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窩裡橫”的孩子,背後大多站著沒有原則的父母

“窩裡橫”的孩子,背後大多站著沒有原則的父母

1

下班去姐姐家,剛進門就聽見外甥女妞妞在大聲哭鬧:

“我不!我就要現在看電視!”

姐姐在旁邊用一種討好的語氣哄她:“妞妞乖,咱家電視要休息一會兒,已經看了兩集動畫片了,現在該關掉電視,休息休息眼睛了。”

“不行!”妞妞生氣地隨手拿起一個毛絨玩具砸向姐姐。

“幹什麼呢!怎麼能拿東西砸媽媽!”妞妞聽見我的聲音,立馬不吱聲了。

妞妞是有些怕我的,因為她知道,在我面前耍賴沒有用,我也不會慣著她。

只要有我在,妞妞從來都不敢提看電視的事兒,如果實在忍不住,就悄悄跟姐姐說:媽媽,小姨什麼時候走?我想看電視,你跟她說說……

妞妞和很多孩子一樣,在家裡是一個“小霸王”,說一不二。稍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對著長輩大發脾氣,尤其喜歡“欺負”疼愛她的媽媽。

但是出了家門,妞妞就好像變了一個孩子。

媽媽有事兒出門,妞妞沒處去,我帶到家裡,妞妞一天都乖乖巧巧,也從來不發脾氣。帶她外出玩兒,也堅持自己走,從來不讓抱。

在家“小霸王”,在外“小綿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窩裡橫”。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反差,這要從家庭教育說起。

“窩裡橫”的孩子,背後大多站著沒有原則的父母

2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孩子儼然成為了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一個孩子身邊圍繞6位大人的現象並不稀奇。

妞妞之所以會這樣,和媽媽的溺愛不無關係。

妞妞說要吃排骨,媽媽會頂著38度的大太陽去超市買回來;妞妞說要玩具,媽媽會趴不斷從網上下單子。

每次提醒她不能這麼溺愛孩子,她總是說:“她還是個孩子。”

妞妞仗著家人的寵愛,在家裡肆無忌憚地指揮著所有人,為她服務。

但是,這個世界並不是圍繞著某一個人轉的。當孩子出去的時候,她會發現,周圍的人並不是以她為中心,別人也不會事事順著她。這時候孩子就會感到恐懼和不安,從而變得小心翼翼,不敢輕易招惹別人。

但是,每每這樣,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就會炫耀:你看,我家孩子多聰明,Ta知道誰是家裡人,誰跟Ta最親,知道誰會慣著Ta,出了門,沒人慣著了,就老實了,這孩子情商就是高!

有人說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可每個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就開啟了自己與這個世界的探索之旅。即使還不會說話,TA就能很敏感的感受到家中每個人的脾氣、性格、以及與自己的關係。

誰是溫柔可親的,誰是冷漠嚴厲的,誰是有求必應的,孩子小小的心可是門兒清。所以孩子和家中每個人的互動模式也是不一樣的。不過總體來說家裡人對孩子總是溫柔關愛的,在家裡孩子總能感受到溫暖、安全、放鬆,所以家這個環境對孩子來說就是個安全的港灣,可以無所顧忌的釋放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當孩子到了一歲多兩歲的時候,慢慢學會說話增進和家人的互動。家就成了孩子第一個人際交往和情緒訓練的實驗場。

