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評價國民黨將領中的張靈甫?

筆下發白


說張靈甫就不能說說74軍,說張靈甫就不能不提王耀武。王耀武打仗厲害,他鑄就了74A“抗戰鐵軍”威名,連日軍都稱讚。王耀武給74軍於張靈甫,提拔他當軍長,給他的是一座金礦,可惜這座金礦也最後敗在張靈甫手裡,雖然是大勢所趨。


74軍為何戰力強悍呢?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支隊伍的文化水平高。文化高的隊伍,善於總結,善於思考,把火力配置,隊伍建設,戰鬥指揮發揮出最大能效,現代化戰爭必須要科學的管理方法才能發揮最大戰力水準。而為何74軍可以招到文化高的士兵?有一個原因就是張靈甫的老上級,王耀武會做生意。王耀武很會拉關係,做生意也是好手。比如他開被服廠,生產多餘的賣給周圍群眾,然後再擴大生產。而在國軍上層中,王耀武出手闊綽,也很得人心。

戰爭時候,你的軍隊還能夠,賺賺錢,不容易的。那時候軍隊關鍵是錢啊,有錢才能招文化人,有錢才能一心搞訓練,武器彈藥也能買到擴充,彈藥多才能搞訓練。74軍的基層官兵文化水準是最高的。74軍平時補充的兵員也好,74軍改編為整編第74師前,補充偽軍近5500人,是收編的警衛1,警衛3殘部,還有15旅;補充的都是偽軍教導師,全是日軍訓練的。

後來74軍官兵在孟良崮被俘虜的,陳粟交代一個也不放,全部補充到各主力隊伍中,特別是指揮技能型老兵都是寶貝,生活上班長重點照顧,談心的,打洗腳水的,幫蓋被子的,感化一塌糊塗啊。74軍的班排指揮作戰部署,火力配置發揮水準是當時最高水平,在漣水戰鬥中,使華野的六縱影響深刻。一次攻堅戰鬥,一位來自紅軍的連長指揮戰鬥,嚷著進攻,俘虜兵來自74軍教會了連長用五挺機槍封鎖三個火力點,各種火炮依次排列分別轟擊進攻隊伍2-3梯隊,迅速瓦解了敵方攻勢。




那麼既然張靈甫能被王耀武安排在這支軍隊當軍長,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但是他從來沒有獲得過青天白日勳章,只獲得了雲麾勳章。他分別獲得這兩個勳章的三等和四等,從等級上來看,大致相當於“校官之首,將官之尾“。所以說抗日名將標準的話,排在張團長前面無數,不知道為什麼網絡上這麼火,難道是因為比王耀武帥嗎?


李三萬的三萬裡


周恩來總理曾對張靈甫的遺孀說,張靈甫在黃埔時是他的學生,作為老師他應該把張靈甫爭取過來,因為張靈甫是很好的將才。

張靈甫雖然在解放戰爭中被我軍擊斃,但他在抗日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英勇頑強以及立下的戰功,依然可圈可點。

張靈甫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成為軍校四期的學員(林彪、劉志丹、胡璉等人都是他的同學),從此開始了的軍旅生涯。他在北伐等戰爭中勇猛善戰,很快就升為團長,不過就在這時候,發生了讓人震驚的“張靈甫殺妻案”,他差點為此丟了性命。

張靈甫在1933年和第二任妻子吳海蘭結婚(第一任妻子為包辦婚姻),吳海蘭容貌秀麗又接受過新式教育,與張靈甫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張靈甫常年的軍旅生活讓兩人聚少離多。1935年張靈甫在休假探親時,槍殺了吳海蘭, “團長殺妻案”震驚世人。

對於張靈甫殺妻的原因,世人眾說紛紜。有傳聞說吳海蘭偷了張靈甫隨身攜帶的機密文件,也有人說吳海蘭紅杏出牆,莫衷一是。不過堂堂的國君團長殺了老婆,自然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張靈甫殺妻後,若無其事地返21啊111阿達爸爸啊發,回部隊,但吳海蘭的家人自然不肯善罷甘休,不斷申述控告,一時之間物議沸騰。在輿論的巨大壓力下,張靈甫被判處十年徒刑,被投進監獄服刑。

