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尹先鳳:生命不息 奮鬥不止

生命不息 奮鬥不止

尹先鳳:生命不息 奮鬥不止

--尹先鳳同志在全市農業系統慶祝建黨97週年大會上的事蹟報告

各位領導、同志們:

今天,我應局機關黨委邀請,來參加全系統慶“七一”暨先進典型表揚大會,共同慶祝偉大的中國共產黨97歲華誕,我感到非常榮幸。今天我向大家彙報的題目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我今年85歲了。1952年畢業於大竹農校,1953年由省農業廳統分到廣元縣從事農技工作。當時,農業生產落後,到處荒涼,農民非常窮困。穿的是補疤破衣,山區農民是疤上重疤,有的農家只有一條好褲,誰出門走親趕場就誰穿。吃的食不飽腹,過著糠菜半年糧的生活。住的普遍是毛草房,少數瓦房大都是地富修的。在交通上除一條土川陝公路外,都是窄小的土路。我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安排我到七里鄉防治耕牛口蹄疫,鄉幹部指著小路說:“前面山背後就是重疫區。”我走著走著前面就無路了,到處荒無人煙,只好揹著揹包爬上山頂,翻下坡坎。好不容易見到一農民,可他卻驚奇地說:“你一人走啊?山上有吃人的豹子。”頓時把我嚇出一身冷汗。由於水土流失,土壤貧瘠,農民說:“倒上油狗都不添”十年九欠收。所以農民大都輪荒種植,採用原始的刀耕火種。當時流傳著“格搭爛吃飽飯,格搭朽搬起走”和“一年苦到頭,累得見骨頭,稀飯難吃飽,屁股露外頭”等民謠。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幾代人的努力,使農業、農村、農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活從飢餓到溫飽、再到奔小康,整個社會和時代鉅變,我想大家比我更有體會和感觸。

在農技推廣上可說是從零開始。當時農村迷信盛行,把小麥鏽病認為是火神的火風吹了,水稻螟蟲危害枯心認為是水神的水旋了等,我們以曲回鄉為重點,把防病治蟲作為農技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將當時危害的蟲蛹、蛾、卵等蒐集起來,觀察其變化週期,在盛蛾期組織農民用火把誘殺,摘除秧田卵塊,用土農藥殺滅等,收到較好效果。這時還鬧個大笑話,有人到區、鄉政府反映說:“工作同志莫事幹,光耍蟲蟲。”弄得我們哭笑不得,只好耐心解釋。

1954年,單位安排我在曲回鄉二村駐點包村,開始推廣抗鏽麥種南大2419,我學會了耕耙農活。冬季國家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農民牴觸很大,有的甚至要跳河自殺。當時我年僅20歲,在這複雜工作前,簡直束手無策,在黨組織的幫助下,最後提早完成了該村的統購任務。

1955年春,我到曲回鄉四村組建天雄農業合作社,所寫的農業生產計劃在綿陽地委通報上刊登。下年參加了省、地、縣組成的山地工作組,到上寺鄉、貓兒村組建春風農林牧生產合作社,為當地辦了很多實事。62年後的今年四月,有個電話打給我說:有個老太婆找你。我前去見面時,老太婆看到我激動地說:我是馮文約的女兒馮志英。我啊了一聲,記起了她父親原是春風社的會計。我說:“當時你還是個小女孩”,真是蒼桑之變,時光如梭啊。她接著說:我父親去世前叮嚀我一定要找到尹同志。我到東山找了幾次,沒找著,今天一位老同志指點,才終於找到你,太難了!我們當地群眾都感謝你們是毛主席時代的好乾部。我聽了很感動,同時我深切感到,只要我們為群眾辦一點點有效的實事,群眾都會把功勞歸功於黨。

1956年冬,我調竹園區工作,在我到葛底鄉途中,見幾十個群眾熱火朝天搞荒灘變田,後知是建峰農業合作社修社會主義大田,我也參加了改田勞動,晚上找社長和老農座談,並將他們情況和經驗寫成材料,四川日報刊出了這篇短文,引起省委領導的重視,派請全國著名的土肥專家陳禹平到建峰同我住下來,接著就舉辦全省改田改土學習班,各地市縣組團到建峰學習取經,使我們應接不暇,建峰社長呂宗保是個務實的農民,第二年出席了全國農業勞動模範表彰會。我想一個典型樣板的影響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對社會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1957年春,我對竹園區所轄七個鄉,分別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當我要到樓子鄉培訓時有人說:進溝要踩七十二道河,腳不幹。樓子鄉距竹園區七十多里山路,我到樓子培訓後,深有感慨,當晚寫了幾句順口溜,現說給大家聽,寫得不好。“初春的晨霧籠照著黎明的大地,透澈的清江泱印著模糊的群山。我揹著被包挎上雨傘,邁開雙腿大步向前。攀登高山跳下坡坎,踩過寒冷刺骨溪澗。為的是把豐收種子,撒播到農業中間。啊!涼葛,啊!竹園,您把聖潔、富麗的甘露,潤澤我奔放的心田。”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轉到經濟上來,按照幹部“四化”,我被推選為廣元縣農業局副局長,後七位局領導都先後調走,剩我一人挑重擔,真所謂“初犢不怕虎”,在黨的培養和幫助下,依靠全局職工,深入農業一線,把局的工作全面推前。

