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漢武帝的兒子劉據當了皇帝,漢朝會怎樣?

花自飄零水自流53722658


劉據是漢武帝的嫡長子,性格仁慈寬厚、溫和謹慎,這樣的性格,如果他繼位當皇帝,應該是一位仁厚之君;

漢武帝外出遊幸時,劉據處理朝中政務,處理得很好。漢武帝在位時,劉據每每以仁治國,為一些處罰過重的人平反,深得人心。所以說劉據是有一定的治國能力的,如果他當了皇帝,應當會以寬治國。

劉據在遭遇誣陷之時,並沒有象秦始皇的兒子扶蘇一樣坐以待斃,而是奮起反抗,雖然反抗失敗而自殺,但這顯出了劉據性格剛強的一面。

所以,如果劉據順利當了皇帝,漢朝應該一改漢武帝時的治國情況,重現文景之治時的風光。相信劉據治國,會讓漢朝有一個大治的局面。當然,漢武帝之後,漢昭帝和漢宣帝相繼繼位,很長一段時間霍光輔政實際上相當於執政,這段時間出現了昭宣之治的大好局面。假如劉據繼位當了皇帝,就不再是霍光執政了,劉據重不重用霍光是個問題。如果劉據與霍光共同執政,應當效果會更好些。君明臣賢,是最好的結果。總之我認為,劉據當了皇帝,又是一位成年皇帝,只會比漢昭帝執政時更好,而不會比漢昭帝差。漢武帝打下的江山,劉據當個守成之君,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當然,這些只是猜想。劉據是一位比較倒黴的太子,他得罪了執法嚴酷的權力集團,被人屢屢構陷而不能伸冤,最後竟然含冤自盡,成為歷史的遺憾。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皇帝的好壞,大都取決於其性格走向。劉據性格寬厚,溫和謹慎,沒有武帝之風,但武帝在位時前期雖屢有建術,後期卻頻頻用兵,把文景二帝之繁榮盛世揮霍一空,百姓迫切需要休養生息。

如果再出現一個武帝似的人物,大漢王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正好劉據彌補此等的不足,武帝在位時,每當用兵,劉據都會勸阻,武帝則說,“我掃平四方,你可安享太平,豈不好!”

武帝用法嚴厲,因此多用嚴苛的酷史,而劉據性格敦厚,常常為一些冤枉之人平反,此種做法,深受人民愛戴,但卻讓執法大臣不悅,這樣做使得寬厚之臣皆依附太子,而執法嚴苛之臣則想法詆譭太子。最後終因巫蠱之案被人陷害身死。

漢武帝死後,年僅八歲的弗陵繼承帝位,由於昭帝年幼,由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輔政。 一年後,金日磾病逝。為爭奪權力,發生了燕王劉旦、長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造反之亂,叛亂被平定後,霍光掌握了漢朝軍政大權。

因禍得福,漢朝在霍光的治理下,日漸繁榮,從武帝窮兵黷武所造成的財政虧空陰影下走了出來,使國力開始恢復,開始了昭宣中興之路。後人對霍光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把他比作周公一樣的賢臣,輔佐昭帝二十餘載,忠心耿耿,殫精竭慮,治理國政,成績斐然。

如是劉據沒死,從他的性格上看,註定是一箇中規中舉的皇帝,不會有多大成績,那時叛亂雖可以避免,但霍光不一定得到重用,就算得到重用,也沒有弗陵時代那麼大權力,在多方掣肘的情況下,漢朝的實力不會恢復的那麼快。也有可能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昭帝時代,因為皇帝太小,漢朝都是霍光在治理,霍光的能力當然比劉據強多了,這是不容置疑的。劉據治理漢朝所取得的成就是絕對超不過霍光的。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方面是我們假設劉據真的順利當了漢朝的皇帝,並且依然可以保持“性仁恕溫謹”,那麼他就會是一個好皇帝,漢武帝也是這麼想的,他曾經對大將軍衛青說過:

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

也就是說,漢武帝很清楚自己即位以後的四處征伐是勞民傷財的,是不利於漢朝的可持續發展的,所以,“敦重好靜”的太子劉據正好是扭轉這種局面,安定天下人心的好皇帝。

如果沒有“巫蠱之禍”,劉據沒有被迫自殺,事情就會向著難以捉摸的方向發展了——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提到,巫蠱之禍被引入政治上層,致使丞相、公主、皇后、太子等人身亡,很有可能就是漢武帝本人默許甚至是指使的。因為當時衛子夫的勢力網實在是太龐大了。所以,如果劉據沒有被迫自殺的話,漢武帝會怎麼處置衛子夫就難以確定了。

劉據如果在漢武帝駕崩之後當了皇帝,那麼衛子夫會不會真的成為第二個呂太后呢?