張靈甫註定不是平庸之人,在他服刑不久後,日軍1937年開始全面侵華。戰爭如火如荼之際,一直十分認可他軍事才能的老上級王耀武(抗日名將,解放戰爭中被俘,後被特赦)為他求情,最後張靈甫被批准戴罪立功,編入王耀武部任團長,從此開始了對日的浴血奮戰。

從此後的八年時間裡,他在老上級王耀武的帶領下,幾乎參與了國軍對日所有的大型戰役,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日軍連番血戰,甚至在身受重傷也不下戰場。他的這段經歷還是讓人欽佩的。


萬家嶺戰役就是張靈甫的成名之戰。此一役中,張靈甫身先士卒,帶領突擊團隊從絕壁攀援而上直插日軍身後,和日軍反覆爭奪制高點,血戰數日切斷了敵人的退路,為萬家嶺大捷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使日寇的106師團幾乎全軍覆滅,張靈甫由此名震一時。

張靈甫在對日戰爭中的頑強和無畏,讓蔣介石十分欣賞,稱他為“模範軍人”並在抗戰勝利後予以重任,委任他為七十四師中將師長,七十四師也被稱為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

解放戰爭中,這位“模範軍人”卻遇到了威名赫赫的常勝將軍粟裕,最終在孟良富折戟沉沙,被我軍擊斃。

評價張靈甫的要分不同時期。抗日戰爭中他能以身許國,浴血奮戰,令人欽佩。解放戰爭中他為蔣介石出力,站在人民的對立面,就必然會滅亡。


李飛叨



張靈甫在抗戰時期成名,但在講究資歷的國軍中資歷很一般。如果不是殺妻案陰差陽錯離開胡宗南,他也很難在抗戰時期成名,併成為國軍五大主力的整編師師長。

他成名後,在解放戰爭時期,王耀武升任濟南綏靖公署主任,七十四軍被改編為整編七十四師,王耀武推薦了張靈甫繼任七十四師師長,沒想到是他一手葬送了王耀武的這個老本錢部隊。

當時的整編七十四師已經是國軍五大主力,裝備優良,兵員素質相對比較高,是國軍主力中的主力,號稱御林軍。所以整編七十四師師長是有不少人垂涎的位置,最後是張靈甫勝出。


在蘇中七戰七捷時,整編七十四師就進攻特別積極,但也遭受過華中野戰軍的重大打擊。其實在蘇中的幾次交手中,整編七十四師和張靈甫的優缺點就已經暴露出來了,這就是進攻勇猛有餘,防守能力不足。

這樣的部隊適合在進攻中打先鋒,當成攻堅尖刀來使用,但要求是必須有人幫助他保護好側翼,當它孤立作戰的時候,就缺乏足夠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容易被包圍。

張靈甫的性格也是這樣,自恃受到重用,就恃寵而驕了,為人驕狂,誰也不放在眼裡,上級和同級別的友軍都得罪完了。換句話說,不僅解放軍巴不得消滅他,同僚中巴不得他早點被消滅的也大有人在。


這也是他最後被華野圍殲時李天霞救援比較消極的主要原因。其實這也是粟裕決心打整編七十四師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覺得張靈甫和其他同僚矛盾比較深,目中無人,所以有可能被包圍之後國軍不會全力救援。

張靈甫自己的指揮能力問題也很大,警惕性不夠強,都快被華野包圍了,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處境非常危險了,反而放棄了重武器,也沒有想好後勤物資怎麼解決,就決定退守連水源都無法保證的孟良崮,自投死地。

這說明他在事先沒有準備,對孟良崮也缺乏瞭解,就直接把部隊帶上去,兵法上說,這就算是浪戰了。這是非常愚蠢的。尤其是放棄重武器,這是國軍當時僅有的優勢,這都放棄了,寫仗劉沒法打了。


