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宋庆龄明明是女士,为什么被称为“先生”?

毒刺剑客


与现在不同,“先生”被认为仅仅是对男士的一种尊称。

在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所谓达者为先,师者之意,而后被延伸为对人的一种尊称。

因此,在当时,只要有学问的人一般都会被统称为“先生”,与性别无关。

而宋庆龄,不仅是孙中山的夫人,是一代国母。而且,她的学识十分渊博,她在青年时代就开始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终其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祖国的统一和保卫世界和平而鞠躬尽瘁,殚精竭虑。

这样的宋庆龄,得到毛主席,周恩来等人的尊重,毛主席更是尊称她为先生。

这样的宋庆龄,称一声先生以表心中敬佩之心,那是绰绰有余的。

不说古代,单单是民国,被称为先生的大才女都很多,诸如杨绛、冰心、何香凝、林徽因、许广平等等,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宋庆龄,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家千金,宋氏三姐妹名扬天下,大姐宋霭龄联姻孔祥熙,其妹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而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一代国母。爱国爱民,万民敬仰。

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宋庆龄一直在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的努力。西安事变后,宋庆龄在香港创建了“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疗和儿童保健工作。向著名的医生白求恩,柯棣华等都是经她安排进入解放区的。

日本投降后,宋庆龄将“保卫中国同盟”改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此时国民党发动内战,宋庆龄曾将大量物资送往解放区,支持共产党的解放战争。

解放后,宋庆龄更是身兼数职,但是她更多的把精力放到妇女儿童教育这一方面,之后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病逝世。

宋庆龄先生这一生,真是令世人敬佩之至。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宋庆龄是女士,为什么被称为先生?

人们称宋庆龄女士为先生,这是一种尊称。

今年元宵节晚会上,主持人李思思就称著名女歌唱家郭兰英为“先生”。我们知道,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女士,也是被很多人称为“先生”。



《现代汉语词典》上,关于“先生”一词的解释,其中一条就是,“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尊称有一定身份,有声望的女性)”。

看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在我们国家民间,有的地方一些老人们,现在还“女老师”为“女先生”。

现在3回到这个问答题目上。宋庆龄先生是1981年在她北京的寓所里因病去世的,她的住所就是现在北京什刹海附近的宋庆龄故居。她去世后,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为她立碑纪念,铭文上说,“宋庆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深受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国际友人的爱戴和赞誉,她一生享有很高的威望。



宋氏三姐妹

宋庆龄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传奇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举世闻名。她的一生的丰功伟绩,汗牛充栋,怎么说也不为过。她先后担任过中央政府副主席,后来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名誉主席等职务。简单概括一下,她的主要工作成就有一下几个方面。



1.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先生,并于孙先生结为革命伉俪,协助孙中山先生革命斗争。2.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宋庆龄先生继续高举“三民主义”大旗,在斗争中,她认同共产党主张,逐渐与共产党并肩斗争。



3.受毛主席周总理亲笔信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投身建国大业。4.建国后,主要从事妇女儿童福利事业,是中国妇女儿童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5.她还在华侨,海外华人,国际友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这里就不在详细论述了。


学文说话


这其实就是一种尊称,以表示尊敬!宋庆龄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是社会上公认的优秀女人,将其称为“先生”,乃是在表达对伟人的尊敬!

事实上,“先生”这个称谓对于咱们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古人只称呼“老师”或是“有地位的学者”为先生。

例如,陶渊明隐居田园之后,在私塾中当了“教书先生”,私塾中学生们在向他问好时,便必须要以“先生”来称呼陶渊明。


而到了近现代,这个词逐渐演变为对“有学问有声望的男性或女性知识分子”的礼貌称谓!

“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尊称有一定身份,有声望的女性)”——《现代汉语词典》

因为到了近代之后,普通女性同样拥有了读书识字的权力,为了展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权益,在称呼冰心、林徽因、杨绛、宋庆龄等等,这些在民国时期享有盛名女性知识分子时,可以用“先生”来作为一种礼貌的称呼。一般来讲,女人少年则为淑女、中年则为夫人,老来则尊为先生。


杨绛先生

当然了,在咱们大多数的认知中,“先生”还是比较倾向于男性,这是一个“社交性礼称”!