另外一個方面,假設當年眾望所歸的太子劉據真的成了漢朝的皇帝,那麼他真的會是一個好皇帝嗎?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一個好太子真的就能轉變為一個好皇帝嗎,未必吧!楊廣當太子之時不也是深得人心嗎?掌握最高權利之後的劉據真的還能保持“性仁恕溫謹”嗎?

這又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國史通論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對未知的事物都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因此我們不妨發揮想象力,暢想一下歷史。

雖說是假設,但多少得有些依據。根據歷史記載,在施政方面,漢武帝用法嚴厲,任用的多是嚴苛殘酷的酷吏;而太子性格寬厚,卻也有固執己見的一面,經常將一些他認為處罰過重的事進行平反劉據這樣做雖然得百姓之心,但那些執法大臣皆不高興。

因此,群臣中,為人寬厚的皆依附太子,而用法嚴苛的則俱詆譭太子。由於奸邪的臣子大多結黨,所以在武帝身邊讚賞太子的人少,故意詆譭的人反而多。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武帝嚴苛,劉據仁和,因此,在嚴苛的政治環境下,換一位仁和的君主,毫無疑問能一定程度上緩解一些矛盾。

而且,經過精心培養,劉據在守成方面,應該是可以勝任的。然後,經過勵精圖治數十載,漢朝的國力只會更加強大,人民更加富足。

然而,歷史只是對往昔的一種記載,而不容人們假設,或興或衰,自有定律。歷史於我等凡人,只可作為茶餘飯後之談。

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太子冢比茂陵猶高,可見武帝晚年之悔。


環球文史


如果沒有江充、蘇文等人造成的巫蠱之禍,那麼戾太子劉據當皇帝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只可惜劉據於年富力強之時卻蒙受冤屈自殺身死,如果他不死並且當上皇帝的話,肯定不會有後來的霍光專政,那麼他能把國家治理成什麼樣呢?這個還要從劉據的為人處事上來分析。



劉據是漢武帝的長子,為寵妃衛子夫所生,出生於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天,此時漢武帝已經29歲,他的出生讓漢武帝非常欣喜,元狩元年(前122年)夏四月丁卯日,漢武帝將時年7歲的長子劉據立為皇太子 ,讓德高望重的長者為太子太傅,太子劉據喜歡讀《春秋》,對公羊和穀梁學都有研習,他的老師包括石慶、瑕丘江公,嚴青翟 、石德(石慶之子)、趙周、周建德 (周勃之孫)、卜式,這些人都做過太子太傅。漢武帝還專門為劉據興建了一座宮苑,名為博望苑,以作為其交往賓客之用,並允許劉據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喜好行事。可見漢武帝和劉居兩人的父子關係本來是非常好的。



劉據性格仁慈寬厚、溫和謹慎,結交人不問出身,因此對三教九流都有接觸,漢武帝對劉據的性格和為人處事之道還是很認可的,他曾對劉據的舅舅大司馬大將軍衛青說:“我朝有很多事都還處於草創階段,再加上週圍的外族對我國的侵擾不斷,如不變更制度,後來者就將失去準則依據,如不出師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們受些勞苦。但倘若後代也像朕這樣去做,就等於重蹈了秦朝滅亡的覆轍。太子性格穩重好靜,肯定能安定天下,不會讓朕憂慮。要找一個能夠以文治國的君主,還能有誰比太子更強呢?”這說明漢武帝也看出了劉據是一個能以文治國的領導者。



漢武帝經常對匈奴等地用兵,作為太子的劉據就經常勸阻他儘量少對外用兵,漢武帝見他這樣心裡很高興,就笑著說:"由我來擔當艱苦重任,而將安逸的事情留給你,不也挺好嗎?" 所以無論是以劉據的個人性格和處事方法,還是漢武帝的著意培養,劉據都會成為一個以文興國的帝王。

