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老師上課講的都懂,考試卻考的不好原因在這裡

課上能聽懂,不一定能把教材和老師提供的背景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背景知識。

以高中地理為例:

“我以為這是臺灣島,居然是斯里蘭卡。”“哎呀,這個我忘了。”“我居然記錯了。”“我沒想起來。”“啊,沙特阿拉伯這麼富怎麼不是發達國家。”“渝是哪個省我不知道啊。”

這些並不是很難的背景知識,可能你根本不知道,或者你曾見過記過但是遺忘了或記錯了。這些背景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感性認識和簡單原理,上課的時候老師會給你提供,但做題時書上不一定有,甚至去翻書也可能都不知道在哪頁。背景知識不難不復雜,你沒掌握可能就是下的功夫不夠,但是它們真的非常重要,是你做對題目的前提。

審題時,不能提取有效信息破解題目深層結構

老師常說:“要揣摩出題者的意圖。”其實,學霸是能通過審題,善於抓住有用信息,忽略無用信息的。而普通學生,或是面對有迷惑性的題目難以提取有效信息,或是面對複雜的題目出現工作記憶過載。

  1. 題目有些小心機,考察信息提取的能力。

    以下是一道普通的選考模擬題:

    某天氣系統過境後,家住我國南方的劉老師打開手機中的天氣預報軟件,獲得了當地從昨天到接下來一週的天氣資料。完成22、23題。

    22.上述天氣系統最可能是

老師上課講的都懂,考試卻考的不好原因在這裡

A.冷鋒 B.暖鋒 C.氣旋 D.反氣旋

上面這個題目當時學生做的時候,一看後面氣溫上升啦,so,easy!終於有個會的了,很快選出了B選項暖鋒,而答案是A。當講題時我說:“你們有沒有看到過境後三個字?”學生恍然大悟,驚呼被坑。我對學生說:做題時你可以看得很快,但是要一個字一個字看過去。

  1. 一道題涉及內容廣,考察綜合能力。

    比如以下是去年浙江選考真題:下圖為世界某區域氣候類型分佈圖

老師上課講的都懂,考試卻考的不好原因在這裡

A.①③兩地氣候類型不同但成因相似

B.②④兩地氣候類型相同成因也相同

C.③⑥兩地氣候類型不同但成因相似

D.⑤⑥兩地氣候類型相同成因也相同

這個題考了什麼內容?簡單的讀圖能力,簡單的定位能力,還有地中海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非洲和馬達加斯加島的地形、地方性分異規律,你以為完了麼?沒有!還考了文字解讀的能力,怎麼理解“相似”,怎麼理解“相同”。你看,真正做對這個題不是聽懂一節課就能解決的,需要多節課的知識綜合運用,而且,有一個知識點有疏漏就可能導致做不出正確結果。

做題時,不一定能有效調用自己的信息儲備。

看懂題目就像找準了目的地,有了豐富的背景知識就像擁有了一輛車,但是否能調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進行知識遷移,這就是會不會開車。學生考完試一看答案,經常說“這個我懂啊,怎麼當時沒想到!”“居然是這種方法,我想偏了!”“我把能寫上的都寫上了,居然一分沒有?!”

以上的問題是,我有知識儲備在腦海中,就是在考試的時候無法提取。

如何去做?

  1. 造輛車——拓展背景知識

    通過認真聽講和平時積累,發現自己未知的陳述性知識,豐富一些感性認識,讓自己的“常識”更多一些。

  2. 學開車——培養知識遷移能力

    通過不斷的練習,總結錯題,將一些簡單的套路自動化,同時能使得對背景知識的記憶更長久,壓縮工作記憶的佔用空間,進行抽象思考。“教是最好的學”,給不懂的同學講題,講知識點。如果能把不懂的同學教會,那你是真懂了,因為在這個費力讓別人弄懂的過程中,你進行了像老師一樣的思考——尋找有效類比,你知識遷移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3. 尋目標——增強審題獲取信息的能力

    通過練習和考試,不斷積累經驗,增強解題的“第六感”,通過審題獲取重要信息,忽略無用信息,理解出題意圖,把握答題方向。

老師上課講的都懂,考試卻考的不好原因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