細心的爸媽會發現,孩子並不從一開始就這樣。有些孩子大概是從三歲起,或者更早一點兩歲多,或者晚一些,才出現了“窩裡橫在外熊”的情況。

這就是孩子在之前的行為探索中形成了這種模式。

“窩裡橫”的孩子,背後大多站著沒有原則的父母

3

“沒有原則的父母,教不出有出息的孩子。”這句話不無道理。

妞妞的媽媽倒並不十分溺愛孩子,她甚至經常告訴大家不要對孩子過於寵愛。

她給妞妞制定了一張計劃表,貼在牆上,時刻提醒家人要遵守原則。

妞妞在看動畫片,媽媽提醒她,計劃表上明確規定,每天只能看一小時的電視。

妞妞兩眼盯著電視,不為所動。

媽媽將電視關上。

妞妞瞬間大哭,爬到地下開始打滾,大聲嚎啕。

怕孩子哭啞了嗓子,媽媽不忍心哄哄,妞妞見狀,更加賣力地哭鬧。

媽媽堅持了一會,實在受不了孩子的“軟磨硬泡”’,只能將電視重新打開。

這種情景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妞妞在家人的行為中領悟出了一個道理:只要我一哭二鬧三打滾,媽媽就會放棄原則,滿足我的要求。

家人毫無底線的退讓,沒有原則的讓步,讓那張計劃表如同虛設。

4

很多家長比較宅,喜歡把孩子圈在家裡,孩子習慣了在家裡被照顧,被寵愛的狀態,到了陌生的環境會變得無所適從。

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小朋友,常年不下樓,突然出來玩,會遠遠地站在旁邊,不敢和小朋友們打招呼,但是他們又很想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就通過大聲地呵斥父母,和家人打打鬧鬧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這種“窩裡橫”是因為孩子不懂如何融入新環境,產生了退縮和畏懼的心理,便將無法輸出的情緒能量反饋到自己家人那裡,導致孩子在外人面前不苟言笑,在家長面前大呼小叫。

所以,孩子“窩裡橫”並非本性,而是後天養成的“習慣”。是不恰當的家庭環境和外界刺激導致了孩子“窩裡橫”。

所以身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反省。

“窩裡橫”的孩子,背後大多站著沒有原則的父母

“窩裡橫”的孩子,背後大多站著沒有原則的父母

“窩裡橫”的孩子,背後大多站著沒有原則的父母

父母應該怎麼做

孩子“窩裡橫”,並不是先天性的行為,而是後天在家庭教育中養成的習慣。

想要改變孩子的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要從自身做起。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說過:“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去做什麼樣的人。”

如果你在外面對別人謙遜有禮,和顏悅色,回到家後對著家人大呼小叫,惡語相加。那麼,孩子耳濡目染,也很容易變成和父母相似的人。

其次,要守住底線和原則,不輕易妥協。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經分享過自己的育兒之道,看完之後受益匪淺。

女兒小時候在超市裡看上一輛小汽車,被拒絕後,坐在地上哭鬧。

媽媽並沒有因此妥協,而是將她帶回家,陪她呆在自己屋裡。

期間,無論女兒怎麼哭,她都不為所動,只是在孩子哭累的時候為她擦把臉。

最後,女兒哭累了。

她淡定地問女兒:還哭嗎?要哭繼續哭。

這位教授用實際行動告訴女兒:原則就是原則,不會因為你的哭鬧而有任何的改變。

“窩裡橫”的孩子,背後大多站著沒有原則的父母

第三,和孩子好好溝通。

孩子做錯事時,不要一上來就加以訓斥,請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很多孩子脾氣暴躁,就是因為父母不理解他的想法,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

最後,不要讓孩子成為溫室裡的花朵。常帶孩子出去和同齡人交流,培養孩子正常的社交能力。

家長必讀講堂小古老師說過: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沒教好的孩子。

孩子“窩裡橫”,是一個家庭的責任。家長要即時糾正,認真反省。千萬別讓孩子將教養留給陌生人,將壞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

第四,讓孩子學會社交。

經常呆在家裡的孩子,缺乏人際溝通,身邊來來去去就這麼幾個人。

而這幾個人又對他百依百順,俯首稱臣。久而久之,讓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

當孩子走出去的時候,忽然發現周圍的環境和人都變了。不再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讓孩子產生了一種恐懼心裡。

看到同齡的孩子,一方面想和他們打成一片,一方面又缺乏溝通技巧,不懂怎麼交流,只能在一旁看著乾著急。

心情不好的孩子回到家後,很容易將這種無處發洩的負能量,反饋在家人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