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果敢人为什么用汉字?

取个名竟然


用现在的话来说,果敢人是标准的边缘地带的融合族群,具有极强的自我特性和交融色彩。

缅甸有三支具有汉人血统的民族,分别是果敢族,华族和猛稳族。而大部分果敢人生活在今缅甸掸邦北部果敢地区,毗邻中国云南地区。据缅甸政府统计,果敢人目前大概有20多万,其中百分之95有汉人血统。当然,果敢人与汉人的关系,源远流长,是不断迁移,融合和通婚的历史结果。由于果然地处边缘地带和丛林地区,一度广泛种植罂粟,成为鸦片的来源之一。

果敢人果然很勇敢,当地土著势力与政府若即若离,故而交火不断,多有冲突。1989年停战之后,果然地区成为的掸邦第一特区,之后的冲突是小范围的。果敢美女

在唐代时期,果敢人居住的地方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公认的果敢第一批移民,是被吴三桂追击的南明官民。不愿降服满清政府的南方军民,追随永历皇帝朱由榔,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流落缅甸。

观望形势的缅王慰留贵客于缅北山区,暂住麻栗坝,自此这批人世代居住于此,晚清对果敢地区实施土司管理体制,形成了今日的果敢族。

果敢人从一开始的几千人到现在的几十万,可谓是开枝散叶,形成了一个特别的汉人群体。我们可以看到,果敢人来源于300多年前,是汉人逃亡到当地的集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果敢族。

不过,果敢人说的汉语与我们的需要同源没错,但是经过与当地土著语言的交融,互相影响,已经有较大差别。果敢地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当地的民俗风情充满了中国特色和地区风情,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繁衍与适应能力。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秦右史


在缅甸有三大汉族的分支,其中一支就是果敢。果敢人是汉人在缅甸的延续。

果敢人原为明朝末年,失利的南明永历朝廷退至果敢地区,而流传下来的南明兵将,以及忠于明室的平民留传而来。


永历朝是南明最后一个小朝廷,是南明数个小朝廷中的一个。在明朝大片河山被清朝所据以后,永历皇帝在广西即位。后流转云南、缅甸。

吴三桂入云南以后,永历皇帝被缅甸王羁押并落入吴三桂手中。后来,永历皇帝于昆明遇害。

永历皇帝蒙难以后,永历朝部众数千人隐姓埋名,流落于云南与缅甸交界的山区,即现在的果敢地区,随后开始隐居下来。至后世几代,永历朝后人已经成为当地比较大的一方势力,并成为清朝西南众多土司县中的一个。

清朝末年,清廷衰弱,将今果敢区域让于英属缅甸,从此该区域成为缅甸的一部分。

入缅甸以后,区域内人群仍以汉人自称,说汉话、教习汉文、行汉人习俗。

20世纪中期,果敢土司被缅甸取消。果敢区域人群被迫改名果敢族,汉话改称果敢话,汉文改称果敢文。

但是,汉文化在果敢并没有消失,一直延续至今。因此,果敢人仍用汉文,写汉字。只是名称改了。



苏绽


“果敢”地区与“佤邦”地区是缅甸国内的经济特区,分别被果敢同盟军(果敢族为主)与佤邦联合军(佤族为主)割据着。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缅共曾经控制着缅北大片区域。但缅共最终在1989年解体,并分离出了许多民族武装,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果敢同盟军”和“佤邦联合军”。


1989年的3月11日,原缅共人民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彭家声率先脱离缅共,组建了独立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果敢同盟军)。受此影响,赵尼来、鲍友祥等人也脱离缅共队伍,组建了另一支“佤邦联合军”。随后,果敢和佤邦都在名义上承认南部缅甸政府的管辖,并被划入缅甸七大自治邦中的“掸邦”境内。不过,彭家声领导的“果敢同盟军”和鲍友祥领导的“佤邦联合军”都保持着武装割据和高度的自治权,常和缅甸政府军队爆发冲突。

果敢地区在名义上归属缅甸掸邦,被缅甸政府命名为“掸邦第一特区”。当地90%的人口都是缅甸的果敢族,也就是汉人,因此是以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但比较接近云南方言。

在彭家声当政时期,果敢的商店、饭馆都是以中文为主、缅文为辅,报社、杂志社和电视台业全部使用简体汉字,就连基本的电力供应都是由云南电网提供的。遗憾的是,在2009年果缅战争中,果敢同盟军已被缅甸政府军击溃,彭家声逃亡国外。缅军控制果敢后,开始在当地推行缅语。



佤邦也在名义上归属缅甸掸邦,被缅甸政府命名为“掸邦第二特区”。相比之下,佤邦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要比果敢地区多得多,而且分为佤邦南部和佤邦北部两块区域。

而且,佤邦联合军是缅北所有的民族武装中最强的一支,总兵力接近于4万人,这是果敢同盟军和克钦独立军、掸东同盟军都不能比的,所以佤邦才能够存活至今。佤邦的主体民族虽然是佤族、通行佤语,但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所以当地居民基本上也都会汉语,其电视台、广播台也采用云南口音的汉语播音。



