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性教育對兒童來說重要嗎?

清歌思密達


性教育開展在家庭場域中遭遇種種窘境,導致兒童性教育缺位,其造成的後果也是值得深思的。家庭性教育缺位對兒童生理健康、心理發展都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最終,將間接影響到兒童未來的婚戀觀。


第一,難以辨別“親暱”與“猥褻”行為。

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為了相互表達愛意,親吻、擁抱等親暱行為在所難免。同時,家庭作為私人領域,兒童在家庭中不需要刻意在意自己的衣著是否得體,不需要忌諱身體是否裸露等。再者,在家庭中,家長經常會給孩子“脫光光”洗澡、換衣服等。這些只發生在家庭這一私人領域中的行為,對於認知能力尚不成熟的兒童來說,他們並不能有效認識到這些行為發生的合理性場所。如果家長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未對兒童進行及時的性教育,區別親人之間正常的關愛行為及陌生人施與的猥褻或性侵行為,兒童將難以對自身身體形成客觀認知,並且會放鬆對自身身體的保護意識。比如男女生在胸部及私處的區別。這也意味著被衣服遮擋的部分一是不能隨意暴露在外面,二是不能被除父母外的陌生人所觸碰。父母對兒童性別特徵的及時教育引導,將使兒童學會保護自己。比如:不在陌生人的引誘下主動脫衣服。或是在和小朋友的玩耍中,不主動暴露自己的私處等。


第二,無法迅速適應青春期的生理變化。

父母是兒童成長期的親密夥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一系列生理及身體變化,如果父母不加及時教育引導,必然使兒童不能夠認識到青春期出現的生理變化屬於正常現象。繼而在青春期來臨時,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負擔。比如,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女生胸部開始隆起,但因發育期不同,有的發育較早,有的則較晚。對自身出現的身體變化,有的女生會感到害羞,一時難以接受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因此,常常以駝背來掩蓋自己胸部發育的事實。對於青春期產生的種種生理變化,若引導不及時,在一定程度上,將加劇學生對自身身體的討厭感,也會導致其對身體出現的第二性徵進行不恰當的排斥。而過長的適應期,加之中學階段學習壓力比較大,不管是對學生的健康發育還是學業進步,都將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


第三,影響兒童的戀愛體驗及婚戀愛觀。

戀愛與性教育關係密切。良好的性教育對兒童形成正確的戀愛觀有著重要意義。然而,性話題在家庭中往往被默認為是“禁忌”話題,而戀愛也被家長視為不應該發生在未成年人中的事情。這種觀念直接導致兒童及青少年在潛意識中認為戀愛是不正常的行為。當兒童及青少年有了喜歡或是愛慕的對象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剋制,不能正視對他人的喜歡,或是被他人喜歡的事實。其次,事實證明,男女之間互生愛慕之情是無法避免的,也是難以剋制的。對兩性知識沒有健全的認知,就無法坦然面對男生女生在面臨因“動情”而產生的生理變化,難免會出現困惑甚至焦慮。再者,家長對兒童性教育的規避以及對其性好奇的打壓,使兒童對兩性生活知識匱乏,導致很多過早確立戀愛關係的學生,在兩性關係中彼此不懂得尊重對方,也不懂得自愛,引發種種健康問題。社會上常出現這樣一種窘象:成年階段處於戀愛關係中的大學生在性關係中依舊不會保護自己,意外懷孕及人流等現象屢屢出現。這不僅影響身心健康,對男生女生的戀愛觀及婚姻觀都是非常消極的負面陰影。


兒科醫生鮑秀蘭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則新聞,一個女實習記者被自己的老師性侵了,匪夷所思的是,事後她還不確定自己是否被性侵。當天,女孩跟老師一起到了賓館,老師搶了女孩的身份證去開房,女孩卻一直在心裡不停地安慰自己:老師不會害我的,我的領導不會害我的……然後跟著進了房間。 為什麼女孩認定老師不會害她呢?因為她界限不清。

她從小就不被尊重,跟父母一起出門,遇到父母的同事和朋友,被強迫叫叔叔阿姨,如果不叫人就是沒有禮貌;如果長得可愛些就更慘,眾人圍著他親、掐、摸、抱,完全不考慮她是否願意被這樣對待。

一個人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主權,但身體自主權是建構的過程,而不是生來就有的。我們願意被親密的人親吻、撫摸,這樣會感覺到愉悅,但如果被一個陌生人撫摸,你會高興嗎?成人懂得拒絕和反抗,但小孩子不會,如此慢慢長大之後,就會越來越界限不清,嚴重的甚至導致被性侵。

