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殲15有多厲害?

老K育兒


航母難造,艦載機也難辦,中國第一次,一時都有了,以去年公開報道,裸機的價格也到了4億人民幣,嚯,一向採購價格廉價的中國,戰機價格也快接近了國際價,2018超蟲的價格約6億人民幣,陣風M也是6個多億人民幣,比之他們,我們的“飛鯊”要大出不少,目前世界最大的艦載機,還是要算便宜的。致於出事,有誰不出,都來說說,訓練密集度高,出事在所難免,不能因此就說殲-15不終用,有問題可以改進,自從2012開飛,第一次航母style,6年間損失掉共4架,還有一次撞鳥,飛行員以其勇敢機智保住了飛機。艦載機,中國沒有任何製造和使用經驗,都成功了,今年1月9日,完成夜間起降,標誌著正式形成了全天侯作戰能力,南海閱兵,實現全甲板攻擊,大遼正式形成了戰鬥力,就在大棗號要交付的時候,遼寧航母大學舉行了畢業盛典。為之打造的055大麴、901大補都好了,下一個課目正是遠海訓練,遠海才是它的家。

殲-15的厲害。有號兇猛的空中飛鯊,它所表現的能力,曾經一度讓人輕視,印度超日王裝備俄製米格-29K,一度得意,誇張地說要比殲-15好,於是大家拿個放大鏡,展開了積極查找,左瞧右看,半天也沒找到,無論是航程,還是其它作戰指標,殲-15都要勝於米格-29K半頭,現在用一次修一次,不好用,蒙生出將之全部退役的打算,一寸長,一寸強,這個還真強不得,就是陣風M,因為太小,著艦時視野不夠寬闊,因為為彈射起飛,載彈能力勉強超過殲-15,這點沒法說,一個彈射起飛,一個滑躍的,不一樣。現在的殲-15已在陸上完成上千次彈射起飛,得到了可靠的性能與參據,相信不久的將來,彈射型殲-15在性能上絕不輸人半分。現在正發展的兩個型號,一是雙座版,一是電戰型,還未公開,早就開始熱議了。


大有大的妙用。改進空間巨大,只是長期以來,中國在軍事技術上受到種種不公平的限制,發展上受到一定影響,正然這樣,我們通過自家努力,成功完成了第一步,雖說極具艱辛,代價不小,但是技術上實現了多種突破,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多年間不曾一日稍歇。有人講,殲-15出世日,就不得不面臨技術的落後,落後是客觀現實,如果我們不假思考,在沒有把殲-15的事情搞定之前,再發展新的艦載機型號,正會面臨更大的代價,所以一定要把是點說清楚。殲-15這個平臺可以說非常優秀,我們把它發展出來,在可見的未來,它長期作為艦載戰鬥力主力使用,一款性能突出非常實用的裝備,將比華而不實問題多多的裝備,要強,比如F-35C,十年之內不得不面臨非常多的技術難題,我不知道,笨如狗者能做什麼,但知道一點,出戰列陣,它還遠未成熟,只在表面上風光,有一點意思。

還能使用多少年?以為十年之內是中國未來航母發展節點,屆時彈射型的002已成,可對未來艦載機展開實驗,殲-15聞不到血腥,是不會退役的。世上不少人瘋傳它問題多,多落後,可以試試,一款裝備打造出來,都還有個技術成熟期,從未造過艦載機的中國,出現一些技術問題太正常不過,通過自家努力和潛心維護改進,殲-15會一天天成熟起來,本來嘛,艦載機就很難操縱,從零開始能有今天的局面已經不易,值得驕傲和自豪,我們的發展是有成的,如今殲-15系列化正在路上,它改進空間非常之大,要把殲-15系列化的事弄好了,再發展前景也是可期的,致於傳說中的落後,你懂得,需要在發展中解決出現的任何問題,摸索加積極探索,這是中國艦載發展兩件寶,我們有理由相信,殲-15的明天將十分靚麗,不信咱們拭目以竺,它給國人帶來的驚喜會不斷傳來。


魂舞大漠


殲15,代號“飛鯊”,是中國第一款固定翼艦載戰鬥機,目前主要在遼寧艦上服役使用。關於殲15的由來,現在主流的觀點認為是中國得到了蘇33的原型機T-10K-3,並在其基礎上研製出了今天的殲15。因此,殲15跟蘇33無論從外形還是技術性能上看都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殲15和蘇33同角度對比圖

據公開資料顯示,殲15長約22.28米,翼展14.70米,摺疊後翼展約7.40米,高5.90米,空重17.5噸,正常起飛重量27噸,最大起飛重量33噸,採用兩臺俄羅斯AL-31航空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89千牛,加力推力135千牛,推重比約為0.83。殲15最大速度超過2馬赫,實用升限20000米,最大航程3500公里,最大作戰半徑1270公里,全機共有10個外掛點,最大掛載6.5噸,可發射中俄一系列空空,反艦導彈等。



殲15

從技術參數看,殲15和蘇33在伯仲之間,同為當今為數不多的重型艦載戰鬥機。殲15延續了俄製戰機機動性能出色的傳統優勢,並且擁有比較大的航程和掛載能力,整體戰力比印度的米格29K等中輕型戰機要強大的多,即使面對美國F/A-18也毫不遜色,可以視作目前一流的艦載機。
美國F/A-18
e/f艦載機

但殲15並不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艦載機。雖然殲15屬於新服役的新型戰鬥機,但它畢竟基於傳統3代機研製而成,本質上依然屬於3代改型,與四代隱形戰機有明顯的差距。跟F-35C相比,殲15大部分參數都要遜色一籌,面對F-35等未來新一代艦載戰鬥機,勢必會感到明顯差距。



