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真以为明朝禁海是为了抵御倭寇?别逗了,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有宋一代,直至元朝,中国一直实行与国外自由通商的贸易政策,时称市舶。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废除市舶毛衣体系,改行朝贡贸易,期间虽有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但很快又再次偃旗息鼓,直至倭寇肆虐沿海,朝廷最终痛下决心,实施禁海,从此中国人的身影还是消失于世界舞台,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被迫再次开埠通商,开启了国人长达百余年的屈辱岁月。

一直以来,不管是官方的教科书还是民间大V,都将明清闭关自守的直接原因归结于日本。但其实,这个锅还真不应该让日本人来背。何解?且听我细细道来。

地方官员的委屈

真以为明朝禁海是为了抵御倭寇?别逗了,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所谓的市舶贸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由贸易。其本质是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也就是说不管是官方的朝廷还是民间的巨商大贾,都没有自行决定商品价格的特权,外国人拉来的的各种商品,必须交给市场定价,这看起来好像“天朝上国”没什么面子,但本质上对双方都非常的公平。

直到明朝建立后,因为朱元璋老爷子是布衣皇帝,其政权的延续性一直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怀疑,也就是所谓的看空。再加上老爷子幼年阶段吃过商人的亏,多种原因交织下,明朝终放弃长达六百余年的市舶贸易体系,改行“面子上光荣”的宗藩朝贡贸易。

所谓的宗藩朝贡体系,其本质是剥夺市场的定价权。藩国的东西是好是赖,全看和中国的关系。比如说古琉球拉来三船咸鱼,如果放在市舶贸易下,这些人可能连返程的路费都没有着落。而在宗藩贸易下,因为琉球非常“敬重”中国,所以这三船咸鱼很可能会换回同样体积的瓷器和丝绸。同时,这些咸鱼只要一到中国,就是给皇帝的贡品,送咸鱼的人就是使臣,两国交兵还讲个不斩来使呢,送你上贡的使臣是不是得好吃好喝的供着?于是三船咸鱼和随行的商贩就这样大摇大摆的从沿海晃荡到北京,一路吃喝拉撒全由地方政府买单,为护送咸鱼征调的军队和民夫更是不计其数。我们可以想象地方官脑门子上的虚汗和愤怒。你一个卖咸鱼的,不仅吃我的、穿我的、睡我的、用我的,结果还吃完抹抹嘴大摇大摆的就走,真把我不当干部了?

除了地方官员个人的面子问题,这些咸鱼贩子因为顶个使臣的身份,所以一路上基本不需要产生消费。路边卖酒的、卖肉的、开食堂的、开妓院的,都从他们身上赚不到银子。没有消费就没有笑脸,没有笑脸就没有喜爱。所以,就在这三船咸鱼大摇大摆进中央的同时,包括地方官员、征调的民夫和从事各行各业的商人,也同一时间站到了朝贡贸易的对立面。

巨商大贾的不满

真以为明朝禁海是为了抵御倭寇?别逗了,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说完了朝贡贸易,我们在来看看明帝国另一项伟大壮举——郑和下西洋。都说郑和下西洋浪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但稍有些外贸常识和历史知识的都知道,这绝对是扯淡!终永乐一朝,五征漠北、扫平安南,谁不服打谁,同时永乐皇帝还兼任着北京城的总包工头。就这样一个花钱如流水的时代,明朝不仅没有像秦、隋两朝一样经二世而亡,也没有出现汉武帝时期全国农民易子相食的人间惨剧。何也?郑和下西洋带来的丰厚利润。这里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我们所吃的胡椒,在明帝国时期可是非常保值的硬通货,就连《金瓶梅》中李瓶儿想改嫁时都说,自己有80斤胡椒的私房。那时候郑和买胡椒时,在苏门答腊是一贯一百斤,运回国内后价格就翻了20倍。单买卖胡椒一项的利润,就足够支撑明朝再下20次西洋的花费。

然而郑和下西洋仅仅是富了皇帝和国家,对东南的巨商大贾没有任何好处。这些人的船队规模不及郑和,采买成本不及郑和。因为成本过高,销路也不及郑和。夺人之财,胜于杀人父母,所以他们对郑和这种朝贡贸易下的垄断者,也是十分抵制和反感的。这些人通过他们在中央的代表——具有东南商贾家庭背景的文官们不遗余力的鼓动和聒噪,很容易就能影响到像明英宗一样不谙世事的小皇帝,从而为彻底禁海埋下了伏笔。

文官集团的提防

真以为明朝禁海是为了抵御倭寇?别逗了,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郑和是什么人。郑和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也就是俗称的太监。在汉唐时期中共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宦官乱政时代后,明朝的文官群体对这些阉人也是十分提防和抵触的。郑和所代表的的宦官力量,有权、有钱,还有东厂这样的特务力量,如果再让郑和下西洋得到军队的足够支持,你让文官如何接受?而让文官接手对外贸易,又是这些“重名虚利”的以天下为己任者,决不能主动提出的要求。于是,禁海也就成了平衡宦官与文官势力的唯一选择。

就这样,明帝国在地方与中央、皇帝与商贾、宦官与文官三重矛盾的共同作用下,又赶上日本倭寇的肆虐,明帝国终于做出了一项彻底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决定,彻底禁海。

后记

真以为明朝禁海是为了抵御倭寇?别逗了,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虽然明帝国做出了彻底禁海的决定,但是“靠海吃海”是小孩子都明白的道路。于是从明英宗到明神宗时代,海洋并没有迎来彻底的平静,各种走私贸易层出不穷,不仅滋生出汪直这种半商半匪的海盗商人和无数靠走私发家致富的东南大贾,也使得明朝政府丧失了极其重要的税收来源。

走私成了大多数外贸商人的避税天堂。虽然后期明朝曾经短暂恢复了对外贸易,可是这些养成习惯不上税的外贸商人,又通过他们的代言人——二次上台的东林党,大笔一挥取消了商税,并将这些亏空转嫁到了西北、中原可怜的农民身上,最后酿成民变。明帝国最终在内忧外困的环境下走向了灭亡的悲惨结局。

我是鱼渊观沉浮(临渊羡鱼而垂钓),致力于通过更加人性的视角、更加理性的声音、更加诙谐的语言,与您一道品评枯燥的历史,揭开尘封的印记。感谢您的阅读及关注,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