被誰性侵呢?被父母身邊的同事、朋友、家裡的長輩和鄰居等熟人。據調查,70%以上的性侵都是熟人作案,而不是馬路邊上衝出來的陌生人。

我們都認為,青春期之前孩子對性是懵懂的,但實際不是這樣。

性是一種本能,胎兒在母體中就有自慰活動,出生後嬰兒的性慾反應在生理上與成人相同。到5歲的時候,女孩會撫摸陰蒂,男孩會撥弄陰莖。性慾一直存在,直到死亡為止。因此,青春期的孩子發育成熟的只是性器官,在青春期之前,他們的性慾就一直存在。

我們要為孩子建立積極、美好、正向的性教育價值觀:性既可以是親密關係的表達,也可以是生命能量的綻放;既可以解壓,也可以解乏。

我們更要從小對孩子進行性教育,讓他們有能力去愛一個人,開始一段關係;也有能力去拒絕一個人,結束一段關係;有權利跟親密伴侶發生他們喜愛的行為,也有權利拒絕他們不喜歡的行為。


開森喵喵


當然很重要,對於孩子未來的婚戀觀,感情觀有很重要的影響。國內這方面一直口頭說重要,並沒有很切實的做到位。現在國內的未成年人墮胎流產非常多,“雲陽某中學一名16歲女生意外懷孕後到當地婦幼保健院墮胎,不料醫院在做“無痛人流手術”時兩度失誤將其治成植物人。”就是一個很慘痛的例子。

這並沒有什麼羞於啟齒的,未成年人最親近的就是父母,讓同性別的家人來做普及教育是最合適的。如果家人不懂怎麼教育,可以選擇正規出版社的正規書籍給孩子看。《小學生性教育讀本》是非常好的書籍。平時的教育也最好在非正規的場合,就是那麼隨口一說,看似隨意,把該教的都教會了就行了。

比如,孩子問:我是從哪來的啊?我是怎麼生出來的啊?可以坦然的回答:你是媽媽剖腹產生的,就是醫生做了手術,把你從肚子裡取出來就可以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這麼出生的,很多孩子是自然分娩。就是從拉粑粑和尿尿的地方之間有個地方,從那裡生出來的。孩子遇見這個回答,會說:哦。就明白了。

只要大人大大方方,孩子根本沒有任何問題。年齡大了還要教更多的性知識,比如如何避孕,對於婚戀的看法,對於某些社會現象的看法,比如同性戀啊,未婚先孕啊,婚前同居啊,都是以大大方方的態度對待,傳播正確的性觀念,同時表明態度。沒有必要不好意思。


心理諮詢師天藍姐


1、毋庸置疑,性教育對兒童非常重要,對待性教育需要合理認識。

性教育從廣義的角度解釋是指以影響人的“性認識、性觀念、性行為”等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從狹義的角度解釋是家庭中的年長者或專門機構中的從業人員(學校教師)對未成年人進行的有關性方面的教育。性教育的具體內容包括:

(1)提供關於人的性潛能的科學而準確的信息,如人的發育成長、人的生殖、身體構造、懷孕、性反應、性病等;(2)提供關於對性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選擇的教育,如培養對家庭關係及兩性關係的正確認識等;

(3)進行處理人際交往與兩性關係的技能訓練;

(4)責任感教育。幼兒性教育相對於中小學而言內容要簡單的多.主要就是指對幼兒傳授科學的簡單的性知識、培養幼兒正確的性意識、性觀念和性道德。2、兒童性教育需要家庭和校園性教育雙管齊下。

其中家庭是兒童接觸和識別性別差異的重要場所,更是兒童接受性教育的重要來源。家庭性教育對兒童性別心理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所謂家庭性教育(family sex education)是指在家庭這個背景下對孩子進行的有關性別角色、性知識、性道德和性法制等的教育活動。過去關於個體的性教育多強調在青春期。事實上,青春期以前尤其是對3—12歲兒童進行的性教育對個體心理健康發展具有獨特作用。它不僅有利於兒童性別概念的形成和性角色的建立,而且有利於消除兒童性發展過程中的異常,防止“性抑制”,從而為青春期的性教育奠定良好基礎,避免在青春期性教育中遭遇尷尬。

