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却鲜有生源,你认为应该如何破局?

梅弄月黄昏


这是个难题。


刚才在街上遇到一位学生家长,她询问孩子转到县城上学,学籍咋办;她的孙子在我们班。说实话,我估计这个假期会有学生要转到县城就读,但没想到有他。

我从二年级接手这个班级,先是教数学,到了三年级又改为教语文和英语。两年来,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取得了一些成绩。而且作为班主任,我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学校缺少音乐和美术教师的情况下,我还教他们唱歌、画画儿和写字。从二年级下学期起,这个班级就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榜样:爱学习,讲卫生,懂礼貌,纪律好。这一切也受到了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我的计划是,四年级我仍然要跟着他们,一直到这个班级集体进入新的学校为止。

我得承认,学生中途转学对于我是一个小小的打击。我觉得,这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家长不甚满意的表现。

有意向转学的这名学生属于贫困家庭,去年他未婚的叔叔在因房子失火死亡,政府赔了他们一笔款。这个孩子也确实是家中唯一的希望,他的父母都多少有些智力问题。他是我经常鼓励和最为关注的学生之一。

但我同样承认这个基本事实:城里包括县城学校,教育质量远高于农村。良鸟择木而栖,家长有理由给子女选择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农村教育质量整体落后城市,属于“先天不足又后天失调”。最近十几年来,由于大量优秀教师从农村流入城市,某种程度上又拉大了二者的距离;尽管政府在推行教育均衡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总体来说,城市教育质量仍然全面远超农村教育。

这样,一方面农村学生千方百计跻身城市学校,造成人满为患,超大班额现象得不到改善;另一方面是农村学校门可罗雀。

几年前我还在中学任教的时候,郑州某学校到我校来“结穷亲”。此时正是课间时分,一进校园,他们团队里有位老师看到校园里学生寥寥,人家诧异地问:“你们学校今天放假了?”弄得我们学校的领导颇为尴尬。

又有一回是九年级学生照毕业相。老师和学生都集中好了,照相的师傅来了一句:“你们这个班的学生咋还没有老师多呀!”当时的班主任R老师倒是挺机灵,他说:“我们班的规矩是,前15名的学生才能照相!”

为了增强说服力,给大家看一下我乡部分小学的师生人数情况:

韩家小学,学生94人,教师6人;坡东李小学,学生102人,教师5人;刁家小学,学生62人,教师4人;东陶小学,学生91人,教师4人;莲花池小学,学生36人,教师3人;宋家小学100人,教师6人;卞城小学,学生75人,教师5人……

以上我列举的这7所农村小学,全都有1——4年级,按人数最多的那所学校算,平均每个班级不过26人;而人数最少的那所学校,每个班级平均达不到10人。

农村的学生转学到县城,一般家庭是出于以下考虑:

  • 学生学习成绩较为出色,怕在农村学校给孩子耽误了,到县城去希望锦上添花;
  •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不用考虑在县城上学的消费问题;
  • 家长和其他家庭主要成员较忙。做饭,接送都不太方便;到县城去家长省心;
  • 攀比。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鉴于此种情况,我认为想要“破局”,有困难也有希望。

从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上说,这个方面政府倒是一直在不断增加投入,差距正在减小;这也应该不是主要问题。

我以为关键在于留住和引来优秀教师,能让他们扎根农村,热爱农村教育。从去年开始我们县提高了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原来是500元不到,现在差不多是人均1200元。去年已经有两名原来在县城工作的老师回到了我乡任教。我相信如果政府出台更加优惠的措施,给农村教师更多的经济补偿和提供其他便利条件,这些“反流”“返乡”的教师会逐年增多,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乐意到农村来任教,实现农村教育的振兴。

此外,政府要一步到位新建一些高标准的社区学校,提供食宿,配备校车。这样就可取消规模太小的教学点,有效整合现有师资,让学校开足开齐课程,为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如果是这样,农村教育的春天就要来了。


花眼看花


这次国庆回农村老家,和同学、亲戚又谈及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心情有些沉重。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已经面临困境,不少农村中小学生源没有保障,一些村级完全小学,学生人数严重下滑,当年几百号学生的盛况再也难以见到了。我的小学母校今年秋季只招到两名一年级新生。

