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古代城市都如《清明上河图》一般繁华么?浅谈古代里坊制

古代人们如何生活?这从许多文献、画作中可见一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清明上河图》:

古代城市都如《清明上河图》一般繁华么?浅谈古代里坊制

《清明上河图》细致生动的描绘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好似踏入古代社会,进入大都市中,入眼既是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大街上车水马龙的情景。但古代社会真的都是这样情形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实际上,在宋朝之前,和清明上河图及各种影视剧中的古代城市面貌大为不同,当你踏入其中时,不会看到沿街林立的商铺,也不会看到夜晚灯火辉煌的热闹场景。

宋朝之前的城市实行的是被一座座围墙圈起来,划分成若干区域的里坊制:

古代城市都如《清明上河图》一般繁华么?浅谈古代里坊制

在商品经济并不繁华的时代,朝廷为了便于管理城中居民,将城郭内广大区域用两至三米高墙围拢出一块块固定小区,命名为某某坊,四面留门,定时开闭,供居民生活、经商所用,生活坊区设立里正,以卒吏、门士辅助管理,商贸用的坊市则设市令管辖。

里坊实行严格管制,除坊市外,其余坊区严谨经商买卖,你若扛着扁担去居民坊区沿街串巷的卖耗子药,一经发现,严惩不贷。所以如果你穿越到了宋朝以前的时代,踏入城门后,根本不会看到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小商小贩沿街叫卖的情景,看到的只是一条条长长的围墙和散步的行人。

古代城市都如《清明上河图》一般繁华么?浅谈古代里坊制

至于晚上灯火辉煌的热闹场景,除却特殊节日外,你也不会看到。因为宋朝之前古代都市为了杜绝盗贼、管理治安,长期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一更三点敲响暮鼓,各个坊区四门关闭,谁要再在街上溜达,轻则拘禁,重则就地正法,直到第二天五更三点擂响开门鼓,方才四门大开,解除宵禁。

古代城市都如《清明上河图》一般繁华么?浅谈古代里坊制

据资料可查,古代里坊制度在春秋时逐步确立,北魏时发展成熟,到了唐朝达到极盛,其中都城长安便是典型的里坊制布局。

长安城分为东西两市,另有平康坊是朝廷特意开辟的红灯区,其内青楼、妓院遍布,每年进京赶考的学子或来京办事人员都会在此聚集,风流快活。

唐人孟郊的《登科后》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的是中了进士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骑上快马去赏花。若有人问他赏的是牡丹花还是牵牛花,估计会遭他翻白眼了。因为唐进士中举之后就跑到平康坊,干什么去?去妓院找美女姐妹花。

古代城市都如《清明上河图》一般繁华么?浅谈古代里坊制

那为什么到了宋朝,里坊制和宵禁就慢慢解除了呢?因为唐朝鼎盛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所设两市根本不足以容纳商铺买卖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里坊制与新型城市功能相背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与人际交流。虽然朝廷几次三番明令禁止,却也没能阻止沿街店铺的出现。到唐武宗时已对繁茂发展的商业与夜间娱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它的存在。

到了宋朝时,经济发展更为繁盛,里坊制与宵禁已经瓦解,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取而代之的才是古装影视剧和《清明上河图》中那种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

历史河流滚滚,许多真相被人们逐渐遗忘。对于历史每个细节的探讨能让人们更加真实感受当时古人们的生活状态,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胡某希望能通过拙劣文笔尽量详细生动的描述一些有趣的知识和个人见解,希望大家喜欢并支持。若有错解处,请不吝赐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