反觀胡璉,豫東戰役的時候原定目標是第五軍,同樣是國軍五大主力,但解放軍剛開始展開,胡璉就發現情況不對,這是衝著他來的,所以他馬上轉移,沒有給華野留出足夠的時間,這種戰場上的靈敏是張靈甫的短板。

再看黃百韜。同樣是豫東戰役,華野打胡璉第五軍不成,黃百韜前來救援,卻被華野反包圍,差一口氣就被圍殲,但黃百韜就地堅守,發揮自己重武器優勢,所以等來了國軍的救援。而張靈甫被包圍後,被殲滅速度之快出乎所有人意料。


蕭武


“衝上孟良崮,活捉張靈甫”,這位黨國將軍給人的印象最初就出自這句戰鬥口號,他也是第一位在銀幕上沒有被臉譜化的黨國將軍。


隨著時間流逝,人們對歷史本來面目的好奇和追根溯源,張靈甫的許多事蹟重新被提及,作為整編74師師長是其事業頂峰,而孟良崮的“滑鐵盧”之敗又是其人生落幕,也是後人談及的焦點。

想當年張靈甫也是“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的熱血青年,1925年離開北大,投筆從戎,從此縱馬疆場,戎馬一生。



隨著對抗戰歷史越來越越客觀的審視,國軍正面戰場的浴血奮戰同樣可歌可泣。抗戰中張靈甫苦戰淞滬,血染南京,奇襲張古山,鏖戰上高,張靈甫無不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並中彈負傷而至終生跛腳,他的抗戰功績自有公論。

孟良崮戰役華東野戰軍指戰員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魄和膽略足以彪炳史冊,對手的拖沓扯皮,視軍令如兒戲也有目共睹。但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你不得不看到張靈甫在國軍中的獨樹一幟和捨我其誰的氣概。

戰爭不是僅僅個人之間的對抗,其勝負是雙方軍事集團各方面博弈的結果,但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張在這一方面是否有所領悟呢。

作為黃埔四期生,張靈甫是一個眼裡不留沙子的純粹軍人,抗戰勝利後張靈甫74師“御林軍”守備南京,對於寧滬這片日偽長期經營的肥沃之地,哪個軍政接受大員趁此機會不是“金玉滿堂”和“五子登科”。

而張靈甫明顯沒有這些“經濟頭腦”,王耀武在倒騰房產,李天霞財色兩收,張在南京的第一個住處還是租來的,他在那幫國軍將領中是那麼不合時宜,屬於清流極少數,不合群。

國人的“厚黑”理論在張身上是個極好的反面教材,李天霞黃埔三期比張還早一期,在張靈甫投奔王耀武時,李已經是跟隨王出生入死的副官,又一度是張靈甫的長官。

可是兩人在競爭74師師長的寶座時,李天霞上下運動打點使出渾身解術,而俞濟時和王耀武確向委員長力薦張靈甫,張經濟上潔身自好,軍事上又突出,蔣校長是最喜歡這類高徒的,張李的74師寶座之爭其結果不言自明。



有“霞公”之稱的李天霞的敗北引出的不僅僅是他一人的懷恨憤怒,論資歷,軍事才幹,論戰功,“霞公”可自認為不在張之下,張靈甫雖有當仁不讓的天聽眷顧,但已經沒按常理出牌,破壞了“論資排輩”的官場潛規則,動的是這張官網上每個節點既得利益者的奶酪。

業務能力突出,受領導特別青睞,獨樹一幟,潔身自好,和花天酒地無關,同搓牌賭博無緣,與同僚沒有禮上饋贈,就像群馬奔騰,不曾看到四周駑馬在消極怠工,自己獨領一騎,絲毫不讓,絕塵而去。



孟良崮之戰駑馬們的表現足以說明問題,李天霞先腳底抹油,向東機動,暴露張的右翼,後在嚴令督促下才舉重若輕象徵性支援,黃百韜也不冷不熱磨蹭躊躇,9師王凌雲等將官看大佬們都那樣,小弟我何必冒尖。

