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捨近求遠?蘇聯向印度洋擴張為何不打伊朗反而將目標對準阿富汗?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捨近求遠?蘇聯向印度洋擴張為何不打伊朗反而將目標對準阿富汗?

根據教科書的記載,蘇聯為了取得印度洋的出海口,於1979年12月27日大舉入侵阿富汗,掀開了十年阿富汗戰爭的序幕。

不過有意思的是,阿富汗並不是一個印度洋沿海國家,而是一個內陸國。換句話說,即使蘇聯拿下了阿富汗,距離印度洋還是有一段距離的,這段距離就是巴基斯坦。

那麼,既然蘇聯直奔印度出海口而去,為什麼要大舉入侵阿富汗,而不是大舉進攻鄰國加印度洋沿海國家伊朗?難道勃列日涅夫的地理概念如此之差?

捨近求遠?蘇聯向印度洋擴張為何不打伊朗反而將目標對準阿富汗?

很多人說是因為此時的伊朗在1979年2月爆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推翻了巴列維的君主立憲制政體,代之以伊斯蘭共和國制度,這使得伊朗和美國的關係迅速惡化。

但是霍梅尼在和美國關係惡化後,提出了“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的中立口號,在驅逐美國勢力的同時,也驅逐了蘇聯勢力,這使得對伊朗革命滿懷期待的蘇聯大失所望。

看樣子蘇聯更有趁伊朗革命出兵干涉的理由,但是蘇聯還是選擇了阿富汗。靜夜史認為,勃列日涅夫之所以這樣選擇,主要有以下考慮。

捨近求遠?蘇聯向印度洋擴張為何不打伊朗反而將目標對準阿富汗?

1、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70年代,美蘇爭霸進入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美國戰略收縮,而蘇聯則四面擴張,看起來蘇聯已經完全壓制了美國。但是美蘇的碰撞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從未停止過,特別是在阿富汗這樣的小國。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隨即蘇聯開始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使阿富汗嚴重依賴蘇聯,成為蘇聯在西亞地區的馬前卒。雖然阿富汗高層有意擺脫蘇聯控制,但是無能為力。

1978年,人民民主黨推翻阿富汗政府,成立了由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革命委員會主席的新政府。但塔拉基和二號人物阿明關係日益惡化,1979年9月哈菲佐拉·阿明發動政變取代塔拉基,塔拉基隨後被殺。

捨近求遠?蘇聯向印度洋擴張為何不打伊朗反而將目標對準阿富汗?

和塔拉基的親蘇立場不同,阿明是親美派,因此阿富汗開始轉變國家方向。蘇聯隨即派出代表對阿明興師問罪,結果特使被錯殺,阿明有口難辯。12月27日,憤怒的蘇聯高層派出特種部隊,前往阿富汗處決阿明,推翻阿明政權。

阿明死後,蘇聯支持的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上臺,卡爾邁勒推行蘇聯化政策,遭到武裝反抗,隨即卡爾邁勒邀請蘇聯出兵支援,隨即8萬多蘇軍大舉入侵阿富汗。

從阿富汗的搖擺中,蘇聯不僅沒有體會到干涉別國內政的快感。相反,勃列日涅夫非常害怕,怕阿富汗有朝一日再出現一個阿明,讓阿富汗再次成為美國的跳板。

相比於伊朗,阿富汗距離蘇聯的腹心地區更近。如果將蘇聯比做一隻北極熊,那麼中亞地區就是蘇聯的柔軟腹心部。

捨近求遠?蘇聯向印度洋擴張為何不打伊朗反而將目標對準阿富汗?

英國地緣政治學學者麥金德曾說:“誰能掌控高加索地區和中亞,誰就能霸佔整個世界”。

蘇聯時代,中亞是蘇聯的一部分,當然,也是蘇聯最為薄弱的軟腹部。美國等西方國家做夢都想影響這裡,所以包括扶持代理人影響阿富汗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認為:與其扶持代理人,不如直接控制來得利索,省得夜長夢多。

為本國的薄弱部尋找緩衝是蘇聯的一貫作風,比如:

1939年9月17日,蘇聯為增加縱深,出兵波蘭東部,奪取了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地區;

1939年11月,蘇聯藉口列寧格勒靠近蘇芬邊境不夠安全而對芬蘭發動大舉進攻,史稱“蘇芬戰爭”。蘇聯在付出巨大代價後奪取芬蘭卡累利阿地峽;

捨近求遠?蘇聯向印度洋擴張為何不打伊朗反而將目標對準阿富汗?

