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陰山散記之:千古馬頌

陰山散記之:千古馬頌

在不久前的第一屆蒙古馬文化周開幕的時候,我沒有趕到現場去目睹為了馬而編排的龐大文藝陣容,只知道一個叫《千古馬頌》的節目。開幕的地方我知道,這個位於呼和浩特東北城郊不足1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響噹噹的名號------野馬圖。或許這裡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慶典的主會場的緣故,這個鮮為人知的小地方便一下子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馬文化周放在這裡開幕紀念,似乎基於地緣文化的考量,決不是因為有“野馬圖”這一名號,野馬圖譯成漢語只是“野山羊出沒的地方”。可以說,影響馬文化周的只能是首府青城人濃濃的愛馬情結。

陰山散記之:千古馬頌

在馬文化周開幕的那一晚,甚至那一刻,綽綽星辰之下,呼和塔拉草原的風不再漫無目的,它悉心地吹拂著獵獵的彩旗,鼓角爭鳴,那片天地再次披上了盛大的節日豔裝。而我則躲在大青山南坡的住所,抽著忽明忽暗的煙,望著贗品“八駿圖”傻傻地發呆著,眼裡盡是駿馬奔騰之狀,心裡卻是開幕式馬元素的文化展演,彷彿耳畔永久傳來莽蒼的蒙古高原上萬馬奔騰的蹄音。

馬,是一種吉祥、是一種寵信,是一種神賦。在馬的5000萬多年的歷史長河裡,中國最早發現的馬化石是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蘇尼特左旗出土的,距今1000多萬年前的戈壁安琪馬化石,說明浩瀚的蒙古高原在遠古時代就棲息和繁衍著馬這種動物,因而被生物學界命名為蒙古馬。因為有了蒙古馬,才讓這片高原充滿史詩般高貴。

陰山散記之:千古馬頌

蒙古民族崇拜馬,與他們的靈魂崇拜、天神信仰以及英雄崇拜聯繫在一起的。可以想象,當翠綠色草原一如綠色的氈毯,斜陽如血,烈性的長鬃,萬丈火焰,猶如一杆不倒的旗幟,馬的奔騰咆哮,或者駐足仰天長嘯,都是一種精神的展現。你一旦走進蒙古高原,哪怕任一片草原或者草灘,就會發現蒙古馬那長長的尾鬃如風中飄揚的旗幟,亮麗成一道壯美的風景。它迅疾的背影永遠如騰挪跌宕的旋律,在翠綠無垠的夢想裡奮力地飛舞著。馬蹄噠噠之後,塵揚沙舞,營造了一個神秘的高原世界。這應該就是高原充滿雄性的緣由吧?

宋代詩人錢選說過“曾為岐王天上賜,不隨都護雪中驅。霜蹄奮迅追飛電,鳳首昂藏似渴烏。”李賀則說過“夜來霜壓棧,駿骨折西風。一朝溝隴出,看取拂雲飛。”三國的曹植在《白馬篇》中也曾指出:蹀足絆中憤,搖頭櫪上嘶。等等,歷代文人騷客多描寫了馬的雄姿和勇往直前的開拓精神,把馬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勇往直前、忠於職守、甘於奉獻的精神描述成轉化為一種對生靈的膜拜,這足以說明馬可以被尊崇為圖騰,可以被人類敬仰的。

陰山散記之:千古馬頌

內蒙古跨度大,東西狹長,而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偏偏盛產聞名於世的“三河馬”,卻與蒙古馬、伊犁馬齊名。很早的時候去過三河馬場,見過三河馬的風姿,二十多年過去了,三河馬的矯健姿態從未走出我的心裡。三河馬是我國優良的培育品種,體型較輕、頭頸俊美,鬐甲和胸廓發育良好,速度、耐力兼優,是用於賽馬的首選品種!而今隨著馬產業的蕭條,似乎三河馬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而蒙古馬則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品種之一,體格不大、四肢粗壯有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生命力都極度頑強,素有“鐵蹄”之稱!或許這個世界前進的速度已經遠遠超越馬蹄亢奮的速度,蒙古馬漸漸融入千萬年的歷史長河。在蒙古馬漸成符號的今天,它留給世人的該是深深的思考?

這片高原因為馬的見證和歷史積澱而變得高貴,變得神秘和高深,猶如天地間唯一的福地,隨著草原一路向西的過渡,當大漠駝鈴映著日月之光慢慢走來,蒙古馬似乎要回望那些青青的草原,因為蒼茫就在眼前,而身後那些留下的足跡無法磨滅。

陰山散記之:千古馬頌

蒙古馬從輝煌走到無聲無息的存在,不是地域的變遷,而是時光的變遷因果。今天,馬讓我想到忠誠、不屈、奮發和直前,讓我想到一種理應被崇尚的風骨,因為這個世界需要馬的精神來支撐。我喜歡馬,那是因為馬兒擁有堅定頑強的品質,有隻求付出,不求回報,甘當坐騎的奉獻精神,有敢愛敢恨的性格。它忠實於主人,忠實於朋友,更有敢於撂蹶子,勇於進取的精神。

蒙古馬的歷史是千古的,更是一種精神的千古不朽。蒙古馬不僅屬於這片高原,屬於蒙古族,它更屬於華夏,屬於這個沒落的星球。於是,我理解了舉辦蒙古馬文化周的初衷。我們緊緊地抓住它,拉回它已經踏入歷史長河的前蹄,要繼續感悟那種不朽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