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中國樣本的力量:光伏扶貧探新路 太行山上種太陽

在河北省曲陽縣的荒山上,一排排藍色的光伏電池板堆砌起錯落有致的“梯田”,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並源源不斷地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在荒山上安裝光伏電池板,被當地村民稱之為“種太陽”。如今,隨著“種太陽”步伐的快步推進,一座座荒山逐步變成“金山”,村民的生活也隨之悄然改變。

中國樣本的力量:光伏扶貧探新路 太行山上種太陽

據瞭解,三峽新能源河北曲陽光伏電站是業內較有名氣的扶貧電站。曲陽光伏電站在不斷地探索開發、推先創優的過程中實現著不斷地創新與超越。曲陽光伏電站首先大膽提出“光伏+扶貧”概念,得到了決策層的高度認可,同時在與地方合作共贏發展基礎上,積極融入地方,成為曲陽縣“四萬一千”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成為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支撐。

開發荒山荒坡 帶動農民脫貧

2012年9月,三峽新能源在國家級貧困縣河北省曲陽縣開發建設規劃總規模200兆瓦的山地光伏項目,項目建成後平均每年可向當地提供約2.4億千瓦時的綠色電能,每年可節約標煤8.4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3600噸,減少粉塵排放72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9萬噸。

曲陽光伏電站所在地位於太行山東麓的曲陽縣齊村鄉,全鄉90%以上的面積為寸草難生、沒有可利用價值的石頭山,當地老百姓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十年就有九年旱,年年都是吃不飽飯”。多年來,老百姓生活一直處於貧困線以下。如何讓荒山變廢為寶,攜手地方經濟大發展,是三峽新能源曲陽項目建設伊始首先考慮的問題。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三峽新能源堅定不移走產業扶貧之路,總結推廣一批可複製、接地氣、服水土的產業扶貧案例,點燃產業扶貧的星星之火。雖然產業不同,模式不同,卻統一指向儘可能帶動貧困群眾通過產業脫貧致富的靶心,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的共贏。曲陽光伏電站建設中因地制宜將荒山荒坡變廢為寶,變“輸血”為“造血”,與以往的輸血式扶貧不同,光伏扶貧項目屬於持續造血式扶貧,老百姓脫貧之後不容易返貧。曲陽電站建設中通過土地流轉、務工收入給當地老百姓豐富了創收渠道。據統計,曲陽光伏電站建設至今已惠及齊村、產德、孝墓3個鄉鎮10餘個貧困村,使得10000餘農民收入增加,扶貧效果顯著。

當地老百姓現在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沒想到草都不長的石頭山還能長出錢來,這太行山變成了太陽山,變成了聚寶盆。”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整體脫貧,無疑是三峽新能源在河北曲陽全力打造“光伏+扶貧”模式的閃光一筆。

中國樣本的力量:光伏扶貧探新路 太行山上種太陽

針對曲陽縣地處保定“光谷”,山地較多的有利條件,曲陽光伏電站作為國內較大的山地光伏建設項目,創造了山地光伏坡度較大、建設時間較短、造價較低等多個全國先進標杆,為國內山地光伏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有效引領了曲陽縣乃至河北太行山區山地光伏的大發展。特別是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光伏場區佔地為沒有任何利用價值的荒山。曲陽項目建成後,成了國內山地光伏的典範,也帶動了其他央企、民企在河北投資山地光伏的熱情。曲陽項目開發過程中不斷總結建設經驗、不斷加強企地共建、不斷探索新能源發展新路子新辦法,在提升自身質量的同時,社會影響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發展一個項目 帶動兩個產業

三峽新能源充分考慮貧困山區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在堅持荒山利用的同時,把建設山地光伏與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相結合,提出“綠色能源、生態開發”和將太行山建成太陽山、花果山的理念,邀請水利部沙棘研究中心、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花卉研究所和農業主管工程等部門的領導、專家,到曲陽光伏電站進行實地考察,逐步形成了惠民富國的“生態光伏”理念。

中國樣本的力量:光伏扶貧探新路 太行山上種太陽

生態光伏就是在集中式光伏發電場內進行生態農業經濟活動,或者是在生態農業經濟活動中放置光伏發電板進行光伏發電。一般是在生態脆弱地區,在不改變土地的原有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過在光伏區內發展生態作物,帶動周邊的農民共同進行生態治理並發展新的生態經濟。即:一個光伏項目,帶動兩個產業(光伏、沙棘或其它),實現農光互補或林光互補。

目前,三峽新能源開發的“沙棘+光伏”生態光伏模式已在甘肅金昌大寨灘光伏發電站開始實施,按照“沙棘+光伏”開發模式,三峽新能源將在河北沽源光伏電站建設沙棘示範經濟林,並以沙棘示範經濟林種植園為中心,帶動沽源縣和周邊其他縣發展沙棘生態林,形成沙棘加工產業鏈,經濟和社會效益非常明顯。不僅為當地培育一個生態農業產業,增加就業,還有效起到了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

全面推行創新 打造樣板工程

曲陽光伏電站始終堅持“綠色能源、生態開發”的理念,始終遵守項目開發走科技創新之路的方針,力求帶動光伏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力爭建設精品樣板工程。項目一期建設採用山地鋼樑幕牆式即放棄螺旋地樁基礎顛覆傳統支架電池組件安裝方式,造型新穎。山地快速錨栓式及山地微孔淺井式打樁技術的成功探索已在國內山地光伏建設中傳播應用。項目三期大膽採用組串式逆變器建設,經運行分析能提高2%-3%的發電量,當前國內許多大企業多次來電站參觀考察,對其高效能頗為青睞。項目五期成功完成集電線路建設創新探索,採用的冬季混凝土基礎快速成型施工技術,將大開挖方式改為人工配風鎬掏挖的方式,省去了支模時間,同時由於土層自身的保溫作用,基礎達到強度的時間減少。這項技術已在冬季施工中使混凝土基礎快速成型而得到推廣應用。山地樁機牽引式的應用又為山地大坡度施工建設提供了一種新思路。項目4-2期引進GIS組合電器,為升壓站設備佔地面積小、安全、穩定、免維護做出了改進,縮短了工期,為提前併網提供了保障。同時4-2期工程建設採用無線通訊代替光纜傳輸,提高了電站穩定性。

探索企地共建 實現互利共贏

曲陽黨支部在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的同時,不斷探索創新,成立了前期攻關組、工程建設突擊組、電力運行提升組、綜合協調組四個攻關小組,明確了小組職責、分工等。曲陽黨支部在探索企地共建的但路上,通過如何處理地方關係、如何建立有效機制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創建了《中共齊村鎮黨委與三峽新能源曲陽發電有限公司黨支部企地共建實施方案》。形成了企地領導機制、規定了共建內容、明確了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