其實劉據雖然沒有做過帝王,但是他實際上曾經代替漢武帝處理過國政,比如漢武帝晚年常年外出遊幸天下,便將國事交付給劉據,宮中事務交付給皇后衛子夫,劉據的表現也讓漢武帝十分滿意,即便從他在巫蠱之禍中與江充、蘇文等人的鬥爭上分析,也能看出他是一個很有辦法的人,雖然他失敗了,但是他能做的該做的都已經做了,他畢竟還只是太子,能利用的只是太子的名分,而江充、蘇文,乃至丞相劉屈氂等,代表的卻是漢武帝的權力。



因此,綜合多方面來看,如果劉據繼位為皇帝,那麼它將會像漢文帝、漢宣帝、漢明帝、唐高宗、唐宣宗、宋仁宗、明仁宗、清高宗等皇帝相似,成為歷史上的英明仁慈的君主,西漢最強盛時期的昭宣盛世,將會在劉據的治理下以另外一種姿態出現。


科普大世界


基本可以說,不會有太多變化吧。

劉據的施政風格和父親漢武帝的確是兩個路數,漢武帝說還好聽點是“開拓型”和 “大有為型”的,說不好聽點就是窮兵黷武和極其愛折騰,不把國家搞到財政破產就不罷休那種;而太子劉據呢,從小就受到身邊的儒臣影響,是“守文型”的,信奉對外不生事對內少折騰的正統儒家王道價值觀,如果他上臺,肯定會是對外休戰,對內與民休息。

但是,既然兩人施政風格如此迥異,那為什麼說,劉據如果不自殺當上皇帝,漢朝不會有什麼變化呢?


有兩點原因吧。

第一,

劉據是在徵和二年(前91年)兵敗自殺的,兩年後,即徵和四年,漢武帝看到“海內虛耗”,漢帝國有瀕臨崩潰的跡象,就有點幡然悔悟的樣子,發佈了著名的罪己詔——《輪臺詔》,事實上已經全面停止了對外征伐。可以說,漢武帝此時的政策轉向和兒子劉據的政治主張也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了,都是對外休戰,對內與民休息,

第二,

漢武帝去世後,漢帝國迎來了一次“昭宣中興”。昭宣中興的前提就是拋棄漢武帝之前窮折騰的政治思路,積攢元氣,如果是劉據當皇帝,他的執政思路也就在這一框架之類吧,也就是把“昭宣中興”換個年號而已吧。更有趣的是,漢宣帝劉詢就是劉據的孫子,無論劉據當沒當皇帝,不僅施政方針不會有大的改變,漢帝國的血統繼承其實也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張明揚不說話


如果沒有江充、蘇文等人造成的巫蠱之禍,那麼戾太子劉據當皇帝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只可惜劉據於年富力強之時卻蒙受冤屈自殺身死,如果他不死並且當上皇帝的話,肯定不會有後來的霍光專政,那麼他能把國家治理成什麼樣呢?這個還要從劉據的為人處事上來分析。 劉據是漢武帝的長子,為寵妃衛子夫所生,出生於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天,此時漢武帝已經29歲,他的出生讓漢武帝非常欣喜,元狩元年(前122年)夏四月丁卯日,漢武帝將時年7歲的長子劉據立為皇太子 ,讓德高望重的長者為太子太傅,太子劉據喜歡讀《春秋》,對公羊和穀梁學都有研習,他的老師包括石慶、瑕丘江公,嚴青翟 、石德(石慶之子)、趙周、周建德 (周勃之孫)、卜式,這些人都做過太子太傅。



漢武帝還專門為劉據興建了一座宮苑,名為博望苑,以作為其交往賓客之用,並允許劉據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喜好行事。可見漢武帝和劉居兩人的父子關係本來是非常好的。 劉據性格仁慈寬厚、溫和謹慎,結交人不問出身,因此對三教九流都有接觸,漢武帝對劉據的性格和為人處事之道還是很認可的,他曾對劉據的舅舅大司馬大將軍衛青說:“我朝有很多事都還處於草創階段,再加上週圍的外族對我國的侵擾不斷,如不變更制度,後來者就將失去準則依據,如不出師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們受些勞苦。但倘若後代也像朕這樣去做,就等於重蹈了秦朝滅亡的覆轍。太子性格穩重好靜,肯定能安定天下,不會讓朕憂慮。要找一個能夠以文治國的君主,還能有誰比太子更強呢?”這說明漢武帝也看出了劉據是一個能以文治國的領導者。


