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親子閱讀的目的是啥?認字?那就虧大啦!

家長們開始親子閱讀的目的是什麼呢?

回憶了一下,我與孩子的第一次親子閱讀開始於侄子。那時我還是未婚青年,侄子一歲多。午休時間侄子常常需要有人陪在身邊講一會兒故事。我的目的是“哄睡”。

記得家裡有一本兒童刊物,圖多字少,我拿著它給侄子講。有許多語言都是我“現掛”的,沒想到的是侄子很敏銳地捕捉到一個詞——一溜煙兒。每次講這個故事,這個詞一定要“準點準時”出場。有一次,爺爺給他講故事,爺爺不知道,沒有說“一溜煙兒”。侄子立刻糾正,不對,應該是“一溜煙兒”如何如何。

侄子三歲多時,我買了第一套繪本故事書——為的是教育。記得有一個冬日夜晚,侄子在我家,要和姑父一個被窩,嫌棄我的被子碰到皮膚時感覺太冰冷。我們就各自躺在被窩裡,我讀其中一本故事——學會分享。確實很有效果,侄子聽完故事,光溜溜地從姑父的熱被窩裡鑽出來,又鑽進了我的涼被窩。他說:“姑姑,我要給你暖被窩!”他被故事感動了。

侄子三年級時,偶爾週末來我家,雖然已經可以自由地閱讀了,但他仍然喜歡找書來讓我讀給他聽。那個時候,我已經沒有什麼確切的目的了,侄子願意和我親近,我也樂得給他讀。

侄子五六年級再來時,已經不再要我講故事了,我主動找他讀都抓不到機會。網絡、遊戲、玩具、電視,太多的事情可以吸引他了。

親子閱讀的目的是啥?認字?那就虧大啦!

侄子初二的暑假在我這裡度過,十四歲已經長成高我一頭的大小夥兒了,正是青春叛逆期,能量強到我無法“鎮壓”的地步。他完全擁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沉靜在自己的世界裡,與我鮮有共同語言,和朋友卻有說不完的趣事。如何進入他的世界讓我頗傷腦筋。恰好學校佈置的作業裡有讀書這一項,又恰好書單裡有我喜歡的書。我便小心翼翼地試探著說:“嘿,能和姑姑一起讀《親愛的安德烈》嗎?姑姑太愛這位作家,也太愛這本書了,只是苦於找不到一位與我分享的聽眾。”我怕侄子反感,又趕緊補充道:“你可以做你的事,只假裝聽我讀就好了。”

侄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連看都無暇看我一眼,那麼無所謂地掀了掀嘴唇,擠了三個字,“隨便吧。”

我便樂不可支地讀了,侄子有沒有聽我不知道,也無從控制。只有一次,當我讀到:“我們在一片野花像發了瘋的狂長的草原邊停下來,想照相;被人喝住:不能照,先交錢!我恨不得把那人拖過來踹他幾腳。可是——能怪他嗎?”侄子鼻子裡哼出了聲兒,我已經心花怒放了。

回到文首的問題:您開始親子閱讀的目的是什麼呢?認字?閱讀習慣培養?表達能力訓練?品德教育?甚至為寫作打基礎?

親子閱讀的目的是啥?認字?那就虧大啦!

這些都沒有錯,但它們都不是最要緊的目的啊,它們是在親子閱讀過程中會自然呈現的結果,根本不需要刻意作為追求的目標。

親子閱讀,有人說它是一個偏正短語,“親子”是中心詞,那麼“閱讀”就不是重要的了,可以用其他任何活動替換。可我覺得,“親子閱讀”是一個並列短語,“親子”和“閱讀”一樣重要。沒有“親子”,“閱讀”就是普通的、清冷的;沒有“閱讀”,“親子”便少了一種精神層面的溝通方式。

親子閱讀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幾乎被我們完完全全地忽略的目的是以一種寧靜的、思考的、互動的、交流的方式來建立父母與子女的親情關係。

那麼,我們對親情關係的需要是多長時間呢?換句話說,親子閱讀要持續到孩子多大呢?學齡前?三年級前?或者識字之後就可以讓孩子自己讀去了?

親子閱讀的目的是啥?認字?那就虧大啦!

龍應臺先生的《目送》裡這樣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子女與我們的關係是指向分離的,無論我們願不願意、喜不喜歡,孩子終將離開我們去尋找自己的生活。

我們常常以孩子會認字了、需要認字了,我太忙了、太累了,等等的藉口早早地將閱讀交給了孩子。而認字之類的在長長的人生路上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親情關係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孩子越是長大,我們越是需要將孩子與我們的關係拉近;孩子越是長大,我們越是需要用一種精神層面的交流與孩子保持溝通。

這種溝通並不是以我們的意志所左右的,也不是小時候建立了,長大就不需要了。一條路,不經常走便會荒蕪;兩顆心,不交流便會生疏。當孩子長大,我們再想要走進他們的世界,“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親子閱讀要持續到幾歲啊?趁孩子還沒對你說:“你怎麼這麼嘮叨啊,太煩了!”抓緊時間讀吧,留給我們的時間並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