大部分时候,“先生”是对成年男性、男性知识分子、已婚男性配偶的礼貌称谓:

区别于十一岁至十九岁的青少年,我们一般将二十岁以上的成年男性礼貌的称呼为“先生”,称呼“先生”是给予对方尊重的表现。


此 “先生”这个称谓,对于男性来说有着很多种的含义,例如一位已婚女性向他人谈论起自己的丈夫时,便可以用“我先生、你先生”来称呼自己的丈夫,和他人的丈夫。

另外,在同男性知识分子交谈时,直呼其名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在交流时,会在对方的名字后面加上“先生”两个字,以示礼貌。

比如鲁迅先生、沈从文先生。 在以普通话为主要现代语言的中国来说,“先生”是一种对于男性来说很普遍的称谓。

此外,古人对医生、账房的一种称呼:

治病救人的医生和教书育人的老师,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尊重的对象。 古人将医者称之为“先生”,展现了对医者的尊重。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老人,还是会把医生称作先生。

另外,古人也将当铺或是商铺内的“账房”称之为先生。


白话历史君


“先生”在此,很显然不是谬用,而是一个尊称。能被大家普遍尊为“先生”的女性,当时当世,并不是那么多。也就是说,女先生向来就有很高的门槛,普通的家庭女性够不着,平凡的职场女性同样够不着。


(宋庆龄先生)

宋庆龄作为中国尽人皆知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矢志不渝,推动了社会进程的发展,是被刻写在建国里程碑上(且排位相当靠前)的人物,尊她一声先生,是敬她人生履历表上这些耀眼的成就。


(冰心先生)

“先生”这个词,在大家的一贯认知里,指的往往是男性。的确,这个词最早的含义就是父兄、长辈。子曾经曰过:“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在这个语境里,“先生”与“弟子”是并列起来的,指的是父兄。

(潘玉良先生)

后来,“先生”这个词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年长而有学问的人,诸如私塾老师、知识分子、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男性,都可以叫做“先生”;一些特定的职业,如当大夫的、管账房的、写文章的、看风水的、说书的、相面的,也都能被称为“先生”;到了民国时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女性开始把自己的老公,称为“先生”。

总而言之,这些专指男性的使用方式,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杨绛先生)

民国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女人逐渐摆脱传统的相夫教子的身份,和男人一样接受系统的教育,走向职场。其中有不少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其智慧和勤勉,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一言以蔽之,德高望重。这样的女性也被尊为“先生”,受人爱戴和敬仰。


(叶嘉莹先生)

细数近当代史,能被尊位先生的女性诚然不多,但她们构成了一幅闪亮的星图,照耀着这个时代。如宋庆龄、何香凝、冰心、潘玉良、杨绛、李佩、叶嘉莹等。她们有的已经长眠大地,有的已经风烛残年,惟愿她们的精神有后来者不断传承,也愿有更多能被尊一声先生的女性,以柔弱之躯兼济天下,继续推动时代车轮滚滚而前。


饮水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语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汉语词汇内涵颇丰,寓意深远,一词多解。

“先生”一词,字面上看,是比自己先出生,比自己年长之人。还有一种意思就是先接触或学习过陌生事物的人,古人称之为先生, “先生”也就是现在的老师。这里有向其学习的意思,因为达者为先,师者之意。现代的人们喜欢称男士为先生,以示尊重。

从古至今,称女性为先生的较少(教书先生除外),能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大多是非凡之人。如:


宋庆龄先生

宋庆龄先生,我党的高级领导都称其为先生。宋庆龄女士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是中国的国母,是一位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她是集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于一身的伟大女姓,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人物。

冰心先生

冰心先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是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在文坛耕耘数十年,出版散文、诗歌、小说等数十部,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巨星。


杨絳先生

杨絳先生,是中国文学大家钱钟书的夫人,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戏剧家、文学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一生作品无数,仅她翻译的《唐·吉诃德》就已发行近百万册,她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到舞台近七十年。在其102岁时,还完成了近250万字的《杨絳文学》。

李佩先生

李佩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她知识渊博,开办了多个高级英语进修班、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许多知名的学者或院士都是她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李佩先生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中关村的明灯”。她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英语教授。曾获得中国科学院教书育人特别贡献奖等多个奖项。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李佩星”。

由此可见,能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应俱备如下几个特征:

1. 在某一领域有着特殊贡献或取得巨大成就的。

2. 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威望极高的人。

3. 是爱国人士,与中共肝胆相照的人。

4.在各自领域奋斗、奉献数十年以上的人。


机哥聊野史


在老一辈的人中,包括宋庆龄、何香凝、冰心、杨绛在内的民国时代女性,都被世人称作“先生”。

那么,大家为什么称呼这些人为“先生”呢?