世界人文通史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果敢人使用汉字,是因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

他们的先祖是明朝末年随朱氏桂王逃到缅甸的一支武装力量。由于后来桂王遭吴三桂毒手,清朝又已取明朝代之,这些移民无法返回而在缅甸果敢定居。

1968年以前,果敢地方机构,依然沿用明朝的命名方式,如守备、千总、把总等。老百姓的服装也是明朝时的汉装,信奉孔子和关公,他们一直有着明朝皇族血统,讲的也是明朝官话。

近代以来,由于缅甸推行“大缅甸民族主义”,虽然果敢25万登记人口中有90%是汉族,但长久以来不允许果敢人自称汉族,而逼迫其自称果敢族。长期以来,缅甸拒绝给果敢人发身份证,他们甚至没有国籍。

果敢大街,与中国小镇无异

果敢学校教材

果敢紧邻云南,使用的是汉语,人民币也在市面上流通,手机使用中国信号,电力由我南方电网向果敢变电站输送。置身果敢,你甚至觉得这与中国的小镇一般无二。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果敢军会唱我军歌曲了。


兵说


果敢人的历史。

公元1659年,南明的皇帝朱由榔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杀,带着上千汉族侍卫逃亡到了果敢。后来,朱由榔被大汉奸吴三桂所杀。那些追随朱由榔的汉族侍卫以明朝遗民的身份留在了果敢谋生。同时,果敢地区原本有一部分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汉族商人马帮,以云南、贵州、四川人居多。

从清朝初期开始,果敢地区汉族逐渐增多。杨姓的汉族人成为了当地的地方势力,并采取邻近土司的做法,统治了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比如雍正八年(1730年)的时候,杨猷才以“诰封奉正大夫”之名行使职权。道光年间,杨氏正式受封为“世袭果敢县令”,从而取得了合法的汉族土司统治权,果敢地区的独立性由此形成。

1894年的时候,根据《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果敢及北丹尼划归中国。不过后来英国借口清政府违约,并重新签订协议。至此,果敢地区便成了英属缅甸的一部分,以汉族为主体、风俗文化与镇康相同的果敢人民成了英属缅甸的国民。1962年,中缅两国划定边界,果敢正式成为了缅甸版图。

果敢人语言使用现状。

果敢人归根到底还是源自于汉族,迁徙到果敢地区的居民的历史也大约为300多年。虽然身居缅甸,但是大部分的人只会汉语,并不会缅甸的国语——缅语。这是相关学者到果敢地区某地随机调查30名学生及其家人的语言使用情况,共180人。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果敢人全部熟练掌握汉语果敢话。对于缅甸国语来说180人中只有10人熟练掌握,68人略懂。对于果敢人来说,无论是家庭内外,无论是对本族人还是非本族人,他们使用的语言都是汉语果敢语,母语是他们家庭和社会交际最为主要或者唯一的语言。


果敢人为什么要使用汉字?

果敢地区的汉语果敢话之所以能够成为强势的语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密集的人口分布格局。2018年果敢地区在籍人口约为30万,常住人口为80万。果敢地区共有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的比例占90%。这种高密度的人口分布使得汉语果敢话能够在本民族内部稳定生存、广泛通行,并成为区域性的强势语言。

2.浓郁的母语文化氛围。果敢是一个以华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区,始终保持着浓郁的汉文化氛围。在这些地方,汉语除了在传统生活中发挥着交流作用,还担负起文化创造和传承的职能。果敢人尊崇孔孟之道,还信奉佛教和道教,保留着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

3.悠久的汉文化历史。果敢地区的汉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这里曾经是属于东汉永昌郡西南边陲。三国的时候诸葛亮平南时还留下过遗迹。明代的时候,该地邻近镇康州以及孟定府。历史上的这些关系使得汉文化深深扎根于果敢地区。

4.中国经济的发展。果敢地区的北部、东部和中国云南省的边界相连,边界长达173公里。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汉语是越来越重要的。与中国山水相连、血脉相承的果敢人学习汉语不仅能够保留民族文化,更是工作生活的需要。现代果敢地区货币是人民币,通讯是用的中国移动的号码,电力是云南电网输送。学校采用的是汉语教学,教材是云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制教材。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为什么果敢说汉语,因为从前属于中国,如今山寨中国。

果敢是位于缅甸北部,面积2700平方公里,人口相当于云南省县城下的一个镇。果敢人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华人,说汉语使用汉字。因为属于缅甸的少数民族,所以被称为果敢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归属于中国。

多年前,最娱去过缅北(缅甸北方)的果敢、佤邦、小猛拉、迈扎央等地,比较了解。他们犹如一散落在原始森林中的山寨邻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无不克隆中国。主权认同缅甸,但高度自治,占山为王,有自己的军队。

这里流通人民币,通讯是中国移动联通,使用微信,吃的云南米线,凯里火锅。学校采用汉语教学,当地电视台双语节目,讲云南方言,贵州方言和福建话。虽然很山寨,又是独立王国,家天下,令缅政府头疼,有心无力,各个分化,彼此隔阂,自相残杀。因为战火不断,苦了当地百姓,而很多在国内混不下去的来到这里,把它当成"世外桃源",无所事事,却乐不思蜀。


