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微學堂|樂之交響:聆聽黃河水——《黃河鋼琴協奏曲》

《黃河鋼琴協奏曲》取材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救亡歌曲《黃河大合唱》。

微學堂|樂之交響:聆聽黃河水——《黃河鋼琴協奏曲》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即張光年)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他親臨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黃河船伕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伕號子。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一直醞釀著《黃河》詞作,並在年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冼星海聽後異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並完成了這部大型聲樂名作。

微學堂|樂之交響:聆聽黃河水——《黃河鋼琴協奏曲》

冼星海指揮黃河大合唱

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這部聲樂作品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1968年10月的一天,殷承宗從中央樂團到中央音樂學院來看大字報。殷承宗有了鋼琴伴唱《紅燈記》的經驗,便想在“鋼琴革命”的步伐上再邁出新的一步。

陳蓮在此大字報中第一次披露江青曾對她說:“《黃河大合唱》很有氣勢,可以寫成鋼琴協奏曲。”從那次以後,殷承宗便向江青寫信,擬把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改寫為鋼琴協奏曲,江青閱信後批覆《黃河大合唱》可以留曲不留詞。光未然的歌詞,當年啟發了冼星海的創作衝動與靈感,也同樣自然而然地啟迪和萌發《黃河》鋼琴協奏曲創作組成員的想象力和樂思。

微學堂|樂之交響:聆聽黃河水——《黃河鋼琴協奏曲》

殷承宗

到了1969年初夏,《黃河》協奏曲完成了第一稿。試奏時,請來了李德倫、嚴良堃(《黃河大合唱》的指揮家)、杜鳴心和中央樂團交響樂隊各聲部長共十餘人。由殷承宗擔任鋼琴獨奏,儲望華擔任第二鋼琴(即樂隊部分)協奏。從1969年8月到12月,在完成了醞釀方案、體驗生活、群眾集體討論以及對第一稿修正的認同之後,進入了整體運作的第二階段,即創作執筆階段,由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盛禮洪四人負責執筆,日夜奮戰。

微學堂|樂之交響:聆聽黃河水——《黃河鋼琴協奏曲》

《黃河鋼琴協奏曲》的每一個音符,都可以追溯到它之前的初衷、落筆、定稿。創作室內抽屜、紙簍中數百上千張被廢棄的舊稿譜紙,有集體智慧的凝聚,更有創作者們的汲取、篩選及提煉的功夫。

這部作品的問世是藝術家們集體智慧的結晶,1970年元旦,由殷承宗擔任鋼琴獨奏,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在北京首演——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審查《黃河鋼琴協奏曲》,樂曲剛完,周恩來總理評論稱:“冼星海復活了。”

微學堂|樂之交響:聆聽黃河水——《黃河鋼琴協奏曲》

殷承宗《黃河鋼琴協奏曲》珍貴1970首演版

1970年5月1日,《黃河鋼琴協奏曲》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正式公演。之後,有更多的國外樂團演出《黃河鋼琴協奏曲》,包括正當盛年的指揮大師阿巴多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的來華訪問演出!

老年開放大學視頻微課程——鋼琴協奏曲《黃河》片斷賞析

微學堂|樂之交響:聆聽黃河水——《黃河鋼琴協奏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