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些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不孝,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loveyourselfforever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不孝,这说明一个问题: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不对。这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因为父母总是把自己的爱强加给孩子,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想不想要。父母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两三岁就给孩子报早教班,再大一些了就开始安排孩子上各种辅导班。


等上小学了,孩子不仅要在学校学习,课后还要去上辅导班,学外语,学舞蹈,学钢琴。慢慢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了,孩子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孩子告诉父母自己不喜欢学物理,化学,一点兴趣都没有,以后想学文科。


父母就非常生气,不学好物理怎么行,现在学理科将来才好找工作。等孩子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孩子想要学外语,父母就说小语种不好找工作,学金融吧,到时候好找工作。


等到孩子工作的时候,孩子说我想留在学校的城市工作,父母非常严厉地斥责了孩子:我都已经托人帮你找好工作了,你毕业就回来。甚至到孩子以后谈恋爱,结婚,父母都在干涉。从小到大,孩子都在父母的安排下活着。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梦想,父母却从来没听过。于是有一天,孩子终于受不了了,开始和父母争执,父母的话也不听,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也很少和父母联系。


于是父母开始抱怨自己有多爱孩子,从小都为他操碎了心,可他怎么这么不懂事,这么不孝顺。甚至有些孩子在结婚之后都不愿意回家,也不常和父母联系,这都是因为父母的爱太过于沉重,沉重到让他们只想逃避。


另一种情况是因为父母太过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打了同学,父母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孩子逃学去网吧玩,父母说孩子现在叛逆,以后就好了。孩子要钱,父母给钱,孩子想要什么父母给什么。孩子犯错父母都不忍心批评。


这样的爱,让孩子渐渐迷失自我。他们的性格会变得越来越自我,他甚至觉得只要自己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等孩子越来越大,他们就会越来越叛逆。当父母想要好好管教他时,发现孩子根本就已经管不住了。他不好好上学,不好好工作。


终日只会吃喝玩乐,父母年纪大了,生病了,也不知道关心。天天和朋友们出去吃喝玩乐,没有钱了,就像父母要。更不用谈孝顺父母了,因为他的世界里已经只有他自己了。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不孝顺。追根究底,还是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不对。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认清这个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爱让孩子负担不起,也不要让自己的爱孩子迷失了自己。

——END——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这样的情况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我是农村人,村里有个老太太六十多岁的样子,去年的时候听到她在自家小房子门口的树上上吊死了!我听说时感觉很不能理解,一个老人家辛辛苦苦带大几个孩子,就这样被逼无奈的选择上吊。


她有三个儿子,也是子孙满堂,孙子的孩子都很大了。每个儿子都有房子住,却让一个老人住在一个小房子里,房子里没有电没水,吃水去邻居家拎。

夏天很热却连一个电风扇都没有,夏天又热又没电,还有那么多蚊子,夜里老人只能坐在桥头乘凉。甚至吃饭都吃不饱,每天吃着凉馒头,菜只能是奢望。

几个儿子还有那么多孙子不管不问,政府每年那么多贫困户的补贴却到不了真正贫困的人手里。

能让一个子孙满堂的老人寻死,能让一个人去上吊在现在这个社会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我听村里的人谈起这个事情,我一点不能理解现在这个社会还有这种事,村里的老人说起因只是,以前老人夫妻两个只偏向其中一个儿子,现在怀恨在心。

现在很多人自私自利,对陌生人冷漠,对自己人冷漠。


青春如昙花岁月如流沙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这种现象都成了一种常态了,孩子们都感觉不到老人老了需要关爱了。


我隔壁邻居家啊姨,儿子媳妇赚到钱了在深圳定了家,本来是件开心的事,自己老了儿子本事了,可以来享享清福了。可我好几次在商场里买菜时,看到她在偷偷的掉眼泪,前几次没敢上前去问,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就上前去问:“啊姨你为什么哭呀?”她回答我说“选菜难”。我快言快语的说“这有什么难的?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啦”然后她对我笑笑,没说话。后来我才知道,啊姨儿子每个月只给生活费500元,还包括买米、买油、买菜。我一听蒙圈啦,My-God, 在深圳这个大城市500元能买到啥呀?我才知道她说的为什么选菜难。然后听说她说,她儿子好几次抱怨她买的米不好吃。我听了叹叹气直摇头。


