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尹先凤: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尹先凤: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尹先凤同志在全市农业系统庆祝建党97周年大会上的事迹报告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应局机关党委邀请,来参加全系统庆“七一”暨先进典型表扬大会,共同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7岁华诞,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我今年85岁了。1952年毕业于大竹农校,1953年由省农业厅统分到广元县从事农技工作。当时,农业生产落后,到处荒凉,农民非常穷困。穿的是补疤破衣,山区农民是疤上重疤,有的农家只有一条好裤,谁出门走亲赶场就谁穿。吃的食不饱腹,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住的普遍是毛草房,少数瓦房大都是地富修的。在交通上除一条土川陕公路外,都是窄小的土路。我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安排我到七里乡防治耕牛口蹄疫,乡干部指着小路说:“前面山背后就是重疫区。”我走着走着前面就无路了,到处荒无人烟,只好背着背包爬上山顶,翻下坡坎。好不容易见到一农民,可他却惊奇地说:“你一人走啊?山上有吃人的豹子。”顿时把我吓出一身冷汗。由于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农民说:“倒上油狗都不添”十年九欠收。所以农民大都轮荒种植,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当时流传着“格搭烂吃饱饭,格搭朽搬起走”和“一年苦到头,累得见骨头,稀饭难吃饱,屁股露外头”等民谣。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几代人的努力,使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奔小康,整个社会和时代巨变,我想大家比我更有体会和感触。

在农技推广上可说是从零开始。当时农村迷信盛行,把小麦锈病认为是火神的火风吹了,水稻螟虫危害枯心认为是水神的水旋了等,我们以曲回乡为重点,把防病治虫作为农技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将当时危害的虫蛹、蛾、卵等搜集起来,观察其变化周期,在盛蛾期组织农民用火把诱杀,摘除秧田卵块,用土农药杀灭等,收到较好效果。这时还闹个大笑话,有人到区、乡政府反映说:“工作同志莫事干,光耍虫虫。”弄得我们哭笑不得,只好耐心解释。

1954年,单位安排我在曲回乡二村驻点包村,开始推广抗锈麦种南大2419,我学会了耕耙农活。冬季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农民抵触很大,有的甚至要跳河自杀。当时我年仅20岁,在这复杂工作前,简直束手无策,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最后提早完成了该村的统购任务。

1955年春,我到曲回乡四村组建天雄农业合作社,所写的农业生产计划在绵阳地委通报上刊登。下年参加了省、地、县组成的山地工作组,到上寺乡、猫儿村组建春风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为当地办了很多实事。62年后的今年四月,有个电话打给我说:有个老太婆找你。我前去见面时,老太婆看到我激动地说:我是冯文约的女儿冯志英。我啊了一声,记起了她父亲原是春风社的会计。我说:“当时你还是个小女孩”,真是苍桑之变,时光如梭啊。她接着说:我父亲去世前叮咛我一定要找到尹同志。我到东山找了几次,没找着,今天一位老同志指点,才终于找到你,太难了!我们当地群众都感谢你们是毛主席时代的好干部。我听了很感动,同时我深切感到,只要我们为群众办一点点有效的实事,群众都会把功劳归功于党。

1956年冬,我调竹园区工作,在我到葛底乡途中,见几十个群众热火朝天搞荒滩变田,后知是建峰农业合作社修社会主义大田,我也参加了改田劳动,晚上找社长和老农座谈,并将他们情况和经验写成材料,四川日报刊出了这篇短文,引起省委领导的重视,派请全国著名的土肥专家陈禹平到建峰同我住下来,接着就举办全省改田改土学习班,各地市县组团到建峰学习取经,使我们应接不暇,建峰社长吕宗保是个务实的农民,第二年出席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表彰会。我想一个典型样板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对社会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1957年春,我对竹园区所辖七个乡,分别举办农业技术培训,当我要到楼子乡培训时有人说:进沟要踩七十二道河,脚不干。楼子乡距竹园区七十多里山路,我到楼子培训后,深有感慨,当晚写了几句顺口溜,现说给大家听,写得不好。“初春的晨雾笼照着黎明的大地,透澈的清江泱印着模糊的群山。我背着被包挎上雨伞,迈开双腿大步向前。攀登高山跳下坡坎,踩过寒冷刺骨溪涧。为的是把丰收种子,撒播到农业中间。啊!凉葛,啊!竹园,您把圣洁、富丽的甘露,润泽我奔放的心田。”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上来,按照干部“四化”,我被推选为广元县农业局副局长,后七位局领导都先后调走,剩我一人挑重担,真所谓“初犊不怕虎”,在党的培养和帮助下,依靠全局职工,深入农业一线,把局的工作全面推前。

