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说“不去神垕,不知钧瓷”?

小稻Cr


神垕,活着的千年钧瓷古镇。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故宫博物院

钧瓷,河南省禹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

神垕的“垕”字,流传有多次受到皇封的有趣传说。

神垕故址原是肖河两岸五个古老的村庄(二道街、寨子庄、朱园沟、茶叶沟、老窑坡)。唐宋以来,随着陶瓷业的兴起,这五个村庄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神垕镇。

据传当年唐宣宗出游,路过河南鲁山段店,只见烟火冲天,尘雾弥漫,烟尘向北吹至神庙,神像也被熏黑了,于是问地方官:“烟火熏到神前,渎犯神灵,何不把窑搬至神后呢?”皇上金口玉言,遂将窑迁到了肖河两岸的五个古老村庄一带,自此在中国版图上就有了“神后”这个地名。这是“垕”字首次受皇封。

到了宋徽宗即位时,有钧瓷贡品进朝,徽宗爱不释手,连称:“绝妙!奇珍!”并问珍宝产于何地。由于皇封,侍臣不敢明言,只在纸上写了“神后”两字献上。徽宗看了“神后两字,又看看面前摆着的钧瓷贡品,说:“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当即提笔在“后”字上加了一个“土”字,自此,神后变成了“神hou(土字在后字上方) ”。这是“垕”字第二次受皇封。

南宋高宗赵构登基后,又有钧瓷贡品进朝。高宗同皇后在宫中玩赏,尽兴之时,提笔欲为珍宝御题佳句。皇后抚摸贡品,不觉好奇地问道:“如此珍贵佳品,产于何地?”由于被扰乱了诗兴,赵构不悦,顺手在诗稿上写了“神 垕 ”两字,掷笔拂袖出宫。皇后震惊失色,稍微定神凝视“神hou(土字在后字上方) ”两字,也是极为不悦,怎么能把土压在头上呢?事过之后,赵构也觉得皇后所虑有理。为讨皇后欢心,遂提朱笔将“”再改为“垕”字,即如今的“垕”字。

清朝慈禧太后很喜欢钧瓷红里透紫的釉色。一天,慈禧又在把玩钧瓷玉壶春瓶,大太监李莲英为讨好主子,在一旁述说了历代关于“后”字的变迁。慈禧边听边评:“把土托在头上,以土压人不妥,但将珍贵的瓷土踩在脚下也太可惜,还是像我这样,把它拿在手里并行为好。”李莲英拍手称妙,连忙照着慈禧手持瓷瓶的姿态写出一个“垢”字。于是神垕又变成了“神垢”。但污垢的“垢”字怎能与生产神钧宝瓷的神垕联系在一起呢?于是,民间仍沿袭传统用法,直至今天。

皇封的故事也许多带有演绎和攀附的色彩,但却真实反映了钧瓷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响力。去神垕看一看吧。

内容来自东家探宝钧瓷主播卢万荣的分享,图片来自网络。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东家APP


神垕,是一个钧瓷古镇,也是我国钧瓷文化的发祥地,位于河南省许昌市属下的禹州市。许多人可能不太认识“垕”这个字,上面一个后,下面一个土,“汉字念半边,不会错上天”,神垕的“垕[hòu]”,取黄天后土之意;你若查字典,“垕”独为“河南禹县地名”这样唯一的字意注释;可见“神垕”是个不可多得的地方。

神垕的不可多得自然是缘于钧瓷,神垕这块土地自古以来以烧制钧瓷闻名天下,据说“神垕”这个地名历史上曾四次被皇封。神垕人,从不靠耕地为生,钧瓷是大自然给予他们的馈赠,也是神垕人匠心独具的看家本领。古往今来,神垕人用勤劳的双手化泥土为神奇,传承着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魅力。

神垕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宋徽宗年间成为御用贡瓷,居“五大名瓷”之首。到了清代神垕更有着“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满天,商贾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美誉。也就是说从唐宋到现在,神垕家家户户都一直烧制钧瓷,从来没有衰败过;所以说神垕被公认为是名副其实“活着的千年古镇”。

我喜欢钧瓷,常去神垕。我尤其喜欢逛神垕老街,老街两边基本都是钧瓷老店,走进每一家都有不同的故事,再淘些自己喜爱的物件。老街里现在还有几家原住户,这些三进四进的百年老院子,每个角落都藏着钧瓷的秘密。

老街上还有一个“大庙”,是神垕人供奉“窑神”的地方。大庙初建于唐朝,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大庙里还有一座关帝庙,神垕人不仅祈求窑神庇佑,还秉承着中华民族信守诚信的优良传统。我想这也是神垕钧瓷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