啊姨孙子跟我小孩同一所学校读书,好多时候早上都会碰到。曾经多次,她家的儿媳妇带着她的孙子在早餐店吃早餐,她就在一旁孤零零的站着。有一天也是这种情况,她送孙子去上学时一起去的,自己随口问了一句啊姨吃早餐了吗?她说没吃。我说你儿媳不是带着你孙子在吃早餐吗?你没吃吗?她说,她们家的儿子媳妇没请过她在外面吃过一顿早餐和饭。我说那早餐你怎么解决的?她说每天晚上都会多煲点饭,然后剩饭就是我的早餐。我说每天都这样吗?她说是的。我听了叹叹气直摇头。


她孙子的学校离她家比较远,每天走路接送来都回要40分钟,每天来回4趟,那就160分钟,每天这样走路确实够呛,看她每天回到家都疲惫不堪看着都心疼,知道她还有老伴,我说你可以叫叔叔一起来帮你呀,这样就不会这么累啦。她说不行呀,她的老伴来过,她说她老伴身体不是很好,看到儿子媳妇买了有红枣,他每天喝了点红枣水,把他们家的红枣吃完了,说她老伴“贪吃”,然后气的就回去啦。她们家有什么好吃的避开老人,然后会把好吃的锁进自己的房间里。我听了又叹叹气摇摇头。

这个老人家有两个小孩,一儿一女,一个好字,多完美的搭配,为什么到老了,孩子却不孝顺?什么原因?两个小孩不是很多,老人家两个当宝贝疙瘩一样宠着,都怕亏了孩子,因为怕他们影响学习,什么农活、家务活不让他们干。有好吃的让孩子先吃,自己宁愿不吃,也要让孩子吃。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这样的悲剧,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供完大学出来,赚钱了自己的孩子心里没父母。

呼吁那些对老人不孝的年轻人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什么都可以等,只有孝不等人呀,哪天想要好好孝顺自己的父母时,而亲不在,那就后悔莫及啦!趁着自己的父母还健在,好好的尽尽自己的孝道和陪伴自己的父母,会有福报的!


宝妈Maggie谈育儿


不会吧。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笔者是母亲,有个20岁的女儿,做为母亲,我深爱自己的孩子,女儿也深爱我。

举个例子,笔者听说很多家庭给孩子买昂贵的新手机,父母用孩子的旧手机,我女儿是绝不会让这种事发生的,我们家置换手机从来都是同时的,我们不换新的,女儿坚决不买新的。

再举个例子,一起吃饭的时候,女儿第一筷子夹给我,第二筷子夹给爸爸,第三口才夹给自己。女儿倒杯水,先让我喝,再让爸爸喝,然后才自己喝,家里也不是缺杯子缺水,而是女儿从小的生活习惯就这样。

女儿现在长大了,在外面遇见有特色的小吃,要不就买回家,要不就拉着我们一起品尝,好象爸爸妈妈吃到了,她才安心。

生活里这样的事数不胜数,我们视女儿如珍宝,女儿同样视我们如珍宝,女儿一直很努力上进,也很坚强独立,她说为了爱她的我们,她不怕吃苦也不怕困难。

笔者无资格评说别人,也就分享下自己的心得。爱孩子还远远不够,要“爱的正确”,培养孩子成为ta乐意成为的最好的ta,而不是逼迫ta成为父母想让ta成为的ta,孩子的成长也如手中细沙,攥的越紧,沙子流的越快,孩子越不成器,还会怨恨甚至仇视父母。

生活里最美好的,莫过于女儿幼时,我专注地听她朗读作文的稚嫩童音,现在我年龄渐长,她鼓励我重新拿起笔来,每天写些文章充实生活。

我从不要求女儿“孝顺”我,我们之间浓浓的亲情不是一个“孝”字能归结的。


阿娥你好


这里说到的爱,大多指的是以爱为名的控制。

前几天奇葩大会里武志红老师提到他的一位朋友,从小被奶奶“溺爱”大,因为她不想在幼儿园午睡,奶奶就去了幼儿园当校医,因为这样孙女就可以中午在她的办公室里玩。考高中的时候,她成绩很棒,可以上最好的高中,但是因为觉得另外一家学校的校服好看,就选择了另一家高中,家人也是无条件支持。