最毒莫若


果敢族

果敢族:缅甸的汉族一支(另两支被称为华族和猛稳族),生活在缅甸掸邦北部果敢地区,毗邻中国云南。果敢地区在唐代属于南诏国的领土,宋代属于大理国领土。总人数只有20多万的少数民族“果敢族”,95%以上人的血统是汉族。他们最早来到这片土地的始祖,是一批追随明永历帝朱由榔残存的官兵和受满清政府迫害的平民,300多年前迁移至此,世代居住于果敢地区。18世纪,一支中国移民后裔成为科干山的地方势力,后受封为世袭果敢土司县。1897年2月4日签订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满清政权把果敢割让给英属缅甸,果敢人于是从汉族的一部分变成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也开始了百年的罂粟种植历史。



1959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之后,果敢陷入了长期的动乱,直到1989年停战才趋于稳定,成为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1]。现今的果敢县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近年来,果敢华人一直受到缅甸政府的压迫,不时发生缅甸军队攻击果敢族的事件。

渊源


果敢族:缅甸的汉族一支(另两支被称为华族和猛稳族),生活在缅甸掸邦北部果敢地区,毗邻中国云南。



果敢美女

300多年前明朝灭亡之际,明朝的一些官员和受满清政府迫害的平民追随永历皇帝朱由榔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流落缅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押解回昆明,一年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但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生栖繁衍,其中包括大西皇帝张献忠手下的名将李定国。他沿路护卫朱由榔进入缅甸,此后又长期在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杀后不久他即病故在现中老边境勐腊县。通过300 多年艰苦而漫长的日子,这些流落他乡的人员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缅甸的果敢族和这一区域被叫做其他称谓的中华民族。


青松5698


东亚,东南亚历史上就是中华文化圈的辐射区域,使用汉字本来就是历史的延续和传统的秉承,近代衰弱的中国失去统御万邦的实力,从亚洲王座上跌落而下,这才导致大半个亚洲失去向心力和中心文明的拢御性,以致几百年来东亚东南亚乱象纷呈,困苦不堪,龙头的无力导致亚洲东部文明的衰退和经济的破落,从而发展到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殖民地,一切荣耀和历史尽数归于回忆和卑怯!随着中国国力的恢复和重新擦拭亚洲的王座,整个东亚和东南亚正在重新步入历史正途,中国在走向巅峰的道路上首先收拢的必将是本应属于中华的权限和势力范围,无论日本和印度如何的不愿和阻挠,基于历史和中国在亚洲地理上的核心地位根本难以撼动,只要中国国力继续恢复,亚洲王座必将应然而来,这是自然而然的历史存在。随着中国的巅峰归来,整个东亚东南亚的文明和历史终将掌控于中华之内,万邦来朝也只是我们的祖先做过无数遍的旧事而已。汉字和汉语的重新扩张只是在收复失去的地位和影响力而已,在现代文明的演化中,相信中国的影响会逐渐走出历史的极致,统御亚洲,威慑世界,这些看来不仅仅是梦想而已!作为亚欧大陆的核心大国,中国的恢复才是亚洲的归来,与美国远隔重洋相比,俯瞰亚洲的中国才是最具统御力的巅峰力量。


波澜碎风寒


汉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的根,文化传承的载体。果敢人就是中国汉族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大明军在明改朝为清灭亡时兵败辗转流离到西南边陲扎根下来形成遗民为主体的汉民族,清朝政权对其实行士司管理。保护宏扬中华文化,汉人不用汉字,何以叫汉人。於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解放后不久,迫于形势需要把江心坡至果敢划归缅甸。从此,江心坡,掸邦等华夏故地离开祖国留在外邦而民(克钦,佤族,汉)族心系故国不断,心系中国不变,不断文字,民族根不断,果敢在2008年汶川地震向内地捐款。汉族在缅甸被迫改为果敢族,名字如何改变,改变不了华夏子孙的身份与尊严。历史有些遗憾,果敢人采用云南电话号码,内地教材,与缅甸政府战乱时逃到云南边境一侧,树起五星红旗。生命危难时,只有母亲怀抱才有温暖。心向中国,这就果敢为什么使用汉字由来。


桐关懿


我认为:

首先,果敢人所在的区域自古以来确切地说自唐代起属中国领土,中国人自然多用汉字。虽然后被满清割地出去,但人们通常会沿袭祖上的习俗。

第二,果敢人自身多为汉族人,汉族人自然写汉字。即使不同国家相同民族或类似民族都有可能有类似的文字,何况他们原本是中国的汉族人。

第三,汉字对于继承了汉族习俗的果敢人比缅甸文字这类符号更形象易懂,也好记忆和理解,更便于口语和书面交流。为何要舍弃呢?

第四,虽然地理上被分到缅甸,但权衡各个方面果敢人都更愿意当中国人,必然需要国人熟悉的语言文字作为回归的便捷桥梁。沿用何乐而不为?

综上,果敢人用汉字无可非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