3、目前家庭、校園性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模糊幼兒的性別有些家長和教師認為:小孩子不懂男女有別,因此不必分男女。因此我國大部分幼兒同男女是不分廁所的,有家長會把長得很大的男孩帶進女浴室,甚至把男孩打扮成女孩。還讚美其長得漂亮。眾所周知,幼兒通過模仿進行學習,清晰的性別意識有助於其選擇相應的行為進行模仿,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若幼兒對自己的性別缺乏清晰的認識,甚至產生錯覺.將無助其健康發展。

(2)錯誤對待幼兒有關性方面的提問和幼兒無意識的性行為有些家長和老師面對幼兒的性方面的問題採取迴避、欺騙、恐嚇甚至懲罰的方式。比如:幼兒園有個小男孩,經常喜歡問老師這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麼女孩子們小便時是蹲著,我們要站著,而我們只有大便的時候才能蹲著呢?”老師一聽這個問題先採取回避的方式。但小男孩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經常反覆的問。老師一氣之下就跟班裡的女孩子們說不要跟這個小男孩一起玩。小男孩一聽委屈地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大哭。幼兒對性的疑問就象他對其他事物的疑問一樣,家長、教師用迴避、欺騙、恐嚇、懲罰等方式並不能減少幼兒對性的好奇,而只是暫時壓制了他們“問”的興趣,他們從家長和教師的反應中會感受到,“性”是神秘和不好的事情,從而逐漸形成對“性”的歪曲認識。

4、針對我國幼兒性教育的現狀,校園性教育基本處於空白,家庭性教育必須也應當佔據第一位,這就需要父母強化自己對性的認知,改變喜歡對性避而不談的態度,改變談性色變的心態。

5、期望,國家能在性教育方面有所為。


小馬哥的馬前卒


我是兒科醫生魚小南,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肯定重要啊,那句話怎麼說來著:性教育永遠不嫌早,因為壞人可不嫌孩子小。

國外的權威說法是這樣滴:2010 年,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和德國聯邦健康教育中心聯合制定的《歐洲性教育標準》認為,性教育必須從0歲開始,把性看作是貫穿人一生的教育。

也就是說,寶寶自出生起就要接受性教育。

1、 可以讓寶寶更好地瞭解自己。

2、 爸媽對寶寶的一些“性”問題羞於啟齒或者遮遮掩掩,沒有對寶寶進行正確地性教育的話,反而會激起他們的好奇心。一旦好奇心得不到滿足,時間一久,寶寶就可能會想自己去探索,甚至是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來。

3、 性侵事件層不出窮,及時對寶寶進行性教育,也是對寶寶的一種保護和自我保護。

希望爸媽都能重視起來,不要再談性色變了。


今日頭條年度優秀自媒體品牌、頭條健康金處方作者,年度健康頭條號。


兒科醫生魚小南


性教育對兒童非常重要,悲哀的是,面對如今那麼多的校園性侵案,我國家長竟仍然談“性”色變。

有別於平常的幽默無厘頭,看一眼樂呵一下就關掉的內容,這條視頻我看了之後卻陷入了沉思。

視頻為桂林中美實驗學校的監控錄像。


保安先是拉住了小男孩,用右手摸了下小男生的襠部。

而後,小女孩經過時,被保安伸手一把拉住,掙脫數次,仍是難逃魔爪,隨後保安對女孩進行了將近一分鐘的猥褻。

最讓我感到難受和震驚的是,這段視頻並不是因為家長髮現了孩子被猥褻之後才被公之於眾。

而是視頻先發,引來眾多聲討輿論之後,校長向家長確認情況,家長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也就是說,孩子對於自己被猥褻的事情全然不知,也沒有對家長進行傾訴。

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披露了關於中國兒童性侵的一些情況:

2013~2015三年間,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被媒體曝光的性侵兒童案共968起,受害兒童超過1790人,這一數據尚不包括表述為'多名兒童'等概數的情況。

公開曝光的案件中,一人對多名未成年人施害的案件比例從2014年的15.51%攀升至2015年的28%。

而這,僅僅是基於公開報道的數據。大部分的兒童性侵案,都因為種種的主客觀因素而未能公開。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調查: 兒童性侵案隱案率達1比7。也就是說一起性侵兒童新聞的背後或許還深藏著7起案件的發生。