四五十萬的友軍愣是衝不破對手的包圍圈,張靈甫在孟良崮上徒喚奈何,只能向校長髮發牢騷,聽憑勇者一路向前,膽怯的隨便他裹足不前,犧牲的也就犧牲了,投機取巧的自以為是。


唉,這就是官場邏輯,沒有在“官系網”上按規則走路出牌,就得小心從網眼裡掉下去,丟官是小,丟命就大了。

張靈甫是絕對盡忠他校長的,可縣官不如現管,因為校長的吏治一塌糊塗,張這匹千里馬和駑馬們攪和在一起,校長這個弼馬溫也時常江郎才盡,束手無策。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這國民黨蔣介石的得力干將張靈甫,原來是不為人知,只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卒而已,這是在粟裕將軍發起的孟良崮戰役中,把這個國民黨的軍官打死,就此粟裕將軍,名聲大振,捎帶著這個張靈普的名字,作為反派人物,也就隨著傳到了社會上,就像被武松打死的西門慶,隨著武松的知名度的提升,他的知名度也跟著抬高一樣。

可是在今天這個網絡裡,不知什麼原因,竟然把這個蔣介石的無名小卒抬了出來,大吹特吹,大捧特捧,並又把他吹成了戰神,其實在抗戰中強勢於他的軍官遍地都是,他打的那一仗,只不過是盡了一個軍人的職責而已。

隨著張靈浦的出名,卻被網絡裡的一些人特意包裝成什麼戰神,然而這個戰神的畫皮可以不攻自破。

咱們別的不用說,就說他的死亡之地孟良崮之戰,作為任何一個頭腦冷靜的帶兵人,最忌諱的就是被敵人四面合圍,然而在孟良崮上,已經有人提醒他將要陷入解放軍的重圍,他就倚仗著將精良的裝備,與解放軍決戰,當他陷入重圍的時候,還有人提醒他立即突圍,但他想用一箇中心開花的戰術,與幾十萬解放軍決戰,結果這個魯夫式的將軍,非但沒實現中心開花的戰術,又沒能逃出重圍,在絕望中,只好飲彈自盡,因為他活著,沒法向他的主子交代。



可是如今為什麼又有人把他抬出來大吹特吹呢?

說穿了,他就是一個堅定的反共分子,併成了蔣介石集團反共的犧牲品,因而被當今的一些敵對勢力,盤踞在海外的反華勢力,特意的推出來粉飾一番,並把他打扮成抗日名將,甚至用他貶低在抗戰中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作用,用於搞亂歷史,搞亂人們的思想。


趙志軍001


用一個字就能評價張靈甫——渣!

1,人品渣。

張靈甫槍殺老婆吳海蘭,鬧得全國沸沸揚揚,于鳳至宋美齡干涉,才接受審判。成為眾矢之的,張自忠選擇自求一死,戰死沙場,張靈甫卻選擇了投機鑽營升官發財,人品高劣一目瞭然。

張靈甫在常德會戰等戰役中作壁上觀,坐視友軍被消滅,餘程萬,李天霞都被他坑過,不想和他共事。

2,軍事渣。

張靈甫一手毀掉了國民黨第一強軍——整編74師。孟良崮戰役,說白了是張靈甫孤軍冒進陷入重圍最終驕兵必敗的結果。張靈甫帶兵頂多帶1000人一個團,成為李雲龍那樣敢打敢拼的猛張飛,讓他帶3萬人的整編師,這三萬人性命堪憂。

張靈甫戰功十分稀鬆,張靈甫兩次得到寶鼎勳章。這是三等功,第一等是國光勳章,蔣介石、傅作義、周至柔、俞大維、何應欽等五人獲得。第二等是青天白日勳章,191人獲得。讓青天白日勳章都拿不到的張靈甫指揮整編74師,蔣介石腦子在哪裡?

3,政治渣。

張靈甫在山東,挖掘新四軍副軍長羅炳輝墳墓,激起山東人民的公憤。

張靈甫在山東解放區,燒殺搶掠和日本鬼子一般無二,很多村婦被他和他的部下強姦。為什麼粟裕和許世友必須滅了張靈甫,因為他是山東最大的禍害。

為什麼網上一股吹捧張靈甫的風氣?

