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日用之器—卡带

日用之器—卡带

打开录音机的卡座,看着裸露在外的精密零件,小心翼翼地插入一盘卡带,合上盖,按下播放的箭头,看着齿轮转动起来,一段心仪的声音,或是时下流行的音乐,或是故事、评书,带着电流沙沙的细微声响,从喇叭里冒了出来。在那时,一盘卡带能来来回回听好久好久,对着卡带里附送的歌词海报,一句一句哼着。不经意间,某一句歌词或者旋律,触动了内心中最柔软的那一个部分,随着我们的记忆一直保存着,即便多年之后,结婚、生子,为了生活忙碌奔波,再次听到时,依然难以忘怀。卡带里,记录着不仅是一段声音,更记录着我们的记忆。

日用之器—卡带

日用之器—卡带

日用之器—卡带

日用之器—卡带

曾经,为了买一张正版的音乐卡带,省了好几个月的零花钱,心心念念了好久。拿到卡带的那一刻,飞奔回家,迅速拆开外面的塑料封套,展开专辑附送的歌词海报,溢出的油墨香味夹杂着兴奋。迫不及待的打开录音机,插入卡带,伴随着喇叭里的旋律陶醉起来。听完A面,翻B面,都不舍得用快进跳过任何一段被记载在磁条上的声响,据说,快进会伤磁条。特别还要做一件事,就是要把卡带上端的一个塑料方块扣掉,这样就能避免误操作,在翻录的时候把磁带给擦掉。好一点的正版,上面的方块是没有的,如果要翻录,还得贴上胶带。遇到录音机故障,还会卷带,卡带里的磁条被拉了出来,拿出卡带,将磁条理顺,然后用2B铅笔插在齿孔中,慢慢旋转,让卡带恢复原样。

日用之器—卡带

日用之器—卡带

日用之器—卡带

日用之器—卡带

翻录卡带,是那时流行的一种社交的方式。拥有一张时下流行的正版卡带,是相当的抢手。在交换卡带的同时,也交流着被打动的歌词,歌曲的风格,以及青春懵懂时的小心思。上学时,为了一个女孩的生日,制作过一张卡带,里面夹杂着她喜欢听的歌曲,和自己写下的独白,精心手绘的封面、海报,和手抄的歌词,再用礼品纸精心包裹着,等在她家楼下,在生日那天亲手送到她手上……后来突然有一天被叫了家长,听她说是她妈妈找卡带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盘带子,证据确凿。

日用之器—卡带

日用之器—卡带

伴随着用学英语课本的卡带,打口卡带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打口卡带成了我们触摸西方世界的一种方式。用掌握为数不多的英文,听着来自世界另一个角落的声音,也曾抱着字典,翻译着被感动歌曲的歌词。英语没进步多少,却记住了一批欧美的流行乐队和歌曲。那时候,也有了自己的第一台随身听,塞上耳塞,卡带里的声音就好像从天上下来一般,那是录音机没办法给的体验。

日用之器—卡带

日用之器—卡带

日用之器—卡带

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盒式卡带。中国在1975年试制成盒式录音带。伴随着录音机的普及,纤薄、廉价的卡带在上世纪70年代迅速成为中国人接触流行文化的载体。上世纪80年代,索尼walkman成为了便捷式音乐的象征。卡带一举成为流行文化最为重要的存储媒介。再后来的CD、MP3等媒介的出现,卡带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数码格式的音乐格式,成为了主流。虽然现在还有很多音乐发烧友的群里,争论着「模拟味」和「数码味」的区别。卡带带来的那种略显模糊的声音,也许真是和记忆中依稀的时光一样温暖吧。

日用之器—卡带

日用之器—卡带

倒带,快进,翻面,卷带……这样的画面,已经好久没有出现了吧!随着时间,一些器物消失在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器物上承载着我们内心中的感动不会消逝。直到现在,卡带已经收拾在书柜的角落,但手机里总有那么几首歌曲,时常循环播放,永远不会删去,那是当年被感动过的歌曲,和那些刻骨铭心的歌词。

日用之器—卡带

『日用之道』微信號:riyongzhidao

关注平台,我们一起努力探索日用之道

点击菜单“日用目录”您可以得到相应资讯

寻日用之道,出适用之器

日用之器—卡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