这样的爱并没有毁掉孩子,也没有把孩子变成不知感恩的怪物,因为家长给的都是孩子想要的。而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的溺爱,其实都是包裹着爱的糖衣炮弹,实质上是一种精神软控制。

而且这些经常说自己“溺爱”孩子的家长其实并不是不求回报的在做这些事,而是用这些付出当做日后控制孩子的砝码。最常听到的就是: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你居然还不听话,你对得起我吗?

被这样“溺爱”的孩子虽然看起来表面上是被满足的,但其实孩子能感受到大人心里的控制欲,这会激发其孩子强烈的愤怒和想要反抗的欲望。因为用为你好来控制你,所以,反抗起来孩子自己内心会更纠结,就经常会做出一些自毁的事情,把自己的学业或者生活搞砸,来变相的对家长的控制说“不”。

真正的爱是一定会带来关系的良性互动的,如果你觉得你很爱孩子,但是孩子却很讨厌,那需要先反思一下自己给孩子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爱呢?

爱一个人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我是echo小茵茵,一个有趣又有料的亲子漫画家。关于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在在评论里和我一起讨论哦~


echo小茵茵


有人说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我觉得这句话太绝对,太片面了。

我见过父母很爱孩子,孩子也很孝顺的;也见过父母很爱孩子,孩子很不孝的。

父母爱孩子,本身没有问题。之所以会有孩子不孝,关键是爱的方式出了问题。

父母爱孩子,不会导致孩子不孝;父母溺爱孩子,会导致孩子不孝。

我表弟就是一个不孝的孩子。

姨妈只有他这一个独生子,爱若珍宝,那真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小时候,我们坐在一个桌子吃饭,只要上了我表弟喜欢吃的菜,姨妈一定会把那碗菜抢过来,放在表弟面前,一个劲地说:儿子,你最爱吃的菜,你吃,不要管别人。

无论是家里人一起吃饭,还是跟外人一起吃饭,姨妈都是这个德行。

在家里,不让表弟干一点家务活,就算父母吃苦受累,也不让表弟过来帮忙,生怕累到了这个宝贝儿子。表弟长到二十多岁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无论表弟跟谁发生了矛盾,他父母都只说别人不对,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儿子也有问题。姨妈都是教表弟,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都是别人对不起自己。

这样没有原则的溺爱,教出来的只有坏孩子。

表弟越来越自私。一个极度自私的人,别说对外面的人好了,就连对自己的父母都很冷漠无情。

姨父突发脑溢血,被120送进了急救室。我表弟正在香港,准备飞往欧洲去玩。

姨妈给表弟打电话告诉他姨父进了ICU抢救,你赶紧回来。表弟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挂了电话,继续去欧洲旅行。

等他回来,姨父都过了头七。

姨父过世后,姨妈的日子就难过了,表弟不管她,儿媳妇也不准她进家门。

现在我一回老家,姨妈就拉着我哭诉,说自己养了个不孝子、白眼狼。

养了不孝子,又能怪谁?还不是要怪自己没教好孩子,从小溺爱过了头,让孩子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又怎么会对父母孝顺呢?

所以,父母爱孩子一定要有度,千万不要溺爱。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更不能对错不分的惯着孩子。

惯子如杀子。

宠坏了的孩子,注定是个极度自私的人。这样的人眼里只有自己,哪有父母和别人。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边的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

请关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际关系前沿知识推送给您。

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发私信给我,愿意为您答疑解惑。

欢迎您点赞转发。每次点赞和转发,您都是在帮助他人。


柳柳老师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父母应该想想对孩子的爱是否得当,孩子的一切行为习惯都是父母教育出来的。

