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養魚水到底多深才好?資深老漁夫告訴您多深最好!

養魚水到底多深才好?資深老漁夫告訴您多深最好!

漁中愉

池塘人工養殖魚類,因池塘水體相比於河湖和水庫來說是小水體。

但因人工養殖魚類追求的是產出比效益和小水體更易變化無常之故,從而更加的需要重視和認真對待,否則,養殖效益往往等於零。

養魚塘是深水好還是淺一點的水好?水深,只能說沒壞處。水淺,只能說沒好處。

水深在一定範圍內可以增加單位面積的水體容量,若溶氧有保障、水溫分層能有效避免,是可以提高產量的。

從透明度的角度來講,若無增氧或攪水機械,1.5~2米以下基本就達到了溶氧的補償深度。

即在此深度以下光合作用基本沒有,整個水體處於低氧狀態。冬天水深是有好處的,深水冬天起到保溫作用,但夏天深水也能起到降溫作用,大水面(水庫、河道)溶氧和光照的補償深度會比精養池塘大很多。

首先,池水深度差異對魚的影響。

池水超過3米時,一般情況下因光照不足或無光,產氧功能不足或缺失,底層多為溶氧不足,魚一般不會在底層活動。

當水深達4米及以上時,基本上水體浪費很大,表層和底層水溫相差也巨大,底層缺氧甚至寡氧(無氧)。

底層少有魚類活動(冷水魚除外),似冰火兩重天,故而,過度深水塘的魚產量不一定比適度水深(2-3米)塘的魚產量高。

因此,養魚水的深度以2-3米為最佳。水深2-2.5米時,因水深1米處和2米處溶氧相差一半,須增氧機攪水才能混合達到均氧狀態以宜魚類生長。

水深1米,原則上須微流水養殖,否則,產量不會很高。

其次,水的密度與魚的特性。

水的密度特性,據有關人士測定,在4攝氏度時密度最大,水太淺容易在極端天氣下將魚凍傷。

在冬天,當溫度低於4攝氏度時,水面的溫度比較低,再向下層水體時,水的溫度逐漸增加,然後到4攝氏度。

因為水溫在4攝氏度時密度最大,上層水的密度一般都很小,密度大的沉在下面。

因此,在夏天避暑和冬天防寒時將水體儘量加深水位是有益的。在一個整體的水中,它的密度是不一致的。

有關人士曾做了以下試驗來說明水溫分層並說明與水的密度的關係。把兩桶水染成不同顏色,把其中一桶水升溫,溫差15度以上。

兩桶水相反按升溫水加入自然水和自然水加入升溫水中的順序輕輕的注入一透明的塑料桶中,注入的順序不一樣,得到的水體混後的顏色深淺是不一樣的。

其原理就是溫度不同水的密度是不一樣的,密度大的水會在重力的影響下往下滲透,而下層比重輕的水會往上對流,如果底層的水溫低密度大,則上下水體對流減弱,這就是水溫分層。

在漁業生產中,經常遇到持續的旱熱天或天氣突變時,最易造成池塘缺氧泛塘,或者,同是一口池塘水深也是一樣。

用藥的藥品並且藥量也是一樣,但用藥後的效果有時並不一樣,可能治病效果差異很大,甚至還有可能造成藥害事故把魚也殺死了,這就是水溫分層的緣故。

再次,水的密度與季節。

高溫季節水溫分層猶為明顯,上下層水溫溫差極大,因光照強弱明顯,底層水體因光合作用不強,底層溶氧量微乎其微。

同時,水體中的溶氧水平在晝夜間變化也較大,晚上受暖溼氣流的影響,表層水降溫幅度減弱。

夜間水體上層水溫隨著氣溫的下降而逐漸下降,但密度同時也增大,從而產生密度流即上下層水體對流。

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拉大養殖水體上下層水溫的差異,一旦達到了臨界點就會產生水溫分層,中下層水體溶氧慢慢補充。

而上層溶氧則逐漸下降,一般到凌晨時會降到最低水平,當然,因夜間基本上沒有補氧來源,底層水體溶氧則更加欠缺,因而最易形成缺氧狀況。

當高溫季節的晴天延續時,有時就會拉大養殖水體上下層水溫的差異,一旦達到了臨界點就會產生水溫分層。

如果水溫分層在1米,那麼原來按2米水深算的用藥量實際只使用的水深不到2米,用藥量加大了,死魚的風險當然就產生了。

還有一個現象,即也正由於這個原因,在有的地方出現了用藥後只死水上層或上中層的花白鰱魚,而底層魚不死的現象。

低溫時節,因水體上下層溫差不大,也不易產生水溫分層,加上魚的新陳代謝降緩,水體缺氧狀況當然就很少發生。

因此,養魚戶應該掌握水溫分層的規律,從而確保漁業生產順利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