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希特勒最後已經同意了第6集團軍的撤退,盧保斯還是沒有選擇突圍呢?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雖然最後希特勒同意了撤退命令,但此時的保盧斯已經錯過了可以打出去的機會,也不看看當時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是個什麼狀態,連陣地能不能守下去都是個大問題,更別說突圍了。

在斯大林格勒作戰期間,小鬍子是一直在替保盧斯調兵譴將,保盧斯也一直在按照小鬍子的命令走,可以說第六集團軍被包圍,純粹就是小鬍子惹的禍,自己給自己的將領埋了坑,還讓將領往裡跳,簡直就是納粹德國神助攻。

當然最坑的當屬小鬍子的“不許撤退”的命令,搞得保盧斯元帥是一驚一乍,雖然希特勒最後看第六集團軍實在撐不過去了派了曼施坦因過去協助保盧斯突圍,但是別忘了希特勒的另一個前提條件——在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同時完成突圍。

要知道,以當時第六集團軍的人數,戰鬥力和剩餘的燃油儲備,連突破蘇軍的包圍圈都難,更別說能守住斯大林格勒了,所以最後,保盧斯還是選擇了繼續死守斯大林格勒以降低全軍損耗。

當然,這個鍋不僅僅是小鬍子、曼施坦因和保盧斯的,還有一個鍋得分給“戈不靈”;此人之前信誓旦旦的對某鬍子和某盧斯稱每天都可以在包圍圈空投300噸物資,結果最後只搞了95噸的物資,到了最後連物資都沒得了,在有空投的日子裡,士兵至少還有一兩面包吃,但是空投一停,饑荒也就來了,許多士兵要不就是凍死,要不就是餓死。

此時的第六集團軍如果想成功突圍,就必須捨棄掉重型裝備和輜重,但是這樣做,士兵們就算可以成功突圍,那也只能靠兩條腿行軍,再加上當時第六集團軍的狀態,要是再遇上蘇軍就無疑是送死;而堅守陣地至少還能等一等援助,所以保盧斯在無奈之下也只得選擇繼續堅守陣地。

所以這個黑鍋不僅要保盧斯背,戈不靈、曼不群和小鬍子都得背鍋。

然而曼施坦因在自己的回憶錄中開始甩黑鍋:是保盧斯的錯,是小鬍子的錯,是體制的錯,是地球的錯,巴拉巴拉巴拉(省略一千字)反正就不是我曼施坦因的錯。(這本回憶錄叫做《失去的勝利》,別名《一切都怪小鬍子》)


二戰吐槽君


保盧斯給希特勒的第一印象很深 ,他長著一張殉道者的臉盤,威嚴而虔誠。除了斯大林格勒戰敗投降外,他聽從希特勒的任何軍事部署,從來就沒有違抗過。

1942年11月19日清晨,大批羅馬尼亞潰兵從德國第6集團軍前跑過,這些友軍原本是北部側翼的防守部隊。作為進攻斯大林格勒的主力部隊,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就像長矛的頭部凸顯在城下,換句話說他們是容易被包抄的突出部。

強大的蘇軍反攻部隊,以大量的T-34型坦克開路,2天之內先後擊潰德國第6集團軍北翼、南翼的部隊。德軍的坦克部隊,數量上遠遠少於蘇軍,且因缺乏燃料而停擺已久,迎戰之時,大批坦克發生故障。這也意味著,德國坦克無法阻止蘇軍坦克的攻擊……

既然坦克戰已經不佔上風,那麼第6集團軍就指望空軍幫忙,畢竟此前掌握制空權的德國空軍曾大量炸燬T-34型坦克。然而,他們失望了,1942年12月的德國空軍已經弱爆。因為400架戰機被調往北非戰場,直接減弱30%的空戰力量,整個蘇德戰場的可用戰機只有1120架。

這個時候的斯大林格勒,空中的優勢已經轉到蘇聯人這邊,德國第6集團軍的前途很危險。果然2支蘇聯先頭部隊快速繞過德軍防禦工事,11月23日在索維茨基勝利會師,實現合圍德國第6集團軍以及第4坦克集團軍。

2支部隊的25萬德國人,被迫擁擠在1塊長有30英里,寬有20英里的袋形陣地裡。德國裝甲部隊,這是第1次在蘇德戰場轉入防禦作戰,標誌著東線戰場發生重大改變。保盧斯向希特勒請求撤退,但遭到拒絕,希特勒要求堅守陣地。

