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为什么指洛阳而不是周原或者镐京?

曾嘟嘟


何尊是西周早期生活产的一件青铜酒器,周成王五年为贵族"何"所制作。其实就是:姬何的酒杯。

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陈仓区)。

造型庄严凝重,纹饰华美,线条流畅,雍容大度。

尊内底部有铭文12行计122字。其中有"宅兹中国"四字。成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宅兹中国,意思是:吾居此(天下)之中。再译为,我要居住在天下中央的地区。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统一政权的诞生。由此才有了"中国"一词的政治意义。

而《尚书》"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华夏,曰中国也"。从周初开始,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地区才正式叫做"中国",所以,黄河是华夏——中国的摇篮。又谓母亲之河。

何尊有极高的文史价值,其中之一就是证实了武王灭商之后,就产生了在伊洛这个"宅兹中国"之中的"中心"建立都城的意图。其二,也证实了周成王迁居成周并有行动的史实。同时,铭文记述的史事,与成周"洛邑"的兴建密切相关。

所以,"宅兹中国″,"兹"于洛阳,而不在周原或镐京。 故,洛阳有天下之中(中央)的渊源和美誉。





劉一千五


何尊铭文122个字,没看到河南或雒邑二字,却看到三次提到关于陕西的“雍”“雍州”“京室”。

“雍”不多说,陕西的古称。

“京室”天下只有镐京叫京。

“中国”在古代特指国都。西周国都镐京,周天子把周王幾以外区域叫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央就是王幾丰镐,也只有镐京的平民特称国人,西周历史著名的“国人暴动”就是讲镐京平民攻入王宫赶走周厉王。所以这个中国就是指镐京。

《史记》把西周末年犬戎攻占镐京,居于泾渭之间,称为“侵暴中国”。

雒邑仅仅是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后迁殷商顽民于雒邑,并让周公在此管理,说白了就是个大监狱。

史记也记载的清楚,周成王迁九鼎到洛阳后就回到丰镐,九鼎放着雒邑其实就是震慑殷戎顽民,替周公撑腰的类似“尚方宝剑”。








亲爹亲爹


提问的人明显有导向,但是既然提出来,大家就有权利探讨一下。

何尊铭文。““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雍州何赐贝卅朋,用作口(周)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这里出现两次雍州,雍洲指的是陕西,这个大家没有问题吧?而豫州指的才是河南,这个大家也没有问题吧?

铭文中的召告是武王发出来的,他的都城在西安“丰京与镐京”,这个大家也没有问题吧?

中央电视台栏目《发现周原》里面说到:虽然都城去了别的地方,但是两周的圣都永远还是在周原这个地方。

这就说明这里是宗庙之所在,也就是真正的“宗周”之地也。

武王建都西安“丰镐二京”后,对殷商王朝发动的统一战争,并取得了胜利。所以这里是周人成功的地方,也就是“成周”。

洛邑的“邑”字,就是一座大一点的城镇,并不代表它是一座京城。而且当年修建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管理殷商遗民”,所以派了八个师的兵力来镇压这里,史称“殷八师”。


大唐神都


我们来看看事情的始末。

《尚书·召诰》: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

周公摄政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成王从镐京至丰,以迁都之事告文王庙。三月五日召公到达洛邑,得吉卜,开始规度城郭、郊庙的位置。三月十一日完成。

周公至洛邑比召公晚七日,即三月十二日至洛邑。十四日祭社。

《尚书·洛诰》疏:周公摄政七年三月,经营洛邑,既成洛邑,又归向西都,其年冬,将致政成王。

成王于十二月三十日到达洛邑。周公致政。

《尚书·周官》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

《尚书·多方》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

周公致政第二年,即成王即位第八年,也就是成王元年,成王亲征奄,灭其国,五月还至镐京。

诸侯以王征还,皆来朝集,周公称王命,以祸福咸告天下诸侯国。

《史记·周本纪》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

《尚书·周官》周公在丰,将没,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于毕。

《尚书·君陈》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

我总结一下。

周公从周公摄政七年三月十二日到洛邑建设洛邑,到成王元年五月和成王一起返回宗周,一共在洛邑十四个月。

成王在周公摄政七年十二月三十日至洛邑受周公致政,后征奄,成王元年五月返回宗周,连同征战时间,一共在外五个多月。

至此,周天子和周公再没去过洛邑。

“中国”在“宅兹中国”中的意思是国土的中央。周灭商后,国土的中央是在洛邑。

周武王确实想在洛邑建都,但还没实施就崩了。后来三监反周,周将商朝移民迁至洛邑集中管理,这时洛邑已经不适合作为周朝新都。试想周天子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却把都城建在商朝移民集中的洛邑是什么后果?