我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读中小学的时候,那时改革开放不久,就读的小学校舍很破烂,教室屋顶是瓦,窗户没有玻璃,风雨无阻,下大一点的雨,屋顶就漏雨,地面都漏湿了,可谓四面透风、一面漏雨。小学阶段,我的老师没有一个是国家正式编制的老师,都是赤脚老师,但是我们的学习成绩总体很好,书读的也很开心,因为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上始终有45人左右,男女相当,人多在一起读书就快乐。

这些年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各地教育支出基本占到财政总支出的四分之一左右,可以说是花了很大的财力办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学校建设的硬件设施更好了,上个世纪盛行的赤脚老师已基本退出农村中小学的讲台,基本实现教师队伍正规化,而且总体编制数量较多。打个比方,目前在江西省一些农村,一个5万人的乡镇,警察编制不到10人,教师编制却多达300人左右,而学生则很少。

当年,我们是抓“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解决无学可上的问题;后来,我们搞“双高普九”,高水平、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但是,农村生源却呈现下滑的态势。

农村生源去哪里了?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加快,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各地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普遍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只要符合简单的条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可以在城市就学,据了解,福州市晋安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已经占到全区在校小学生的55%左右。

还有一些学生去了农村的私立学校。

当前农村的初中生源下滑更为严重,农村初中的教育质量一直在下降。

现在,在内地农村地区,一个曾经有着数百学生的村级完小剩下五六十号学生已不是少数现象;一个曾经有着上千学生的乡镇初中剩下一两百号学生也不是少数现象。但农村的学校建制都还在,教师也没有少。

在农村的小学,十几个老师守着五六十号学生已是正常的事情,每个班少的七八个学生,多的十几个学生;一所小学几个老师几个学生的情况已不罕见。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何去何从?

可以说,国家十分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解决了有学上、能在好的教室里上学的问题,但是还是没能解决在农村上好学的问题。教育部规定,小学每班不得超过45人,这有道理,但是班级人数太少,上学又有什么意义?许多父母都能胜任小学教学,干脆自己教不就得了?童年,需要和小伙伴一起成长,需要有人气的课堂,需要欢声笑语、需要打打闹闹,人太少,去学校上学有什么劲头呢?

学生人数太少,学生没积极性;老师更没有积极性,哪里谈得上什么职业成就感?我的一些同学在乡村当老师,每每聊起此事,都是叹息。

面对这样的现状,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不能再这样撒胡椒面一样散养了,花了钱,事没有办的更好。

下一步,不说大面积拆并村小学,但是起码要建好乡镇的中心学校,本乡的孩子都可以上中心学校,中心学校根据生源情况布点,人口较少的建一所,人口多的,可以建几所。采取寄宿制,每周接送,国家给一些食宿交通补贴,让农村的中小学的课堂上书声琅琅,课外的操场上热闹非凡,恢复农村学校的人气和活力。

村小可以保留教学点,愿意留下来的就在教学点上课。

这样,可能花更少的钱,就能搞活农村义务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农村义务教育。





坐看东南了


这真的是一个很难破解的局。

城里的孩子越来越多,人满为患,乡村的学校教学楼修得越来越好,却没有多少学生,门庭冷落。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多年了,这也是社会发展变化,尤其是城镇化的必然现象。去年我回四川老乡,去小学和初中母校看了看,论学校条件,可谓翻天覆地,但论学校人气,真是今非夕比。我当年读小学的学校,只有一排青瓦房,周围窗户上贴的都是塑料纸,条件艰苦,但每到下课,从各个教室里冲出一群群娃娃,操场上热闹非凡。现在,当年的一排简陋青瓦房已经变成一栋四层楼房,很漂亮,可很多教室空置,桌椅被尘土覆盖。学生已经很少了,有些班的学生只十几个人。学生少,老师也少,流失情况也相当严重。