1,張靈甫是國民黨刻意包裝的“抗日英雄”。

張靈甫最出彩的表現是萬家嶺戰役,他死守張古山,得到猛張飛稱號。王耀武把他樹成典型進行宣傳,至於田漢為他編話劇《德安大捷》,那是後來的捏造。

2,張靈甫的解放戰爭中戰死的最高國民當將領。

國民黨軍隊在解放戰爭中,少的三千五千都投降,三萬五萬也很多,20萬以上投降也有。只有張靈甫,戰死沙場,對此蔣介石必須大力宣傳了!

3,現在蔣介石和張靈甫的粉絲太多了。

對於抗日的功績,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國民黨軍隊不可取,可是毫無疑問八路軍和新四軍殲滅敵人在100多支軍的首位和次位,五大主力,只能排在第三和第七。因為抗日戰爭最前線明顯是敵後根據地啊,這是c位好不好。

張靈甫有抗日功績我承認,可是對他過度拔高,不可取!


歷史知事


近年來,張靈甫名聲大振,一時成為某些人心中的偶像。單憑他的年輕,帥氣,就能博得一部分女孩芳心。除此還不夠,有人還給他安上“抗日名將”的頭銜,這樣一來,他的形象就更完美了,完全可以征服年輕人的崇拜心。

其實,張靈甫之所以出名,主要是他在山東的孟良崮打了一仗,把自已年輕的生命擱在了那荒山野嶺上。我最初聽到這名字,是在小說《紅日》中,他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共和國一代名將粟裕。

說到張靈甫,不能不說到他的“中心開花”理論。按說這理論是不錯的,令人興奮的,以他在孟良崮的堅守作磨心,吸引華野主力來攻,外圍再由國軍反包圍上去。這樣就抓住了共軍主力,一戰解決問題,揚名天下。說得蔣介石心花怒放,立即實施他的計劃,妄圖一戰解決華東問題。

沒想到,國軍見死不救的老毛病又犯。這似乎成了國軍的通病。幾十萬國軍圍在周邊,眼睜睜看著張靈甫在孟良崮上垂死掙扎,直至倒下。連與他同出一門的李天霞都見死不救,蔣介石督戰也沒用,眼看著粟裕對張靈甫黑虎掏心,報銷一支最精銳的部隊,然後揚長而去。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張靈甫似乎什麼都算到了,就是沒算到國民黨軍見死不救這通病?這一招是致命的,而這一普遍存在的問題,張靈甫也不是第一次聽說吧?可見,張靈甫確是有勇無謀,他不能算作一個“名將”,只能算作一個魯將。

有人說,張靈甫是抗日名將,他有功於國家。我對於抗日戰爭期間張的表現如何不清楚,也不敢妄加評論,但我敢肯定張不是內戰名將。因為名將是想象不出“無視國民黨軍的見死不救通病,而敢作‘中心開花’之舉”。能主動把自已的性命搭在那個荒山野嶺上,說什麼都不是名將。

有人說,張靈甫還有別的選擇嗎?有!當他發現粟裕打他的主意時,立即掉頭逃跑,粟裕還能追上?可惜,張靈甫頭腦一發熱,想逞英雄,當名將,一激動,就把自已搭進去了,搞得自己【遊魂悲故里】。

在這方面,他就沒有國軍另一名將胡璉聰明。胡璉性如狐狸,能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一看陣勢不對,掉頭跑起來,你追都追不上。比如說,1946年宿北戰役時,粟裕打戴之奇,胡璉僅與戴之奇十公里路之遠,儘管戴之奇一千遍一萬次呼叫,胡璉就是充耳不聞,坐視戴之奇死去。再比如孟良崮周圍,也有胡璉的整十一師,也沒見胡璉挺身而出,冒死相救。結果胡璉是性命保全,名利雙收,而張則橫屍山東,丟下孤兒寡母無人照看。