男性遭受性侵也往往容易被忽視,而事實是,在性侵這件事上,並沒有明顯的性別劃分。

《白夜行》 裡有一句話,“惡魔不會因為你是孩子就放過你,而且,惡魔還不止一個。

同樣,惡魔也不會因為你是男生還是女生而放你一馬。

還有許多人,在成年後,才敢吐露自己童年時代的創傷。

甚至,成年後也仍在懼怕,最後只能自己舔舐傷口,在絕望中一步步走向抑鬱,甚至自殺。

今年的北京大學中文系1995級女生高巖自殺事件,令整個社會一片譁然。

1998年3月11日,慘遭自己老師性侵的高巖開燃氣自殺於家中。

2018年4月5日,藉助互聯網,發佈的《北京大學李悠悠實名揭發長江學者瀋陽教授》一文,才掀開了這件塵封已久的往事。73歲的高巖母親在失去女兒20年之後,終於等到了向媒體講述的機會。

童年,一直都被我們認為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無憂無慮的日子,但卻因為一些禽獸的一己私慾而給受害人帶來了揮之不去的陰霾和巨大的心理傷害。

更有甚者,復刻了侵害自己的人的行為,走向了報復與犯罪的道路。

被視為巴西史上最大殺人魔,巴馬爾(Ribamar)單車技師沙加斯,涉嫌10年內連續殺死至少42名男童,並且先性侵後殺人,還將被害人閹割。 而其犯罪的原因是為了報復自己在六歲時曾遭性侵犯。

這都是兒童遭受性侵後沒有得到良好的心理疏導的結果,而最恐怖的是,大部分的中國家長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經歷了些什麼。

究其原因,我個人認為,還是源於中國對於“性”的保守態度。

小時候和小夥伴在鄰居家看電視,稍微有點男女親熱的戲份,叔叔阿姨就立馬讓我們把臉扭過去,彷彿扭的慢點兒,眼睛就給汙染了似的。

當時雖然不明不白,但男女親熱是羞恥的,是避諱的,這個觀念在幼時的我心裡根深蒂固。 我是上了中學才知道,原來結婚不是生孩子的必要條件,在此之前,我以為孩子是結了婚過一年自然就生出來了,彷彿孩子是結婚的附產品。

關於性的啟蒙,有個有趣的說法是,多數男生靠E盤,女生靠從E盤裡學來性知識的男生講葷段子。

基本上就是一個以訛傳訛的過程,至於偏離實際的程度,取決於你是向歐美的老師學習,還是向島國的老師取經。

對於性,我國青年很少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與瞭解。

隨著時代的更替,我很欣慰看到了《小學生性教育讀本》一書的出版。

其中不僅包括性知識的普及,告訴孩子該如何保護自己。

還包括對同性戀人群、和對人生進行自由選擇的正確認識,在三觀方面有著很好的培養。

可就是這樣一本讓人看到希望的書,很快就遭到了大批家長的反對,導致最後難以推廣實行。

這是怎樣的搞笑和諷刺?

我眼睜睜的目睹了一場對中國孩子接受先進性教育機會的扼殺。

反觀別國對性教育的態度與普及,已經不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三十年差距”能說的清的了。

國外性教育年齡:

日本:從幼兒園開始教兒童認知性別角色。

英國:5歲的兒童必須開始進行性教育。

荷蘭:6歲兒童開始接受性教育。

瑞典:7歲以上的兒童開始進行性教育。

……

國外性教育課程:

英國

在英國,自2000年起,政府搞了一個名為SRE (sex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的項目——所有公立中學都必須上性教育課。

在這個SRE課程會上,男生女生一起觀看錄像,看完之後的討論則是男女分別在不同教室進行。

美國

在美國,各州自行制定公立中小學教育綱要,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生育、兩性差異、性道德、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識;初中講授生育過程、性成熟等;高中則偏重婚姻、家庭、性魅力、同性戀、性病、賣淫、性變態等方面的學習,併發放避孕套。

可以說是隨著年齡層層深入,非常人性化合理化了。

芬蘭

上世紀70年代初,性教育進入了芬蘭中小學的教學大綱,連幼兒園也有正式的性教育圖書,較為有名的有《我們的身體》,家長可以像講《一千零一夜》那樣每天講一節。

三十多年過去,芬蘭的性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被世界人口與發展會議樹為典範。

還有很多國家地區都推行了相應的性教育圖書與課程,內容尺度並不比我國發行的要小,甚至有的更大。

我們之所以覺得尺度大,是因為我們在以一個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

而孩子往往並沒有想的那麼多,那麼汙濁。

孩子是單純的,在他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最容易幫助他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有的家長總覺得:這種事情,長大了孩子就自己明白了。我們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

但恰恰這種思維和做法才是最危險。

在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之下,有多少成年人的校園性侵案件發生後,仍選擇了做一隻沉默的羔羊。

因為他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性是避諱的”,好不容易傾訴後也有可能得到“那只是老師跟你開個玩笑”、“是老師關心你吧?”等等這樣的回覆。

中國人對性,對性騷擾的界限尚不明確,因為心理上的障礙和無能為力之感對騷擾者的行為也存在著極大的寬容,從而使受害者無法明確說“不”。甚至還有可能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是不是我想太多了?是不是我的穿著打扮太過暴露了?

