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醫教協同拓新路,山東協和學院構建 校—地—所 醫教協同育人體系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山東協和學院立足基層醫療衛生崗位需求,緊緊圍繞提升基層醫療衛生人才服務水平進行了研究與實踐,矢志不渝十五載,建立了“校—地—所”醫教協同育人體系,助力於解決基層醫療衛生的人才之困。

解舊局:創鄉醫培訓基地,提升基層醫療衛生隊伍服務水平

我國13億人口中約有9億是農村人口,農村和基層是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的重點,是縮小城鄉、地區、人群間基本健康服務和健康水平差異的難點。

自2005年起,山東協和學院開展鄉村醫生免費培訓工作,開啟了免費培訓鄉村醫生工作,開始解決基層醫療衛生隊伍服務水平不高的現實困境。2005年省衛生部門確定學校為山東省首批鄉村醫生培訓基地,不忘初心,十年堅守,先後實施“萬名鄉村醫生免費培訓計劃”,承辦“同心扶貧·鄉村醫生培訓”等活動,培訓鄉村醫生3萬餘人,遍佈山東省各縣區鄉,還涉及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地區,受益群眾近4000萬人,大大提升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有效緩解了農村“看病難、看病貴”的矛盾。

在長期的培訓工作過程中,創建了鄉村醫生培訓基地,形成了“問題導向、能力本位、服務基層”的鄉村醫生培訓模式。該模式立足基層醫療衛生崗位需求,以解決鄉村醫生實際問題為導向,以崗位勝任能力為核心,以提高鄉村醫生對基層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能力為目的,注重常用藥物的合理使用和基層適宜診療技術推廣,編寫了培訓教材,突出教學內容的權威性、系統性、實用性。

山東協和學院成為全國首家開展“萬名鄉村醫生免費培訓計劃”的高校,其開展鄉村醫生培訓的系列工作,被認定為“協和模式”。經過十幾年的堅守,全面提升了基層醫療衛生工作者的診療水平,從而提高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拓新路:立培養新理念,搭建“校—地—所”協同育人平臺

一直以來,基層醫療衛生面臨著醫學衛生人才的崗位勝任力與患者和人群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為滿足基層醫療衛生建設的需要,必須要推進新一輪醫學教育改革。醫教協同推進醫學教育改革發展是深化醫改、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質量的治本之策。2017年7月,國家頒佈《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並召開全國醫學教育改革發展工作會議,國家領導人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堅持中西醫並重,以需求為導向,以基層為重點,以質量為核心,完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山東協和學院始終不斷探索新理念和新路徑,開始建立醫教協同育人平臺。在開展鄉村醫生培訓的基礎上,通過與鄉村醫生深入交流和一線調研,梳理了基層醫療衛生狀況和醫療衛生需求,發現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短缺現象相對比較嚴重,當前國家以“5+3”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所培養的學生難以下到基層,致使所培養的學生“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為此,學校從基層醫療衛生崗位需求著手,確立了“滿足需求、服務基層、促進就業、終身發展”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理念。

“校—地—所”協同育人平臺的搭建,離不開學校、地方政府部門、基層醫療機構等每一個環節的支持。地方政府部門出面協調屬地醫療衛生機構,搭建了學校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溝通交流平臺,進而形成了以地方政府部門為主導,以學校為基礎,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載體的校—地—所協同育人機制。基層診所為學生提供調研、見習便利,鄉鎮醫院為學生提供調研、見習、實習便利,為實施醫教協同提供了條件保障,縣級醫院為學生提供見習、實習和全科醫生培訓便利,探索了醫教協同育人新路徑,實現了跨地域、跨單位、多樣化培養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的新途徑。

在學生到基層醫療機構實習、見習期間,通過鄉村醫生的現身說法,幫助學生樹立扎根基層、服務基層、創業基層的服務意識,強化學生先廣度再深度、先問題再系統、先泛學再精學的學習觀念。