1981年,廣元縣農業局組建新班子,我分管業務和種子工作,先到省爭得種子重點基建資金15萬元,在營盤梁平價購換10多畝土地,我主抓擴大種子生產和微利經營,經過三年的共同努力,把配套齊全的廣元縣種子公司建成了,庫容種250餘萬斤,經營量100-150萬斤,後因種種原因而賣掉了。

1985年,廣元建市,我被任命為市農業局副局長。我深感責任重大,但也勇挑重擔。萬事開頭難,組建市農業局第一是票子,農業局情況特殊,我請財政局提前一月劃拔10萬元開辦資金。第二是專業才子,經過請、調和組織審批,迅速將局科站建起。第三是房子,“安身才能安心”,我們及時到省廳銜接彙報工作,既要項目錢,又要平價劃拔縣農場23畝土地,經廳領導協調和各方配合資助,很快局的四座樓房拔地而起,佔地面積之大,速度之快在市局級單位,絕對第一。

1994年,我年滿60歲準時休退。退休是人生一大轉折,何去何從?那段時間思想總牽掛著山區農民的希望,很遺憾我未能完成。當我快要退休的消息傳出,元壩區農業局捷足先登,到我家聘請我作農技顧問,1996年,利州區農業局緊接著聘請我為農技顧問。我除協助局指導農技和種子生產外,把主要精力放在選育適應廣元種植的新品種上。

1963年春,我帶隊參加省雜交玉米學習班,1964年在河西建設村成片種植雜交玉米,縣組織區鄉幹部參觀現場,大開眼界,對全縣的震動很大。1965年因從省外調種不適應,給生產造成很大損失。在挫折教訓中,我開始自已選育玉米雜交種。在不斷探索實踐中,提出“土洋結合”是山區選育雜交玉米第一步的育種理念。1976年選出第一個適應性廣、產量高的雜交種“廣花一號”。1978年在省攻關會上我介紹經驗,後刊登在四川農業雜誌上,種子參加省玉米品試結論:可在適宜區推廣。後縣種子公司常年生產經營廣花一號二十餘萬斤,到1992年累計推廣種植59萬餘畝,增產4133萬公斤。至今還有些農民懷念這個好品種。1978年又育出了廣雙2號、大白5號等對路品種。1981年新育的大黃雙六誕生了,被省科委定為全省重大科技成果,刊登在當年成果集上。

“皇天不負苦心人”,我終於選出了農民喜食而高產的白粒單交組合。1997年和1999年,市科委、市農業局的領導和專家組成聯合組兩次從平壩至高山歷時1-2天的多點調查和查閱資料,平均畝產418公斤,比對照川單9號分別增產8.8%和26.1%。綜合結論是:在海拔1300米以下擴大示範推廣,加大推廣力度。利州區種子公司常年經營十餘萬公斤。2010年我再度將廣試一號系列在高山的曾家鄉、平溪鄉示範和試驗。以色列農業育種專家來中國訪問考察,專程到高山區我的示範、試驗地現場考察,外國專家看後,驚奇地伸出了大拇指:很好!很好!

繼玉米育種後我還開始小麥育種,根據群眾的需求,我把育種重點鎖定在無芒、高產、抗病的目標上,經過多年艱辛選育,到1996年高產品系出現了,我們組織群眾自願串換,由城區邊的東壩、河西、盤龍等處向外擴種。1999年廣元市科委和市農業局的領導和專家組成評議組,多點調查測產一般畝產300公斤,結論是:可進一步擴大示範。並定名為96-2。2001年由市科委、市農業局組成聯合組對96-2再次進行鑑評,一般畝產350公斤,高產地畝產400公斤左右,結論是:在廣元及毗鄰地區擴大示範推廣。利州區種子公司常年經營20萬公斤,其中省內和甘肅、陝西等地外調10萬公斤左右。

