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点上方蓝色字体

来到 #华大温暖小屋#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变成今天这样,一定有你的一份功劳,

如果你希望他变得更好,开始学习吧,

从说的每一句话开始。』

精选

01

在我接的个案中,婚姻困扰占了很大比重。不久前我就遇到过一位这样的案主。

她是一位40多岁的女士,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婚姻状况。毫无意外,她像其他案主一样,在个案时以抱怨作为开场白。

前20多分钟,她一直在数落丈夫各种各样的不是,这样那样的问题。她的语调中透露出愤怒、悲伤,还有委屈,说到动情处,还夹杂着啜泣声。显然,这段婚姻对她而言充满痛苦。

我如平常一般耐心地听完,然后平静地问她:"听你这样说,这个男人确实很差劲,我很好奇,当年你怎么会选择嫁给他?"

她很自然地回答:"当年他可不是这样的。"

"你没嫁他之前,他挺好的,对吗?"我反问道。

"是的。"她说。

"自从你嫁给他之后,他慢慢就变成了这个鬼样子,对吗?"我接着问。

"是的。"她的回答依然肯定。

"这么些年来,你是如何把一个好男人变成这个鬼样子呢?"

我这个问题一出口,她呆了一瞬,立刻反驳:"明明是他自己变成这个样子的呀,跟我有什么关系?"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我没有理会她的反应,平静地重复刚才的问题:

"你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一个不错的男人,对吧?"

"对。"她的声音里有一丝慌乱。

"自从你嫁给他以后,他慢慢变成现在的样子,对吧?"

她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说:"是的。"声音透着几分怯意。

我再问:"那你用什么方法把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她默默沉思许久,没有说一句话。

这是一个我非常熟悉的模式,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跟某位在婚姻中伤透心的妻子或丈夫重复类似的对话。

我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那些在婚姻中伤痕累累的妻子(或丈夫)们,他们总是把婚姻的责任,推给另外一方。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案例。

我的一位学员,他结了两次婚。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他把前妻和现任太太先后送进了我们的课堂。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在前妻的眼中,这位学员是个"烂人",因为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给了工作,而且脾气暴躁,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动手打人,她万般无奈下只能黯然结束婚姻。

"在家里他什么都不干,在公司是老板,在家里还是老板,我根本不是他妻子,只是他的佣人,我真后悔嫁给他。"这位失婚女人曾忧伤地在课上说。

可是这位"烂人"在他的现任太太眼中却是另外一副模样,她说,她的先生虽然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空就会为她做一桌子丰盛的饭菜,陪她一起过温馨的家庭生活。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遇到一个超级负责任的男人,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婚姻,他都愿意承担起来,他那么努力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位妻子说起丈夫时总是情意绵绵。

我好奇地向这位男士求证,究竟哪一个丈夫是真正的他,他面露尴尬地说:"她们说的都对,前妻说的是以前的我,我太太说的是现在的我,我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我学习了心理学"。

我当然知道心理学会改变一个人,但我相信他的改变不完全是因为心理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跟他生活在一起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

02

为什么同一个男人在两个不同女人身边时会是两种模样呢?

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个人一定会受身边人的影响,也一定会影响身边的人。因素当然有许多,而语言是其中最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语言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现在,请你不要想一只白猫,不要想一只有长长尾巴的、正在偷吃鱼的白猫。

当我这样说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是不是就是那只长着长长尾巴的、偷吃鱼的白猫?

会说话的人说到人欢喜,不会说话的人说到人心死。这是因为语言能够引发我们神经的某些反应。不信,请看下面的场景:

一位妻子对丈夫说:"你是不是又在想那个女人?"

丈夫想的本没有女人什么事,但被妻子这样一问,只得在脑海中努力搜索某位女性了。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一位妈妈对孩子说:"在学校有没有人欺负你啊?"

孩子的校园生活本来挺开心的,为了回答妈妈的问题,他忍不住就会想,对啊,今天谁欺负我了呢?然后某件本来已经早已遗忘的不愉快事件就浮现于脑海了。

老板对员工说:"最近遇到什么困难吗?"

本来充满信心的员工,被老板这么一问,眉头一锁,立刻思索起来工作的困难来,原来满满的干劲悄悄没了踪影……

这就是俗话说的"哪壶不开提哪壶"。没有人提"白猫"时,你并不会去想白猫,可是当你听到"白猫"这个词,头脑中就会不自觉想到"白猫"。

试想一下,如果身边的人总是对你说:"你敢打我?你试试看?"说得多了,某一天你可能真的会抡起拳头砸过去的……

所以,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03

语言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神经的呢?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本文只谈其中两点:语言的指向性和框架。

语言的指向性

所谓指向性就是俗称的"哪壶不开提哪壶",有些事情你不说,别人不会想;可一旦说了出来,人的神经就会不由自主地聚焦在你所说的那些事情上。前面提到四个场景,就是语言指向性很好的例子。