F-35C艦載機


兵者詭道也


殲15算不上一款盡善盡美的艦載機,但是對於我們來說,仍然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2012年11月23日,當戴明盟駕駛的552號殲15穩穩的掛住航母遼寧艦第3根阻攔索,中華民族暢想了百年的航母夢,終於有一個甜蜜的夢醒時分。從這個角度來說,殲15的意義怎麼評價都不過分。但是橫向比較,尤其跟有著豐富航母使用經驗的美歐等國的艦載機進行比較,我們必須對殲15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無論我們怎麼強調殲15是我國“自主研製”,但是就連入坑不深的軍迷也能一眼看出殲15與俄羅斯蘇33艦載機的關係。實際上殲15就是在烏克蘭提供的T-10K-7飛機的基礎上研製的,就是上圖中人物背後那架。筆者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在於俄羅斯洽談購買2架蘇33未果後(俄羅斯再笨也知道購買2架是什麼意思),不得已才向烏克蘭求購了這架蘇33的原型機,注意是蘇33的原型機。雖然T-10K-7已經與後來的蘇33生產型差別不大,但是由於這架原型機已經閒置了十幾年,技術狀態已經很差,不僅無法飛行,甚至其外形尺寸都產生了形變。但是,對於從零起步開始研製艦載戰鬥機的我國來說,實在是沒什麼可挑挑揀揀的空間。可是,這架狀態很差的原型機到底是不是為之後殲15帶來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那就只有廠家和軍方內部知道了。

選擇這樣的航母作為起點,艦載機基本上沒得挑。

客觀的說,選擇蘇33作為我國艦載機研製的參照,對於從零開始而且對外合作渠道很窄的我國來說,是個非常正常、合理的選擇,尤其是結合我國航母發展路徑來說,而且相關廠家在殲11型號上的經驗,可以降低殲15的研製難度。而且,作為一款雙發重型戰鬥機,殲15的起點並不低。畢竟,目前現役的艦載戰鬥機中,也就是殲15和它的大哥蘇33是正兒八經的重型機。

放眼全球,目前現役的艦載戰機無非就那麼幾種:美國的超級大黃蜂、法國的陣風、俄羅斯的蘇33、印度的米格29K(海鷂這樣的半吊子攻擊機自覺迴避)。F35C估計明年才服役,我們暫且不算它。在一個巴掌就能數過來的幾種艦載機中,F35C是四代機,對其它幾種飛機有代差,是當之無愧的王者。超級大黃蜂和陣風都是歐美主流三代半戰機,殲15目前的狀態較這兩種飛機還是差點意思。而俄羅斯的蘇33已經老舊不堪,基本上沒有可靠的戰鬥力,俄羅斯正想用米格29K代替。而米格29K是一種中型戰機,無論是載荷航程性能還是航電系統水平,都差殲15一點。所以,綜合來看,殲15在目前世界艦載戰機中位居中游,不高不低。對於一個剛剛起步的航母國家來說,這樣的位次雖不理想,但是也能接受。

但是,殲15確實也有著非常大的缺陷,使得它算不上一種理想的艦載機。即便考慮到我國航母正在起步期這個大背景,對艦載機性能的追求不宜過高,但是殲15仍有一些致命的缺陷,其中包括著艦性能太差以及飛控故障多發。

殲15目前已經生產了大約30架,其中墜毀了至少3架,造成金子般寶貴的艦載機飛行員1死2重傷,考慮到目前殲15機隊的壽命,這樣損失率確實有點高的離譜。其中權威媒體關於張超烈士事蹟的報道中,明確無誤的指出張超烈士犧牲是由於飛控故障,墜機的艦載機飛行員曹先建也是遇到了飛控故障。其實,同一廠家的殲11B戰機也有飛控故障問題,出了幾起事故,在這個問題上,相關廠家難逃其咎。

關於殲15降落性能差,這個算是蘇27系列飛機孃胎裡帶的毛病。由於蘇27系列飛機採用了邊條翼+後掠翼+升力體的佈局,使得該型飛機低速大仰角下狀態不是很穩定(著名的眼鏡蛇機動就是利用了這一特性)。殲15在著艦時給大家的直觀印象就是機頭高昂著,控制速度高度基本靠油門。但如果這個迎角控制不好,平尾氣流受主翼遮蔽影響而劇烈變化,導致平尾自己都顫振失效時,仰角就會劇烈增大,極易失控。

玩好了就是“眼鏡蛇”,玩不好就是機毀人亡。

雖然由於主觀、客觀的因素,殲15算不上一款盡善盡美的艦載機,但是正如筆者前文所述,殲15仍算一個非常高的起點,作為一款雙發重型艦載機,殲15的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畢竟蘇27系列是世界上載荷航程性能和掛載條件最優秀的戰術飛機。在遼寧艦和山東艦這兩條滑躍起飛的航母上,殲15作為重型戰機的潛力無從發揮,但是正在上海某船廠建造的彈射型航母將為未來的殲15提供廣闊的空間。

廠家曝光的003型航母上出現了殲15的身影,說明中國未來航母可能選擇四代機與三代機搭配使用的路子,跟美國的F35C+超級大黃蜂雷同,不得不說,兔子才是最大的美粉啊!至於廣大軍迷糾結的003型航母到底使用蒸彈還是電彈、是常規動力還是核動力,四代機是31還是20,實際上不是特別重要的問題,路子對了,別的都好說。