因此,在校園防性騷擾機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受害者學會自我保護刻不容緩。

那麼如果遭遇校園性騷擾/性侵犯,該怎麼辦?

面對校園性騷擾,很多人出於面子或者順利完成學業、獲得學位等考慮,而選擇了忍氣吞聲,但這無疑是在助長犯罪者的氣焰。

或許你可以這麼做:

1.堅定而明確地說“不”

遭到校園性騷擾後,一定要堅定而明確地拒絕。不管對方是你的老師還導員,不要覺得“忍一時風平浪靜”,如果礙於情面的話,可以用比較婉轉的言語拒絕。但切忌沉默和半推半就,對方會變本加厲。

2. 留下證據,不給別人威脅自己的機會

如果在自己表明態度後,對方仍不依不饒,則可以錄下音頻,留作證據。在對方提出不進行性行為就不給畢業證之前,先把對方弄到警察局,也是很爽的一次經歷了。

3. 給自己信心

有些事情,其實後果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嚴重。騷擾者想要的效果就是你因為害怕而不敢採取行動。所以要勇敢地行使法律賦予你的權利,讓壞人得到應有的懲罰。

最後放上一張《熔爐》的圖片,希望每個人都能有保護自己的意識,和被保護的強大機制,還有在被傷害後敢於去發聲,維護自己權益,繼續好好生活下去的勇氣。

希望大家能轉發本文,讓更多人看到,為改變這個局面和侷限做一些努力。

為了孩子。

參考內容:

樂學教育:我們的性教育讀本尺度大?看看國外怎麼做!

網易新聞:遭遇校園性騷擾、性侵 我們應該怎麼辦?


張兆傑說


我的觀點首先亮明:對孩子的性教育應該從小開始,0-3歲在孩子發育的關鍵時期就應該進行性教育了。

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一直在接觸的就是“性”這個敏感的話題,不可迴避的話題。應該儘早使孩子認識到“男女有別”,使孩子能夠用正確的心態和觀點看待“性”。現在我們的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可以說到處充斥著“性”,所有的影視文藝節目中都離不開“性”的描寫與展示;在公園休閒的地方有青年在大膽的相擁接吻;雜誌、廣告對內衣、衛生巾的宣傳也無不充斥著“性”。包括3歲的孩子在跳交誼舞,在唱情歌。因此這個問題迴避不了,就一定要以正確的方式進行教育和引導。

我們的祖先早早的就提到“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時孩子已經什麼事情都懂了,什麼意思都會表達了,因此在三歲之前我們做父母的就應該告訴孩子男女的區別,男女授受不親。在孩子的逐漸發育過程中才不會大驚小怪。

一個女孩子會問:為什麼爸爸有鬍子,我和媽媽沒有吶

一個男孩子會問:為什麼我和爸爸站著尿尿,媽媽卻蹲著尿尿?

以前還有冬儲大白菜時,一個孩子問他正在碼白菜的爸爸:我是從哪來的?爸爸告訴他:從白菜堆裡扒出來的。爸爸走後,這個孩子把剛碼好的白菜翻得亂七八糟,爸爸生氣地問他:你幹什麼?這個孩子理直氣壯地說:我要從白菜堆裡扒出個小弟弟。他的爸爸跟我們說起這件事時還笑出眼淚。

孩子對這個大千世界充滿好奇,有男有女,孩子自然就會想出為什麼都是人,他(她)和我不一樣?我是從哪來的?這是不能迴避的問題,越迴避,孩子就越好奇。因此我認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當碰到這樣的敏感問題就要輕描淡寫的告訴孩子正確的道理,不能騙孩子,只有孩子知道正確的答案時,他就不再追究了,因為世界未知的太多了。如果做大人的躲躲閃閃糊弄孩子時,孩子就越要刨根問底,會使大人很尷尬,因此小孩子問起時就可以淺顯的告訴他性別差異的道理了。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當小孩子互相有好感,在一起玩時,會有些模仿大人的動作,我們做大人的千萬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大驚失色,他們既不是性行為也不是早戀,只不過是好玩,跟他們講好要尊重小朋友,愛護小朋友,幫助小朋友就可以了,嚴重些講到男女授受不親。許多孩子間單純的友誼會被大人想的複雜化,會被越描越黑,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埋下陰影。