我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有个孩子父母对他百依百顺,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毛病,有一天父母要出远门,怕孩子饿着了,就给孩子烙了张大饼,中间挖了个洞,挂在孩子脖子上,可是等父母归来,孩子却饿死了,原来孩子只吃了嘴边够得着的一点大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度溺爱会导致孩子丧失生存能力。每个父母无疑都是爱孩子的,但爱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毫无原则的爱,如果一味的满足孩子,无条件的给予,只会使孩子成为被拐坏的小霸王,变得任性自私,不知感恩,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当有一天你无法满足他时,他就会想尽办法甚至不择手段去得到他想要的,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被惯坏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极度自傲,不能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被惯坏的孩子不思进取,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差,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孩子没有经历过任何困难,当独自面对挫折时会显得无所适从,可能还没开始就被困难吓倒了。


父母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

父母对孩子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并坚持履行这种原则,你不允许的即使他哭闹也不能妥协,如果你这次满足他了,以后哭闹就会成为他的武器,逼你就范。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

孩子从小就要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慢慢学会独立,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有些父母接孩子放学会为孩子背书包,那是很不妥的,读书是孩子的事,背书包也是他的事,应该由他自己背,还可以顺便教他什么是承担。

培养孩子直面困难的勇气

父母可以在周末或节假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冒险的游戏,鼓励孩子要敢于面对困难,多尝试才能激发勇气,这在孩子以后的人生中至关重要,只有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才不至于遇到一点小事就退缩。

父母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有他必须要面对的事,只有让他学会坚强、独立、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才能无所畏惧,一切所向披靡。



情感心理室


爱孩子是不会导致孩子不孝的,不爱孩子的父母更容易导致孩子不孝顺。所谓越爱孩子,孩子越不笑,应该是指父母过于溺爱孩子。

孩子的行为往往是根据父母的言行来指导的,孩子不孝顺,总的来说是不懂得感恩,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不懂得体谅父母,把父母所有对他的付出都视作理所当然。


我们村,一个小学同学,小时候村里大家的家庭都差不多,在农村地区靠地吃饭,家境都不算好。然而我这个同学平时吃的用的穿的都是最好的。那时大家都没有零花钱,而他却能买好几根冰棒请同学吃。

他父母都只是普通的农民,他是独生子,特别的宠爱,他们勤俭节约供他上学让他拥有超出好的生活。他不爱读书,上高中天天上网吧打游戏。

自毕业后到现在十多年了,期间找了两三份工作都做不到几个月。现在没去上班,也没再去寻找工作,天天呆在家里啃老,没钱了就向父母要,最大的休闲最爱便是拿着新出的手机打着游戏,或者拿着父母的钱去打牌打麻将赌博。

现在有时碰到他父母,50多岁的看起来就像六七十岁的人,整日愁眉苦脸的。他们在忧愁孩子的前程在哪里?尽管他父为孩子考虑得那么远,我同学却只顾眼前的玩乐,哪想得上以后?他一直以为以后还有他父母操心呢,再不济,家里还有地可以卖呢。

出现这现象,是因为父母太过于溺爱孩子,以为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却仍然没有教会孩子学会成长。父母没有教会孩子界限,有一句话说当孩子知道世界不是围绕着他在转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长大了。

当孩子把父母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那么不懂感恩的孩子,你怎么会期待他孝顺呢?


育儿学习日记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经历过这件事以后我是更加相信了!

去年春节回家,听母亲说老庄婶去世了,在春节前的那场大雪后就死在她居住的老房子里,据说是晚上起床解手摔倒了,在地上待了一夜,再也没有回到床上!以前在媒体上听说过这种事,没什么感觉,没想到发生在身边,感触真的不一样!


老庄婶70多岁了,一直一个人居住在老宅里,以前自己做饭,后来由于腿脚不便,每天推着一个自制的轮椅车行动,吃饭靠儿女送饭,说实话,老庄婶有3个儿子一个女儿,每年回家我们经常见面,村里传言他们对老人不好,有点不孝,但据说是老人自愿独居,时间久了,大家也习惯了,老人去世,后事孩子们办得也算体面!



可是,为什么?老人含辛茹苦的养育儿女,难道就是为了这样得结局?老人为什么不愿意和儿孙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不是每个老人的希望吗?地上那一夜,老人的内心该有多么的委屈绝望!这样走了,儿女们真的能心安理得吗?

