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 清朝光棍为何脱单难?溺婴现象层出不穷,无辜女孩惨被烧死

据清代文学家俞樾的笔记小说《右台仙馆笔记》载,清代沿用了明代的税制改革,废除了人头税,因此人们的生育热情激增。但孩子生多了抚养成本也高,而在农业社会,人们更倾向于养男孩,于是很多地方出现大量针对女孩的“溺婴”现象,同时大量光棍抱团涌现。

清朝光棍为何脱单难?溺婴现象层出不穷,无辜女孩惨被烧死

苏州阊门外有个叫阿甲的裁缝,虽然做得一手好活儿,生意订单应接不暇,但苦于当地溺婴成风,他在解决人生大事时一筹莫展。一天,寂寞无聊的阿甲到苏州河边散步,忽然看见河中有条红船风卷帘动,露出了半张花缭翠绕的美人脸。美人樱唇微启,含情一笑,把阿甲的魂儿给勾上了天。阿甲回到家先是朝思暮想,接着便主动出击,请人说媒。媒人回来要了大价—聘礼是银洋100元。阿甲东挪西凑,终于凑够了这笔“买人钱”,然后发挥所长,缝制了新郎的全套大红袍,安心等着接新娘。

吉日一到,阿甲一早便披红挂绿地到了河边,影影绰绰中见娇不胜风的新娘在娘家人的左搀右扶下上了花轿。娘家爹含着眼泪递给女儿一个鼓囊囊的衣包,衣包分量不轻。阿甲在人财两得的喜悦中带新娘回家。

扶新娘下轿的重头戏自然非阿甲莫属,谁知轿中新娘却应手而倒,浑无生气。阿甲定睛一看,原来新娘是稻草人装扮成的。至于那个让阿甲想入非非的衣包里,则是块用来压轿的青石。亲朋好友一片哗然,簇拥着阿甲赶到河边捉人,结果哪有什么红船、美人?

清朝光棍为何脱单难?溺婴现象层出不穷,无辜女孩惨被烧死

当然,也有个别幸运儿抱得美人归,完成了光棍的完美逆袭。河北有夫妇二人,因为荒年难渡,带着小妹到天津谋生。路过一片树林时天色已晚,三人干粮早已吃完,饥饿难忍。正巧有个推车卖糕的后生收拾了残糕回家,哥哥掏出钱买了块余温犹存的枣糕,和妻子大嚼起来,小妹不仅没分得一点,反被撵去看守行李。遭到如此不公待遇的小妹只能含泪忍饥。卖糕后生古道热肠,将余下的枣糕都送给了小妹。

小妹看着哥嫂的炎凉嘴脸,不禁为自己的生计感到担心,她向哥嫂翩翩下拜道:“前路茫茫,我们能逃到哪里去呢?逃到别的地方若没有饭吃,也没法活。我受这位后生的赐饭之恩,不如随他而去,也免得拖累哥嫂。”卖糕人大喜道:“我还没有结婚,如果能得到小妹为妻真是天大的幸运!”大家转眼间由路人变成了亲戚,自然格外高兴。等到三人到卖糕人家中过夜时,才发现他其实有车(骡车)有房(瓦房三间)。从此哥嫂二人有了落脚处,热心的卖糕后生还将骡车让给姐夫出租度日。

清朝光棍为何脱单难?溺婴现象层出不穷,无辜女孩惨被烧死

据俞樾所记,除了溺婴外,南方有些地区的父母竟架上柴堆将新生女孩活活烧死,还要将骨肉支离的小尸体扔进激流中冲走,场面惨绝人寰。他们之所以这么绝情,是为了让女儿的魂魄心生畏惧,不要再到他们家“托生”。愚昧无知加上抚育成本的高昂,让一对对父母在无奈中做出了违背人性的选择。只是他们没想过,杀死一个女婴便是制造了一个困苦无告的光棍,自己的儿子也将是其中之一。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一 笑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