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讀李自成有感,及答悟空問答他對明作戰屢敗屢戰,卻被滿清一次滅

我們讀小學時候,課本的李自成,與本人後來讀的姚雪垠的《李自成》(整整十厚本)以及《明朝那些事兒》有很大不同,以歷史指點未來,

現在讀李自成,我們能夠從李自成的潰敗中得到什麼啟示呢。

讀李自成有感,及答悟空問答他對明作戰屢敗屢戰,卻被滿清一次滅

明末,當時的天下局勢可以說是三方纏鬥,大明朝廷、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張獻忠為主)、大清(滿清),就是一場三國殺。當時的大明朝廷,以一敵二,無奈英雄難敵四手,不管你把這個原因歸於氣候異常,還是崇禎皇帝個人急功近利,老是把手下當替罪羊等等,反正內憂外患終結了明朝。

以當時各方軍隊戰鬥力或最終結果看,滿清強於大明倚重的關寧鐵騎,而關寧鐵騎又屢次險滅李自成,只是因為滿洲不時侵擾,崇禎往往等不及關寧鐵騎在剿滅李自成時畢其功於一役,就把軍隊調走了。而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對付那些普通郡縣守兵還比較容易,民心又在起義軍這邊,因此,李自成屢敗屢戰,很容易就又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讀李自成有感,及答悟空問答他對明作戰屢敗屢戰,卻被滿清一次滅

李自成最後一次崛起,發展到了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殺,可謂打破了當時的勢力均衡。起義軍進入北京後,軍紀敗壞,又急於大肆對當時的明朝廷官員拷掠追贓,大失民心,李自成也嘆稱“逮捕在北京的六品以上官吏嚴刑追贓~~~不料北京城和遠近士民不惟不拍手稱快,反而同我離心"。

以軍事而言,當時李自成大順軍到北京的只有幾萬人,也無後續部隊,招安吳三桂失敗,面對當時傾巢而出的滿清,在山海關兵敗如山倒。滿清當時已經是看準時機,打著為大明皇帝報仇的口號,決意拼全力入主中原,對最主要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當然是一心趕緊要趕盡殺絕。《李自成》第十卷,李自成從山海關敗回北京,退回長安,再到武昌,直至最後巨星隕落,真是一路被滿清追殺,一敗塗地,非常慘!這中間在回長安之前,還自毀長城,錯殺要回河南給他經營根據地的李巖兄弟及紅娘子(紅娘子失蹤下落不明);最後關頭,不信大將白旺護駕,而僅帶幾百敗軍撤退,以致隕命鄉勇村夫。

讀李自成有感,及答悟空問答他對明作戰屢敗屢戰,卻被滿清一次滅

其實,去年讀那麼長篇的《李自成》,前面一到八卷,都挺喜歡他的,讀最後兩卷“兵敗山海關、巨星隕落”,卻真實感覺到他就是一個暴發戶,或者說剛好在風口上的豬,即使攻入北京稱帝,卻依然只是一個流寇,沒有自己的根據地。眼看他高樓起,眼看樓塌了,一個暴發戶,時機一過,橫財一掃而光,就陷入困境,並無自己積讚的實力。李自成能當上農民起義軍的首領,闖王,個人魅力實力肯定是有的,只是相對於一國之君,無論是人才儲備、軍隊實力、深耕的地盤,這些當時都還遠遠達不到標準。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新的研究,說李自成的軍隊可能是因為走錯方向才最終到的北京,”福兮禍所伏”。

學習歷史,今天的我們,無論是工作生活,很多時候要記得檢討自己的所得能否與自己的實力匹配,還是僅因為工作仕途一朝得勢,投資處於牛市。回顧我們短暫的人生,很多人因一時得意忘形而遭受的挫折,比起李自成稱帝后的迅速敗亡,普通得不值一提。而前人的血淚,今人沒有從中學習一二,又要讓人嗟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