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记住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也不应该忘记袁隆平

袁隆平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也并不是仅仅代表了袁老个人,最能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令无数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的精神。这种精神我叫做“扎根”精神。

扎根,是几十年双腿沾满泥泞的扎根。

扎根,是集荣耀于一身仍不忘初心的扎根。

扎根,是期颐之年依然奋战一线的扎根。

扎根,是不忘民族屈辱为祖国强盛而奋进的扎根。

扎根,是全民都在热议的时候,坚守自己平凡的扎根。

记住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也不应该忘记袁隆平

当我们还在网上讨论袁老是该遗忘还是该铭记的时候,袁老依然在那里继续潜心做着水稻的研究工作,不卑不亢、不喜不悲,这样的一份浮躁与潜心的对比,这,本就该被铭记。

靠名字都能搅动媒体热议的人,必将是被历史铭记的人,网友发表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引起广大网友热议,人民网、中国青年报、搜狐等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进行讨论,浏览了两个小时,大部分是针对遗忘袁隆平这篇文章进行的反击。一个单单靠名字就能让拥护者千军万马对这篇文章进行讨檄的袁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又为什么该被历史铭记?

记住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也不应该忘记袁隆平

袁老对农业的贡献大致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发现并充分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第二,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足保障。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或者间接利用这一原理进行水稻种子生产,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第三培养了一大批水稻研究人才,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杂交水稻研究的人才协同作战,扛起杂交水稻育种继续推进的重任。

一个人能够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担当得起多大的荣誉。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荣誉的背后,是袁老为了获奖去拼搏努力吗?并不是,这份荣誉不是他的目的,在他看来是国家加在自己身上的责任。当你看到这个黝黑、瘦弱的老头儿时,难道心目中不是感觉到踏实、巨大、无比坚强的伟岸身躯吗?

站在风口浪尖,为广大育种工作者遮风挡雨,创造安心科研的袁老,怎能被遗忘?社会、国家对袁老的重视与厚爱被袁老归结为是对农业工作的重视,他最想做的其实是未曾获得什么国家级大奖、未曾得到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呼,只是想有一个平静的环境去做自己该做的工作。为育种工作做贡献,为国家做贡献,为什会做贡献,为粮食安全做贡献,仅此而已。

记住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也不应该忘记袁隆平

“扎根”精神也深深地植入在育种工作者的心中。“遗忘袁老”的文章里提到丁颖,丁颖的雕像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楼前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怎能说十人九人不知?他的学生卢永根院士被评为2017感动中国人物,一生荣誉无数,拖着病躯捐赠终身积蓄,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院士,目前也是杂交水稻育种界的一面旗帜,构建的载体、实验室各项技术为全国育种工作者免费提供。

这种扎根精神,世代相传、薪火相递、永不腐朽!袁隆平精神怎可、怎敢、怎能被遗忘?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