面對困境,保盧斯的麾下將領也陷入爭議,甚至發生第94步兵師擅自撤退,企圖帶動整個集團軍被迫撤退。然而,這個步兵師的突圍失敗,被蘇聯人轟了回來……

“我聲明帝國空軍將向第6集團軍進行空中補給。”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向希特勒做出保證,於是保盧斯被嚴令駐守陣地。然而,成功的空投是不可能的,25萬人急需的糧食、彈藥、燃料,每天最低需求是500噸。

德國空軍穿越火線,花盡吃奶的力氣,每天連1/3的量都達不到。希特勒不能見死不救,他派出曼施泰因前去救援,儘快打開西南方向的通道。

曼施坦因的救援被叫做“冬季雪暴行動”,他的頓河集團軍群經過殘酷的戰爭,實際戰爭能力大打折扣。爭分奪秒,德國人開始為曼斯坦因聚集坦克,第一批趕來的是赫爾曼·巴爾克將軍的第11坦克師,以及艾哈德·勞施將軍從法國長途跋涉而來的第6坦克師等。

或許,有時間還會有更多的德國坦克開來,但是面對第6集團軍的困境、蘇軍的攻勢,曼斯坦因不得不立即出戰。12月12日出發,德國坦克群浴血奮戰打到距離第6集團軍僅僅35英里處,遭到蘇軍增援部隊的阻擊而不能前進。

光靠外面的德國坦克已經沒有辦法,這些德國援兵只能堅守住戰鬥成果,能否會師就靠保盧斯向外圍衝擊35英里。可惜,保盧斯僅僅找出100輛可用的坦克,然而燃油不夠衝刺20英里。直到這個時候,保盧斯只要放棄陣地,集中力量突圍,還是很有可能拯救部隊。

希特勒要保盧斯無論如何要堅守在斯大林格勒,他放棄陣地將損害“這場戰役的整個意義”,2個人堅持不放棄斯大林格勒斷絕了一切希望。

戰場局勢的發展,曼施坦因的援軍終究難當蘇軍的壓力,德國援軍被迫放棄行動。而保盧斯也面臨蘇軍進攻的壓力,隨著手中機場的陸續喪失,連可憐的空投物資都變得極難獲得。事實上,飛機損失慘重的德國空軍,也已經難以開展有效的空投行動。

希特勒為防止保盧斯投降,將他的軍銜升級為陸軍元帥,因為德國從來沒有投降的元帥。擺在保盧斯面前的只有2條路,要麼率軍跟蘇軍火拼掉,要麼就選擇投降。保盧斯的決定是投降,不過投降之前他將兒子送回德國,後來這事成為別人攻擊他的理由。


子屠龍


希特勒從未允許保盧斯突圍,一直讓其堅守下去,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而保盧斯最終也失去了突圍的機會,被蘇軍分割圍殲,最終第六集團軍投降。

其實自從斯大林格勒北部的羅馬尼亞軍隊被擊潰,蘇軍開始深入第六集團軍的後方後,就有很多將領要求撤回第六集團軍,一方面可以避免被包圍,另一方面可以將這股突破進來的蘇軍殲滅,鞏固德軍的戰線。

但是希特勒低估了危急的形勢,下令不得後退,意圖讓保盧斯吸引蘇軍,而其他德軍擊潰蘇軍後就能挽救第六集團軍。結果此時蘇軍在南線發起進攻,直接和北線合攏,徹底包圍了第六集團軍,並不斷向西推進,第六集團軍和大部隊的距離越來越遠。

但是希特勒此時認為可以派遣部隊打破蘇軍攻勢,第六集團軍固守待援即可,至於補給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空運解決。但是德軍的救援行動失敗,在距離斯大林格勒40英里左右無法繼續推進,而保盧斯被希特勒嚴令不得突圍而堅守待援,最終這最後一次機會也喪失了。

由於空運的物資嚴重不足(不到所需的四分之一)等問題,第六集團軍戰力很快衰落,最後已經徹底失去了突圍的能力,被蘇軍分割包圍,最終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被圍德軍選擇了投降。


戰爭之王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範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是綜合因素阻止了第6集團軍的撤退,小鬍子胡亂排兵佈陣,遙控指揮、盧保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戈林信誓旦旦,最後食言、蘇軍做了萬全準備等等綜合在一起,導致了第6集團軍的“悲劇”。

很多人將責任甩給小鬍子,單純的認為由於他的獨斷專行導致了德軍的“悲劇”,但大兵認為,最應該負責的應該是盧保斯,這名元帥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特別是已經明確看到蘇聯人要對整個集團軍進行包圍的情況下,依然盲目的任由小鬍子瞎指揮,延誤撤退時機,從而錯過了最後的撤退機會,可以說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典型代表。