育新人:深化醫教改革,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在新理念—“滿足需求、服務基層、促進就業、終身發展”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理念,新平臺—共同搭建的“校—地—所”醫教協同育人平臺的基礎上,學校繼續強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建了“開放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培育新型醫學人才。圍繞開放教學資源,融合教學內容,共享教師大夫,在教學內容、實踐經歷、教學環節等方面進行總體設計,明晰人才培養定位,細化人才培養標準,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強化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的基層實踐經歷,豐富了教育教學環節。

以“中醫西醫結合、醫療護理結合、預防治療結合”為核心的內容融合,是滿足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工作需要的基本內容。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集西醫、中醫、預防、保健、護理、康復、健康管理等多方面知識於一體,對常見病、多發病能實施中醫、西醫聯合治療;不僅需要具備診斷、治療技能,還需要具備基本護理能力;在診療常見病、多發病的基礎上,還需要具備疾病預防能力,掌握健康教育知識。

包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調研經歷、見習經歷、實習經歷及三級甲等醫院實習經歷”在內的實踐教學經歷,是每一位協和醫學生必須經歷的過程,對教學資源進行全程開放,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必需的臨床技能。經過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調研經歷、見習經歷、實習經歷,學生基本完成對常見病、多發病的完整診療程序,提高臨床綜合專業技能;三級甲等醫院實習經歷安排在畢業前的最後3個月進行,是畢業實習的提升環節,學生直觀熟悉臨床先進診療手段和技術,學習醫學前沿知識,快速提升學生專業素質。

教學環節由學校教師和醫院大夫共同實施完成教學帶教任務,環環相扣,是協和醫學生專業培養的必經之路。感恩、奉獻和職業道德、醫學素質培養是醫學生職業素養的必修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救死扶傷、文明行醫、服務社會的職業風尚以及敢於創業、樂意基層就業的就業觀念;醫學能力提升和醫學學科發展前沿貫穿整個學程,通過學術講座或專題論壇形式,講授臨床更新診斷手段與治療技術、常見病及多發病的發病特點與診療規律等,開闊學生專業視野,拓展學生知識領域。

經過十餘年的研究與實踐,共為基層培養醫學畢業生6000餘人,學生的臨床技能和職業素養得到明顯提升,綜合能力和社會適應力得到較大提高。近三年學生就業率在95%以上,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證累積獲取率達62%,有效提高了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重發展:強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建“三位一體”培訓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醫學教育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連續統一的中國特色標準化、規範化醫學教育體系基本建立。山東協和學院以學生為本,立足基層醫療衛生崗位需求,在終身學習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創建與學校教育緊密銜接,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融合貫通的“資格培訓、崗位培訓、發展培訓”“三位一體”培訓模式,從而實現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從“完型”到“再塑”。

學校教育側重於培養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培養合格醫學畢業生;畢業後教育著重培養紮實的臨床能力,培養合格的臨床醫生;繼續教育著重滿足學生學歷提升和崗位知識與技能更新的需求,確保學生終身發展需要。實行資格培訓,是針對畢業生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和需獲得國家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實際需求,依據國家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時間安排,每年進行兩次針對性培訓,進一步提升畢業生的理論水平和臨床技能,幫助其順利獲得從業資格;崗位培訓,針對基層工作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開展醫療衛生工作實踐培訓,以專題教學、研討、模擬訓練、網絡視頻等方式開展,提高其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能力和基層從業能力,強化全科醫學診療思維模式;發展培訓,開展醫學發展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培訓和學歷提升培訓,注重推廣基層適宜診療技術,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提升專業發展能力和學歷。近年來,山東協和學院對本校畢業生4000餘人開展職後培訓,促進學生崗位能力提升和服務水平提升,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終身發展能力。

“校—地—所”協同育人體系實現了培養、培訓一體化,是對醫學教育改革,實施醫教協同育人的一個有益嘗試,是對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的全面詮釋,也是對我國高等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個深度探索,取得良好社會影響和高度評價。細數山東協和學院十餘年的發展歷程,每一項工作的創新都來之不易,每一次發展的步伐都落地有聲。“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新時代召喚新發展,山東協和學院將繼續以健康中國戰略為指引,充分發揮“校—地—所”協同育人平臺育人功能,為基層醫療衛生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