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读李自成有感,及答悟空问答他对明作战屡败屡战,却被满清一次灭

我们读小学时候,课本的李自成,与本人后来读的姚雪垠的《李自成》(整整十厚本)以及《明朝那些事儿》有很大不同,以历史指点未来,

现在读李自成,我们能够从李自成的溃败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读李自成有感,及答悟空问答他对明作战屡败屡战,却被满清一次灭

明末,当时的天下局势可以说是三方缠斗,大明朝廷、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为主)、大清(满清),就是一场三国杀。当时的大明朝廷,以一敌二,无奈英雄难敌四手,不管你把这个原因归于气候异常,还是崇祯皇帝个人急功近利,老是把手下当替罪羊等等,反正内忧外患终结了明朝。

以当时各方军队战斗力或最终结果看,满清强于大明倚重的关宁铁骑,而关宁铁骑又屡次险灭李自成,只是因为满洲不时侵扰,崇祯往往等不及关宁铁骑在剿灭李自成时毕其功于一役,就把军队调走了。而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对付那些普通郡县守兵还比较容易,民心又在起义军这边,因此,李自成屡败屡战,很容易就又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读李自成有感,及答悟空问答他对明作战屡败屡战,却被满清一次灭

李自成最后一次崛起,发展到了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可谓打破了当时的势力均衡。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军纪败坏,又急于大肆对当时的明朝廷官员拷掠追赃,大失民心,李自成也叹称“逮捕在北京的六品以上官吏严刑追赃~~~不料北京城和远近士民不惟不拍手称快,反而同我离心"。

以军事而言,当时李自成大顺军到北京的只有几万人,也无后续部队,招安吴三桂失败,面对当时倾巢而出的满清,在山海关兵败如山倒。满清当时已经是看准时机,打着为大明皇帝报仇的口号,决意拼全力入主中原,对最主要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当然是一心赶紧要赶尽杀绝。《李自成》第十卷,李自成从山海关败回北京,退回长安,再到武昌,直至最后巨星陨落,真是一路被满清追杀,一败涂地,非常惨!这中间在回长安之前,还自毁长城,错杀要回河南给他经营根据地的李岩兄弟及红娘子(红娘子失踪下落不明);最后关头,不信大将白旺护驾,而仅带几百败军撤退,以致陨命乡勇村夫。

读李自成有感,及答悟空问答他对明作战屡败屡战,却被满清一次灭

其实,去年读那么长篇的《李自成》,前面一到八卷,都挺喜欢他的,读最后两卷“兵败山海关、巨星陨落”,却真实感觉到他就是一个暴发户,或者说刚好在风口上的猪,即使攻入北京称帝,却依然只是一个流寇,没有自己的根据地。眼看他高楼起,眼看楼塌了,一个暴发户,时机一过,横财一扫而光,就陷入困境,并无自己积赞的实力。李自成能当上农民起义军的首领,闯王,个人魅力实力肯定是有的,只是相对于一国之君,无论是人才储备、军队实力、深耕的地盘,这些当时都还远远达不到标准。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新的研究,说李自成的军队可能是因为走错方向才最终到的北京,”福兮祸所伏”。

学习历史,今天的我们,无论是工作生活,很多时候要记得检讨自己的所得能否与自己的实力匹配,还是仅因为工作仕途一朝得势,投资处于牛市。回顾我们短暂的人生,很多人因一时得意忘形而遭受的挫折,比起李自成称帝后的迅速败亡,普通得不值一提。而前人的血泪,今人没有从中学习一二,又要让人嗟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