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奉節山裡人土牆木門生活艱苦,但是幾代人傳下來的,必須好好保存

今天帶著幾個小夥子去了趟鎮上,路上遇見幾所老房子。土胚打底,木頭支撐,涼瓦作蓋。他們很驚訝,如此物產豐饒的地方居然還有老百姓經濟條件差成這樣。我便給他們解釋了一下,儘管政府在大力的幫助老百姓脫貧,但富裕起來總是按照一個規律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帶動另一部分的人富起來,如此循環往復。但由於奉節剛踏上發展的路,沒富起來的人還是有許多。

奉節山裡人土牆木門生活艱苦,但是幾代人傳下來的,必須好好保存

這時候他們就產生疑問了,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推行危房改造的政策,為啥這裡還存在這些已經可以算是危房的老房子。我便給他們講了講,這種房子老百姓不願意拆的原因有三個。第一,經濟條件差,就算國家有改造補貼,但拿出剩下的那部分修繕款還是有些困難。第二,這樣的房子由於其特殊的構造,若論住起來的舒適性要遠遠超過磚房,著實可稱冬暖夏涼。第三,畢竟是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就跟一位見證了自己成長的老人一樣,有感情了,換成是你們,願意拆麼?我家以前就是這種房子,如果不是那年的大雨,沖毀了一部分,我才不願意拆。住我們下面一點的老李家就與眾不同,現在整個村子的房子都改造成了磚房,就他家還是住的土胚房。他之前選擇了修繕而不是徹底改造,現在就吊了個頂,牆面刷白,再炎熱的夏天屋子裡依舊涼快,根本用不著什麼空調。

奉節山裡人土牆木門生活艱苦,但是幾代人傳下來的,必須好好保存

對於這裡的人們來講,大山給了他們活下去的基礎,但他們中間的大部分離富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養育子女需要錢,贍養老人需要錢,維持正常生活同樣需要錢,這裡的百姓一年的經濟收入來源基本是靠種的那點兒果樹。除此之外,腿腳利索點兒的,身體好一點兒的可以去鎮上做點兒零工,但收入也只是杯水車薪。走到半山腰的時候,遇到了老二伯,今年差不多已有七十一歲了。二伯家裡種了些臍橙樹,一部分種下好幾年了,掛果了,但基本上也只是走近一個小時的山路拿到鎮上去賣。另一部分是去年才種下去,還有幾年才掛果。除此之外還種了點兒應季蔬菜糧食,平常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有時候也會自己製作一點紅薯粉皮,拿到鎮上去售賣,但收入並不可觀。所以這段時間二伯時常頂著接近四十度的高溫,去鎮上的石子廠做零工。同行的其中小夥子問及為何他選擇這樣做,他先是爽朗的笑了笑,回答道:“生活嘛,就算再囊個惱火,還不是要想辦法搞下去。”

奉節山裡人土牆木門生活艱苦,但是幾代人傳下來的,必須好好保存

是啊,大山裡的老百姓的生活理念就是這樣。生活本來就是不易的,但無論如何的困難,還是要堅持前行。儘管這裡大部分的人們經濟條件有待提高,但其生活理念卻是難能可貴的。前倆天看到網上有人說城裡的人情太過冷漠,在一棟樓住了十年都不知道對方姓甚名誰,我便對自己生活在這裡感到十分慶幸。因為在這裡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在這兒生活的久了,鄰里鄉親都比較熟悉。哪家需要人手打理一下臍橙樹或是家裡老人生了病需要坐車上縣城的大醫院瞧瞧,打個電話說一聲就行。甚至有時候山下的人到山上來辦事,到了飯點,隨便進一家農戶就可以解決。畢竟鄉里鄉親的,抬頭也不見低頭見,見面一聲招呼,或是有空一頓小酌,自然而然鄰里關係就是相當和睦了。相比城市裡大部分人的生活狀態,相信山裡人的生活理念是縱然有錢也買不到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