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80歲老人制“定盤星”60年,賣出20多萬杆,如今趕一個集賺5塊錢


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擁有一門賺錢技藝,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圖片中的這位80歲老人,13歲跟著父親學習制秤手藝,17歲就自立門戶挑著擔子趕集賣秤。60多年,他製作了20萬多桿秤,是贛榆頗有名氣的制秤手藝人。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桿秤已經被電子秤取代,老人一天也賺不了幾塊錢,但難以割捨老感情。圖為2016年5月7日,江蘇連雲港市贛榆區金山鎮譚湖村制秤人韋有言在觀察桿秤秤桿直不直溜。

韋有言帶著制秤傢什到集市上出攤。趕集的人們好多都認識他,一位婦女拿著秤來找韋有言老人,請他學秤。對於制秤這個行當來說,校秤都是免費的。

一般買一杆桿秤,二、三十塊錢,但現在買的人太少了,都去買電子秤了。修秤,也就是給桿秤點”星”,一次收費不過二塊錢。一個大集趕下來,韋有言只能賺5塊錢,為了多賺一點,韋有言只好多種經營,在大集上賣一點茶葉,一集還能賺個幾十塊錢。圖為韋有言展示他當年出攤的的各種證件,還有當年的經營許可證。

桿秤作為民間日用衡器已在中國存在數千年。製作一把精確的桿秤,每一道工序都至關重要。首先是秤桿材料的選擇和晾乾,草木,木材質地硬而且又具有相當的韌度,是秤桿的首選材料。圖為韋有言在家裡給桿秤定星。

韋有言給秤鑲上銅絲,也就是桿秤上面的銅星,定盤星的本意就是如此。從山上取材後,要用整整一年的時間晾乾;然後是在秤桿上定好尺寸,包括要釘好三枚橫針;接下來是在秤桿的頭尾套銅管(用黃銅熔鍊而成);最後是下針和釘秤花。

韋有言老人,祖宗三代以制秤、修秤為業。隨著科技發展,桿秤漸漸銷聲匿跡,韋有言奔赴四鄉趕集制秤、修秤,一天下來只有幾塊錢。手工制秤工序非常複雜,利潤非常低,沒人願意學習,這讓韋有言很擔憂手藝失傳。偶爾有幾個村裡的兒童跑過來看稀罕,老人就喜笑顏開的介紹起秤的歷史。老人最大的願望,是有人能把這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對此,你覺得老人的願望能實現嗎?在你的家鄉,還有哪些古老技藝面臨失傳境地?歡迎文後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