當孩子長到8-10歲左右時就要對女孩子講月經週期的常識,讓她對來月經有所認識,因為她周圍一些同學可能已經來月經了,讓她有所思想準備。還要告訴她排卵的常識,女性的第二性徵,讓女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有所瞭解,教育她學會自信、自強、自愛。

男孩子10歲以後,也要告訴他生殖器的常識,清潔外生殖器的必要性,告訴他遺精的正常現象,告訴他男性的第二性徵等等,教育男孩子力量、勇敢都是用來懲治邪惡的,不是用來欺負弱小的,要有胸懷,有膽量,去保護別人。

當孩子上了初中,有了生理衛生課,我們的教師就是真正從理論上對孩子進行性教育了,理論上了解男女的區別,人的來源,使孩子瞭解自己。有了兒時的鋪墊,這時也不會尷尬。反倒是我們做父母的,做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應該首先解放思想,把性教育提前到0-3歲時,使孩子長大真正碰到兩性關係時有抵抗力和免疫力,可以預防早戀和亂戀。

一般發生早戀的孩子,多是在家裡缺少父母的愛,或者是父母不能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使孩子的心裡話無處傾訴,需要找到心靈的溫暖,因此當孩子在成長中出現問題時做父母的要在自身找找問題。

我們講什麼事情都要防患於未然,性教育同樣要防患於未然。早預防,早有免疫力,早受益。否則當孩子發生早戀或早孕時,再打、再罵都無濟於事,所以一定要早打預防針,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深海愛婷


前兩天朋友參加幼兒園中班兒子的家長會,會上老師說下週的課程主題是觀察小兔子。一個小女孩大聲問“這是兔子弟弟還是兔子妹妹?”,老師說“我也不清楚”,於是小姑娘驕傲地大聲說“把兔子翻過來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嗎?”全場譁然,家長們感嘆,原來孩子懂得如此之多!

孩子3歲左右性別意識萌發,開始能夠分清楚自己的性別,自己與異性父母或小朋友不同。也就是從這個年齡段開始,孩子開始探索有關兩性問題,並和父母交流。這些兩性問題包括什麼呢?

比如,兩性身體器官差異、孩子從哪裡來、幼兒園裡異性小朋友如廁姿勢與自己不同等等。

很多家長與孩子談性色變,極力迴避,這樣是非常不好的。因為現在對於孩子而言信息通道是非常廣闊的,電視、互聯網、鄰居家大哥哥等等。如果家長放棄了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機會和權力,孩子將會從其他渠道獲取性知識,而那些所謂“知識”的質量就不是家長能把控的了。

為什麼家長會談性色變呢?

因為家長對性的看法與孩子大大不同。孩子的問題很單純,我看到了,我不理解,我要問清楚。而家長在成長中不斷被社會文化洗禮,對“性”這件事有著強烈的羞恥感。或者說,當孩子問性問題的時候,家長想多了,是家長的聯想使自己有強烈的羞恥感,怕帶壞孩子,於是迴避甚至是驚慌失色。

事實上,你越是迴避,越是驚慌,孩子就越能意識到這個問題與其他問題的不同,好奇心就會驅使他從其他途徑獲得這部分知識。

很多家長問容安,孩子多大開始應接受性教育呢?對於孩子而言,越早接受性教育對其未來的性心理發展越有利。只是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於性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家長所有話術需要適應孩子的理解水平。性意識啟蒙是孩子心理發展過程的必經階段,不是家長迴避,孩子就不萌發性意識的。

首先,聊聊與孩子談性的三個階段:

1、明確孩子已經知道了什麼。曾經見過一位家長,聽過容安的課後鼓起勇氣和4歲的女兒談一談小男孩為什麼要站著如廁,沒想到女兒輕飄飄地說“因為男孩有小雞雞,站著尿尿不會弄溼褲子”,這位母親一臉驚訝,女兒回答這個問題比自己準備的答案還要完美。而這時候在女兒心目中,會覺得“媽媽知道的可能還不如我多”。這樣就會比較被動了。所以我們在和孩子談性問題時可以先試探孩子對這個問題的認知程度。比如“你知道寶寶是從哪裡來的嗎?”、“你知道為什麼媽媽乳房比爸爸和寶寶大嗎?”等等。