而伴隨著我國未來航母發展,殲15這款有著巨大潛力的重型艦載機也在不斷的向前邁進,一些新型號已經曝光。

網絡消息稱,殲15的彈射型驗證機已經進行了數千次的彈射實驗,不出意料的話,未來彈射型航母的甲板上肯定有殲15後續型號的一席之地。

而近期火遍軍迷圈的殲15電子戰型號試飛的照片很好的詮釋了殲15作為一款重型戰機的發展潛力,而這款據稱媲美“咆哮者”的電子戰飛機在未來空中作戰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以美國的經驗來看,目前美國離了電子戰飛機已經不會打仗了。這個機型再次說明:兔子是最大的美粉。值得一提的是,殲15D竟然還是用著兩臺AL31F發動機,而不是之前曝光的殲15S上的兩臺太行發動機,這說明---這款飛機真的要上艦了。

誠然,殲15要成為一款優秀的艦載機還需要脫胎換骨的進步,尤其是要重點解決著艦性能和飛控問題,而在這兩個問題的解決道路上,你以為我們購買24架蘇35真的只是看重了它的矢量推力技術了嗎?!

對於蘇27系列飛機,我們真的不敢說已經吃透,俄羅斯在蘇35上的造詣對於我們來說仍然值得學習、學習再學習。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厲不厲害得對比著談,對不對?所以在這裡咱們橫向比一下,答案立見分曉。

殲15屬於艦載機,而目前世界上的主流艦載機也不外乎:超級大黃蜂,陣風,米格29K,蘇33和殲15。



米格29K說實話我真的沒興趣談太多,只要知道它是俄羅斯為印度量身定做的產品,大家就都懂了吧。米格29K是在米格29的基礎上改進來的,米格29屬於輕型戰鬥機,作戰半徑600公里,而米格29K進行了升級改造,載油量有所增加,但考慮到它是滑躍起飛,幾乎不可能做到滿油滿彈,它的這個作戰半徑也就是在600公里。在改進的時候,俄羅斯為米格29K換上了蘇30的雷達,但由於機體小,被切掉一圈是免不了的,這也將導致性能上的縮水。這個就不詳談了,米格29K在主流艦載機中肯定是排在最後的。



不過,這最後一名在俄羅斯的蘇33和印度的米格29K之間還是很難取捨的。蘇33也不用談太多,這是1988年服役的產品。



大家看看座艙照片也就明白了,太落後。考慮到它是重型戰鬥機,考慮到它1100公里的作戰半徑,還是排在米格29K的前面吧。



談到殲15,很多人說是山寨的蘇33,這樣說是沒意義的。殲15也就是借鑑了蘇33的氣動外形,至於機身材料,製造工藝以及內部的雷達,航電都是最新的,甩了蘇33幾條街。

來個殲15的座艙正面,差距一目瞭然。

蘇33的機體是焊出來的,殲15的機體是3D打印出來的,在強度和壽命上,蘇33比不了。

實際上當前情況看,世界上的艦載機能比較的也就是殲15,F/A-18E/F和陣風。而這三種飛機屬於同代產品,在細節上只能說各有所長。雷達,座艙,信息,飛控,材料......這些基本上比較不出來高低,差不多。但殲15屬於重型戰鬥機,作戰半徑在1200公里以上,而F/A-18/F和陣風都屬於中型戰鬥機,作戰半徑都在800公里左右。殲15的控制範圍明顯要比這兩種飛機大,滯空時間也更長。



F/E-18E/F最大的優勢在於對地攻擊,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欺負小國。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它實際上屬於戰鬥/攻擊機。而殲15是比較純戰鬥機,主要的用途是奪取制空權,對海攻擊還是屬於副業。所以如果這兩種戰鬥機在空中對打,我認為還是殲15會佔優勢。



而陣風戰機的情況也與F/A-18E/F近似。

個人認為殲15是微弱優勢的目前世界第一的艦載戰鬥機,比超級大黃蜂和陣風稍強一丟丟。當然,是在不考慮F-35的情況下。

但是考慮綜合戰力,遼寧艦採用的是滑躍起飛,美國的尼米茲和法國的戴高樂都是彈射起飛,在效率上,遼寧艦要落後。而尼米茲上載有4架E-2預警機,戴高樂號上有3架。有預警機的空中編隊和沒有預警機的空中編隊,在戰力上是不在一個層面的。預警機可以在400多公里之外就探測到對方,並指揮己方戰機佔據有利位置,做好戰鬥部署。而沒有預警機的編隊,只能靠自身的雷達,探測距離也就100多公里,屬於蒙著眼睛往人家槍口上撞。而且尼米茲級航母上還編有一個電子戰中隊,裝備6架咆哮者電子戰機,在電磁壓制上也佔有絕對優勢。

所以,理論上遼寧艦的戰力還是得排在尼米茲和戴高樂的後面。為什麼說理論上呢,因為戴高樂總掉鏈子。


銳度何老師


殲15作為除SU33以外唯一的一款現役重型固定翼艦載機身上有許的的特色,而一些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絕活!

殲15作為一款脫胎於T10K原型機基礎上,重新設計增加數字電傳的戰機,其靈活性和低空操縱性能是非常優異的,這就是它的第一大特點鴨翼設計,相比SU33固定角度調整的機械式鴨翼,殲15的鴨翼通過數字電傳系統控制,動作的響應速度是機械式無法比擬的,這一優勢在艦載機著艦作業中對安全性和精準度的提高是非常顯著的。




其次殲15裝備了目前中國空軍新一代作戰裝備整合的C4ISR數據總線,組成通用數據鏈可以直接顯示海軍艦艇搜索雷達,預警直升機警戒雷達和友機的搜索雷達發現的威脅,成倍的提高戰機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而在隱蔽接近方面藉助友鄰探測的信息自身雷達不開機可以大大的減少敵方的發現距離。



另外殲15因其巨大的機體面積有非常優秀的彈藥掛載能力,殲15擁有12個彈藥掛點,最大狀態下可以掛載4枚YJ83K艦空導彈同時攜帶4枚以上空空導彈進行自衛的能力戰鬥效能非常優秀。此外殲15的座艙方面採用了全玻璃顯示和衍射屏顯的配置可以說是非常先進了。



不過殲15的眾多優點背後也存在這一個制約作戰效能的問題,就是採用劃越起飛的方式,無法在滿油滿彈狀態下起飛,嚴重製約了作戰半徑和打擊效果,不過在不久的將來,新一代國產航母搭配彈射型殲15將會彌補這一缺憾!


