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中國式工業園在非洲|走進埃塞東方工業園裡的中國企業

中國式工業園在非洲|走進埃塞東方工業園裡的中國企業

杜凱姆是位於埃塞俄比亞首都以南35公里處的一座小城,過去這裡是傳統農業區,如今因貼著“埃塞俄比亞製造”標籤的皮鞋出口而在世界地圖上聲名鵲起。

杜凱姆的兩家工廠每年生產約500萬雙皮鞋,為蔻馳和UGG等品牌代工,貼上“埃塞俄比亞製造”標籤,銷往美國和歐洲市場。

據統計,2017年這兩家工廠為埃塞俄比亞帶來3108萬美元(約1.95億人民幣)的外匯收入。這對這個外匯緊缺的國家來說,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

從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向南驅車40多分鐘,就能看到中國在埃塞的首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東方工業園。園區大門上方“東方工業園”五個大字展翅欲飛。如今園區內一排排的廠房排列整齊,運送產品或原材料的卡車穿行其中,已是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

作為最早由中國民營企業在埃塞俄比亞建造的工業園區,東方工業園肩負著探索與試驗的重任。由於是全國首例,埃塞政府相關部門對工業園區還沒有清晰認識。“搭臺不知道有沒有‘角兒’,不知道有沒有企業來這裡‘唱戲’,心裡特別糾結和焦慮。”

東方工業園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焦永順對本報記者回憶起創立工業園時的艱辛,“我們就邀請埃塞海關、投資局、農業部等政府部門的負責人去中國蘇州、常州、崑山的工業園考察。回來後他們感覺很開眼界。”此後,埃塞政府的政策支持越來越多。據東方工業園董事長盧其忠介紹,埃塞後來由總理牽頭成立了工業籌劃委員會和技術指導委員會,每3個月開一次會,來解決園區發展的問題。

從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中國的很多企業都走出來。我們要給來這裡投資的企業提供好環境和好服務。”焦永順介紹,“我們是‘一站式服務’,清關、辦工作許可、免稅業務等,都可以在園區內完成。我們還建立了自己的變電站,保證不停電。”焦永順介紹,埃塞雖然有著巨大投資潛力,但有清關慢、水電供應難等問題,這就需要工業園完善服務,幫企業“利用優勢,補上短板”。

中國式工業園在非洲|走進埃塞東方工業園裡的中國企業

工業園從最初只有5間廠房,到如今有包括建材、汽車組裝、紡織服裝、日用化工、製藥等行業在內的83家企業入駐工業園,其中56家已經投產。除了中國企業,還有包括聯合利華在內的多家國際企業。“一期園區已經滿了,廠房一間不剩,現在已經在著手準備建設第二期。”焦永順說。

在力帆汽車廠房內,工人們正在組裝汽車。“我們2014年入駐東方工業園,然後以埃塞為基地輻射其他非洲國家。”埃塞力帆汽車直銷公司副總經理馬群說道。這家來自中國重慶的民營企業,如今已在當地用戶中獲得很好的口碑,力帆牌出租車隨處可見。埃塞俄比亞是力帆汽車在海外的重要基地,也是力帆投資非洲力度最大的市場。現在,埃塞俄比亞有力帆的散件組裝廠、銷售公司、售後服務公司。在埃塞俄比亞當地的汽車銷量中,力帆排在第一位。

中國式工業園在非洲|走進埃塞東方工業園裡的中國企業

“我們第一家直銷公司於2009年在埃塞俄比亞成立,其他的工廠和網點一步一步建立,過程是很苦的,其間也有想放棄的時候,但還是堅持下來,現在才熬成了‘婆’。”力帆汽車負責人表示,以前,埃塞俄比亞是一個短缺經濟國家,汽車基本靠進口,現在埃塞俄比亞經濟發展了,他們也希望能內部造血。“力帆汽車在埃塞俄比亞新的方向就是融入他們的經濟造血機制,將來他們要發展當地的汽車產業,會首先想到力帆汽車,力帆汽車能幫他們創建埃塞俄比亞的汽車品牌。”該負責人說,力帆現在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保稅區有一個很大的工廠,還建有銷售公司、服務公司。力帆在埃塞俄比亞的汽車廠做散件組裝,出廠的整車直接銷售當地和周邊市場。

園區一角,幾棟嶄新的廠房正在安裝生產設備,這是三聖藥業在埃塞新建的廠房。其微生物實驗室、儀器分析室、理化分析室內的高科技設施和自動化儀器已安裝就位,生產條件已經具備。埃塞工業部長梅布拉圖·梅萊斯對三聖藥業來埃塞投資給予高度評價。他說,埃塞正在進行經濟轉型,中國藥業公司投資建廠恰逢其時。這體現了埃塞經濟結構從早期的農業為主發展到現在的輕工業、建材業,再向醫藥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埃塞投資局中方顧問陳衛煒向記者表示,三聖藥業走入埃塞實際上是把新的技術、人才、設備引進來,起到示範效應。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來自中國江蘇的利達牛仔褲廠是東方工業園內的骨幹企業,每天有數百名埃塞工人身穿整潔的工作服在生產線上認真工作,從裁剪、染色到裝箱,每個步驟都一絲不苟。工廠總經理汪濤說:“埃塞人力資本優勢和電價優勢是利達來埃塞投資的重要原因。我們的牛仔褲憑藉著優異的質量和時尚的設計得到了越來越多埃塞人的認可。

東方工業園的大門附近經常會聚集著很多正在找工作的年輕人,當看到亞洲臉孔出現時,他們會以為是園區內企業的管理人員,會上前詢問是否有工作機會。“大家都說這裡機會多,經常有新工廠開業,我相信我能在這裡找到工作。”一位正在找工作的年輕人說,自己暫時住在旁邊的鎮子上,那裡有很多埃塞各地來的工人,有些就在東方工業園工作。他說:“中國人到埃塞開工業園、辦企業,還給我們修鐵路和公路,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工作機會。”

中國式工業園在非洲|走進埃塞東方工業園裡的中國企業

“工業園創建以來,尤其是最近5年來,已創造了1.3萬個就業崗位。”焦永順說,這裡曾是一片荒地,附近連巴士都很少。如今平整的公路有了,來往的車輛多了,給園區工人提供便利的迷你巴士也是到處可見,周圍的地價都漲了。原來的杜卡姆鎮因為人口數量的增加已經升格為杜卡姆市了。

“工廠裡面工人很多,每到中午的時候,餐館有很多人就餐。”菲克爾·卡桑是東方工業園門口一家餐廳的女老闆,她說自己來這裡開飯店已經3年了,除了當地工人,也有很多中國人來吃飯。她在飯店門口還貼出了今天啤酒優惠的中文廣告牌。她告訴記者,現在飯店的生意很不錯,足以養活一大家子人,“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企業來這裡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