语言的指向性有一个小秘密,即人的潜意识无法处理否定词。怎么讲?比如不要想"白猫",虽然我让你不要想,但你的头脑根本无法分辨否定词"不要",于是大脑会直接出现白猫的图像。

如果不知道这一点,人们经常会带着好意却做了坏事。

比如考试前,很多父母带着关心去提醒孩子:"宝贝,今天不要紧张哦。"但"不要紧张"恰恰引发了孩子的紧张。

那怎么办?让语言专注于正向意义。

比如,家长可以对马上要考试的孩子说:"宝贝,放轻松哦,我相信你。"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到"轻松"上。

这并非现代人的发现,早在《大学》中就有论述。《大学》开篇讲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这三个字特别有智慧。

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明德"就是一个人本身拥有的好的品德。这句话说的是,教育的根本就是把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美好品德发现及弘扬出来。

怎么实现这一点呢?心学的鼻祖、明代的王阳明给了一个方法——"致良知"。他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是有良知的,如果你不去召唤它,它就在体内沉睡。

内在的良知就好像一个在人群里打瞌睡的人一样,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否则它就会一直休眠。

"长这么大,你什么时候最开心?"当一个人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即使他眼里正含着泪水,脑海里想的却是曾经最欢愉的那个片刻。这就是语言的魔力。

善用语言可以让人"明明德"、"致良知";不善用语言的人,则会引发矛盾和暴力。

语言的框架

框架,其实就是范畴。我们的语言会把别人的思维框定在某个范畴里面,从而引导对方只能在你设定的范畴里思考。

例如,如果你到广东地区的餐厅吃饭,服务员首先会问你:"请问你喝什么茶?"这时你的大脑会不自觉地被框定在"茶"这一范畴,你想到的可能是铁观音、普洱、龙井等不同的茶,因为服务员的问话设了一个喝茶的范畴。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你有没有留意到呢?

比如,你可以对朋友说:"你准备请我吃中餐还是吃西餐?"不管吃中餐还是吃西餐,都设定了一个范畴,就是"你要请我吃饭"。

如果说指向性是一个点,那么框架就是一个面。除了点,我们还要思考语言带给我们的面。

所以,当我们给语言设置一个正向的框架、一个正向的范畴时,同时也就暗示了对方正向的反应;反之,当我们设置一个负向的框架时,对方也会被引导做出负向的思考。

在广东,有些女人喜欢对老公说:"又打算去哪里鬼混啊?"

老公本来并没有打算出去混的,但老婆的话却给老公的行为设定了一个范畴——"去鬼混",老公可以选择的只是"去哪里鬼混"而已。如果这个老公真的出去混了,不正是这位"愚蠢"的老婆推动的吗?

04

了解语言的指向性和框架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前面提到的那位男学员,在前妻眼中是个"烂人",在现任太太眼中却是"良人"了。人与人是相互影响的,两位女士的语言模式不同,男人的表现自然也会不一样。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语言的指向性和框架两个特点,我们身边人的感受会好很多,我们的生活也会顺遂很多。

怎么用呢?举几个例子。

夫妻关系中:

老婆对老公说:"老公,你怎样才能对我好一点呢?"这句话的框架是老公一定要对老婆好,老公的选择只是"怎么好"。

亲子关系中:

当孩子面对一个挑战的时候,父母对孩子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处理这件事呢?"这里的框架是孩子有方法处理这件事,于是孩子就会被暗示在方法里面去寻找。

职场中:

老板对员工说:"你怎么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呢?"这里的设定是,员工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他要努力的方向是"更好"。

……

每个人的内在是多面性的,有天使也有恶魔,至于被唤醒的是哪一个,就看身边人用什么语言去引导。

我们每一个人都注定会影响世界,至少是身边的小世界。我们让世界变得更好还是让世界变得更糟?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据说克林顿与希拉里某次在一个加油站加油时,发现帮他们加油的工人是希拉里的前男友。克林顿得意地说:"看,如果你嫁给这个男人,你可能就得在这里做一个加油工了。"

希拉里不愧是一个政客,她的回应犀利而智慧:"如果我嫁给他,那么今天的美国总统就该是他了。"

这虽然是一个未经证实的段子,但这个段子却道出了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道理——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别再羡慕别人的老公、老婆了,别人的伴侣好都是别人多年培养出来的。如果那个人生活在你的身边,还真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愿你从今天开始不再去抱怨、指责身边的人,他们变成今天这样,一定有你的一份功劳。如果你希望他变得更好,开始学习吧,从说的每一句话开始。

- the End -

来源简介:作者黄启团。专注于应用心理 学领域20年,是一位集导师与投资人于一身的心理学专家,将心理学理论成功运用于企业管理、经营、婚姻、家庭、亲子教育等领域。投资创立中国最大的心理学平台壹心理,中国NLP学院、睿智人生、大成心理学校、武汉心斋等心理机构。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团长说心理,ID:nlpteam.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那些日子华大分享过的干货

- 婚恋 -

-成长-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