言兵社


最近,又有一款新型艦載戰鬥機進入人們的視野,那就是電子戰版本的殲-15“飛鯊”,該機仍然是由我國的瀋陽飛機制造公司設計製造。與早先曝光的其他版本的雙座殲-15不同,由於機頭雷達罩內換裝了我國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其頭部取消了空速管,而且兩側翼尖均裝有電子戰吊艙,普遍認為該機就是傳聞的“閃電飛鯊”,也就是電子戰版本殲-15戰機。同時專家認為,該機也將會裝備到即將海試的我國首艘國產002航母上。那麼新型殲-15戰機整體的戰力如何呢,下面本文將從三個大家關注的問題點展開進行分析。

殲-15電子戰型飛機

1、美國“咆哮大黃蜂”依靠哪些關鍵設備擊敗了F-22戰機?

如果說先進的四代隱身戰機是“隱身刺客”,那麼電子戰飛機就是覆蓋戰場的“大嗓門”。在近年來的演習中,美國海軍的EA-18G甚至有過一對一擊敗美國空軍F-22的記錄。

“咆哮者”EA-18G 與“大黃蜂” F/A-18F 相比保持了 90% 的共通性,使得其能夠掛載和投放多種武器,具備了“大黃蜂”的作戰能力和機動能力,所以不僅足以自衛,甚至可以執行護航任務。“咆哮者”主要是為了替代服役了近三十年的 “徘徊者”EA-6B(機動性和空戰能力都無法滿足新時代的要求)而被提出和設計改進的。因為其先進的航電和計算機系統,只需要依靠兩名乘員就可以擔負原先 4 人的任務(徘徊者”除了駕駛外還有3名飛行員操控電子戰系統),“徘徊者”的 5 個 ALQ-99 吊艙也徹底被一個多波段干擾吊艙取代。

掛載 3 個干擾吊艙(AN/ALQ-99)、兩個副油箱、兩個翼尖吊艙後,EA-18G 仍有空餘的 4 個武器掛架(通常掛載:兩枚 AGM-88 和兩枚 AIM-120),最多可掛載 5 套 AN/ALQ-99 吊艙,以達到增強並行信號處理能力的目的

  “咆哮者”著重加強了電子戰能力,其電磁攻擊能力和覆蓋能力可以說是十分強大的,它的目的就是擾亂對方雷達等關鍵電磁監測設備,“致盲”對手。其上裝備了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為其設計的 ALQ-218V(2) 戰術接收機和新的 ALQ-99 戰術電子干擾吊艙,可以更加高效地執行對面空導彈雷達系統的壓制任務。新的 AN/ALQ-99 電子對抗吊艙頻譜更寬、信道更多,其數字化接收機和信號分集處理技術更加先進,可以同時實現多路信號的精確定位和監視,根據信號分析對方雷達的類型和威脅程度,並採取多種最優手段對目標進行覆蓋壓制或欺騙干擾,是目前世界上現役的最先進的外掛電子對抗系統。而翼尖固定安裝的 AN/ALQ-218 寬帶接收機具備在相當寬頻帶範圍內的信號探測接收和對抗壓制能力,可以在在對敵實施全頻段干擾時,仍具備電子監聽功能的系統。這些在殿子對抗系統中隱含的戰鬥力都是它在模擬作戰中打敗F-22隱身戰機的關鍵所在。

2、“閃電飛鯊”與“咆哮大黃蜂”,兩者是否可以平分秋色?

於未改裝的殲-15相比,殲-15D最大的變動體現在翼尖掛架,將原本攜帶霹靂8、霹靂10格鬥空空導彈變成了電戰吊艙。與我國另一款在研的電子戰戰機殲-16D與相比,殲-15D翼尖攜掛吊艙上的四片刀片天線已被整合成了一根長條形天線,可以說該吊艙與EA-18G上的ALQ-218都是當今世界機載電戰吊艙的頂尖水平。殲-15D在設計上,相比殲-16D,更具備電子戰戰機的特色,從外形上可以判斷,應該具備EA-18G的諸多類似設備,例如專門設計戰術接收機吊艙和機翼下掛載戰術干擾吊艙等等,都能夠最有效的電子壓制地空導彈雷達。所以殲-15D至少具備諸如雷達無線電目標定位精度(依靠無源測距算法、大範圍無線電信號採集等實現,測距精度在10%以內)、無線電透視能力(全頻段干擾的同時有效的收聽敵方雷達無線電信號)、高頻段針對性的干擾作戰(乾脆利落的長條形天線設計,擁有更高的效率)。

“咆哮大黃蜂”、殲-16電子戰改進型和“閃電飛鯊”的翼尖天線對比:前後兩端為低頻(波長較大)的短基線標定天線,側方長條狀則是中頻(波長較小)的短基線標定天線

並且,由於殲-15屬於重型艦載戰鬥機,為電子戰而改進後換裝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直徑更大,技術上也具備後發優勢,這超過了EA-18G所裝的AN/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所以殲-15D探測距離、多目標能力等都將更高。因AN/APG-79雷達能夠分出一部分C/R單元對敵機相控陣雷達進行離散的干擾壓制,而殲-15 雷達上有更多的C/R單元,所以對敵方戰機的雷達干擾能力更強。此外,殲-15D在平臺體積、載重、航程、機動能力方面都勝過F/A-18E/F平臺(殲-15的最大起飛重量32.5噸、有兩臺WS-10“太行”加力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4馬赫、航程3500公里、12個武器外掛點)。殲-15D戰機的面世,意味著我國成了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獨立研發高端電子戰機能力的國家,也是第二個成功研發艦載電子戰戰機的國家。

3、“閃電飛鯊”是否是艦載空警-600的完美拍檔?

