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柏林战役:苏军为何“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纳粹德国受到盟军的两面夹击,战争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盟军的手中,纳粹德国明知大势已去但依旧负偶顽抗,尤其是苏联红军攻打柏林时,已是强弩之末德军竟造成35万苏军的伤亡。

柏林战役:苏军为何“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但实际上,对于当时的苏军来说,35万这个数字并不多,这是苏军自己对外报道的伤亡人数,如果按照美国方面提供的战后统计,会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苏美两军在易北河会师后,双方商定依河划界,易北河以东由苏军负责,这样一来,攻克柏林的艰巨任务便历史性地落到了苏军的头上

至于为什么没有落到美军头上,用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的话说,是“美军预料到攻克柏林将付出至少10万人的伤亡代价,就把这个任务让给了苏联人”。艾生豪威尔的话不仅是出于政治需要,而且颇有给自己找台阶下的意味,因此不必当真。但这句话,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柏林战役的残酷程度。

柏林战役:苏军为何“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在笔者认为,城市攻坚是对进攻一方优势的极大限制,发起这种战役,进攻一方就必须敢于承担“歼敌一万、自损八千”的结果。根据战后统计数字,柏林战役期间苏军伤亡人数为35万,德军伤亡人数为48万,从攻守双方伤亡人数的对比情况来看,基本符合城市攻坚的作战规律。

苏军伤亡人数为35万,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数字,并不说明斯大林、朱可夫等人存在什么指挥失误,如果换作美军去攻城,只怕会死更多的人。因为美军在前期瓜岛、硫磺岛的战场表现,已经充分说明其攻坚作战能力明显弱于苏军。

柏林战役:苏军为何“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导致苏军在柏林战役中出现较大伤亡:

一是守城部队的负隅顽抗。负责守卫柏林的80万德军,虽然都是从布达佩斯战役中败退下来的残兵,以及一些临时拼凑的准军事组织,但在被苏军团团围住毫无退路的情况下,势必进行拼死一搏。

二是苏军优势受到极大限制。苏军虽然在坦克、火炮数量方面占有压制性优势,但是在对城市街巷的反复争夺中,这些优势几乎无处发挥。

柏林战役:苏军为何“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三是德军防御工事完备。希特勒早在两年前,就对柏林市区进行了严密布防,命令部队构筑了大批永久性防御工事。战役发起后,这些坚固工事和堡垒,就成了导致苏军伤亡惨重的“人肉磨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