1981年,广元县农业局组建新班子,我分管业务和种子工作,先到省争得种子重点基建资金15万元,在营盘梁平价购换10多亩土地,我主抓扩大种子生产和微利经营,经过三年的共同努力,把配套齐全的广元县种子公司建成了,库容种250余万斤,经营量100-150万斤,后因种种原因而卖掉了。

1985年,广元建市,我被任命为市农业局副局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但也勇挑重担。万事开头难,组建市农业局第一是票子,农业局情况特殊,我请财政局提前一月划拔10万元开办资金。第二是专业才子,经过请、调和组织审批,迅速将局科站建起。第三是房子,“安身才能安心”,我们及时到省厅衔接汇报工作,既要项目钱,又要平价划拔县农场23亩土地,经厅领导协调和各方配合资助,很快局的四座楼房拔地而起,占地面积之大,速度之快在市局级单位,绝对第一。

1994年,我年满60岁准时休退。退休是人生一大转折,何去何从?那段时间思想总牵挂着山区农民的希望,很遗憾我未能完成。当我快要退休的消息传出,元坝区农业局捷足先登,到我家聘请我作农技顾问,1996年,利州区农业局紧接着聘请我为农技顾问。我除协助局指导农技和种子生产外,把主要精力放在选育适应广元种植的新品种上。

1963年春,我带队参加省杂交玉米学习班,1964年在河西建设村成片种植杂交玉米,县组织区乡干部参观现场,大开眼界,对全县的震动很大。1965年因从省外调种不适应,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在挫折教训中,我开始自已选育玉米杂交种。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提出“土洋结合”是山区选育杂交玉米第一步的育种理念。1976年选出第一个适应性广、产量高的杂交种“广花一号”。1978年在省攻关会上我介绍经验,后刊登在四川农业杂志上,种子参加省玉米品试结论:可在适宜区推广。后县种子公司常年生产经营广花一号二十余万斤,到1992年累计推广种植59万余亩,增产4133万公斤。至今还有些农民怀念这个好品种。1978年又育出了广双2号、大白5号等对路品种。1981年新育的大黄双六诞生了,被省科委定为全省重大科技成果,刊登在当年成果集上。

“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终于选出了农民喜食而高产的白粒单交组合。1997年和1999年,市科委、市农业局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联合组两次从平坝至高山历时1-2天的多点调查和查阅资料,平均亩产418公斤,比对照川单9号分别增产8.8%和26.1%。综合结论是:在海拔1300米以下扩大示范推广,加大推广力度。利州区种子公司常年经营十余万公斤。2010年我再度将广试一号系列在高山的曾家乡、平溪乡示范和试验。以色列农业育种专家来中国访问考察,专程到高山区我的示范、试验地现场考察,外国专家看后,惊奇地伸出了大拇指:很好!很好!

继玉米育种后我还开始小麦育种,根据群众的需求,我把育种重点锁定在无芒、高产、抗病的目标上,经过多年艰辛选育,到1996年高产品系出现了,我们组织群众自愿串换,由城区边的东坝、河西、盘龙等处向外扩种。1999年广元市科委和市农业局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评议组,多点调查测产一般亩产300公斤,结论是:可进一步扩大示范。并定名为96-2。2001年由市科委、市农业局组成联合组对96-2再次进行鉴评,一般亩产350公斤,高产地亩产400公斤左右,结论是:在广元及毗邻地区扩大示范推广。利州区种子公司常年经营20万公斤,其中省内和甘肃、陕西等地外调10万公斤左右。