2、糾正孩子錯誤的性認識。比如,沒有寶寶是生長在媽媽肚子裡的,寶寶都是在出生前都是生長在一個特殊的地方,叫做“子宮”。

3、利用與孩子探討性的對話機會,傳遞家庭價值觀。比如告訴孩子“當你準備好照顧嬰兒時,懷孕時很棒的體驗。不要在自己沒準備好接納孩子時便懷孕哦”等等。

下面我們來說說與孩子談性的幾個注意事項:

1、保持語言簡單真誠。比如,孩子看到媽媽來例假,問媽媽為什麼流血了。真的有媽媽告訴孩子說“媽媽犯痔瘡了”。聽得我目瞪口呆。其實我們可以很真誠的告訴孩子:這是媽媽或者大姐姐每個月都會迎來的生理期,在這段時間內,子宮內膜脫落,為下個月懷寶寶做好準備。如果孩子小,聽不懂“子宮”、“生理期”這樣的詞語,就可以這樣解釋:媽媽的肚子裡有個小房子,叫子宮,就是寶寶出生前住的地方。寶寶出生後小房子每個月都要裝修,以便給你的小弟弟小妹妹打掃出一間乾淨的房間。大掃除的東西就以血的形式排出體外了,寶寶不用擔心。這樣既回答了孩子的問題,又可以降低孩子的焦慮。

2、父母雙方都要參與孩子的性教育。其實不僅僅是父母,我們建議所有的養育者都參與到孩子的性教育中。這會讓孩子覺得向家長尋求性知識沒什麼不妥,可以談自己身體的變化,可以談一些性感受,這些交流也會促進孩子在青春期時與家長的溝通。

3、家長開啟對話。有些孩子從不問問題,他們需要家長主動開啟一個話題。家長可以想想從哪個話題入手。比如,剛剛我們看電視上的阿姨懷孕了,你知道什麼是懷孕嗎?

4、自己做好準備。有的家長自己涉及性問題就會很侷促,覺得不舒服。這是正常的。那麼可以選擇一個您覺得舒服的話題先開始和孩子討論。比如您覺得談胸部和哺乳比談如何受孕更舒服,那麼就先和孩子聊聊他出生後的事情來打開話題。

不同年齡的孩子如何進行性啟蒙:

0-2歲:

用正確詞彙來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身體,外陰、乳房、陰莖等等。讓孩子理解到自己的身體是嚴肅的,不允許被取笑或隨意碰觸的。

2-3歲:

大部分孩子在2-3歲時都對自己和小朋友的身體感興趣,已經意識到男孩和女孩身體的差異。孩子經常會問“這是什麼?”、“為什麼?”等等。父母可以在這個階段很直接的告訴孩子每個器官的名字以及功能。比如:乳房是用來為寶寶哺乳的,子宮是用來孕育寶寶的,等等。

4-5歲:

孩子在4-5歲時通常會問孩子是從哪裡來的,他們開始理解孩子是在媽媽子宮中長大的,孕育孩子需要爸爸提供一顆精子(就像種子一樣),也需要媽媽提供一顆卵子(就像雞蛋一樣)。你可以這樣解釋孩子的來歷:首先問問孩子,“你覺得寶寶是從哪裡來的呢?”明確孩子的認知,然後告訴孩子“爸爸和媽媽相愛,爸爸將一顆精子像播種一樣送到媽媽身體裡,精子遇到卵子他們就結合在一起,成為了寶寶。寶寶在媽媽的子宮中長大,然後通過一條叫做“陰道”的生孩子的通道來到家裡和爸爸媽媽相聚。”

6-8歲:

6歲的孩子就開始對“孩子到底是怎麼來的,精子是怎麼進入媽媽體內的”這樣的問題感興趣了。其實你不必等到孩子問出口,就可以給孩子一些你覺得舒服的解釋,比如“爸爸和媽媽在相愛時,身體會結合在一起,爸爸的陰莖會進入媽媽的身體”等等。千萬不要將這樣的科學解釋意想成汙穢的黃段子,這是父母給孩子的第一堂科學性教育課程。

性啟蒙中的敏感話題:

1、男寶寶摸小雞雞,女寶寶夾腿怎麼辦?