1995年,廣元市老科協成立,我是首批會員,2009年第三屆老科協領導十分重視農業老專家,2010年聘我為科普宣講員和三農委專家,2011年建立省、市區專家營地,定我為專家組長。專家營地為老專家構建展示各自風采的平臺,把我選育的白玉米雜交種和小麥新品系在榮山鎮廖家村基地示範種植,市老科協組織各縣區老科協專家參觀,大家一致稱讚:山溝裡能結出這麼大的玉米果穗,都從未見過。省老科協副會長、省參事組參事李仁霖說:“看了廣元老科協的山區白玉米高產試驗,這在其它農業園區是沒有的。”

2016年,市老科協專門選擇赤化鎮,代表壩區示範種植白玉米雜交種新廣試一號,黃熟時市老科協和農業分會的領導前往觀,市農業局領導和市三家主流新聞媒體到赤化鎮前往參觀採訪。種植農戶景澤貴現場將玉米果葉撕開介紹說:“尹老的白苞谷種確實好,不僅比鄰邊黃玉米好得多,還比同地的對照種成單19號黃苞谷至少增產20%以上。”

選育新品種是繁重而艱鉅的事業,必須要付出很多的辛勞。特別退休後,隻身一人要把近千個親本種分三批播,還有兩千餘個測交種,浩大的工作量把我的時日塞得滿滿的,每年除春節三天休息外,其餘時光都忙於工作,比我跟新聞媒體報的300天還多。每年6-9月正是玉米授粉的繁忙時節,我在密密的玉米地內,頭頂烈日烤,地下熱氣衝,如似在蒸籠,很快汗水就溼透了衣褲。每天中、晚要換兩次衣褲,每年夏秋後,我的體重要減輕十多二十斤。

搞育種還得有必須的器材、工具,市老科協是個窮社團組織,經濟緊缺,所以我每年將自己的養老金拿出四五千元購置羊皮紙袋和種子袋等。再加我下鄉車費、種子運費、搬運費等,這些錢我作為老黨員花得心甘也很值。在我的曲折人生道路上多次遇到坎坷,每次都是黨把我挽扶起繼續前行。我非常感恩黨的培養,育種花點錢,不足感恩之萬一,也算我回報山區農民長期的厚愛和支持。

2016年11月18日,我正要出門工作時,突然昏倒,經醫院搶救脫離了危險,屬於腦梗右耳失聰,頭腦眩暈,走路搖晃,我感到這下完了,再莫法到農村育種了,但想到家裡還育有麥苗,因而要求提前出院,拖著沉重的病體,用三天時間在自己庭園內栽完麥苗,面積30餘平方尺。又經一個冬春在園外墾荒一分地,種上新育的全硬型親本,這是近年在廣試一號高產的基礎上選育的高品質雜交種,以適應新時代的市場要求。

大病初癒後,我開始考慮育種事業後繼接班人。2017年10月,在熊書記的多次協調下,我將辛苦四十多年培育的玉米種子無償送給了市農科院,其中白粒親本960份,糯玉米10份,烏紫的彩色玉米47份,農科院院長表示由方軍副院長牽頭糧油所,安排專人負責在這批親本中選育新品種。為了幫助新同志儘快熟習親本,並儘快出成果,2018年4月我配合新同志前往白水基地播種,我幫助清理好1017份親本,一袋一袋地交接給,並作播種示範。

2018年4月,我請市老科協和市農科院的同志到我近年新選育的兩處麥種試驗地去參觀,榮山鎮廖家村5組組長李治義現場介紹說:我種尹老師給我的新品種已三年,產量與質量都比全村種植的“3-10”更好,今年已有5戶種上新麥種。農科院劉所長和新同志也表示下年要將15-1參加省農科院的聯試。老科協和市農科院領導表示要加強聯繫,共同把我選育的15-1推向社會。至此我從農65年,育種40多年的生涯,終於劃上圓滿的句號。

2013年,在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市老齡委、市老幹部局、市農業局先後通知我出席廣元市“老有所為”表彰會並講話,出席四川省十佳“老有所為”典型人物會並講話。2014年全國召開離退休幹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會,我在四川省十個先進個人中排在第一,刊登在人民日報上。這些榮譽的取得,並不是我作了什麼了不起的大事,而是黨和時代的需要,如果說有點功勞,也是黨和人民的。

最後,讓我們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旗幟維護核心,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忠誠維護者、堅定信仰者。在廣元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決戰決勝整體連片貧困到同步全面小康,把廣元建設成為三省結合部經濟中心、農業強市而努力奮鬥。我希望在座的年輕黨員,在各自崗位上作得比我更好、更踏實,取得更大的成績。

謝謝大家!

2018年7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