1995年,广元市老科协成立,我是首批会员,2009年第三届老科协领导十分重视农业老专家,2010年聘我为科普宣讲员和三农委专家,2011年建立省、市区专家营地,定我为专家组长。专家营地为老专家构建展示各自风采的平台,把我选育的白玉米杂交种和小麦新品系在荣山镇廖家村基地示范种植,市老科协组织各县区老科协专家参观,大家一致称赞:山沟里能结出这么大的玉米果穗,都从未见过。省老科协副会长、省参事组参事李仁霖说:“看了广元老科协的山区白玉米高产试验,这在其它农业园区是没有的。”

2016年,市老科协专门选择赤化镇,代表坝区示范种植白玉米杂交种新广试一号,黄熟时市老科协和农业分会的领导前往观,市农业局领导和市三家主流新闻媒体到赤化镇前往参观采访。种植农户景泽贵现场将玉米果叶撕开介绍说:“尹老的白苞谷种确实好,不仅比邻边黄玉米好得多,还比同地的对照种成单19号黄苞谷至少增产20%以上。”

选育新品种是繁重而艰巨的事业,必须要付出很多的辛劳。特别退休后,只身一人要把近千个亲本种分三批播,还有两千余个测交种,浩大的工作量把我的时日塞得满满的,每年除春节三天休息外,其余时光都忙于工作,比我跟新闻媒体报的300天还多。每年6-9月正是玉米授粉的繁忙时节,我在密密的玉米地内,头顶烈日烤,地下热气冲,如似在蒸笼,很快汗水就湿透了衣裤。每天中、晚要换两次衣裤,每年夏秋后,我的体重要减轻十多二十斤。

搞育种还得有必须的器材、工具,市老科协是个穷社团组织,经济紧缺,所以我每年将自己的养老金拿出四五千元购置羊皮纸袋和种子袋等。再加我下乡车费、种子运费、搬运费等,这些钱我作为老党员花得心甘也很值。在我的曲折人生道路上多次遇到坎坷,每次都是党把我挽扶起继续前行。我非常感恩党的培养,育种花点钱,不足感恩之万一,也算我回报山区农民长期的厚爱和支持。

2016年11月18日,我正要出门工作时,突然昏倒,经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属于脑梗右耳失聪,头脑眩晕,走路摇晃,我感到这下完了,再莫法到农村育种了,但想到家里还育有麦苗,因而要求提前出院,拖着沉重的病体,用三天时间在自己庭园内栽完麦苗,面积30余平方尺。又经一个冬春在园外垦荒一分地,种上新育的全硬型亲本,这是近年在广试一号高产的基础上选育的高品质杂交种,以适应新时代的市场要求。

大病初愈后,我开始考虑育种事业后继接班人。2017年10月,在熊书记的多次协调下,我将辛苦四十多年培育的玉米种子无偿送给了市农科院,其中白粒亲本960份,糯玉米10份,乌紫的彩色玉米47份,农科院院长表示由方军副院长牵头粮油所,安排专人负责在这批亲本中选育新品种。为了帮助新同志尽快熟习亲本,并尽快出成果,2018年4月我配合新同志前往白水基地播种,我帮助清理好1017份亲本,一袋一袋地交接给,并作播种示范。

2018年4月,我请市老科协和市农科院的同志到我近年新选育的两处麦种试验地去参观,荣山镇廖家村5组组长李治义现场介绍说:我种尹老师给我的新品种已三年,产量与质量都比全村种植的“3-10”更好,今年已有5户种上新麦种。农科院刘所长和新同志也表示下年要将15-1参加省农科院的联试。老科协和市农科院领导表示要加强联系,共同把我选育的15-1推向社会。至此我从农65年,育种40多年的生涯,终于划上圆满的句号。

2013年,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市老龄委、市老干部局、市农业局先后通知我出席广元市“老有所为”表彰会并讲话,出席四川省十佳“老有所为”典型人物会并讲话。2014年全国召开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我在四川省十个先进个人中排在第一,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这些荣誉的取得,并不是我作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党和时代的需要,如果说有点功劳,也是党和人民的。

最后,让我们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旗帜维护核心,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维护者、坚定信仰者。在广元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决战决胜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把广元建设成为三省结合部经济中心、农业强市而努力奋斗。我希望在座的年轻党员,在各自岗位上作得比我更好、更踏实,取得更大的成绩。

谢谢大家!

2018年7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