1941年8月,蘇聯和英國聯合入侵伊朗,驅逐納粹德國勢力。隨即蘇聯在阿塞拜疆人和庫爾德人聚居的地區扶植了“阿塞拜疆民主黨”和“庫爾德斯坦民主黨”兩個傀儡政黨,兩黨在1945年12月先後宣佈成立“人民共和國”,脫離伊朗政府,這也是長久以來伊朗不信任俄國的原因之一。

1945年,斯大林脅迫宋子文簽訂准許外蒙古保持現狀的條約,最後蔣經國簽字。

所以,入侵阿富汗可以說是蘇聯保證領土安全的慣用伎倆,只不過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處於下風。而在勃列日涅夫時期佔據主動後,蘇聯又恢復了依靠奪取鄰國土地提高自身安全性的無恥道路。

所以與其說蘇聯出兵阿富汗是在進攻,倒不如說蘇聯在防守!

捨近求遠?蘇聯向印度洋擴張為何不打伊朗反而將目標對準阿富汗?

2、阿富汗比伊朗更加靠近東亞南亞

伊朗是傳統意義上的西亞國家,而阿富汗雖然一度被認為是西亞國家,但是在地理上更接近南亞。

不管是西亞還是南亞,阿富汗都比伊朗更靠東。阿富汗的東邊是誰,地球人都知道!

1958年以後,兩個共產主義大國的關係逐步惡化,到勃列日涅夫時期更是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

1969年,兩國在珍寶島爆發直接的衝突。其後在鐵列克提也爆發了激烈戰鬥,雙方開始了全方面的對抗。

兩國關係惡化後,蘇聯扶持印度挑釁東北鄰國,不過收到了鄰國的迎頭痛擊。

捨近求遠?蘇聯向印度洋擴張為何不打伊朗反而將目標對準阿富汗?

1978年,蘇聯和越南簽訂軍事同盟條約,開始將觸角伸向東南亞地區。

由於兩國關係的惡化,我國在多領域對蘇聯進行了一系列反擊:

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兩國關係開始正常化。

1979年1月,總設計師訪美,兩國建交。

1979年2月,我國出兵教訓東南亞小霸,蘇聯猝不及防。隨後我國和小霸之間進行了長達10年的輪戰,小霸和盟友蘇聯筋疲力竭。

捨近求遠?蘇聯向印度洋擴張為何不打伊朗反而將目標對準阿富汗?

我國發起進攻的時,距離蘇聯入侵阿富汗還有10個月時間,蘇聯雖然在東南亞的戰爭中沒有反應過來,但是蘇聯明白,誰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

所以,蘇聯選擇出兵阿富汗。對於蘇聯而言,出兵阿富汗有幾大好處:

一是距離印度洋更近;

二是威脅東部的大國,在東南亞事件中找回面子;

三是和老相好印度一起威脅巴基斯坦;

而這些,是進攻伊朗無法達成的目標!

捨近求遠?蘇聯向印度洋擴張為何不打伊朗反而將目標對準阿富汗?

3、伊朗並不好惹

今天的伊朗,是中東出了名的硬骨頭,即使美國在全世界耀武揚威,在伊朗的地盤,也不敢太過放肆。

歷史上的伊朗曾經建立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波斯帝國,輝煌一時。雖然在近代殖民化的浪潮中,伊朗一度沒落,但是依靠二戰和二戰後美國的大量援助,伊朗的國家實力迅速膨脹。

在國王巴列維執政期間,伊朗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伊朗在中東地區率先崛起,成為中東國家發展的典範。

捨近求遠?蘇聯向印度洋擴張為何不打伊朗反而將目標對準阿富汗?

不過,隨著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伊朗重新成為什葉派掌權,政教合一的國家,國家發展全面衰退。好在伊朗經過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即使衰退經濟實力也比周邊國家強,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伊朗一度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力量。1980年,美國扶持伊拉克以40萬大軍入侵伊朗,於伊朗進行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伊朗果斷反擊,在戰爭的前兩年就將伊拉克侵佔的國土全部奪回。

即使冷戰後,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挑釁,伊朗也全力反擊,甚至發展核武器,迫使美國坐到談判桌前。

捨近求遠?蘇聯向印度洋擴張為何不打伊朗反而將目標對準阿富汗?

可以說,伊朗作為中東的大國,有“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的資本,而且伊朗比阿富汗體量要大很多,不可能輕易妥協,這是蘇聯不敢輕易對伊朗下手的原因。

再有就是,一直以來,伊朗都是美國的緊密夥伴,雖然爆發了伊斯蘭革命,但是美國還沒有徹底放棄伊朗,所以如果蘇聯從伊朗進兵,就等於是在向美國等西方國家挑釁,這會可能再次引發兩大陣營局部的激烈對抗,這是蘇聯不願意看到的!

捨近求遠?蘇聯向印度洋擴張為何不打伊朗反而將目標對準阿富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