就軍事才能而言,他雖然不及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爾以及戰術大師曼施坦因,但是他在人才濟濟的德軍將領中也算是出類拔萃的。特別是在當參謀的時候,1939年,保盧斯被任命為賴歇瑙指揮的第10集團軍的參謀長。保盧斯充分發揮沉著冷靜、善於思考和講究策略的長處,與精力充沛、勇猛果敢的賴歇瑙合作得相當默契。

因此,第10集團軍(攻佔華沙後改稱第6集團軍)在對波蘭、比利時和法國的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後,保盧斯被保送至第6集團軍司令,開啟了一線作業。在這個過程中,保盧斯形成了自己的軍事指揮風格,治軍有方、練兵有術、從容冷靜、深思熟慮、忠於上級、但缺乏果敢和決斷,可以說,他是一名好參謀,卻不是一名好將軍。

如果是他的前任賴歇瑙指揮第6集團軍,應該早早就選擇了突圍,甚至不會陷入斯大林格勒打巷戰,當然這些都無從得知了。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為最精銳的第六集團軍的總指揮盧保斯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部隊遭遇了什麼,也不可能意識不到久攻不下背後意味著什麼,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選擇相信小鬍子,戈林,曼施坦因的“承諾”,這都體現了他缺乏決斷能力,可以說他要為第6集團軍的幾十萬德國軍人負主要責任。


新兵衛


1942年12月19日,頓河集團軍群司令部直接向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下達了命令:要求第6集團軍在不就即開始向西南方向突圍,執行“冬季風暴”行動,必要時向頓斯卡耶察裡扎推進,同第4裝甲集團軍建立聯繫,使該地區的運輸縱隊將補給運向第6集團軍,使之維持戰鬥力繼續執行突圍行動。

希特勒同意了第6集團軍向西南突圍,同第4裝甲集團軍建立聯繫,但要求第6集團軍仍要堅守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東、北、西三面防線。也就是說希特勒並不同意讓第6集團軍撤離斯大林格勒,只是企圖打通一條補給走廊,讓第6集團軍得以繼續守住現有防線。

擺在第6集團軍司令部面前的是兩條路,要麼聽從集團軍群的命令,向西南突圍徹底撤離要塞地域;要麼聽從希特勒的命令,但是以第6集團軍現有兵力根本不可能做到一面向西南發起突圍,一面還要據守現有防線,即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根本無法執行,只能繼續據守。

最終迫使第6集團軍司令部做出不突圍決定的因素是燃料問題!以目前集團軍現存的燃料僅夠其坦克最多行駛30公里,而集團軍距離第4裝甲集團軍尚有50公里,根本無法同第4裝甲集團軍建立聯繫,而沒有坦克德軍的突圍將舉步維艱。

並且第6集團軍還面臨著一個更加巨大的風險,那就是一旦首次突破不成功,集團軍主力將會停留在半路,一旦蘇軍將德軍背後的掩護兵力擊潰,第4裝甲集團軍也無法繼續推進,那麼第6集團軍的命運也就註定了。尤其對於這支缺乏物資和機動性的疲憊之師而言,所冒風險更為巨大。

最終在這些多重原因下,第6集團軍司令部沒有選擇突圍,等到第4裝甲集團軍被蘇軍擊退後,第6集團軍喪失了最後突圍的機會。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放棄突圍的選擇並不是保盧斯一人的決定,而是整個第6集團軍司令部的決定,他們的處境過於嚴峻,而希特勒的陸軍司令部又同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命令不統一,最終使第6集團軍在猶豫不決中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戰略論


因為突圍命令下得太晚了啊,當時第六集團軍在挨凍受餓中,堅持現有陣地都非常艱難,更不要說突圍了。

喜歡吹牛又總是把牛皮吹破的戈林元帥,再次大發厥詞,給第六集團軍挖了個大坑

之所以突圍命令下得太晚,一是因為戈林元帥許諾每天可以向包圍圈內空運300噸物資,結果實際上每天平均只能達到95噸,包圍圈裡的德國兵每天只有一兩的麵包配額,許多人都不是戰死,而是凍死、餓死、病死的。

