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人民日报》呼吁:“生孩子不只是家庭的事,也是国家大事”,对此你们怎么看?

一文一字一昆仑


我想尝试一下挑战《人民日报》好么?但我知道人微言轻的。我还是要说,不只是生孩子是国家大事,被生出的孩子的生存也是国家大事。


人为何要来到这个人世间?是为了父母?为了家庭?还是为了国家大事?no,no。从生存权及生存繁衍角度来讲就是为了自己。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而活的权利,如果从出生那刻起就背负了那些沉重的名义,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大人的期待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国家的繁荣,请闭眼想想,这孩子得觉悟有多高才行?


我们可不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呢?我们普通人只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富有同情心的可以理解他人的对他人充满关爱与爱心的不妨碍公序良俗的人就可以解决不少大事了吧?而我家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自闭症谱系女王闺女来到我身边就是为了让我明白这一切的!

任何一个人都有生存的价值!无论他在我们眼中有多么的“不堪”!而正是每个小小人物的生活组成了这个国家的大事吧?

《人民日报》君,请真正理解一下人民,而不要高高在上喊些口号,我想这是最中肯的意见与建议了吧?

但我仍知道人微言轻,我只想和我家自闭症谱系女王快乐地生活而已,努力活着就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啊。


【一位孤独症儿童的父亲,孤独地看世界,也许是最独特的视角,坚持用文字感染大家,请关注我,请喜欢我的文章的人们评论转发扩散,请做我们能做的,请尊重自闭症谱系的生活,我已成立头条育儿群,谱系与普通孩子家长都可加入,请私信我,谢谢】🙏


孤独行者Noodle


《人民日报》说的很对!生孩子,说小了是个人家庭的大事,中国人有养儿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说大了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

旧社会,由于我们国家生产力落后,不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全靠人力。那时的口号是“人多力量大”,所以国家鼓励多生孩子,那时很多家庭都是五、六个孩子。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就更谈不上国家的繁荣富强了,所以国家又适时提出: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倡一对夫妇生育1个孩子。

从上世纪70年代未到本世纪初40多年,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和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直线上升,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失独家庭越来越多,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如何解决?独生子女有了孩子后,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小孩,还要工作,真是压力山大!孩子、老人、工作,这三者如何兼顾?由于这一系列矛盾的出现,我们国家及时调整了计划生育政策,由一对夫妻生育1个孩子调整为:全面放开二胎,既缓解了独生子女的负担,也会延缓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利用利民的国策。

关注歧黄中医,请点击我头像右上角的“关注”,我会定期为你发送靠谱的中医药知识,为你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歧黄中医方大夫


作为一个父亲,我试着回答一下。

我有一个女儿现在2岁半,有孩子之前并没有太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健康饮食之类,但有了女儿之后特敏感这些,奶粉事件,疫苗事件,霸凌,猥亵儿童等等。每一件事都锥到心上。这些在有了女儿之后是让我犹豫或者说不想要二胎的一部分原因。

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经济问题,不去攀比不去估计实际的考量一下。

和妻子准备要孩子,查体1500每人,并不是全面查体主要是遗传疾病病毒和体质。3000。

叶酸,提前3个月,这个吃不吃的并不太重要,说一下不计算在内。还有饮食改善等都是提升生活品质不算在内。

怀孕后3个月去做怀孕检查,建立怀孕档案,到生产差不多六个多月,每月2次,我还能找到的数据是4700多元花费。不过前后就诊卡充值6000有余怀孕期间感冒一次治疗花了一部分,就按照4700算。饮食改善依然不算。

生产,妻子剖腹产,住院5天,住院清单是12000多。为宝宝来临准备的东西花多钱忘了,不算了。

出生后月嫂,济南金牌月嫂4500,这个没办法一概而论,我就按我家算。饮食改善不算。

奶粉,尿不湿。从出生开始我家女儿算是省的,前6个月妈妈上班之前一个月不到2罐奶粉,尿不湿4包。奶粉是进口爱他美216每罐并不贵,朋友给寄回来的。后来代购黑幕爆出奶粉或许都是国产,就没再代购。在婴贝儿买的315每罐。尿不湿就是普通的102每包。一月差不多奶粉加尿不湿600~700,持续到快6个月,妈妈上班,奶粉量就上来了,3到4罐直到2岁,不过尿不湿越来越用的少。差不多6个月后每月1400。2岁后不用尿不湿了,奶粉也一月一罐到两罐。每月600。

疫苗我只记得给孩子打进口疫苗的钱是3000多(幸好选择了进口疫苗)其他没得选进口的花钱的没记住。

这些是差不多一般家庭养孩子必须的花费,还没有孩子衣服,玩具,我想衣服和玩具应该是这些花费的至少两倍。还有食物,因家庭不同咱不算 。

这些合计是60200元。是2年前的物价。

早教班15000。济南的,现在应该不止。

和朋友比起来我女儿算省的也已经奔200000去了。

要孩子的都会算一下,这个国家可不给你补贴


别针消息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用人成本提高,社会的保障压力增大,国家及时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此次《人民日报》发出的呼吁,大家议论纷纷,多数人认为生孩子是自己的事情,但仔细思考,其实生育孩子是与国家各方面息息相关的。