所以可以看出洛邑没有成为西周的都城,也不是什么陪都。周公营建洛邑,设置设施管理商朝移民,自己却未一直管理洛邑。

周公的封地在周原附近,今陕西岐山县。封国在鲁。由于周公在朝辅政,封国由周公之子管理。周公死后想葬在洛邑都未能如愿。


立马吴山1


这个要联系何尊铭文的上下文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解释才行。


何尊


何尊铭文如下:

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丰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在尔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于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铭文开宗明义,“唯王初雍,宅于成周”,交代了铸造何尊的背景事件:亲政的第五年(即最后一句“唯王五祀”),周成王姬诵迁徙到东边,建立了新的城邑——成周。为什么要兴建成周呢?因为周武王在灭了商纣王之后很快去世,商贵族遗民爆发了三叔之乱企图复国,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击败。所以在洛阳营建城邑,是为了巩固新政权周在旧政权商核心地区的统治。

营建新城邑要为之寻找合理性,在何尊的记录上,这个合理性表现为周武王的遗愿,即在战胜商纣王之后,周武王在廷中告天的时候,说过“余其宅兹中国”,就是要在新国土的中央建立都城,统治民众。如果是当时的旧都镐京,周武王就不用强调“中国”,直接说“余其宅兹镐京”就可以了。当然就更不可能是先祖古公亶父迁徙到的岐阳周原了,因为无论如何周原在周的领土中都当不得“中”。

西周历史地图,可见镐京是偏西,遑论更西的周原了

从文献的记载来说,《史记·周本纪》里也有记载,“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也可以说明周武王另建新都的意图。只不过因为周武王灭了商纣王之后很快去世,没有办法实施罢了。


螺旋真理


何尊“宅于成周”的成周不在雒邑,而在雍,为什么呢?先看原文:“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丰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弼)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于)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王初即位在雍州,居于成周,祭禀武王接受来自上天的丰厚福报。在四月丙戌这天,我王在京城宫庙昭告宗室子弟,诰命说:“过去你的先考公氏,能够很好地服从辅弼文王,并向文王建言奉受天子大命。等到武王战胜大商国之后,则在宫廷里向上天祷告:‘我要住在这中国,自这里管理安定民众。’啊!你等小辈竟是完全没有认识到(先考)公氏对于天命所归立下的功勋是多么的大啊!现诰命(尔等),恭敬地供祭(先考公氏)吧!”我王谦恭美德上达于天,对我没有及时(礼祭先考功德)进行了训诫。我王(将以上要求)全部诰命(姬)何,并赏赐了三十朋贝币(另一解释为:我王将全部内容做了诰命,(我)接受了赏赐的三十朋贝币,这里“何”不是人名,作“负荷、承担、接受”之意),用来制作宝尊以祭祀庾公(氏)。周平王五年。

结论:

召公、周公去雒邑占卜勘察设计是周平王五年二、三月间的事,何尊是周平王五年四月的事,前后相差仅一个月左右,什么都没盖好呢,平王怎么可能就“宅于成周”,而且还在“京室”对宗小子训诰?因此这里的“成周”根本不可能是雒邑。这里的“京”也只能指的是“镐京”。



面对面睡着你还想我


看见洛喷喷就好笑,一个个吠急跳墙地,这何尊在你屋发现的吧不是,这上面有一个小洛洛的洛吗,没有,那即然没有你急个失心疯,咋一个个吃错药的乱喊乱叫,哭爹喊娘的急球球乱哄哄吃瓜啊!西周在洛阳找见啥了,要遗址没有,要文物没有要啥啥没有,全凭两片嘴呱唧呱唧,那就是说得我,谁信啊!闹哄哄骗人骗吃骗喝吗!不要让世人把你丑恶小丑骗人的伎俩看透,想穿新衣,可有那身才,卸下伪装可是赤身裸体。丢人现眼不说。还让国人耻笑!吃瓜吃的异想天开,作梦梦周公你还不配!没资格!



风沙风景


这里明显就是洛阳,或者说中原一带,学界没有任何争议,一切说周原和镐京的都是无脑黑。

首先我们看原文,原文怎么说的呢,当时周成王“宅于成周”(即在成周修建都城),然后对宗室大臣宣布说:“武王克商的时候,曾经对天说过‘余其宅兹中国’(即在中国修建都城)”。可见,成周城应该就是“中国”,或者说在“中国”的范围之内。

其次,营建洛邑能得到史书证明。《史记·周本纪》确实提到武王兴建洛邑的计划,其中明确提到“洛汭延于伊汭,有夏之居”这个地方,可以“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所以成周当然也就是洛邑,这个没有任何争议。

再次,中原一带称“中国”,可以通过其他资料反映。除了“中国”,其实还有“东国”“南国”。《诗经》有所谓“大东小东”,今天河南东部称“小东”,山东西部称“大东”,“南国”则指安徽、湖北一带。那么很明显殷商故地就是中国。