在戰爭中表現得像希特勒的死忠,戰後卻極力給希特勒扔黑鍋的曼施坦因,給已經掉進坑裡的第六集團軍埋上了土

一是因為曼施坦因元帥拍胸脯說自己一定能夠把第六集團軍接出來,於是希特勒相信了他,任命他擔任新組建的頓河集團軍司令去解圍,他還躊躇滿志地親自給保盧斯發去電報:“不要放棄,我會來救你們的,曼施坦因。”電文。解圍失敗後,曼施坦因矢口否認這封電報,然後在他的回憶錄中就以保盧斯拒絕突圍為由,把斯大林格勒解圍失敗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在解圍失敗後,第六集團軍只剩下不足百分之十的部隊還有拖曳火炮和物資的騾馬,坦克也不足一百輛,其他部隊要突圍就只能拋棄重武器和輜重,完全靠雙腿在冰天雪地裡行軍了,可這樣一來即使突圍出去也喪失了戰鬥力,會很容易被蘇軍追殲。所以保盧斯不願冒險採取這樣一場絕望的行動,這會使他的集團軍淪為一群毫無戰鬥力可言的難民。


海軍史研究會員


需要強調的是希特勒本人從未答應讓保盧斯突圍,他始終堅定地認為第6集團軍能守住環形陣地,赫爾曼-戈林的運輸機大隊已經在包圍圈之外集結了超過500架運輸機,在這位心腹保證下元手相信第6集團軍的補給問題不會太嚴重,因為空軍運輸機部隊的能力已經在“傑米揚斯克”和“霍爾姆”包圍圈作戰中得到完美展示,似乎這一次運輸機大隊也能完成空運任務,下圖是德軍運輸及機場與戰線變化和第6集團軍包圍圈分佈示意圖。


紅色戰線是希特勒終於允許高加索集團軍後撤之後、哈爾科夫反擊戰開始前的戰線此時第6集團軍正在進行最後的抵抗,這時候已經是1943年的2月份了!藍色戰線是曼施坦因發起“冬季風暴”行動時的戰線,此時第6集團軍不到30萬人被110萬紅軍包圍距離友軍最近的距離也有80公里左右,但是史學家一直認為此時正是保盧斯突圍的最佳時機,很可惜沒有元首的命令他不敢放棄陣地。曼施坦因無法等待所有的救援單位到齊,在1942年的12月12號第57裝甲軍的4個裝甲師開始向東北方方向進攻(如黑色箭頭所示),曼施坦因為什麼不選擇更近的距離進攻呢?小編很疑惑。

這張圖是更清晰的“冬季風暴”作戰示意圖,黃線是解救行動發起前的戰線而綠色線是57裝甲軍推進最深線。注意它跨過了“阿賈克斯河”“米什瓦河”之後又推進了一段距離,此時距離保盧斯的包圍圈環形陣地僅有48千米,在2條河之間的“維爾赫內-庫姆斯基”爆發慘烈的坦克會戰。圖中所畫的第6集團軍突圍的箭頭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保盧斯從未進行過突圍嘗試他的理由很充分也很滑稽。到12月18號解圍部隊的推進基本上停滯了,此時曼施坦因請求希特勒允許保盧斯展開突圍作戰,儘快從內測幫助自己打開通道但是希特勒斷然拒絕而且重申命令禁止任何形式的突圍行動。(地名和河名可以根據模糊的拼音自己判斷,幫助了理解)

無奈之下的曼施坦因寄希望於保盧斯的民族大義,希望他放下自己的榮譽冒著被元首槍斃的風險抗命突圍。曼施坦因派出自己的首席情報官員“艾斯曼”陸軍少校,冒著生命危險飛到斯大林格勒勸說保盧斯,期初膽小的保盧斯是認可了曼施坦因的意見的,他也認為再不突圍就只有死路一條了,但是它的軍團總參謀長“阿瑟·施密特”中將提出了更加現實的問題,就是在寒冬當中掙扎了幾個月的第6集團軍士兵不可能突破哪怕1公里的蘇軍防線,第6集團軍能用的坦克不超過70輛、各種武器嚴重短缺尤其是燃料儲備僅能行軍30公里,再這樣的情況下貿然離開環形工事是極不明智的。(包圍圈外有7個蘇軍集團軍兵力在80萬以上)

最終施密特和保盧斯兩人一致否定了曼施坦因的建議,雖然他們相信突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也深刻明白沒有突圍的力量。平心而論,這兩位將軍的判斷十分正確、判斷戰局角度十分老練,而且他們不能下決心突圍也有曼施坦因的責任。原本是為了鼓勵他們突圍曼施坦因故意把“頓河集團軍”的處境說的非常危險(是事業就是如此),這讓施密特、保盧斯誤以為自己突圍出去也得不到有力增員,反而有可能被消滅在漫漫雪原之上。史學家認為這是曼施坦因在暗示保盧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圍,因為他已經把後備隊第48裝甲軍部署到頓涅茨克河走廊準備迎擊朱可夫的“小土星”行動,沒有什麼力量保證突圍部隊的安全。(小土星行動從16號開始此時救援部隊後方有可能被擊垮自己身陷包圍圈也是時間問題了),