所谓先生,自古以来就是对有才学、有知识、有地位人的尊称。

例如,明朝的王重阳被尊称为阳明先生,还有著名学者王夫之,被世人称作是船山先生,都有先例可循。


在民国时期,先生这个头衔逐渐也被用在女性头上。

当时的人,喜欢尊称女性社会精英为先生。宋庆龄是20世纪著名的女政治家,备受世人尊敬,所以会被称作是先生。

但是,先生的头衔显然也是有问题的。

在封建社会,女人讲究三从四德,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先生这个词语是属于男人的专有头衔。

进入晚清民国以后,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有些成为社会精英人士,于是人们就把男人的尊称让渡给少数的女性。

这种操作,看似是尊重了这些精英女性的成就,却在实际上贬低了女人的身份。从根本上假设:

女人只有达到精英的程度,才配享用称呼男性知识分子的头衔。这实在是荒谬啊。


HuiNanHistory


现代汉语里,“先生”一词的用得最广泛、最基本的一个含义是:称呼所有的成年男子(无论其身份如何、学识如何)。也就是说,“先生”的最常用的词义是用于称呼所有男士的、不带褒贬的中性词。

既然如此,本来作为男子普遍的礼貌称谓的“先生”一词,却被用来称呼德高望重的、有学识的女性。这种做法,不仅不是对女性的尊重,反而体现的是语言上的男尊女卑。

而且,本来是男性的普遍礼貌称谓,硬要加在一部分女士姓名前,弄得读者有时难以区分被称呼者的性别,误以为指的是男的。

我不赞成把“先生”一词用于称呼女性里的一部分人。

称呼成年女性时,“女士”一词既体现了性别,又典雅大方,更体现了对成年女性的一视同仁的尊重,所以,称呼“女士”即可,实在不必、也不应该借用“先生”一词套在一部分女士头上。


晓帆轻舟


绝笔历史,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女性,她们可以说是巾帼不让须眉,因此被称为“先生”,也是对她们的一种尊敬。当然在民国时期,能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有很多,除宋庆龄之外,还有很多女文豪也被称为先生,比如杨绛、冰心等等。当然宋庆龄被称为先生,最大的原因还是她对于祖国的贡献,而和她相似的女性还有辛亥革命元老廖仲恺夫人何香凝。



大家都知道,宋庆龄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孙文先生的第三任妻子,她在嫁给孙文先生的时候年仅二十二岁,但是当时孙文已经四十多了,因此他们的婚姻受到了很多宋家族人的反对。不过宋庆龄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义无反顾的决定追随孙文先生革命,并且给孙文先生的革命提供了不少帮助。



而在孙文先生去世之后,宋庆龄便成为了遗孀,但是她是一个左派人士,对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非常痛恨,多次反对右派的统治。无论是在大革命时期,还是在抗战时期,宋庆龄先生都始终站在人民的一方,这是她能够被称为“先生”的最大原因。当然这个先生里面,包含的是人们对于她的尊敬,以及对于她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赞美。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先生更是成为了民主人士的代表,被国家任命为副主席,此后更是出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全国妇联主席等等一系列职务。



纵观宋庆龄先生的一生,她确实是伟大的,他年轻之际追随先总理革命,受苦受难,无论是起义失败,还是逃亡国外,她都追随孙文先生颠沛流离,更是在革命危难之际,陪伴孙文先生避难永丰舰,一时传为佳话。而在孙文先生逝去之后,她又继承总理遗教,为国事奔走终生,因此宋庆龄先生,堪称是民国时期中国女性中的“完人”!

不知道各位的看法是什么呢?喜欢点个关注吧!