由於航母平臺的限制,目前我國海軍所裝備的預警機全部為直升機,而為固定翼的艦載預警機空警-600已經處於測試階段,其在彈射起飛的航母上作戰能力更強。空警-600艦載預警機可以在10000米左右的高度持續巡航4-5小時,最大探測距離可達600公里左右,也是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現役第二款艦載固定翼預警機,可以擺脫海軍有限空中預警能力的現狀,轉而成為可構築完整的航母預警防空圈的部隊。配合上殲-15D,屆時我國海軍將擁有戰鬥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反潛機等多種型號航母專用飛機,具備制空、制海、反潛、制電磁等多方面戰力,屆時我國航母艦載機群將具備完整的先進作戰體系。

空警-600艦載預警機全尺寸模型


光明科普



殲15"飛鯊"重型艦載戰鬥機 ,是我國首款艦載戰鬥機。以從烏克蘭獲取的一架蘇-33艦載戰鬥機T-10K-3號原型機為參考,根據自身需求、結合自身技術,由以孫聰總設計師為首的艦載戰鬥機項目研發團隊研發設計,瀋陽飛機工業集團生產的一款30噸級第四代雙發單座型重型艦載戰鬥機。 於2009年8月31日首飛,2012年正式入海軍航空兵序列服役。

以下是殲15的詳細數據:



圖為美國F/A-18E/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鬥機:

目前,世界多國海軍現役艦載戰鬥機可分為三種類型:如美國F/A-18E/F"超級大黃蜂"、俄羅斯蘇-33、中國殲-15"飛鯊"的重型艦載戰鬥機;如俄羅斯米格-29K、法國陣風-M的中型艦載戰鬥機;如英國鷂式的輕型艦載戰鬥機。其中,重型艦載戰鬥機相較於中型和輕型艦載戰鬥機,機體空間更大、可攜帶更多航空燃油和攻擊彈藥、戰鬥能力更強,這也是殲15作為重型艦載戰鬥機所具備的極大優勢: 殲15具有航程遠,載彈量高、作戰半徑大、有效滯空時間長、對空對海對陸打擊能力強等技術特點。

圖為俄羅斯蘇-33艦載戰鬥機:



殲15相對世界其他重型艦載戰鬥機而論,在整體性能如航電系統、航空發動機等方面要領先於俄羅斯蘇-33艦載戰鬥機,同美國的F/A-18E/F 艦載戰鬥機相比較也毫不遜色,力壓世界其他現役中型或輕型艦載戰鬥機。

對比蘇-33因採用鋁合金做為機體材料而顯得過於笨重的情況。殲-15整體機體制造採用了8%以上的複合材料,運用3D金屬打印技術,實現了機體減重目標,節省下大量載荷空間可供掛載其他武器和攜帶更多燃油,在採取滑躍式起飛的前提下仍能保證自身的大載荷,高航程,有效地增強了戰鬥力。

殲-15繼承了蘇霍伊戰機家族高航速的特點 ,飛行速度最大可達2.4馬赫,具有優秀的超音速巡航性能。而對比由戰鬥轟炸機發展而來的美國F/A-18E/F艦載戰鬥機1.8馬赫的最大飛行速度,殲-15在執行空中快速截擊、遠距離快速支援等任務中的優勢明顯。

殲15起飛畫面:


殲-15動力採用兩臺WS-10“太行”渦扇發動機,推力達到了132千牛,約合13.5噸。高於俄羅斯蘇33艦載戰鬥機和我國空軍現役主力戰機蘇-27、殲-11、殲-10所裝備的俄製АL-31F渦扇發動機12.8噸的最大推力,更有利於起飛操作。較高的發動機推力,也有助於增強機動性,提高飛行性能,預計殲-15戰鬥機的爬升率等性能可以接近陸基蘇-27S的水平。在燃油供應設計方面,殲15與蘇33一樣,繼承了蘇霍伊家族的內置油箱設計。在不採用副油箱的情況下殲15轉場航程可達3000公里以上,作戰半徑估計可達1500公里左右。在不懸掛副油箱增加飛行阻力的情況下,可實現最大內油配置,空出來的外掛點可用於掛載各種精確制導武器,大大增強了作戰靈活性。

圖為WS-10渦扇發動機:
在氣動佈局設計方面,殲15與世界同類型的重型艦載戰鬥機如美國F/A-18E/F、蘇-33一樣採用可摺疊機翼設計,在外形上與俄製蘇-33非常相似。但殲-15融合了殲-11B的技術,在其原有氣動佈局基礎上新增鴨翼, 形成渦流耦合效果,配平阻力較低,具有較高的升阻比。殲-15裝備2臺大功率渦扇發動機,實現了機翼摺疊,全新設計了增升裝置、起落裝置和攔阻鉤等系統,使得戰機在保持優良的作戰性能的前提下, 實現了著艦要求的飛行特性。