首先,孩子的出生属于国事,小家成大国,大国护万家。虽然一个家庭生多少个孩子,何时生孩子,都应该由这个家庭来决定,但是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孩子的质量没有办法保证,社会大环境,也会因为孩子数量激增,变得混乱糟糕,所以,家庭所能决定的是个人,但是无数个个人构成一个国家,两者相辅想成,缺一不可。


其次,孩子的成长与国家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国家通过制定一些可行的政策,减少人们生活压力和育儿成本,降低人们对未来的焦虑。从孩子出生开始,办理户口与政府机构挂钩,生病就医更是需要社会保障,上学依赖社会教育资源,毕业找工作依靠政府政策的引导,结婚买房子要参考国家政策法规,甚至需求国家相应的补贴。可见一个孩子的成人或者成才,方方面面都与国家相关,国家可以借助行政力量为人们提供政策支持和保护,切实解决好人们所需的问题。


二胎政策实施这么久以来,并没有引起大家太多关注。因为生孩子简单,养孩子难。教育培养一个孩子会面临“三座大山”----教育、医疔、房价,这些压的当下年轻人喘不过来气,因此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不会、不愿意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去抚养一个孩子。


综上所述,生孩子既是家事,也是国事,而且二者相互影响。人的社会性特征,与社会的一切都息息相关,当下放开二胎政策,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大计,所以国家政策跟上社会发展的时候,人们自然应顺应国家大计的指导方向。


决胜网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孩子不仅仅只属于小家,更属于国家!

既然《人民日报》发出了“生孩子不但是家庭的事,而且是国家大事”的呼吁之声,就足以证明国家对新生儿的重视;就足以说明上层建筑已在宏观实施了很好的调理,在微观上也有了具体的行动。

就现实生活本身而言,新生儿出生后的哺育成长、学习工作、婚姻家庭、生活发展等等诸多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在对待优生和孩子成长的问题上有关上层已经在着眼重视、着手筹划,至少已将题案摆到了预期办理的议事日程之上了。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家之大,人口之多,大有大难,小有小难,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只会势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相信在党中央为核心的新政府领导下,只要我们上下同心,不远的将来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山川俊秀PenG


生的起养不起 原来7 8个都能养活 现在一个都养不起 原来吃碗饭几毛钱 现在十几块钱还吃不上好的 普遍工资2000到3000多 你告诉我怎么养 房子买不起 养老交不起 病看不起 饭吃不起 长大了娶不起媳妇 女孩嫁都嫁起 就连幼儿园都上不起 你不让生就不生 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你生 现在又让生 生孩二胎三胎可从 国家给分配工作 给交养老金医疗金只要这三样国家给交我同意生二胎


A龍飞鳯舞A


不生生孩子就是国家的事,生了孩子了呢?国家能给我们养孩子吗?每年的补课费,奶粉钱,都出了!去医院可以凭着2胎证报销吗?国家不考虑人民的难处,人民会为你考虑?别说的那么高尚!处处奴隶剥削老百姓!有苦说不出!别说生孩子了!房子买不起,还能结婚?非要搞什么学区房!国家怎么做的自己心里不清楚?房价和医院都是高消费!到底如何做,国家不清楚!人民日子过好了,人民会不为你国家考虑?自身难保还会去生孩子!真的可笑至极


我听92565256


作为70后,我觉得这个政策来得太迟了。虽然我现在也有二宝了。但在带二宝这个问题上,我和老婆已经透支了我们的所有精力。作为70后,父母年龄大,不可能再帮我们带小孩,唯一的办法就是请保姆。姑且不论现在食品,医疗,教育方面的压力。在带二宝上面就让我们70后已经过了40的人,花费的精力已经是我们承担不起的。在工作上我和我老婆一天忙到晚,已经累成狗,回到家在带二宝,已经连狗都不如了。这只是精力方面。在经济方面,本来我和我老婆如果没二宝的话,我和我老婆在50岁的时候应该过得很潇洒。现在来看我们退休年龄,要往后起码推十年。我们也不知道我们的这个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


壹贱钟情


现在的八零后压力山大。谁不想多点时间陪伴孩子,谁不想孩子有个玩伴。作为一个有兄弟的八零后,深知两个孩子一起成长的好处。于是我现在怀了二胎。因为没有老人帮忙看孩子了老大一直请阿姨带,如今老二依然面临着继续请阿姨带的困境。我和孩子爸爸都在上班,如今收入低,每个月的工资刚刚够阿姨的工资,可是还不舍得自己的工作,也许生了老二只能当全职妈妈,放弃自己的工作。


明珠165965437


七十年代生孩子养孩子供孩子上学对父母来说什么都不愁,生孩子企业医院免费,送托儿所幼儿园象征性收点儿费(几块钱吧),上小学初中收几块到十几块的学费,上大学感到稍许经济压力,也完全可承受,孩子毕业就业就又好转了。凡过来人都是亲身经历,这些所谓的企业办社会的实际好处后来都被改掉了,说是要减轻企业负担,实际上是剥夺了职工的社会主义福利,加重了职工的生活负担,其直接后果就是生不起,养不起,供不起,难就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