绝笔历史


“先生”一词最初的意思是先出生的人,春秋时期指的是父兄长辈,战国时期指的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随着时代的发展,先生广泛用在普通人身上和很多的职业上面,但基本还都是用在男性上。


比方说称呼某男性为某某“先生”,妻子给别人介绍自己的丈夫为“这是我的先生”。



还有教师这个职业被称呼“先生”。


先生用在女性身上最多的是在近代社会。


辛亥革命时期,很多的女性为了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走出家门,她们追求男女平等,和男人一样学习文化知识,参加革命斗争。


她们用青春和热血为建设新的国家做出自己了的贡献,人们把这些有突出成就的女性尊称为“先生”,宋庆龄就是她们杰出的代表。


宋庆龄的一生都是在为国家和社会做事,她有着坚定的信仰,宽厚慈悲的胸怀,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建设中,积极推进国家的福利事业,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女性。



所以宋庆龄被世人尊称为“先生”表来达对她的尊敬和热爱。


荒海拾书


“先生”是尊称

称呼一位女士为“先生”,是一种尊称。特别对于宋庆龄来讲,与其夫孙中山先生终身为民族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和理想而奋斗,其精神更值得后人尊敬与推崇。宋庆龄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一生还要从她的家庭,以及与中山先生的相知相识说起。

宋庆龄的家庭

中山先生在早年有一位亲密的好友和坚定的支持者,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宋氏家族的大家长宋耀如。宋耀如原名韩教准,从小因父母染疾、久病不愈,导致家境窘迫,后来被舅舅收为养子,改姓为宋。再后来因为与养父不合而离家出走,又被一位叫查理的老人所收养。可谓颠沛流离、命运多舛。最后,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朋友的帮助攻读完大学学业。于1886年回到上海担任基督教传教士。但在传教期间又受到其他在华传教士的排挤和歧视。一气之下,他改弦经商,从此发迹。在美国读书时,宋耀如深受自由、民主思想的启发,与中山先生结为好友后,对革命和反清事业鼎力支持,是孙中山早期革命主要的财力支撑之一。

革命伴侣,志同道合

宋庆龄在宋家的六个子女中排名老二,因为父亲的缘故,她从小就对孙中山充满了崇拜和敬仰,并同样希望投身革命。1913年9月,宋庆龄的大姐,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与东京华人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孔祥熙结婚。宋庆龄主动要求大姐为自己向孙中山介绍,接替秘书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宋庆龄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以及对革命献身的理想与中山先生不谋而合。

在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自由恋爱恐怕是只有在英文字典里才能找到的词语,何况两人相差27岁。据说,孙中山的儿子孙科都比宋庆龄大一岁。而宋庆龄却说:革命不问年龄,爱心也没有年龄,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宋耀如夫妇以及大姐宋霭龄都反对这段姻缘。宋庆龄与人家据理力争,晕倒在家里。最后,离家出走,不顾家人的反对,到日本东京与孙中山成婚。

宋耀如一开始非常恼怒,企图解除婚约。但他毕竟多年接受西方教育,见多识广,只是觉得多年的好友突然成了女婿,有点接受不了。最终,宋耀如夫妇还是让女儿和好友走到了一起。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姻在国民党内部也受到了反对。中山先生对反对他的人说:我来的目的是与你们商量国家大事,不是来谈我的家庭私事。孙中山在党内很坦白的讲:我不是神,我是人。

对志同道合、两情相悦的人终身相许,本来就是光明磊落的事情。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这都是正常逻辑所应该赋予的结果。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什么门当户对并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不值得传承,不过就是一些封建陋习而已。所谓“门当户对”不外乎利益驱使,而“利”是要靠人才能创造的东西,非志同道合者不能为之。

继承中山先生遗志,为民族、国家奉献终身

中山先生逝世前留下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须努力。宋庆龄追随先生的遗志,秉持夫妻俩一贯的革命主张,最终完成了先生未完成的遗愿。1949年解放前夕,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分别亲笔写信邀请宋庆龄到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她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81年,宋庆龄因病逝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开国至今,只此一例。

丈夫和妻子,在不同的时期于不同的政权中各为国家元首,但都在为共同的理想奋斗终身。人虽身死,英魂永存!因此,“先生”二字,宋庆龄理所当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