保盧斯和施密特確實也有突圍的打算,比如施密特反覆強調要頓河集團軍加強空運的力度,也就是說他想要獲得足夠的援兵和物資補給來加強第6集團軍的力量,之後即便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能突破包圍圈外110萬蘇聯紅軍的阻擊,但是他們不知道德國僅有的運輸及部隊早已經在“傑米揚斯克和霍爾姆”兩個包圍圈補給任務中損失殆盡了。施密特和保盧斯都是教科書培養出來的軍人,他們只知道在充分條件保障的情況下作戰,絲毫沒有隆美爾那種隨機應變和畢其功於一役的拼勁,它們也想不到外圍德軍會在短短2個月不到的時間裡敗退到南方集團軍的大本營“扎菠蘿熱”周圍,這裡距離斯大林格勒足足有800公里之遙,突圍是徹底沒希望了(第一張圖中紅線距離包圍圈的最近距離保守估計是820公里)。1943年2月2號保盧斯投降。

寫到這裡小編不得不對納粹德軍肅然起敬了,撇開這支部隊的歷史罪孽不說他確實是一支歷史上最能征善戰的部隊,載入史冊的奇蹟多半都是它們的傑作。作為看官你有什麼好的建議能幫助當時的保盧斯和施密特擺脫困境嗎?曼施坦因是否可以打得更好呢?希特勒不允許撤退的命令是否真的是荒誕不羈呢?歡迎各抒己見。最後附上冬季風暴的詳細地圖:


兵器世界


對於被包圍的軍隊來說,突圍的時機最好的時機是被包圍之初,一方面包圍圈剛剛形成,不可能很嚴密,這時候打出去還是比較容易的。另一方面,剛剛被圍時,儲存的物資還是比較充足,軍隊還不會感到物資的缺乏。

如果被包圍的軍隊,經過一段時間圍困,首先是,包圍圈已經完全形成,對於可能的突圍方向,都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防備,對於攻堅來說,都是很艱難的戰鬥。第二,儲存的物資已經被大量消耗,別的不用說,糧食就會消耗很多,說句笑話,皇帝還不差餓兵呢,餓著肚子怎麼打仗?

對於保盧斯來說,最嚴峻的就是補給,當時德軍每人每天只能分一片面包,50發子彈,所有的軍馬已經被宰殺吃完了,當時被圍德軍其實已經崩潰,如果不是蘇聯人包圍,早就四散逃命了。就當時的德軍情況,別說突圍,就是蘇聯人放開大路讓德國人走出去,德國人都走不到曼施坦因那裡。


紅色手電筒


其實希特勒最後也沒有同意突圍,因為當時第六集團軍部隊已遭到分割包圍,蘇軍在第六集團軍地域已達成突貫,部隊已不具備突圍條件,如果堅守,這些被分割的小集團仍可以牽制大量蘇軍。據頓和集團軍群統計,在集團軍群當面地域已發現蘇軍259個兵團(師,坦克旅),第六集團軍牽制了其中90個兵團,再加上當時蘇軍攻陷哈爾科夫,若第六集團軍貿然突圍,不但會遭受毀滅,更會使蘇軍大量兵團從中抽身,將德軍整個南翼包圍在濱海地區,屆時整個戰局將萬劫不復。

話講回來,第六集團軍在戰役期間曾有兩次突圍機會,第一次是十一月中旬之前,趁蘇軍尚未完成合圍或剛完成合圍包圍圈薄弱時撤出斯大林格勒,另外一次機會是配合冬季風暴行動,捨棄重裝備與解圍的第57裝甲軍打通包圍圈。雖然會失去部分戰鬥力,但有生力量仍舊可以保存,之後充實千瘡百孔的防線。12月下旬,蘇軍發動反擊,德軍距離斯大林格勒最近的兩座機場相繼失守,人員和裝備已很難補充給包圍圈內的部隊,加之第六集團軍鏖戰多日,油料彈藥所剩無幾,救援的部隊又被蘇軍擊退幾十公里,突圍的可能性已徹底喪失,第六集團軍防守地域不斷被蘇軍壓縮,貿然撤退極有可能因遭遇追擊而變為崩潰,因此也只能繼續堅守了。


頓河集團軍群


根本就是屁話,什麼時候希特勒同意過突圍?再說當時的實際情況鮑盧斯跑了,高加索集團軍怎麼辦?自己去看看當時的情況,好像希特勒都不如你們聰明,征服歐洲波蘭都是假的,只能說把防線交給僕從國部隊是個敗筆,分兵高加索也是一個致命的失誤,實力不夠,胃口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