而且因我國下一代航母是平直甲板加彈射起飛佈局,因此彈射型殲15便呼之欲出了。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出,與現役滑躍型殲15艦載機相比,本次曝光的殲15艦載機的前起落架收放動作筒明顯加粗,雙前輪前部明顯安裝了彈射拉桿,以便於適應艦載機彈射起飛的疲勞彈射,種種跡象表明,這個殲15就是未來中國彈射型航母的艦載機。

採用彈射起飛的殲15戰機將可以有更大的武器燃油載荷,從而大大提高殲15的航程和有效作戰半徑,大大增強了殲15的戰鬥力,具備碾壓美國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的強悍實力。

圖為殲15的座艙:
得益於我
國本世紀初在航電系統領域的快速發展,機載相控陣火控雷達、玻璃化座艙、數據鏈、衍射平顯等新興航電先進技術已經在空軍現役主力戰機上如殲-11、殲-10得到應用。中國抓住從80年代初同西方軍事科學技術交流的蜜月期這一機遇,通過與西方交流學習和自身努力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航電工程經驗。與殲15同系列的殲11B戰鬥機已經採用了先進的帶綜合特徵的聯合航電系統,裝備無源相控陣雷達。所以殲15的航電系統性能水平至少會與殲11B旗鼓相當,達到西方90年代末的水平。同時,殲15加裝了多通道光電綜合跟蹤裝置、綜合化座艙顯示系統、數字式多餘度電傳操作系統、雙向數據鏈系統、綜合電子對抗/多通道光學預警系統等統統由1553B數據總線集成,相對於蘇-33功能單一、體積龐大笨重的航電設備和座艙令人懷舊的儀表顯示器而言,殲15至少領先20年。殲-15未來將換裝帶有第五代戰鬥機特徵的綜合航電,包括更為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在整體航電水平上得到大幅提高,追平同西方的差距。

圖為蘇-33座艙:


圖為殲-15掛載霹靂-8近距空對空導彈:



在攻擊武器系統方面,殲-15作為一款艦載戰鬥機,在保持強大的對空對陸攻擊能力的同時,側重於對海攻擊能力,具備強大的反艦導彈使用能力。殲15具有很強的武器通用性能,可以攜用現有的國產精確打擊武器,如霹靂-8/9近距空對空導彈、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遠距空對空導彈、鷹擊-91超音速遠程反艦/反輻射導彈、鷹擊-83空對艦導彈、KD-88遠程空地導彈的對海攻擊版本、飛騰-2型反輻射導彈以及“雷石”系列制導炸彈等。此外, 殲15還可通用和俄製蘇-30戰鬥轟炸機配套引進的各種俄製精確打擊武器如Kh-59ME遠程防區外空對地導彈。由於載彈量大,還可以使用重型反艦導彈如國產的鷹擊-62或俄製KH-41“白蛉”。除此之外,為了兼顧近距離格鬥性能,殲-15安裝有一門30毫米機炮。

圖為美國E/A-18G"咆哮者"電子戰鬥機:



殲15由於機體制造材料採用了較高比例的複合材料,整體減重效果明顯,機體載荷冗餘度較高。外加上殲15是重型艦載戰鬥機,機體空間大,未來還可得到進一步的升級改造,增強相關技術性能。如像美國在F/A-18E/F艦載戰鬥機的原有基礎上發展出E/A-18G"咆哮者"電子戰鬥機,具備強大電子戰能力和電磁干擾能力。眾所周知,F-22"猛禽"隱身戰機堪稱是世界最強戰機,自問世以來便處於獨孤求敗、傲視群雄的地位。直到2009年下“紅旗”軍演的模擬空戰中,被E/A-18G以AIM-120空空導彈所擊敗,打破了不敗的神話傳說。

E/A-18G率先創造了模擬空戰中擊落F-22戰機的記錄,為2009年2月25日展出的EA-18G:在座艙側面帶有一個F-22標籤,表示擊落了一架F-22。從這一點便足見電子戰鬥機的強悍戰力:



圖為殲-15D電子戰鬥機:


目前中國的殲-15戰鬥機的電子戰版本殲-15D已首飛成功。據圖片
觀察來看,它採用了類似於美國E/A-18G"咆哮者"的設計:串聯式雙座艙設計,在兩側機翼末端加掛電子戰吊艙。具備強大的雷達壓制能力和電磁干擾能力、戰時偵察能力,在戰時可對敵方雷達系統進行欺騙、干擾,癱瘓敵方的電子偵察系統。同時可攜帶反輻射導彈,以敵方雷達偵察發出的電磁波為誘導實現跟蹤目標並且打擊摧毀。此前,美國媒體透露,中國已研製出性能與美軍AGM-88E"哈姆"反輻射導彈相類似的鷹擊-91型高速反輻射導彈,反輻射導彈可以利用敵方雷達輻射的電磁波發現、跟蹤並摧毀目標,也稱反雷達導彈。

圖為美國AGM-88E"哈姆"反輻射導彈:


眼下,美國下一代超級核動力航母
"福特"級將搭載F-35C"閃電"第五代艦載隱形戰鬥機 ,面臨這種局面,國內對未來國產航母換裝第五代隱形艦載戰鬥機的呼聲越來越高。不過我們不需要為此感到緊張有壓力。因為F-35C隱形能力強、航電系統先進,在這方面優於殲-15,但卻是單發中型艦載戰鬥機,在載荷和航程方面不如殲-15,這同時也是殲15作為重型艦載戰鬥機的優勢。在某種程度上來看F-35C對比殲15是彼此之間優劣勢相互抵消,誰也談不上誰比誰更強。更何況尚且不論搭載F-35C的福特級核動力航母要完全取代現役美國服役的十艘搭載F/A-18E/F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至少需要30年以上的時間,就F-35C艦載戰鬥機本身技術狀態還處於亟待完善狀態,即使服役了還要經歷一段技術磨合期和戰力形成期。在這段時間內我國完全有時間有能力去趕超美國。



