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0:討伐董卓的關東諸侯真有十八路嗎?

東郡太守橋瑁偽造三公發給各州的要求討伐董卓的書信,寄到了冀州牧韓馥那。這位冀州牧韓馥正是董卓在兩個投靠他謀士建議下,起用的地方大員中的一個,而且是排位在第一的那個。在董卓起用的那一批人中,只有韓馥被任命為了擁有地方軍政民大權於一身的州牧。在當冀州牧之前,韓馥是九卿之一的御史中丞。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0:討伐董卓的關東諸侯真有十八路嗎?

圖1、韓馥

收到橋瑁偽造的書信之後,韓馥沒有立即做決定,而是先找來幕僚商議。找謀士商量無可厚非,可韓馥一開口說的這話,就暴露了他的處境和偏向:“當今我們是應該幫助袁紹呢?還是幫助董卓呢?”確實韓馥的處境很尷尬,他是因為董卓的提拔才能當上這冀州牧,可他又是袁家的門生故吏,在仕途中一定也得過袁家的幫助和支撐。這時的韓馥,確實是應該左右為難。

此前,董卓為了修復與汝南袁家的關係,在袁紹掛印跑出洛陽之後,封袁紹為渤海郡守,而這渤海郡就在冀州的管轄範圍內。按照誕生州牧之後的職級序列,袁紹是在韓馥的制下的。有這麼個不安省的主在自己治下,為了防止袁紹有異動,韓馥派了不少人去監視袁紹。而這一回,韓馥忽然拿出了一個很中立的問題,到底是該幫袁紹還是董卓呢?顯然這一回,韓馥已經將天平的一端傾向了袁紹。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0:討伐董卓的關東諸侯真有十八路嗎?

圖2、袁紹軍中(《虎牢關》)

韓馥更傾向於袁紹,和袁家的關係比董卓有更深淵源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大勢。董卓在京城的所作所為確實不得人心,靠近洛陽的幾個州的州牧、刺史、郡守們,這一會可能都已經在蠢蠢欲動了。想必韓馥肯定也看到了這一點,再加上收到橋瑁偽造的信。韓馥知道討伐董卓的號角就要吹響了。當然,想必董卓僅僅依仗軍隊武力,袁家的影響力更大更透徹,對韓馥的吸引力也更大。

正是這樣的考慮,讓韓馥問出了這句話。但問這句話的韓馥,一樣暴露了他依附性的性格,以及他的短淺目光。身為州牧,卻還想著幫袁紹還是董卓,此時的韓馥還還沒有意識到州牧是這個獨立性多麼強的職位。正是這樣的性格,以及短淺的目光,韓馥只能面臨自己悲劇性的命運。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0:討伐董卓的關東諸侯真有十八路嗎?

圖3、韓馥商議軍情(《虎牢關》)

韓馥問出這句話之後,他幕僚裡的一位說出了更徹底的話,想必這位幕僚也是看透了韓馥的小心思。他的這位幕僚從事劉子惠是這樣對他說的:“如果是興兵那就是為國家,說什麼董卓、袁紹?”一句話讓韓馥面紅耳赤,但同時給了韓馥一個更高尚的藉口——討伐董卓是為了國家、為了大漢,不要在打你那個小算盤了。

韓馥的這個謀士,思慮倒是挺周全,接著給韓馥建議道:“用兵是天下最忌諱的事,因此不要當挑頭的那一個。我們應該等等看其他州,一旦有忍耐不住的起兵,我們就跟上。我們冀州的勢力是最強的,到時候得首功的一定是咱們冀州的。”韓馥聽後很是同意,然後就寫書信給袁紹,訴說董卓的可惡,並表示願意和袁紹一起舉兵。就這樣董卓任命的最重要的地方大員冀州牧韓馥,加入到了討伐自己的行列裡,原來是幫助董卓在積極防範袁紹的,如今卻在勸袁紹趕快造反。

其實不用韓馥勸,袁紹早就想舉兵了。而且袁紹從洛陽跑出來,還是有所憑仗的。一方面是袁家的門生故吏遍地,隨便到哪找個地方都沒問題。更重要的是因為王匡的存在。我們回顧一下,當時何進密詔董卓進京的時候,招了三個人前將軍董卓、東郡太守橋瑁、武猛都尉丁原,而且派出去一個人——王匡。何進、袁紹讓太山人王匡回老家招募弓箭手。但在王匡歸途的時候,聽說何進死了後,就回鄉避難了。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0:討伐董卓的關東諸侯真有十八路嗎?

