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旅行对于我,不止是一次出走,更是在短暂时间里的无限体验;旅行对于你,不仅拓展了人生的宽度,还能延伸人生的阅历。

那么,旅行对于孩子们呢?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给单调的暑假,带来一种别样的打开方式!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配图 / 来自当地人拍摄,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果说国内最值得期待的一处净土,黔东南一定能排进前三!色彩斑斓的苗岭高原风情画,总是能让人产生无限的向往之情。国家地理的目光注意到这里,并不仅仅因为这些浑然天成的景色和古朴原生的气息。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内在气质——这里的人们有着骨子里的质朴信仰。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配图 / 来自当地人拍摄,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种信仰,和生活条件无关、和人情世故无关、和光鲜名号无关,只源于初心使然,执着于简单的坚守。而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古老的花纹和繁复的图案被保留下来,动听的旋律和美好的音符从千年前传承至今,人文之美为景色注入更多活的精神,让整个黔东南都流淌起来、呼吸起来、舞动起来。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配图 / 来自当地人拍摄,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里,从来都不是一个热闹的所在。大城市的灰白水泥和准时亮起的街灯,在这里都会被替代成木质楼梯的吱吱呀呀和寨子里飘起的袅袅炊烟。

这里,也从来都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所在。青山绿水间孕育着闪耀千年的古老文明,时至今日仍然被坚守、被信仰、被传颂到下一个千年。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配图 / 来自当地人拍摄,版权归作者所有

一个关于匠心的故事

龙太阳:匠心精神就是一场没有选择的修行,是一种根植于心的信仰。

- “全村的大小银匠都离开了村寨,你为什么不走?”

- “因为我们村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所以我才坚守在村里。”

- “出现了什么问题?”

- “年轻人会打制银饰的人少了,会唱苗歌的人少了,会吹芦笙的人少了。”

- “你留在村里,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 “也许不能,但通过我的坚守与努力,应该会有好转。”

——这是贵州省雷山县著名的“银匠村”——控拜村唯一的一个留守在村寨的银匠,龙太阳的话。只言片语,藏着隐忍和叹息。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配图 / 来自龙太阳工作坊,版权归作者所有

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迁徙的民族,祖先习惯把财富戴在身上,人走家随。他们还相信银饰能驱鬼辟邪、解毒祛病、定神止惊。于是,苗人把银元、银锭都打银饰佩戴在身上。久而久之,银饰成了苗族无法割舍的文化传统。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控拜村的银饰加工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在明清两代,控拜村是通往今雷山、丹寨、台江、剑河及雷公山的必经之道,清代“改土归流”期间,控拜村民被迫流落他乡,以走家串户制作银饰谋生,练就打制各地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银饰图案的生存技艺。后来控拜人返乡,制银手艺成为主要生存方式代代相传。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控拜银匠,如今在苗族地区依旧是一张金字招牌。

上世纪80年代初,控拜银匠开始做仿银饰品,并给这种白铜镀银的东西起了个名字叫“苗银”。商人们走着山路进来拿“苗银”然后背去北京、上海卖,老外们喜欢这种具有民族风格的“银饰”,也让他们赚了很多钱。在龙太阳的记忆里,控拜家家户户都在攒花、捶打,到处都是“叮叮当当”。到了90年代,由于“苗银”饰品并非真正的贵金属,很快就不再流行。没人再收“苗银”了,许多银匠只好放下手里的打银工具,纷纷外出务工。同一时期,从福建传来的“失蜡法”制银工艺,通过模具加工实现银饰的批量生产,普通人更是无法分辨其中的区别。这对手工银饰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让控拜银匠更加难以为继。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配图 / 来自龙太阳工作坊,版权归作者所有

2000年后,随着黔东南旅游的兴起,控拜银匠又回乡重操旧业。但银匠们当时并没有回到寨子,而是选择了附近的城市和旅游景区,银饰的款式也变得迎合城里人的偏好而非祖辈传下来的样子。龙太阳曾是当年外出务工银匠中的一员,后来又跟随潮流选择了回来,不过他回来得更彻底,回到控拜村,一直坚守到现在。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 龙太阳手打银饰作品,配图 / 来自龙太阳作品集,版权归作者所有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 龙太阳手打银饰作品,配图 / 来自龙太阳作品集,版权归作者所有

机器成批加工出的“产品”,终究不是一丝不苟手作的“作品”。对于坚守技艺的控拜银匠来说,这无异于一种“踩踏”。所以,教会大家怎么区分“产品”和“作品”,也成了龙太阳的重要工作。听他“唠叨”完,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图案,亲手打制银饰品(柴草生火→点燃木炭→熔银→捶打银锭成银条或银片→造型→焊接→洗银→作品点评)。长而繁复的流程,每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这也是手打银饰的价值所在,除了技艺本身,还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 龙太阳手打银饰作品,配图 / 来自龙太阳作品集,版权归作者所有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 龙太阳手打银饰作品,配图 / 来自龙太阳作品集,版权归作者所有

所以,有人说,龙太阳属于“体制外”的手艺人。年龄不大,却喜欢在家族里张罗;酒量不大,却能在酒桌豁得出去,野心不大,却能在手艺上、想法上和自己死磕。多一些他这样的愤怒,中国的守艺人就能多一些在时代主流中逆生长的灿烂阳光。

一段关于匠心的旅程

这是一场专业的学术探讨,让我们久久留恋的,不再只是梯田、侗寨和远山的美景;让我们深深思考的,不再只是非遗传承的永恒话题。到底是什么?影响着当地人文发展和走向;到底怎样做?才能真正了解和传承瑰宝文化遗产……

// 国家地理亲子营 //

我的黔东南调研日记

现已开始招募

体系完整的课外调研项目

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国家级大师亲临授课

专家级导师团队线上指导

作品有机会被美国国家地理发表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 学术性多民族传统文化课程 完成特定选题论文

◉ 开放性选题 自由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活动

◉ 跟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深入体验3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团队协作及竞赛练就有责任心、有担当的领导力 King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配图 / 来自当地人拍摄,版权归作者所有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 出行前与特邀导师团队至少2次线上沟通,完成论文开题、查找资料的工作,并获得个人专属考察计划书;

◉ 行程中期1次集中汇报,与导师碰撞你的想法;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

◉ 近距离接触国家级非遗大师,访谈、研究、记录,从当地人实际生活中捕捉民俗技艺的现状,和真正有意义的解决方案;

◉ 和父母一起动手制作独一无二的非遗手工艺品,作为送给爸爸妈妈的难忘礼物;

◉ 徒步喀斯特地貌的绝美山野间,徒步 “最美梯田”堂安

◉ 在酸汤鱼故里凯里品味最正宗酸汤鱼,体验最具特色长桌宴

◉ 和小伙伴一起摸田鱼,品尝鲜美的稻田鱼

◉ 如果幸运,还可以与当地人一起赶集,在琳琅满目的传统集市过一天当地人的生活

孩子不听话还有这种操作?

配图 / 来自当地人拍摄,版权归作者所有

华夏瑰丽的非遗藏宝地

中国贵州黔东南

5晚6天 多民族传统文化调研课程

出发日期:8月6日(15人至20人)

费用包含

国家地理特邀专家课程讲解

全程一位优秀领队陪同

行程中标明的住宿及早餐

行程中标明的午餐及晚餐

行程中标明的贵州境内车辆交通接驳

行程中标明的体验活动及门票

旅行意外保险

报名方式

耀悦贵宾专线:400 890 5588

金牌专业旅行顾问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轻松规划专属行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