七十多年過去了,張靈甫的屍骨早己化作了山脈。可是他的名字卻響徹了神州大地,網上似乎都在談論張靈甫,有人不敢談論孟良崮,卻轉移話題,談論他的抗日,把他樹造成抗日名將。這又有什麼用呢?隨著小說,電影《紅日》在國人中的傳播,張靈甫早已出了名,他已定格在孟良崮上。你再擺顯他的抗日功勞,還原他的名將形象,這不是侮辱人的智商嗎?人們會這樣想,噢,打敗仗也能當名將,這名將也太不值錢了,還是扔了它吧。況且有人還死心踏地的崇拜張靈甫。我想不通,張靈甫到底有哪兒值得你崇拜?【中心開花】嗎?【有勇無謀】嗎?那你可得當心了。如果哪一天心裡一激動,把自己繞進去就不合算了!

【後記】

有些朋友熱衷於評價張靈甫,特別是對張靈甫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進行評價。依我看,不如總結張靈甫在孟良崮上的得失,對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最啟碼,可以避免類似的錯誤再犯,讓我們今後的路走得更順暢一些。

有些人說,不對,應該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上,評價張靈甫對抗日戰爭的貢獻。我說,由於掌握資料的有限性,你是評價不了張靈甫的。比如說,張靈甫抗日戰爭中勇敢作戰,有功於國家。但他後來又打了內戰,殺的是後來建立人民共和國的共產黨,你說張靈甫是有功於國家,還是危害國家?歷史是一團亂麻,有些人與事你真是評價不了。

孟良崮一戰,教訓深刻,這才是你應關注的。

一、見死不救,是國民黨的通病,也是粟大將當時考慮圍殲張靈甫的重要因素。要不,粟大將敢於百萬軍中取張靈甫首級?而張靈甫恰恰忽視了這一條,敢作“中心開火”之舉,還想學當年薛嶽在長沙的天爐戰術,可見愚蠢之至。對我們來說,教訓之一就是選對團隊很重要。張靈甫跟了見死不救的國民黨,活該倒黴,如果換了共產黨,跟了粟大將,孟良崮可能又是一個結果了。

二、團結一致很重要,個人出風頭要性命。

在當時,介於萊蕪戰役的失敗,國民黨選擇了直線平推,滾動前進。一時間粟大將也找不到戰機。而張靈甫不滿足於毫無新意的平推滾動,他要窮追猛打,自已跳出陣來,給了粟大將一個機會。據《粟裕回憶錄》,粟大將本來要打白崇禧第七軍的主意,見張靈甫自己跳出來,連夜修改計劃,去打張靈甫。說來道去,張靈甫不該死,是他自己不守組織紀律,出風頭,逞英雄,送到粟裕嘴裡的。這是教訓啊!

張靈甫是死在孟良崮上了,那麼你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哪些才是你值得汲取的教訓呢?


陽城導航


“興起于軍旅,而死於行伍,此為天經地義之事。”這是歷史對於張靈甫最為中肯的評價。

作為一位軍人,他盡到了一個軍人應該進到的責任,這就夠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張靈甫的74師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國軍對日軍的重大戰役。殲滅日軍無數,被稱為“抗日鐵軍”,張靈甫本人也因為抗日戰爭而斷了一條腿,人稱“瘸腿將軍”。

我們認識張靈甫更多的是從當年解放戰爭中他被我軍全殲而瞭解這個人的。張靈甫的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家,要不然也不會執掌國民黨五大王牌之一的74師,當年為了包圍並全殲埃4師,我軍一共動用了9個縱隊20餘萬人,才徹底的把他圍住,雖然張靈甫想要來個“中間開花”決勝戰局,但他錯誤的估計了自己隊友的實力,落得這樣的下場也是可悲。

蔣介石為他的死痛心不已。作為一個職業軍人,他這麼做是沒有錯的,他盡到了一個軍人應該進到的責任,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其決心可以從他最後的遺書中看出:我與仁杰決戰至最後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與部屬。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訣矣!