因此,至少在未來20年以內,美國海軍航母艦載戰鬥機的主力機型都將會是F/A-18E/F"超級大黃蜂"。同樣 ,在我國下一代隱形艦載戰鬥機還沒有首飛消息的情況下,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殲15仍是我國航母艦載戰鬥機的主力機型。況且美國E/A-18G電子戰鬥機都能狂虐美國最強五代機F-22,那麼F-35遇到我國殲-15D電子戰鬥機會是什麼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大洋之上,波濤洶湧。飛鯊縱橫,誰與爭鋒?殲15"飛鯊"艦載戰鬥機開啟了我國海軍航空兵的艦載戰鬥機新時代,意味著我國海軍航空兵從岸基航空兵到航母艦載戰鬥機的巨大跨越,將進一步促進我國海軍走向深藍的腳步。隨著未來我國更多國產航母的服役,殲15將伴隨我國航母馳騁與大洋之上,保衛祖國海疆。

以上是小編個人的看法關點,大家有何見解,儘可暢言,歡迎大家來評論。


無語勝似有語


殲15戰鬥機是我國為遼寧艦研發的重型艦載機,他有多厲害?我們可以用幾個詞語來形容:掛載能力強,作戰半徑大,攻擊力足夠。這是殲15的主要特點,其實,不同於很多人認為殲15戰鬥機只是殲擊機,只擅長對空作戰,對海對地作戰能力不足,其實殲15的攻擊作戰能力很強。

圖為聚集在航母前甲板的殲15戰鬥機群。


殲15戰鬥機是世界上少有的重型艦載機,他和蘇33以及F/A-18E/F戰鬥機都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重型艦載機,在這些飛機中,殲15可以說是強於蘇33,稍弱於F/A-18E/F。相比於其他的中型艦載機,比如陣風和米格29K,殲15則有絕對的優勢,相比於更輕型的海鷂優勢更加明顯,就目前看來,殲15算是非常先進的艦載機,僅次於F/A-18E/F。

美國的EA-18G也是美國海軍的重要武器。


殲15戰鬥機長期被人說是無法滿載起飛,其實並非如此,不能滿載起飛的是蘇33,蘇33是殲15的參考基礎,說殲15不能滿載起飛就是從蘇33來的。但是殲15戰鬥機和蘇33卻有很大的不同,殲15戰鬥機複合材料使用比大量使用鋁合金的蘇33要比例更大,這使得殲15空重比蘇33減小了1噸左右,飛機結構更輕,這讓飛機有機會掛載更多武器。

圖為雲集在甲板整備區準備起飛的殲15機群,他是遼寧艦的武器,也是我國海軍遠洋作戰的一把大傘。


殲15使用的AL-31FN-M2發動機,動力比蘇33的AL-31F要強一噸左右,為13.2噸,AL31F是12.5噸,雙發算下來,殲15的發動機雙發總推力推力比蘇33的多出1.4噸來,這讓殲15的動力更加強大,加速性更好,也對提高掛載能力很有幫助。這一方面減輕了重量,一方面加強了推力,一來二去 ,殲15的滿載起飛就有了保障,據報道,殲15可以在短距起飛點,在航母28節航行下,獲得滿載起飛的能力,在長距離起飛點則可以隨時滿載起飛。

圖為掛載YJ83K反艦導彈起飛的殲15戰鬥機。


殲15戰鬥機的攻擊力很強,作為重型戰鬥機,本身作戰半徑就比其他的飛機更大,而他的掛載能力又很強,每一側的機翼都有兩個重載掛點,意味著殲15戰鬥機可以掛載最多4枚YJ83K反艦導彈起飛,4枚射程180公里的反艦導彈,這單機攻擊力都趕上一艘護衛艦了,如果是多機編隊,那攻擊力和一個艦隊都差不多了。殲15艦載機在訓練時也多次掛載反艦導彈起飛,體現了相關能力。

圖為最早開始測試的552和553號殲15戰鬥機。


所以說,殲15算是一個很不錯的艦載機,航母艦載機,還是以截擊速度和攻擊力為主要目標的,像F35那樣的,還是安靜的作一個攻擊機吧。


海事先鋒


殲-15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先進,戰力最強大的重型艦載機。沒有之一。隨著法國超級軍旗艦載機的剛剛退役,現在世界上有7種艦載戰鬥機,包括殲-15、F-35B、F-18E/F超級大黃蜂,陣風,米格29K,蘇-33和AV-8B。其中F-35B、F-18E/F超級大黃蜂,陣風,米格29K都是中型艦載機,只有殲-15和蘇-33是重型艦載機,而殲-15艦載機的作戰能力要比俄羅斯的蘇33強大得多,因而殲-15是目前世界最強的重型艦載機。

2011年7月,中國海軍飛行員戴明盟駕駛殲-15艦載機在位於遼寧葫蘆島的模擬滑躍甲板上呼嘯升空,這是殲-15飛機的首次滑躍起飛。殲-15戰機作為中國目前唯一一款現役艦載戰鬥機,到2012年才開始正式在航母遼寧艦起降。未來殲-15的服役時間還非常長,所以它的性能先進與否,將決定了中國未來航母的戰鬥力。

那麼,現階段的殲-15戰機性能究竟如何呢?答案就是現階段殲-15戰機的性能已經基本夠用,但從長遠來看,殲-15戰機仍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以便更好提升中國航母的作戰能力。

