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两湖平原向来是“漁米之乡”。不过当地人依然勤勉,没有沿袭祖先传统的劳作方式,而是与时俱进,将农业集群化、现代化,彻底解放劳动力,依赖土地而不必捆绑在土地上。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走进“湖南锦绣千村农业合作社”,看到当地著名品牌“洞庭春米业”,亲眼见证了一袋大米的产出过程。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农业社”制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大锅饭”。从现在的发展势头来看,当时的方向没错,只是步子迈得有点大。在不具备现代农业技术的条件下,硬将个体劳动者集中到一起,不但没有提高效率,反而给许多人滥竽充数的机会,导致“一加一小于二”。而现代农业合作社则完全不同,利用农业科技和管理手段,完全做到了“以一当十”。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洞庭春米业”有个品牌叫“城头山”。这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来历不凡,被辟为“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979年7月20日,澧县考古工作者发现城头山遗址,后经十余次挖掘,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和世界最早的人工种植水稻,被称为“中国城祖,世界稻源”。这么多“最”,没有理由不去瞧一眼。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其实,随着旅游业的畸形发展,各地都在抢遗产、抢名人,甚至不惜造文物、造历史。所以,我对“第一”、“首次”、“最早”之类的噱头颇不以为然,无非是吸引游人的宣传口号罢了,这种风气很可能会直接影响考古结果。我便问随行的导游,所谓“中国城祖”,有没有专业定论?她回答是。我记得有关资料说,陕西宝鸡常羊山下的“姜城堡”属仰韶文化遗址,距今5000到7000年。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家才是最早的城市遗址?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城头山位于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应该是澧县最有发展潜力旅游资源,现辟地662亩用以发展配套产业,据说这些地块在不同季节种植不同作物,以保持不同的色彩和图案,最终将其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从游客服务中心乘电瓶车,中间经过一个展览区,再到护城河前,开始步行游览。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考古认为,城头山是距今约4800至6000年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文物最多、保护最好的古城。护城河宽5至10米,水色潋滟,碧波荡漾。应该是遗址被发现后经过清理,才明静如许。同伴提议,倘若摇个小船转上一圈,当不输于国内外名胜。导游补充,护城河外要种植各种花田,将生态旅游融入其间。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令人惊讶的是,约5000年以前,人们不仅开始筑垣为城,而且深挖护城河加强防御,可见“深挖洞,广积粮”向来管用。从古城的规模形制推断,挖护城河所出泥土很可能直接用来砌墙。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从南边望去,可见圆形古城。墙体高出地面约2至4米,有东西南北四道门。因为长满青草,与普通田埂无异,要不是导游提示,根本分辨不出那就是城墙。其中南门是古城早期的陆地通道,在挖掘出的壕沟里发现一支保存完整的木浆和木桥残骸,以及用木桩、芦席、竹篾等扎成的篱笆状护坡设施。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通过摇晃的栈桥穿过护城河进入城里。古城约7.6万平方米,中央有住宅遗迹。根据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基槽、台基推定,很可能是祖庙。《周礼》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不过,这已经是三千年以后的造城规矩,此前恐怕没那么复杂。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古城遗址开发基本围绕“城”和“稻”展开,将“城池”巧妙地溶入到周边“稻田”中。现在里面建有两座展示馆,即“稻田祭坛遗迹展示馆”和“城墙遗迹剖面展示馆”。稻田祭坛遗迹展示馆陈列6500年前的人工种植稻田及灌溉坑渠,打破了水稻源自南亚的说法。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考古工作者对城头山进行过多次挖掘,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现距今5800至6000年的大型祭坛。祭坛土台呈不规则椭圆状,中央隆起,周边倾斜,顶部数具人骸,另有一具人骸与兽骨混埋的祭坑;南侧散布40多个祭祀坑,内有稻谷、大米、陶器、兽骨等遗物。祭坛的发现,证明祭祀活动是当时极为重要的大事情,巫师很可能是史前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或者说,这座土城已经接近“国家”概念,恐怕也是当时的“大都市”和“朝圣地”。同期的尼罗河流域,出现类似于小邦国的诺姆(Nome)。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除大型祭坛,还有粘土路面、灌溉设施、陶器作坊、氏族墓地等,出土石器、陶罐、骸骨等文物近万件。在清理出来的553座墓葬中,一座貌似“首领”墓,脖子上曾挂着精美玉璜,有妻妾和精美陶器陪葬,甚至还发现屈肢葬遗骸,估计为“人殉”。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城墙遗迹剖面展示馆在原址截取一段古城墙,以介绍古城的结构及出土文物。古城墙呈梯形,上宽20米,下底宽37米,残高4.8米。从剖面能清晰看到五个不同时期的夯土层,垫底的的第一期土层距今约6000年,最上面一层为现代农耕层,可见古城至少曾进行过三次大型夯筑。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用专家的话说,只要有“夯土”的痕迹,就能证明是人类营造。现今还能见到夯土筑墙,小时听过“打夯”号子,大抵为“呼儿嗨哟”。西北人常用一种叫“基子”的土块筑墙,打“基子”有口诀,“三锨九础子,二十四个脚底子”。“础子”是比较原始的石器,打“基子”用方形,夯墙用圆形。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据考证,土城存续时间达2000年。在距今4000年前,人们突然放弃城池,不知去向。因为城池保存完好,基本排除战争原因。有学者推断,可能因为社会的发展,土城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口,他们便搬迁到更大的“城市”。当然,这种故事经常上演,如楼兰古城。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事实上,城内面积仅相当于10个足球场,可居人数极为有限,只能充当“皇城”。按整座城池的建筑规模,恐怕更多的人口得住在城外,仅城内人口很难建起如此规模的城池。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显然,古城的发现,可以证明这里的主人早已摆脱穴居,开始耕田放牧,烧陶祭祀,甚至能喝上美酒了。

六千年后,我们在护城河边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