不過我個人認為他的人生有一個汙點,就是當年的殺妻事件,在任團長之時他因為妻子偷了他的絕密文件憤而將自己的結髮妻子槍殺,並因此獲得了十年的牢獄之災。這一點我很不欣賞他。


江雪寒


當年,國民黨五大王牌主力之首的整編74師(軍)3萬3千餘人,在山東孟良崮被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全殲時,毛澤東興奮地說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蔣介石,一個是他毛澤東。

可見名聲在外的整編74師戰鬥力之強悍,以及全殲74師對蔣介石的沉重打擊,對解放軍士氣的極大鼓舞。

黃埔4期畢業後,張靈甫被編入國軍第21師任步兵排見習官,北伐結束後,其已調入國軍第1師,升遷至上校團長。

在第74軍第51師第153旅第305團上校團長任上,張靈甫參加了著名的“八一三”淞滬會戰。

南京保衛戰中,張靈甫率305團死守華嚴村,與日軍第18師團血戰一晝夜,受傷過重渡江養傷,被提升為153旅副旅長兼305團團長。

徐州會戰中,第74軍51 師在三義集圍攻土肥原師團,張靈甫率305團與紀鴻儒的302團進攻日軍陣地,因作戰有功擢升為51師153旅少將旅長。

萬家嶺戰役,敢死隊長張靈甫親率一支突擊隊從日軍106師團疏於防範的後山絕壁上進攻,飛奪張古山,後晉升74軍58師副師長。

以58師代理師長的身份,指揮部隊參加上高會戰,與57師一起與日軍血戰11日,此役58師被譽為抗日鐵軍。

此後,張靈甫率58師參與了第二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並以74軍副軍長兼58師師長參加第四次長沙會戰、衡陽之戰、湘西雪峰山戰役。

抗戰勝利後,74軍奉命衛戍南京,張靈甫升任74軍中將軍長兼南京衛戍司令,被稱為御林軍統領。

國民黨整軍會議後,第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軍),轄整編51旅、57旅、58旅共3萬餘人,清一色的美械裝備,時稱國民黨部隊五大主力之首,軍長張靈甫改任師長。

國共第二次內戰,在淮陰、淮安兩淮戰役中,華野9縱以及第5旅、第13旅,均遭74師重創,兩淮和華中解放區基本喪失,華野主力只得北撤山東,華東局勢日趨嚴重。

二戰漣水,華野以第1、6師、第9、10、11縱隊共23個團的兵力,另以第5旅守漣水城,但未擋住74師的瘋狂進攻,華野6師損失慘重,減員大半,74師佔領漣水。

在進攻山東時,74師突出冒進,被華野數倍的兵力包圍在孟良崮,張靈甫企圖以中心開花的戰術,吸引住華野主力,增援的國軍再在外圍包圍華野,以達到全殲華野之目的,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最終張靈甫命喪孟良崮。

綜觀張靈甫短暫的一生,是個桀驁不馴的軍物,每每身先士卒,打仗玩命,身上多處負傷,成了“瘸腿將軍”,打了許多與日軍的硬仗和惡仗,其所在的74軍是支英雄的抗日隊伍,這個功績不能抹殺。

據說,2005年,抗戰勝利60週年之際,張靈甫的長子張居禮替父親領到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國務院頒發的一枚抗日紀念章,是對張靈甫抗戰的肯定。

張靈甫本人是個典型的軍人,在淮陰戰役中,第74師表現出了頑強的戰鬥力,其強大的火力和靈活的戰術,給解放軍參戰部隊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許多參戰的官兵都說,整編74師比抗戰中的日本軍隊還難打,可見74師的作戰力。

第74師官兵清一色的美式服裝和墨綠色鋼盔,炮多、機槍多、衝鋒槍和卡賓槍多,火力之猛是其他國民黨軍無法相比的,部隊訓練有素,戰術動作純熟,善於利用地形地物,士兵體力強,衝鋒格外兇猛,且驕橫異常,自稱“天下第一師”。

張靈甫打仗確實有一套,一戰漣水,張靈甫不但未能攻佔,還付出了7000餘人傷亡的慘重代價,但華野6縱司令員王必成也領教了第74師的厲害,他在回憶錄裡感嘆道:“兵敗而不山倒,兩虎未擒一狼,姓張的有一套。”