最后,《何尊》在宝鸡出土并不奇怪,因为宝鸡本来就是宗庙所在地,也算是周王常在的都城。至于镐京当然也是都城,可以理解为西方行政中心;而洛邑就是东方行政中心。其中并没有非此即彼的关系,没必要去抬高一个贬低另一个。


林屋公子


一:当时国指都城,中国意味着中间的都城,为什么当时要兴建洛阳,并在洛阳王城安置国之重器-九鼎?还要设立明堂,宗庙?《史记·周本纪》: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在天下之中建立国都意为中国。下图也进一步证明!《帝王世纪》:“周公相成王,以丰、镐偏处西方,职贡不均,乃使召公卜居洛水之阳,以既土中。”也进一步证明!!

二:从时间上来看,丰镐两京在武王灭商之前建立,而宅于成周在成王时期。而洛邑兴建就在这个时期。

三:铭文所提到的武王灭商后的事情也清楚的在文献中,《逸周书·度邑》、《史记·周本纪第四》: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天下之中的洛邑早在武王灭商后就确立的!

四:关于成周宗周之争,前面有回答者说宗周是宝鸡,成周是镐京,呵呵来看洛阳出土的令彝铭文中来寻找答案。

令彝1927年出土于今洛阳邙山马坡村。其铭文云:隹(唯)八月,辰才(在)甲申,王令(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亖(四)方,受卿事寮。……隹(唯)十月吉癸未,明公朝(早)至于成周。……甲申,明公用牲于京宫;乙酉,用牲于康宫;咸既,用牲于王。明公归自王……

大意是说,明公接受(昭)王之命出任“卿事寮”。他于十月癸未这一天的早上,先来到成周视察;次日甲申到京宫祭祀先王;再次日乙酉又到康宫祭祀前王;所有祭祀完毕之后,来到王城祭祀。最后落脚于王城。

五:关于成周宗周都城之争来看看西周建立后将近1000年司马迁怎么说的。《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

就是说司马迁第一个说西周朝不都洛的,呵呵一个将近一千年后的人说的话,当时开启了争议,到了近代,直接没有争议了?西周历史全属于镐京了??

六:来看看洛阳王城的建筑《逸周书·作雒解》:“ 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乃位五宫: 太庙、 宗宫、 考宫、 路寝、明堂。又有国家象征九鼎。不是都城是什么??铭文西周历朝历代都有记载各周王在洛邑的事情,况且是朝会天下诸侯之所,到底谁是陪都??

七:最后看看各家史书记载:《资治通鉴》:“昔成王迁洛,犹存宗周;汉迁东都,京兆置尹。”

《汉书·卷二八下·志第八下》:“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

《后汉书卷八○上 列传第七○上》:“成周之隆,乃即中洛。



盛唐神都


很多人争吵这个问题,不是出于追求真理的态度,而是为了无聊的地域自尊心。

譬如,我们宝鸡出土的何尊,凭什么说是你们河南洛阳的?这么吵架,连一点文献都不看,真是连脑子都能不要了。

但问题是,你们到底看懂何尊的铭文了么?

“宅兹中国”这四个字太有名了,就代表你们可以不看上下文?

我们来具体瞅瞅铭文——

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于京室曰。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國,自之乂民。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你们就不看交待的时间点?

何尊的铭文,是成王在京室训话宗室的。里头成王追述了父亲武王当年的演讲,“宅兹中国”是武王克商之后,向上天祷告的时候说的。

你们头这么铁,不看这些背景性的东西,就强行宝鸡了?

再有,很多人压根就不认识字,不通任何训诂学,看点儿地摊文学就敢上来大放厥词,“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壅”给强行解释成“雍州”的意思,就把成周的归属送给宝鸡了。关于“壅”,最常见也最被认同的两个解释,第一种认为通“迁”,第二种认为“壅宅”是一个词,作“壅土为宅”解。雍州???到底讨论历史问题的时候,看不看一点基本的学术研究?

关于周人的都邑,其实有三,每一座都是双城结构(可参看李零《茫茫禹迹》)。

从太王到王季,都居住在岐山脚下的周原之上,双城是岐周和旁京。旁京,西周金文作蒡京,《诗经·小雅·六月》作方。

从周人灭毕程氏,到文王灭封、镐两国,文王都丰,武王都镐,这两座城是宗周。

再往后,武王克商,周公平定三监之乱,成王五年左右,营造东都洛邑,王城在瀍水西,成周在瀍水东,还是两座城。

这些东西,不仅仅跟何尊有关,《尚书·洛诰》、《史记》等一系列史料都能互成证明。

更何况,历史都是中国的,离大家也都几千年了,你现在住在宝鸡,祖上不定是从哪儿迁居过去的,狭隘的地域攻击有意思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