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潮汕地區為什麼遍地是祠堂

祠堂,又稱公廳,祖祠,是漢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潮汕城鄉幾乎處處都有。

潮汕地區為什麼遍地是祠堂

潮汕人歷來重視祠堂的建築,這是一種"懷抱祖德"、"慎終追遠"、也是後代人"飲水思源"、"報本返始"的一種孝思表現。同時祠堂也是潮汕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的場所,也是一種孝思的表現。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 潮汕人建造祠堂,歷史悠久。明《永樂大典·卷五千三百四十三·祠廟》雲:"州(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韓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澤在人,久而不磨,於是邦人祠之。""宋鹹平二年,陳文惠公潮,立公祠於州治之後。"

潮汕地區為什麼遍地是祠堂

可見,早在唐宋時期,潮汕已有祠堂出現,不過那時的祠堂是為了頌念韓愈蒞潮時的政績,而建祠以祭之。宋元以後,潮汕一些有一定官銜品位的貴族也設立祠堂,追祀先祖,於是潮汕便出現了"望族營造屋廬,必建立家廟"(清乾隆《潮州府志》)。而庶民,法令是不允許建造祠堂的。至明中葉以後,朝廷才准許平民修建祠堂,漢族民間建祠之風便興盛起來,出現"聚族而居,族必有祠"。 潮汕祠堂的建築極其注重裝飾,集嵌瓷、木雕、石雕、灰塑、壁畫等工藝美術於一體,終合施用,交相輝映,從而達到金碧輝煌、豪華典雅、宏偉壯麗和自然和諧的建築效果。

潮汕地區為什麼遍地是祠堂

另外,潮汕祠堂講究風水,潮汕各個祠堂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前面都要挖一個較大的池塘,從祠堂的後面的一邊引來徐徐的流水,婉蜒注入池塘之中,然後又繞過另一邊不顯眼的小河緩緩流去。這一格局一是寓意“財如水源滾滾來”,祠堂前常年“聚財”;二是池塘有游泳、洗澡、洗滌衣物和養魚的實用價值,同時又是講究“來龍去脈”的表現。 潮汕的祠堂眾多,其中也發展處不少傳說或者故事,今天要講的這兩個故事,就是關於潮汕人的祠堂哦~~

潮汕地區為什麼遍地是祠堂

潮汕地區為什麼遍地是祠堂

清後期,出現了一些華僑致富之後,回鄉建祠,“懷報祖德”。著名海內外的潮安彩塘從熙公祠,便是由旅馬柔佛華僑陳旭年匯巨資興建的。公祠從清朝1870年開始建築,到1883年才建成,歷時13年,耗資26萬大洋。 這是一座二進公祠,建築、裝飾精美氣派,屋內樑棟工藝全用潮州木雕,在公祠門樓前立有石雕屏,石雕兩邊各以仕農工商為題材。在祠堂建成後的第二年,他帶走了家鄉的靈工巧匠,到新加坡,按照家鄉祠堂的格局,建築另一座一模一樣的建築物——資政第。

潮汕地區為什麼遍地是祠堂

1900年,因鐵路局在資政第後面鋪設鐵路,年事已高的陳旭年嫌火車經過時太吵,便將豪宅售賣給政府,回潮州家鄉終老。後來,陳旭年在新加坡建造的這座資政第,在沉寂了一百多年後,被租作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在新加坡的分校,使其又引起當地社會的廣泛關注。據說,新加坡後來還專門把資政第的外觀印製成郵票。現在,從熙公祠於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資政第也成為新加坡保護古蹟。

“五瑞公室”之主人“五瑞公”並不止代表一個祖先潮汕祠堂在結構上都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即於大門(三山門者為中門)之上安放一塊石制匾額(也有的採用灰塑直接在牆上做成),上書“某某公室”“某某公廳”或“某某公祠”作為該祠堂所屬的標誌和主人身份的象徵,雖然不同姓氏的祠堂上採用的書寫款式以及書寫內容有所不同,但有一點卻是一致的,即“某某公”一定是該祠堂所有房頭的共同始祖或一位支房先祖,總之一句“某某公”表示一個人是毫無疑問的事了。 然而,與此不同的是,揭陽市藍城區月城鎮赤岸村的“五瑞公室”之主人“五瑞公”卻不是表示一個人,而是代表這一派別的來自五個不同地方的五位蔡姓先祖,這一奇特現象在潮汕祠堂中實屬罕見。

那麼,赤岸的“五瑞公室”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與眾不同的奇特現象呢?原來,繼蔡芝銘自藍田都(今揭陽市揭東區錫場鎮)潭前蔡村遷來赤岸創寨定居之後,又有來自揭陽榕城草街蔡、火燒地等五個不同地方的蔡氏先祖遷來本村落戶生息。其後這五個派別為聯合建廳需要,乃請來地師,擇址於本村之東、榕江北河之濱(即今花園)興建祠堂一座,作為族人舉辦各種活動的場所。鳥圍(即今藍城區桂嶺鎮風林村)一先生受聘為該公廳題寫祠堂匾額之時,乃結合實際情況,巧秒安排,定名該廳為“五瑞公室”,圓滿解決命名存在的困難。這樣一來,“五瑞公”就成為本村這一流派五位先祖的總稱,代表的是五位先祖,而不是指一位先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