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SUV“首负”代价:哪几款自主品牌汽车会“死”?

SUV“首负”代价:哪几款自主品牌汽车会“死”?

持续火爆的SUV市场已经嗅到了一丝凉意。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SUV车型共销售73.76万辆,环比下降3.12%,同比下降0.52%。同比、环比同时下降的罕见表现也表明,中国SUV市场的拐点已经不远了。

这也并非危言耸听。事实上,SUV的销量增长率几年来都在持续下滑,2015年SUV销量增幅为52.4%;2016年降至44.6%;2017年进一步下降到13.3%;2018年上半年,SUV车型销量与去年同期16.8%的销量增速相比,虽同比增长了6.3%,但与去年相比却已经减少了10.5个百分点。

不可否认,SUV曾对中国自主品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5年,在国内乘用车市场增速放缓,轿车市场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SUV市场仍保持逆势高增长。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上半年中国SUV累计销售270.53万辆,同比增长52.4%。借助SUV的强劲动力,自主品牌无疑成为最大受益者,2015年上半年自主品牌SUV累计销售141万辆,同比增长92.8%。

好处显而易见。比如,2016年,长城汽车首次年销超过百万,累计销售107.45万辆,其中哈弗SUV销量占9成,同比增幅42%。而相比SUV销量的增长,轿车销量仅为3.08万辆,同比下滑43.09%。2017年,瑞风SUV全年出口超过4万辆,跃居行业出口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出口SUV冠军”。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汽车产业信息处处长刘明表示,近年来,SUV好看实用的外形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升级等因素使得消费偏好提高。此外,低价供给与油价下降等因素,促使SUV取得高速发展。

刘明的观点也恰恰说出了SUV的痛点。首当其冲的是靠低价、低质量的汽车厂商逐渐被市场“排挤”。

SUV“首负”代价:哪几款自主品牌汽车会“死”?

第三梯队或将被淘汰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今年6月,销量前15位的自主品牌SUV车型中,有14款车型来自吉利(包括领克品牌)、长城、上汽(包括上汽乘用车和宝骏品牌)和长安。另一款则是广汽传祺GS4。

吉利汽车(含领克)总销量达到了76.6万辆,同比增长44%。其中,吉利SUV销量达到44.6万辆,超过了长城的40.3万辆,取得了SUV市场的冠军位置。受轿车低迷影响,长安汽车上半年的整体销量并不理想,上半年长安销量为46.7万辆,同比下滑10.8%。不过,长安汽车SUV的表现依旧稳健,其中,紧凑型SUV累计销量接近30万,同比上涨超过11.6%。

销量向头部企业集中的同时,处于市场边缘化的品牌也正变得更多。海马、北汽、江淮等品牌,从去年开始销量便持续下滑,今年来情况并未取得好转,在市场边缘苦苦挣扎。

其中,海马汽车销量出现了全线大跌。海马公布的数据显示,1-6月累计销售41401辆,同比下滑42.31%。其中销售SUV 2.39万辆,同比下滑44.78%。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未来SUV市场,第一梯队的吉利、长安、长城,仍然占据市场领先的优势;第二梯队中领跑的上汽和广汽继续发力,销量保持快速增长;而第三梯队的企业中,或许有被市场全面抛弃的危险。

油老虎吓退消费者

不可否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郊外,SUV从外形、空间实用性、通过性等方面都与轿车有着很大的差别,从心理诉求方面SUV车型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在用车体验上提升的要求。尤其是眼下,大家在追逐宽阔视野,超大车体,SUV绝对能满足这些需求。

但请注意,油耗是个大问题。通常情况下,城市SUV的重量为1.4-1.8吨,而有些越野型SUV则能够达到2吨左右,车的重量与油耗是成正比。虽然一些厂家正在极力往轻量化车身靠拢,但SUV的体积在那里,其平直的线条与庞大的体积即使在车身相对减轻后,比起轿车车型动辄5L/100km的油耗,SUV动辄15L100km甚至更高的耗油量,足以让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

尤其是在高油价的现在。每一次油价调价,对于很多的家庭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一些90后的年轻家庭,刚步入社会,收入与积蓄并不足以支撑过多的额外支出。而SUV车型不论是从省油、舒适、操控等方面并没有绝对的优势,是以油耗较高的SUV对于一些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来说显然已不再是购车的首选。

购买人群的减少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SUV的增长。

SUV“首负”代价:哪几款自主品牌汽车会“死”?

新能源SUV难撑大局

当然,部分厂家和消费者将解决油耗与SUV关系的问题寄托在新能源SUV上。但在眼下的技术条件下也不是个明智选择。

原因也很简单。新能源SUV不费油不假,但电动SUV的充电问题也是很多人不愿购买的原因。除却它的重量与体积之外,现如今充电设施并不完备,同时补充“能量”时间太长。

即便是充电问题解决了,续航依然是个困然新能源汽车界的老问题。虽然有一些新能源汽车厂商号称其产品已经达到了500公里以上,但SUV车型相对占比依然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概念车。还要提醒的是,冬季与夏季的续航里程存在较大差别,这使得很多消费者不得不多维度考虑新能源SUV的购买问题。

此外,作为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技术之一的电机,如果要做到集成化、高功率密度化、高安全性和高压化也是行业要克服的问题之一。

技术问题不被克服,除了续航能力不理性、稳定性不高等问题,高昂的成本也是横在新能源车型面前的一座大山。

成本高就意味着价格高,虽然当下新能源产品还有补贴,但却逐年退坡,最后被全部取消是个必然的趋势。若是此时新能源车的技术问题还没有攻克,那么其高昂的售价势必会影响其销量。同样存在价格问题的还有混动型SUV,其价格比纯电动更高,在成本没有降低之前,很难撑起SUV整体市场。

SUV“首负”代价:哪几款自主品牌汽车会“死”?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绝对不能靠一个类别的车型去打天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厂商应该多想想在现有的技术、财力、人力等条线下,如何做出国民能够接受的产品,而非一个劲跟风。更何况,合资与进口的SUV不断降价,不断挤压市场空间。请记住,风总会停,先落地的一定是不会飞的。


(为方便读者交流和提供新闻线索,财经杂坛将成立读者微信群,不定期大咖群内分享观点,不定期红包砸来。有意者请头条私信。【财经杂坛】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