具備三方面的要素:一是具有大量的客戶覆蓋面;二能提供較低的普惠利率融資給融資者;三要有極低的壞賬水平,具備非常強的風險管理能力。只有這三個要素都具備,這樣的網絡信貸平臺才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平臺。

此外,對一些有害的所謂金融科技創新,社會公眾一定要警醒。在每輪金融創新中,這種欺詐活動都批著同樣的外衣捲土重來。比如非法集資,特別喜歡用新的噱頭吸引人。虛擬貨幣和區塊鏈等名詞,非常容易成為非法集資的噱頭。歷史上,英國有限責任公司剛出現的時候,倫敦交易衚衕中就出現了幾百家場外交易的有限責任公司股票,那個時候只要拿一個建議書跟公眾宣揚,你有一個創新的想法,準備建立一家有限責任公司,就可以融到錢。中國在清末民初曾經出現過橡膠風潮,上個世紀末發生的互聯網泡沫,都是深刻的教訓。現在不管什麼企業,只要說在搞區塊鏈,大家就會覺得你是一個創新企業,對於這種羊群效應式的跟風一定要小心。另外,現在出現了很多龐氏騙局,這在金融革新的時候特別容易發生。不法之徒總是利用金融革命創新的大背景,宣揚能提供不可思議的高收益。其實,可持續的高收益只有通過提高實體經濟的勞動生產率才能實現,靠金融交易提供高收益是不可持續的,非常容易導致泡沫經濟。如果在我們實體經濟生產率上沒有大的提升,有些投資平臺宣揚不可思議的高收益,欺詐的可能性就不可忽視。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金融活動和金融機構都日益數字化、智能化,監管一定要能跟得上,監管機構也必然變成一個數據化的平臺。監管機構的理念、架構一定要更新,更加重視技術發展,RegTech和SuperTech將成為重點領域。在不久的將來,銀行業金融機構會出現人工智能的合規官,未來的監管機構也會有人工智能的監管者。監管機構將會從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並重的金融監管部門,變成為更多依靠實時非現場監控的大數據平臺。這對各國監管者都將是巨大的挑戰。

四,這一輪的技術革新,要認真吸取人類歷史上技術革命的教訓。

首先對核心經濟資源要有清醒的認識。農業革命的時候,土地和人口是核心經濟資源;工業革命的時候,石油、煤、鋼是核心經濟資源。很多經濟資源剛開始都是免費的,後來有了利用價值才開始爭奪。這一輪信息革命的核心經濟資源是什麼?是數據!現在很多人認為它是免費的,但不久的將來就會認識到它的巨大經濟價值。資源的壟斷是每輪技術革命的自然結果。有些企業因為洞見了未來,或者靠機遇站在了歷史的風口,把這些免費的資源進行了大量的蒐集,成為壟斷性的公司。在歷史上,鋼鐵、托拉斯石油大王和金融摩根家族財團的崛起都是這樣的事例。

其次,我們要記住歷史的經驗教訓,技術革命創造了人類的新福利,但也促成了社會很大的危機。在每次技術革命以後,貧富會分化、階層矛盾會加劇;農民會起義、工人會革命、社會會進入輪動盪時期;大國博弈、國際爭端,民粹主義、保護主義都會興起。我們一定要對這一類的社會風險有預見。每個國家處在這樣劇烈動盪的技術變遷時代,都有危機感,都會要爭奪核心經濟資源。這個時候,經常容易發生經濟爭端,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產生軍事衝突。這樣的戰爭風險,在每次技術革命後期都出現過,對此我們要高度警醒。

范文仲:不必神话区块链,金融科技创新并非天上掉“馅饼”

應對上述風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要重視對目前經濟核心資源的管理。數據的所有權到底是誰的?這個問題要認真思考。歐盟最近出臺了史上最嚴的用戶數據保護法案(GDPR法案),雖然每個國傢俱體情況不一樣,但基本原則是一樣的。對數據合理利用和個人隱私的保護,要建立有效制度,不能讓人沒有安全感。

第二,壟斷是一個自然的結果,但我們要減少壟斷對社會的負面效應。我們應鼓勵數據的透明使用,在社會經濟體系中,一定不能形成數據黑箱。如果石油和電力被幾個大的機構平臺壟斷,不讓別人用,這是什麼感覺?現在數據也應該是被透明地使用。擁有大量社會數據的企業也要樹立社會公益目標,一定不能光為了賺錢和提高自己的市值,一定要和公共利益目標一致。

第三,一定要注意保護中小企業、弱勢群體,防止金融風險轉化為社會風險。我們不能眼看著線下千百萬的中小商鋪倒閉、城市商場店鋪關門無動於衷,而得意於幾個超大企業興起。我們一定要注意對那些由於技術變化、產業轉變造成的摩擦失業的現象,對弱勢群體給予保護,以此來降低技術衝擊,讓大多數人共享創新成果,這樣的社會才能穩定。

第四,現在我們處於技術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中,一定要加強合作,互利共贏。國際上對核心經濟資源和新科技的風險管理要確立基本一致的原則,加強對這些問題的共同研究。近期我們跟香港和澳門的金融監管局簽訂了金融科技監管的合作共識,也將與新加坡監管局簽署合作協議,推動國際社會形成共同的管理規則。此外,政府對金融科技創新也要打造一個更加開放、平衡、包容、共享的環境。鼓勵國內技術企業走出去,歡迎國際技術企業走進來,鼓勵金融機構和技術公司合作建立更好的一個組合。監管機構也要打造良好的生態圈。在這個生態系統裡,既有監管者、金融機構,還有技術公司,另外還有一些第三方諮詢評估的平臺。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探索,才能平衡地推動我們這輪金融創新的發展。

當前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高歌猛進與動盪變遷同時並存的時代。中國在歷史上就是金融科技創新大國,這一次一定要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全面的理解金融科技創新的意義和風險,在未來才可以實現技術和金融的引領,行穩致遠。

第五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回顧:

本次峰會由國內領先的金融專業智庫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辦,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NIFA)、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和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IDF)提供學術支持。

新金融評論

聚焦新金融,獨家、專業,盡在新金融評論。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hanghai Finance Institute,SFI)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致力於新金融和國際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研究院成立於2011年7月14日,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hina Finance 40 Forum,CF40)舉辦, 與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戰略合作。研究院在國內率先提出新金融概念,並積極開展相關研究,逐漸形成了以新金融和國際金融為特色的研究道路。

此外,為紀念我國卓越的世界經濟學家浦山先生,並推動我國國際金融與新金融的研究和發展,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於2016年7月發起成立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並與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戰略合作,聯合主辦浦山獎。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小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