想到这些,我回想起以前,那时候老庄婶可是村里出了名的护短,我那庄叔是个老实人,不善言辞,家里都是庄婶说了算,她的孩子们谁都不愿招惹,孩子们小的时候,打闹儿戏吃点亏,和邻居吵;儿女们长大了,分田分地,在村里闹,什么都为儿孙打算周全,生怕吃亏!

现在想想,也许老庄婶的结局是注定的,孩子们习惯了她的护短照顾,养成自私自利、心高气傲的性格,觉得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更不懂得以诚待人,以心换心的道理!后来,庄叔去世了,家境不如以前,庄婶没有能力再照顾他们周全,以他们这样的心性去接触社会,自然到处碰壁,心生怨念,哪里还会想到父母的养育之恩该如何报答!

中国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可是,如果你不懂得育儿,只知道溺爱,这样的结局不是没有可能啊!


真心真言,请关注樊言非碎语!


樊言非碎语


现在许多父母都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围着孩子操劳大半辈子,可最终只换来一个任性、啃老的巨婴,不但不懂得感恩,反而常常因为父母的一点问题就怨恨他们。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工作者,从业十余年遇到许多儿童青少年的来访者,也有许多像前面提到的情况,先从一个我遇到的案例说起吧。

来访的家长是位四十多岁的母亲。在儿子还小的时候,丈夫工作在外地,她就独自一人带孩子,虽然很辛苦,她也总是尽量满足孩子孩子所有的要求,有时孩子孩子想要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她还是会努力把最好的都给他;后来孩子稍大些,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把他送到在城里工作的丈夫身边,由婆婆和丈夫照顾,他们更是照顾的无微不至,从来没让他做过任何家务。但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两年进入青春期的儿子不再是以前那个快乐、阳光的孩子,开始不断与她发生争吵。她不懂,为什么一直以来如此疼爱孩子,孩子还会像敌人一样对她?

两人无法进行正常交流,于是就干预孩子的生活习惯,窥探孩子的隐私,情绪也常常失控,进而加剧了与孩子的冲突。她觉得自己低落、失控的情绪甚至已经影响到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于是前来看诊。

这些原因是有可能存在的,但不能一概而论。

在我看来,家庭可能有其他问题和矛盾。

孩子的问题是家庭问题的投射。在我这里有许多来访者,有严重的厌学、叛逆的情况。在我们共同工作的过程中,总会发现他们的原生家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这个家庭中,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分别长时间的缺少陪伴,并且父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非常严厉。比如孩子有一次与父亲产生了口角,父亲就摔了他的手机。而这位母亲后来翻孩子的信息发现他给一个女同学发短信倾诉,而这个女孩父母离异,因为父亲有家庭暴力倾向。孩子之间,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相互之间也会给予负性的影响。

所以,“爱”本身对孩子非常重要,我们并不是克制家长对孩子的爱。孩子需要我们的陪伴,而我们陪伴的过程中应当是和善而坚定的。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中,把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教给孩子。

「和善」能抵消过于坚定所造成的反叛、抗拒、对自尊的挫伤等;

「坚定」则能抵消过于和善所造成的娇纵、操纵父母、被宠坏的小孩,对自尊的挫伤等。

「和善」可以表达自己对孩子们的尊重,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这样孩子也会养成好好沟通的习惯;

「坚定」却是让我们尊重自己、尊重当时情形的需要,减少“赢了”孩子而带给孩子的伤害,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约束。

我们会发现当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的成长秩序,越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孩子越是容易没有主见。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被家长的照顾而消失,无法形成自己判断是非的系统。

在家长坚定而和善的陪伴中长大的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懂得分享。

每个人性格的养成都是有一定的原因,我们需要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解决。大多数家长都想把最好的一切给孩子,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忽略孩子真正的需求。当然,每个人初作父母都不是完美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是汪静医生,目前在安忻睡眠门诊出诊。

如果你需要帮助,通过好大夫搜索:汪静,可以联系到我。

还可以关注公号“安忻睡眠门诊”免费问医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