劉據當了皇帝,肯定實行仁政。 一、軍事上。四方休戰,維持漢武帝時期的疆域規模,變攻勢為守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讓大量士兵解甲歸田。 二、經濟上。休養生息,減輕賦稅,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逐漸恢復漢武帝時期被大肆透支的國力。派遣使者及商隊出使西域,積極進行貿易,打通絲綢之路。 三、政治上。任用賢能忠厚之臣,廢除酷刑,打擊漢武帝時期的酷吏政治,為巫蠱之禍中冤死的人平反。設置選拔人才的官方制度,形成固定制度,以此為大漢帝國選拔人才。 經過劉據十幾年的治理,開啟了大漢帝國的又一個開平盛世,使漢朝國力空前強大,疆域遼闊,四海臣服。


但任何事都有正反兩面,人一旦習慣了安逸,就再難艱苦奮鬥,劉據當皇帝后為大漢開啟了一個太平盛世,使漢朝的國力達到頂點,但經過兩代人的發展之後,物極必反,到劉據的孫子們當皇帝后,漢朝肯定要開始走下坡路,而且一旦當皇帝不再英明,那麼其它政治勢力必然崛起。 劉據的母親的是衛子夫,衛子夫的弟弟是衛青,衛青的外甥是霍去病,如果劉據不死當了皇帝,那麼衛青的兒子們也不會死,包括他們的親戚公孫賀父子也不會死,劉據當政,必然會任用這些外戚,當前面一兩代英明的皇帝去世後,外戚的勢力也越來越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直接導致外戚干政,西漢最終的結局如同歷史上的王莽專權後再篡漢一樣,歷史又回到了原點。


歷史總結論


有時候不得不佩服漢武帝是一位精明睿智有著遠見卓識的君主。他能吸取呂氏篡權的教訓把一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從賜死鉤弋夫人一事中就能看他為為維護劉氏江山的順利傳承所展現出來的帝王心術狠辣的一面。漢武帝最大的特點就是馭人之術,他對權力的收放自如隨心所欲在西漢歷代帝王中當為翹楚,他大膽任用外戚當然也能掌控嚴厲。


由是我推斷如果太子劉據當了皇帝,西漢王朝不會過早的出現外戚專權的現象,能為西漢王朝延續至少兩代的時間。

西漢出現外戚勢大臣當權的現象也是從漢武帝這裡埋下的禍根,他雖然殺了鉤弋夫人但也為霍氏以及後來的王氏專權打開了端倪,這也是漢武帝在他人生的最後時刻萬萬沒有預料到的,“巫蠱之亂”是他在皇權的傳承當中留下的最大敗筆。

漢武帝死時劉據已當了近三十年的太子,成年的劉據從小受到漢武帝的薰陶和歷練,其治國安民的水平和駕馭群臣的能力當然也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再加上能臣輔佐也不失為一代明君,而且劉據師從名儒江公熟讀春秋轂梁受到儒家人物的推崇,在漢武帝出巡當中劉據代理輔政也做的有聲有色。劉據即位最大的隱患已經沒有,衛青霍去病早已去世,這也應該讓漢武帝能夠放心。雖然劉弗陵也是聰明睿智但畢竟年紀較小且英年早逝,這就為一些權臣詰臣提供了機會,西漢的外戚專政也由此開始。假如劉據即位後他可以在治國安民上彌補安撫漢武帝窮兵黷武帶來的經濟蕭條現象,勵精圖治若干年後同樣能出現一箇中興之世。即便劉據將來駕崩他的兒子也不會是一個尚在襁褓之中受人輔佐的幼主,所以我說西漢能延續兩代是很有可能的。



劉據是一個可憐可悲的太子,他的死很大原因是不懂得如何隱忍,還有漢武帝早期對他的溺愛放縱。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漢武帝原本是想把位置傳給劉據的,不然也不會在衛青死後這麼多年都沒有對衛氏集團下手,只是最終阻力太大,劉據死於阻力之下。

漢武帝為何會願意把皇位傳給劉據

漢武帝時期,漢朝迎來了真正的“內外”一統。漢武帝無論是征戰四夷,還是開動其他大型人力工程,都是讓原本習慣休養生息的漢朝民眾大為的不適應起來。這樣到了漢武帝后期,亡秦之跡的出現讓漢武帝很是擔憂,他不想漢朝亡於他手中。

衛太子劉據是一個“仁恕溫謹”之人,漢武帝知道江山交到其手中,休息生息的國策會再現,亡秦之跡會消失,所以漢武帝才有想法把位置傳給劉據。但是劉據的性格卻又不為漢武帝所喜,故而這就是一個矛盾。


若是把位置傳給劉據會咋樣?

