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新經濟金融的代表,維信金科穩定盈利,虧損談何而來?

8月31日,港股上市的智能消費金融平臺維信金科控股(2003.HK)發佈上市後首份中期報告。根據中報,截至2018年6月底,公司總收入1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5%;經調整經營利潤為1.85億元,同比增加59.1%;經調整淨利潤為9560.8萬元,同比增長6.6%。

但是,其所披露的期內10.1億元人民幣的虧損,還是引起了一些公司持續虧損經營的評論。

據維信金科上市招股書,公司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維信金科分別錄得虧損淨額3億元、5.7億元和10億元。加上上半年的期內虧損10.1億,似乎公司盈利情況一直不太理想。

事實上,正如維信金科在招股書中所披露,公司的虧損主要是因為其優先股的公允價值大幅增加所致。

優先股對企業造成的“虧損”,是不少於港交所上市新規生效後申請IPO的創新企業都會碰到的考驗。一般來說,不少新經濟於上市前會進行多輪融資,企業便會透過發行優先股以換取資金,在國際會計準則下,這些優先股會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為‘負債’,因此其公允價值上升會被列作公司賬面的虧損,隨後在損益表上反映,但實際上公司沒有現金流上的虧損,也不會對其營運產生影響。

不僅如此,優先股的“虧損”不僅沒有對企業產生實際虧損,相反更是公司價值成長的證明,公司價值愈大,這類“虧損”值反而愈高。

產生優先股公允值虧損的企業都是新經濟、新產業的代表。2016年上市的美圖、今年上市的小米集團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尤其是小米集團2017年439億元人民幣的鉅額虧損一度引來廣泛的質疑和關注。

小米集團在隨後澄清的時候表示,互聯網公司通常會有多輪融資發行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在國際會計準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賬面的虧損。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只是一種會計處理方式,對公司淨利潤產生的影響其實是一項非現金項目,本質上對公司的持續經營不會產生影響。

維信金科所遭遇的正是這種局面,作為新經濟金融的代表,公司的資本市場價值增長飛速,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較之往年大幅提升。實際上,以經營利潤計,維信金科2017年、2018年上半年,分別錄得3.47億元、1.85億元,經營狀況優異,盈利能力可觀。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6月21日維信金科IPO完成之後,所有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自動轉換為普通股,優先股持有人的所有權利均失效,在6月21日之後,將不再有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也就意味著,在下半年的數據中,維信金科將不會再受到優先股公允值變動的影響。

近期,隨著大批互聯網、新經濟企業在港股上市,港股市場投資者如何通過財務數據關照企業價值的模型也正在被改變。由於港股上市新規的出臺,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科技類、互聯網類大型企業登錄港股,不同於傳統的估值模型,在財務數據中會存在優先股公允值損益之類的“陷阱”,高成長的新經濟企業更需要判斷未來的成長性和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來給出企業公允的估值。

維信金科作為互聯網金融企業中屈指可數的不涉及P2P的企業,雖然也受到141號文的影響,根據維信金科中報數據顯示,公司已經走出141號文的影響,存量資產風險已經基本出清。截至2018年6月30日,維信金科M1-M3逾期率為5.7%,環比17年底下降38.7%。同時公司在141號文後,及時的對業務、風控策略進行了調整,新增資產質量也在大幅改善。2018年Q1和Q2的首月逾期率分別為1.5%、1.6%,相比2017年Q4下降超過50%。

在過去的半年維信金科鏈接持牌金融機構和消費場景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分別與外貿信託、度小滿金融(百度金融)達成深度的資金全流程閉環協議,與天翼電子商務、陽光信保達成消費場景的開拓協議;利用公司自身領先的智能化信貸技術,延展專業科技服務輸出的商業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