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三體》中的“割船計”在現實中是怎樣進行的?|《寰宇微視》

《三體》無疑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用瑰麗的想象和深沉的哲思在讀者心中留下了震撼的刻印,為這個絢爛卻沉悶的時代投下一線耀眼的光明。其中關於“割船計”的描寫,以大膽的設計和靜謐的殘酷,勾勒出一幕扣人心絃的生死較量。

《三體》中的“割船計”在現實中是怎樣進行的?|《寰宇微視》

現實中,雖沒有發生如《三體》所描述的“割船計”,但對大型船隻的切割卻是經常進行的,尤其是在打撈處理那些發生意外傾覆的船隻時。

今天,我們就帶大家瞭解一下海難打撈時是怎樣對大型船隻進行切割的,以及號稱史上最昂貴的海難事件——“歌詩達協和號”觸礁事件。

“歌詩達協和號”超級豪華郵輪是堪比“泰坦尼克號”的存在。不同的是,“歌詩達協和號”要更大、更豪華、更先進;遺憾的是,它們都觸礁沉沒了……

《三體》中的“割船計”在現實中是怎樣進行的?|《寰宇微視》

Photograph by Sarah Owens

2012年1月13日“歌詩達協和號”因船長指揮不當在意大利海岸觸礁擱淺。當時船上有4232名乘客,觸礁事故不僅導致32人不幸罹難,也造成了約20億美元的天價處理費用。船長因指揮不當以及在事故發生後沒有指揮疏散反而棄船逃走,被判處16年有期徒刑。

《三體》中的“割船計”在現實中是怎樣進行的?|《寰宇微視》

Photograph by Yanick Sgaga

對事故船體的處置工作開始於2012年3月,但要處理長達290米,排水量11.5萬噸,有1500間客房,4個泳池和網球場的“歌詩達協和號”,是一件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

《三體》中的“割船計”在現實中是怎樣進行的?|《寰宇微視》

按照經驗,對於大型事故船隻的處理經常會採用切割成小塊再分別運走的方式——打撈公司會在船隻兩側固定兩個平臺,每個平臺上放置大型絞盤,絞盤間用穿過船體的鋼纜鏈接。

《三體》中的“割船計”在現實中是怎樣進行的?|《寰宇微視》

鋼纜粗糙的表面猶如金剛石一般堅硬,在大馬力絞盤往復的拉扯下,隨著平臺的不斷升高,鋼纜一點點將事故船體切割開來。

《三體》中的“割船計”在現實中是怎樣進行的?|《寰宇微視》

切割下來的較小船體,再被一塊塊拖走,最終達成對大型事故船隻的處理工作。而採用這種切割的方法,通常要在海上耗費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處置,還非常有可能對附近海域造成汙染。

《三體》中的“割船計”在現實中是怎樣進行的?|《寰宇微視》

為了將沉船處理的汙染降到最低,打撈公司對“歌詩達協和號”採取了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他們先在船隻露出水面的一側焊上鋼鐵製浮箱,這些浮箱將在船隻轉正的時候作為配重,而在扶正之後則作為額外的浮力來源,保證船體能再次漂浮在海面。

《三體》中的“割船計”在現實中是怎樣進行的?|《寰宇微視》

Photograph by Giovanni Giuliani

2013年9月,打撈作業進入最後階段,幾百位工程師將卡在海底的龍骨作為支點,用液壓設備驅動36條鋼纜幫助扶正船身;扶正的過程中還要緩慢的往船體露出一側的浮箱中注水,利用重力協助船隻翻正。

《三體》中的“割船計”在現實中是怎樣進行的?|《寰宇微視》

用了將近19個小時,“歌詩達協和號”的船身終於被翻到正常位置,接下來打撈公司將在另一邊船側也焊上浮箱。隨後“歌詩達協和號”將被固定在岸邊,等待風勢強勁的秋冬季結束後,於春季送回造船廠解體報廢。

而相關打撈作業的過程也被國家地理拍成了紀錄片《透視內幕:歌詩達協和號觸礁驚魂》(INSIDE COSTA CONCORDIA: VOICES OF DISASTER)

《三體》中的“割船計”在現實中是怎樣進行的?|《寰宇微視》

國家地理合股企業(National Geographic Partners LLC,簡稱NGP)是國家地理和21世紀福斯的合資企業。自國家地理成立130年來,一直將探險和探知世界為核心發展理念。如今,NGP將覆蓋全球的國家地理電視頻道與國家地理雜誌、新媒體,品牌授權,以及體驗娛樂等資源全面整合,旨在把更多、更新、更深入的訊息分享給公眾。目前,國家地理通過45種語言,觸及遍佈全球171個國家,超過7億3000萬人。與此同時,NGP每年會將收益的27%回報給非營利組織——國家地理學會,用於支持科研、探險、保育和教育等工作。官網:

www.natgeo.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