这是没有办法的,即便增加乡镇教师的收入,也不能改变乡镇中小学的生源状况。在我们那里,很多村子里几乎没有人了,不少乡亲都去县城买了房,或者去其他地方买了房,离开了家乡。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子里,只剩下一户人家,所有的青瓦房都破败了。与此同时,在数十公里外的县城,规模越来越大,楼房越来越高,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在相当多的地方,这是挡不住的潮流。所以去城里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城市学校的条件更好,师资更强,为了孩子,父母宁愿辛苦些,也要往城里挤。城市的学校人满意为患,学位紧张,当然班主任老师带的学生更多,就更辛苦了。
其实现在很多乡镇教师大都在县城或者更大的城市买了房,由于名方面条件的限制,乡镇的配套比城市差远了,所以要想真正留下年轻老师扎根乡镇,并不容易。同时,在这里也要为那些一直为乡村孩子默默奉献的老师点赞,提高他们的待遇,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途虫的百味人生


【文轩阁】不虚言,短期内这种趋势”不可能改变”,要“破局”也是希望渺茫。



1、城镇化趋势不可变。农村走向城市,县城走向大城市,这是大势,大势不可违。人口将越来越向城市集中,注定农村生源减少。

2、师资差异短时间不可能变。越是大城市越是总有更多的资源来吸引优秀教师。笔者所在地的黄冈中学,原来优秀的老师留在原校的几乎一个也没有,都被武汉广州深圳上海等按照高级人才挖有了。大城市能够为一个老师开出住房、薪金的特优政策,你农村可能吗?所以师资力量城乡差别大。当大城市很多幼师都是研究生学历,乡村一个普通中专的幼师都留不住,这就是待遇差别。师资力量不均衡不能好转,农村将永远不能改变衰落嗯命运。

3、农村经济基础决定着城乡家庭教育水平差距大。农村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不可能有好的家庭教育,越是贫困,就越就在于乡村,对于教育认识的差距表现在教育质量的差距上,农村学校学生两极分化格外严重,学校要提高质量相当困难。没有好的口碑,怎么可能改变颓势?



倘若一定要想办法破局,除非有大批优秀老师集中在乡村学校,大幅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但这种做法又会对城区学校有冲击,应该没有可操作性。

因此,笔者的观点是,农村学校衰落是大势所趋,趋势不可能改变。倘若说有那么一两所像样的学校能吸引生源,这有可能。但倘若要求全面破局,却没有可能性。你说呢?



我是头条【文轩阁】专注教育问题,思考教育发展,总爱实话直言,欢迎关注转发!


文轩阁


随着我们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往城镇迁移集中并定居下来,这需要花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而这个过程中,农村学校虽然仍普遍存在,可是不管国家投入多少硬件资金,暂时都无法解决农村学校配备老师的问题,老师问题解决不了,教育质量就上不去,必然会导致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镇去上学读书。

回顾以二十多年以前,那时农村学校的老师数量还足以应对当地学生的教学保障。但是随着农村学校的不断合并,使部分代课教师逐渐退出了舞台,同时当年扎根于农村的老教师到退休年龄,逐步离开了学校。但是新的教师却逐渐出现青黄不接的严峻现实,因为现在很多年轻教师不愿意回农村定居和教学,大都往镇、县和市里去考虑定居和工作。因此,不管农村学校的硬件有多好,没有足量的教师,自然就无法留住村里的孩子上学。

还有一点,有些农村地区学校合并之后变为中心校,学生统一集中到中心校上学,由于离家远,只能在学校住宿。家长面对孩子在学校住宿的现象,就动了脑筋,与其这样,还不如带孩子去县城里去上学,于是又衍生出陪读大军(陪读家长还方便在县城里打工),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学校生源的流失。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生源不足现象,基本上无法破局。