圖4、虎牢關中的王匡及部下(《虎牢關》)

董卓掌權之後,徵用了王匡任河內郡守。王匡在史書裡沒有出現在董卓任命的人員名單中,可按時間推算,王匡當上河內郡守肯定是在董卓掌權之後。那王匡當上這個一方諸侯的河內郡守,有可能是董卓有意拉攏提拔的,也有可能是董卓當時根本無暇顧及地方官員任命,而由朝廷裡的其他人運作任命的。

關於王匡怎麼當上郡守的我們不用去細追究,但王匡實實在在已經是河內郡郡守了。而且他和袁紹的關係,那肯定是不用說。在密謀反對董卓的陣營裡,此時王匡和袁紹走的是最近的。同樣是郡守,可王匡手上有招募的軍隊,實力自然是其他郡守不可比的。袁紹關東舉義,所依仗的還是跟隨何進時期,留下了的政治遺產。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0:討伐董卓的關東諸侯真有十八路嗎?

圖5、集結好的諸侯們(《虎牢關》)

轉過年來的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在橋瑁那份偽造書信的點燃下,洛陽以東很快就有四撥人馬舉兵反抗董卓。第一撥人馬,離洛陽最近,就在王匡任太守的河內郡,和王匡在一起的是他的老同事袁紹,同時這一撥有冀州刺史韓馥在鄴城做糧草供應。第二撥人馬人數最多,屯兵在酸棗,其中包括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邈的弟弟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以及剛剛自籌兵馬的曹操。第三撥人馬在潁川,只有豫州刺史孔伷。第四撥人馬在魯陽,只有袁紹同父異母、但是嫡出的後將軍袁術。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0:討伐董卓的關東諸侯真有十八路嗎?

圖7、袁術軍中(《虎牢關》)

這四撥人馬,互相之間搞了串聯,共同推舉職位並不是最高的袁紹為盟主。以上所說的這些人,就是我們在三國演義裡所說的“十八路諸侯”真正的組成,算一算其實只有四路人馬,而且有名有姓的人加起來一共也只有十二個。如果再加上後來加入的孫堅的話,也只有十三個。

那比較一下,三國演義裡為了加強戲劇化效果,又加入了那些人呢?三國演義在這些人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揚,十三個加五個正好是十八個。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在三國演義裡就這麼誕生了。三國演義是小說演義,但很多人會把它當真。我們這裡簡單澄清一下,為什麼討伐董卓的大軍裡不會有這五個人。首先看之前十三個所在的區域,除了王匡所在的河內郡,其他人都在東漢十三州的豫州、兗州、冀州境內。河內郡在司隸州,離這三個州也不遠。從地域上看,當時能串聯起來的也就是他們。當時交通通訊都不那麼便捷,而且討伐董卓又是掉腦袋的事,實際上的波及範圍不會太大。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0:討伐董卓的關東諸侯真有十八路嗎?

圖8、推薦袁紹為盟主(《虎牢關》)

再一個就是三國演義里加的這幾個人,都有無法加入到討伐董卓隊伍裡來的理由。第一個孔融,不是北海太守而是北海相,遠在青州。第二個馬騰此時還在朝廷鎮壓的羌人叛亂隊伍,而且歷史上也沒有西涼這個郡,再加上馬騰和董卓是武威老鄉,同鄉得勢,沒搞明白情況怎麼可能輕易反對。第三個公孫瓚不是北平太守,此時在幽州是奮武將軍,而且也沒有北平這麼個郡。第四個陶謙雖然確實是徐州刺史,可是清高的他並沒有和袁紹攪和到一起。第五個張楊此時被派駐在上黨,可並不是上黨太守,張楊倒是想參合進來,可軍人出身的他,還沒混進到袁紹為首的士人圈子裡。其實不管十三個,還是十八個,確實是有討伐董卓的關東群雄。可這些人,真的是為了大漢江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