殲-15戰機屬於一款重型艦載機,機體空間較大,可以搭載更多的機載設備和燃油,這是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外界預計殲-15僅僅是依靠機內油箱飛行時,作戰半徑就超過了1200公里。而F/A-18E/F和陣風等艦載機同樣條件下的作戰半徑就只有800公里,如果想要飛得更遠,就需要犧牲武器掛載量來搭載副油箱。

殲15使用國產WS10A太行發動機,最大推力是132千牛,最大起飛重量為33噸,最大航程3500公里,陸地起飛最大作戰半徑1200公里。殲15有12個外掛點,其中4個1500公斤的重型掛點。

目前殲-15最多可同時掛載4枚YJ-83K反艦導彈從航母上起飛,YJ-83K反艦導彈的射程超過了180公里,所以殲-15無論是在航程還是在武器掛載能力上都是比較出色的。

不過,這並不說明殲-15的綜合作戰能力就一定強於F/A-18E/F和陣風艦載機。例如目前殲-15在航電系統上是出於劣勢的,殲-15裝備的是脈衝多普勒雷達,並不是更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其餘航電設備只能說是基本夠用。現階段的殲-15很有必要進行升級改進,如果殲-15換裝有源相控雷達,更換大推力發動機,運用更多三代半戰機的技術設備,機體採用更多的複合材料……那麼它的作戰性能將會有一個巨大的躍升。

殲-15戰機採用滑躍起飛方式。即使是使用遠起飛點,也無法做到完全滿載起飛,需要殲-15在燃油和彈藥兩個方面做出選擇,而放棄哪一方面的載荷其實都會對它的作戰能力造成影響。殲15作為重型艦載機,由於滑躍起飛的諸多限制,只能當中型戰機來用,所以現階段殲-15的大航程和大武器載荷優勢在實際使用中發揮不出來。

殲-15需要進行適應彈射起飛的特殊改造,以便能夠適應從中國第二艘國產航母開始採用的彈射器,才能充分發揮這款目前世界唯一的重型艦載機應有的威力。


科羅廖夫


殲-15並不厲害,對於同時代的戰鬥機來說,只是屬於解決了我國擁有艦載機的歷史。畢竟我們在發展航母的道路上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的。包括我們的“遼寧艦”航母,都是我們改裝自烏克蘭的未完工“瓦良格”號航母殼體。

而我們的殲-15艦載機也是借鑑了在烏克蘭引進的蘇-33艦載機的原型實驗機T-10K-3號機,屬於基本成熟接近定型的蘇-33的原型機。而後利用我們多年的蘇-27組裝,改裝經驗,再加上自我設計的技術,才成就了我們海軍的殲-15艦載戰鬥機。



之所以說殲-15艦載戰鬥機不是多麼厲害,主要是在於我國當時對艦載機的需求上的迫切和穩妥而決定的。在我們的2005年“遼寧艦”開始改裝之際,我們就開始著手艦載機的工作,本打算購買俄羅斯的蘇-33,卻不想俄羅斯坐地起價,打算讓我把重啟蘇-33生產線的錢都負擔了,我們怎麼可能當這冤大頭!
遼寧艦航母


於是我們決定儘快研製自己的艦載機,也就是殲-15戰鬥機。當然要求都是儘量採用成熟技術,降低研製風險,加快研製進度,最好不要耽誤“遼寧艦”改裝完畢後“裸奔”的尷尬。那麼殲-15就大量採用了成熟的技術,自然在2005年那個時代,其整體機載設備都比現在我們服役的戰鬥機落後一些。

比如殲-15艦載機其按裝的還是脈衝多普勒雷達,並沒有我們主流戰鬥機殲-10C,殲-16配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整個電子化座艙系統都採用相對成熟的產品,而目前來說都相對落後。但是也是為了儘快讓殲-15減少風險,儘快培養成型我們艦載機飛行員。



美國的主流艦載機F/A-18E/F其整體都進行了電子設備,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配備。並且美國海軍已經開始裝備F-35C艦載隱身戰鬥機,這已經是未來的航母發展趨勢。我們肯定也要向這個方向發展。
F/A-18E/F艦載戰鬥機


那麼我們的殲-15必然就落後於主流艦載機,我們的殲-15艦載機就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目前必然是一個過度機型,可以為我們培養一部分艦載機飛行員。而殲-15的升級改進型已經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當中。
殲-15S雙座型

殲-15B是殲-15的升級版,其換裝了我們的WS-10B發動機,改進了電子系統,更換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使戰機性能躋身於世界艦載機前列。而且以殲-15艦載機為基礎,開發出來彈射型的殲-15T,和殲-15S雙座型,殲-15D電子戰型。



所以我們的殲-15艦載機只是我們,一個基礎,其整體配備跟不是我們未來的艦載機發展速度,改進是其必然的選擇。那麼殲-15艦載機在完成他的使命以後,必然要面臨淘汰。但是目前的狀態依然能夠維持最低限度的作戰要求。
殲-15D電子戰型


而整體上我們這幾年對於現在裝備的殲-15戰機來說已經做到最大的使用程度。可以說其使用強度特別大,這也是我國缺少艦載機,缺少艦載飛行員的弊端造成的。目前我們海軍艦載機飛行訓練學院,這次一次性裝備12架教練-10(L-15獵鷹)艦載教練機,大大緩解了殲-15艦載機的使用程度。
教練-10戰機
圖片來源於網絡

祝願祖國的海軍快速發展,我們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前行,我們的海軍未來必定守衛我們海空邊疆。謝謝大家的閱讀,也謝謝大家的點贊,轉發,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