先來說說和衛太子劉據很相似的人,就是他的後輩漢元帝劉奭。漢元帝曾經被漢宣帝嚴厲批評,漢朝應該是王霸之道雜之,還說了句“亂我家者,太子也!”

劉據若是接手皇位,漢朝的亡秦之跡會消失,經濟等等方面會有所恢復。但是劉據同時也得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劉據有沒有能力打擊當時的豪強地主,若是有這個能力,那麼西漢滅亡的根本原因之一就能得到緩解。若是沒有這個能力,那麼當時漢朝表面上會看著像是在恢復,實則加速滅亡。故不談西漢後期的外戚問題,地主豪強侵佔過多土地導致的各方面問題,比如朝廷戶籍人口減少,流民增多,奴隸增多,朝廷朝政收入減少,豪強地主財富增多等等問題都會爆發。這些都會使得西漢會加速滅亡的,我們也不知道劉據有沒有能力解決這些。反正漢元帝是沒有這個本事來解決這些問題,所以西漢到了漢成帝手裡面,西漢就開始走向滅亡。



其實儒家出自孔子,在解讀來說分成了兩個派別,一派算是“純”理想類型的,還有一派是現實派。現實派中分孟子學派和荀子學派等等。很顯然衛太子並不是孟子那個學派的人,因為那時候孟子學派並不流行,當然也不是荀子學派之人。後兩種學派都講究王霸道雜之,注重現實的,只是熟表熟裡的問題,從這個方面來說,當時更需要王霸雜之之人才能解決問題,所以若真的把位置傳給了劉據,西漢會出現表面復興,實則加速滅亡的局面這種可能性更大一些。


淡看天上月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毫無疑問漢武帝在年輕的時候是個非常賢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間,讓我們中國的領土擴大了將近一倍。但他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在晚年的時候,他老糊塗了,受人挑撥,逼死了自己最看重的皇位繼承人劉據。劉據是誰?他是漢武帝的嫡長子,其生母為衛子夫。他最後的下場是什麼?他在巫蠱之禍中被奸臣誣陷,從而導致漢武帝誤會。於是漢武帝派遣軍隊前去捉拿他,他被逼反抗,但最終反抗失敗。因為不堪受辱,所以選擇自殺而亡。


大家也知道繼漢武帝之後的下一任皇帝並不是劉據,而是鉤代夫人的孩子劉弗陵。假如漢武帝的兒子劉據當了皇帝,漢朝會怎麼樣?要想能夠回答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對劉據這個人進行全面的分析,好得出結論,他是否是個好皇帝?他的親生母親是衛子夫,是出了名的好皇后。其親生父親漢武帝又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好君王。身為他們的孩子自然也不會差,所謂“虎父無犬子”大概就是這個道理。29歲之前的漢武帝膝下一直無子,還好漢武帝在29歲時終於迎來自己的第1個皇子,他便是劉據。


在古代,男子若是29歲才有了自己的兒子的話,可以算的是老年得子了。我們可以想象,劉據會是多麼的受寵。在他7歲時,他就被立為皇太子,成為名副其實的儲君。漢武帝什麼都給他最好的,給他請的教書先生是最好的,所以他熟讀儒家經典和治國之道。又受儒家經典的影響,他特別贊同在治國這方面實行仁政。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若是以後他執掌江山的話,必定是實行仁政的。他的父親漢武帝常年都在南征北戰,為了拓展疆域。如果劉據繼承皇位的話,他必定是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本來一直打仗就會給百姓帶來無盡的痛苦,只有修養生息,讓百姓的日子過得快樂些,我們才會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由此可見漢朝江山定然也會延續的更長一些。再加上劉據這個人性格仁愛,不喜殺戮。所以如果是他執掌江山的話,漢朝律法也不會那麼嚴苛,會更加人情味些。他也不會繼續像他父親那樣到處南征北戰,他會在維持原有的疆域的基礎下,變攻勢為守勢。這樣會有許多士兵卸甲歸田,從而進一步發展農村生產力。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