首先,咱們明確一點,孩子享受自己的身體,沒毛病。這些行為不會導致性早熟!同時只要保證手和身體是清潔的,發生感染的機會是很小的。所以家長不必如臨大敵,激發孩子的性羞恥感。其次,你會發現,孩子有這些行為通常是一個人躺在床上無聊的時候。要想減少孩子的行為,家長可以在不去幹涉制止的前提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以講故事、做遊戲替代孩子觸摸身體的快感。

2、關於分床睡。通常我們建議家長寶寶3歲就要分床睡,5歲前實現徹底分房睡。很多家長說孩子分床或分房睡不著,害怕、哭鬧。我們的觀察研究發現真正不能分開睡的原因大部分在家長身上而非孩子。是家長接受不了分離焦慮。

3、如何避免孩子遭受性侵犯

坦白講,家長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可以幫助孩子避免遭受性侵犯。我們不可能24小時守候孩子。什麼教孩子“小背心蓋住的地方不許別人碰”,這些都是自我安慰罷了。面對成人,孩子哪有反抗的力量呢?我們能做的是,如果孩子受到了侵犯,我們能及時向孩子提供幫助,避免造成心靈上的二次傷害。家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開放的態度和孩子談性,讓孩子感受到與父母討論這個話題無壓力,其次是要給孩子足夠的信任,讓孩子有安全感,在發生意外的時候能夠沒有心理負擔地與父母交流。有些孩子跟家長說自己在幼兒園受欺負了或被老師罵了,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你是不是淘氣了”,這個對孩子與家長建立安全感起到特別大的破壞作用。家長首先要聽孩子的想法,給孩子解釋的話語權,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這樣在發生性侵時,孩子才能夠與家長及時溝通。

關於孩子性啟蒙的話題我們就聊這些,更多交流您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容安心理”,在“問容安”版塊聯繫容安。


容安心理psy


作為一個4歲女兒的媽媽,從孩子出生到現在一直在堅持學習瞭解兒童的成長,並希望用科學人性化的方式來參與孩子的成長。

性教育對兒童來說非常重要,首先它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其次,它會影響孩子對人與人社交中安全界限的認識與劃分。

最近網絡上有這麼一個視頻,在火車上一個父親將自己的年幼女兒抱在懷裡,不僅親女兒的臉還掀起孩子的衣服,做出各種過分的行為,孩子已經表現出害怕且痛苦的請求了,而坐在身邊的外婆和媽媽卻無視女孩爸爸的舉止。這一事件立刻在網上瘋傳,網友各種批擊。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父母無視性教育的例子,毫無疑問孩子的身心已經受到傷害了,這對她今後的成長非常不利,可能造成內心,自卑,膽怯等各種心裡或者性格問題。

另外,其實性教育可以從幼兒啟蒙階段開始,比如可以從性教育啟蒙類的繪本開始,兒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理;比如在公共場所,教孩子不要隨地大小便,以免曝光身體隱私等等,生活中有很多細節都可成為很好的性啟蒙教育素材。缺乏性教育的孩子,她/他對自身隱私部位模糊,不懂保護,同時她/他在與人交往中分不清什麼行為會侵犯他人,給別人造成傷害,從而影響和建立健康的社交。


梅花媽媽育兒


中國人一直不太重視性教育,特別是對孩子的性教育,總覺得羞於啟齒,前段時間還有新聞,說有一套兒童性教育書出來,家長們都激烈反對,沒辦法,書只能不發行了。

其實這種行為有點像掩耳盜鈴,父母覺得只要捂住孩子的耳朵和眼睛,他們就不會看到不適宜的東西,不會聽到少兒不宜的聲音,但是,我們捂不住壞人伸向孩子的手。

近年來關於孩子被性侵的案件越來越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不懂得性教育,甚至不知道那是性侵。前段時間南站那件事情,哥哥猥褻妹妹,那麼明目張膽,可是女孩完全感覺不到,覺得這似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沒有絲毫的反抗和反感,可見兒童性教育已經缺失到什麼地步。如果這個女孩知道這是猥褻,知道一些關於性的知識,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而且,如果不早點對孩子實施性教育,他們就會從別的渠道去了解,比如通過看黃片,通過大人講述,會得到很多錯誤的性觀念。這個特別影響他們以後對性的看法,要麼過於保守,要麼過於開放。

而且,因為家長遮遮掩掩,他們沒有了解性知識的渠道,就會覺得這東西特別神秘,神秘的東西一般都有致命的誘惑力。這反而會讓孩子走上另一條不正確的路,比如他們會把過多的精力花在性幻想上,或者想方設法去做一些與性有關的事。輕則分散注意力,重則走上犯罪道路。

有些事情,只能疏,不能堵,性教育就是如此。只有孩子知道性是怎麼回事,才能正確對待。連了解都不瞭解,你讓他們如何正確對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