本文本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3月26日於杭州,請關注本文作者,每天都有軍史類文章推送。


國平軍史


關於張靈甫的問題,縱橫已經討論了很多遍了,但是每每看到關於張靈甫的題,還想從不同的角度再答一遍,以前縱橫寫汪精衛也是這樣,有的粉絲說我為什麼要答好幾遍,我回復說,肚子裡就那點東西,不炒點冷飯,早就抖摟光了。

其實除了炒冷飯外,每一次,我都會換個角度,讓讀者更加全面的去了解這個人。

文武雙全,殺妻狂魔?

張靈甫絕對是文武雙全式的黃埔軍校生,在加入黃埔軍校前,張靈甫已經考入北大,可以說在讀書方面頗有能力的一個人,後來棄筆從戎,準備拿起槍炮一展抱負。1926年考入黃埔四期,與國民黨的胡璉、李彌等都是同期生。

由於在校期間表現良好,雖然沒有了黃埔一期坐山車似的升遷,但是也被安排到了老蔣嫡系第一軍系統當中,雖然從排長做起,但是也一點點成為軍隊中的骨幹,深受天子門生胡宗南的器重,後來成為團長。

本來正是張靈甫飛黃騰達之時,一場神秘離奇的兇殺案,差點要了張靈甫的命,1933年張靈甫在四川與吳海蘭成親,然而兩年後,張靈甫竟然沒有緣由的槍殺了吳海蘭,即使是現在也沒有搞清楚到底是為了什麼。

按照張靈甫的說辭:“她拿了我的東西,我問她又死不開口。”也有人說吳海蘭給張靈甫帶綠帽子,張靈甫怒而殺妻,不管是哪種原因,其實都是難以啟齒,不是值得張揚的事情,所以,事件才顯得樸素迷離。

幸運的是,張靈甫最終逃過一劫,否則抗戰戰場就少了一員驍將。

抗日戰場,悍將本色

無論張靈甫在以後的表現怎樣,在抗日戰場上,那是下死手,真打啊!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張靈甫想回到胡宗南的第一軍系統,結果胡宗南沒有回覆他,困境之下,張靈甫寫信給有過交情的王耀武:“拉兄弟一把。”於是來到王耀武的第51師系統,從高級參謀到團長,張靈甫在展示自己的才華。

在南京保衛戰的時候,張靈甫率領部隊阻擊日軍,掩護主力部隊退入南京,並且多次給予日軍重創;1938年徐州會戰中,張靈甫率部多次挫敗土肥原部,因戰功晉升為少將旅長;在武漢會戰中取得德安大捷;1941年取得上高大捷,何應欽稱該戰為: “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在後續的長沙會戰中,張靈甫依然給予日寇多次打擊。

可以說,作為一員大將,一員驍將,張靈甫能夠輕傷不下火線,勇敢與日寇進行戰場,基本參與了大部分正面戰場的作戰。

關於張靈甫的一些個人看法

張靈甫在抗戰中是有功勞的,這是必須承認的事情,但是過多的吹噓還是對歷史的置若罔聞,再厲害的張靈甫,在抗日期間也沒有做過七十四軍軍長,相反是七十四軍成就了張靈甫,張靈甫反而終結了七十四軍。

在七十四軍經過改編變成整編七十四師後,人數雖然沒有變化多少,但是裝備都更新了,可以說比以前更有戰鬥力,結果在解放戰爭時期,幾下子就被全殲了。

在抗戰時,我們需要張靈甫這樣抗日日寇,敢打敢上的人,但是在和人民的戰爭過程中,張靈甫則選擇了忠於蔣介石,與人民站到了對立面。

當然,張靈甫戰死沙場,殺身成仁的做法還是值得敬佩的,作為一名職業軍人,張靈甫興起于軍旅,而死於行伍,此為天經地義之事。

因此,對待張靈甫的評價,抗戰有功值得誇讚,孟良崮殺身成仁值得欽佩,但是也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