寒石冷月


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是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就拿我们地方来说,我们地处甘肃贫困县的农村地区,地方经济条件有限,山高路远,距离县城60多公里路。虽然这些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投入,各个山村的学校修建都达到了标准,幼儿园也遍地开花,学校硬件设施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留不住教师,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一般都在偏远山区工作,由于地理的限制,他们大多都不甘“贫瘠”,千方百计调到川区学校或县城工作。导致山区学校经常换老师,学校教育也就不能持续发展。因此,家长们想尽办法把孩子转到资源较优越、办学相对稳定的镇中心学校或县城学校就读,导致县城学校、乡镇中心校人数不断增加,给县镇学校带来巨大的办学压力。而山区学校逐年削弱走向消亡,仅留下的学生都是空巢老人看护的留守儿童。我们镇学校数由十五年前的30几所削减到现在的10几所,切大多为20人以下的麻雀学校。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确实要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不是简单的涨几百块钱的事,是要大幅度提高,而且要放宽和加大这部分教师的奖励力度,从政策上大力支持,使这些教师们有相当的优越感,确保留得住优秀青年教师。其次是加大山村学校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办公、生活条件。让孩子们、教师们都能感受到温馨与温暖。并能解决教师们、家长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都能安心,放心。最后还是全社会都要支持教育,尊重教师,真正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当然,促进教育公平不是三两句话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逐步去实现。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会越来越好。


音乐无极县


说点题外话,是否可以作个不算恰当的划分。贵族学校、私立学校走的是“精英教育”培养路线;城镇学校,是争夺资源白热化教育,而农村、偏远、山区学校的保留,真有点“扶贫教育”的味道!

城镇化的热浪对农村人力物力的虹吸,必然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发展举步唯艰,经过一段时间的迁移之后,才会慢慢沉淀和平静!能走的都走吧,走不了的想办法也要活好点。

庆幸的是,优化资源,撤点并校的网点布局工作已被否定和纠正,教肓的全面覆盖和均衡发展理念已被各级政府贯彻和施行,其实,也只有在“均衡”发展上作足文章,别无他途!

广大乡村教师们,为不让孩子失学尽一份力,看看城区学校人满为患,那些同仁们工作得同样辛苦,扛住!


钟德文6


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在教育发展上也不均衡。农村经济条件差,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落后加上留守儿童的问题,有条件的农村家庭会让孩子去城镇读书。城镇化的发展让生源问题越来越难解决,这样的局面该如何改变?


城镇学校办学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学校设施与环境优越,与农村学校差距大。有条件的家庭会创造优质资源,争取让孩子在好的学校读书。城镇上有家长争相购买学区房,为的是让孩子能到好的学校读书。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在城镇买房,方便孩子在城镇学校念书。这样造成城镇学校学生过多,农村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


农村学校的教师待遇提高,吸引优秀年轻教师去乡村教书,改善农村学校教育环境,才能缓解现状。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需要从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做出改变。农村教学条件差,老师争相去城镇学校教书。农村教师的待遇提高,吸引更多的教师来农村教书。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有书可读。


农村学校应该改善食宿环境,提高教学质量,让家长放心把学生送到农村学校读书。农村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不惜到城镇陪读,如果改善农村学校的食宿环境,可以吸引更多学生来学校读书。学校要严格管理学生,提高办学水平。教师应该严格教学,与家长共同监督孩子学习。


教学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从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等方面逐渐改善,农村学校便能吸引更多的生源。


决胜网


船到桥头自然直。城镇会扩建的,农村学校会慢慢消失的,这是时间问题。

现在的城镇里有学校,学生多,大班化,报名得趁早。

而现在农村的学校,小班化,招生都招不到。

这种现象与小卖店和大超市的区别类似。

哪怕是相同的产品,放在小卖店和大超市感觉就不一样。人们宁愿在大超市买。

人类是群体生活的,人很怕被孤立,某种程度上喜欢热闹,本着人多力量大,买的人多东西质量就更好的观点生活。

学校也是一样,首先从师资上考虑,在乡下教书的老师会被其他人认为没有城市的老师会教。久而久之,这种观点就变成事实了。

学生也是一样,原本农村和城市的学生智力不会相差很远。但人们更相信城市的学生更聪明,久而久之也会成为事实。

所以,现在很多在乡下的学生都往城镇里送,怕被比下去,被人们看不起。


化学姐话教育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趋利避害人之本性。学生想不光想逃离农村学校,更想逃离农村,留守在农村的学生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老师同理。

城镇化越发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寄希望于教育均衡化的大政策,或“县管校用”的技术手段,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成效。

结论:目前看不到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