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越洋铁骑”:二战期间,英美对苏联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乾坤剧变,世事沧桑。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再从二战结束到21世纪初,往日的对手成了朋友,而昔日“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又成了兵戎相见的敌人。世界历史就是这样翻开了一页又一页,大有“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之感。二战时期,英美等国援助苏联红军的两万多辆“越洋铁骑”,见证了这一段分分合合、恩恩怨怨的历史。

人类的历史上,发生过两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用苏联领袖列宁同志的话来说,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是“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然而,德国法西斯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地图”和历史进程。它使苏联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从敌对关系变成“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越洋铁骑”:二战期间,英美对苏联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做出这种巨大转变的首先是英国。1941年6月22日,就在德军对苏作战实施“巴巴罗萨作战”行动的当天,英国首相丘吉尔立即通过英国广播电台宣布: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视苏联为盟友”,并表示“立即对苏联提供物资和武器的紧急援助”。熟知世界历史的朋友会知道,丘吉尔是一个铁杆的“反苏老手”。在大敌当前,这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又向昔日的对手伸出了友谊的双手,你不能不佩服丘吉尔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20天后,7月12日,英国和苏联签订了《英苏互助协定》。双方约定,英国立即向苏联提供各项援助,协议的各方不得单独同德国媾和或停战。8月16日,双方对这一协议加以具体化,英国紧急向苏联提供1000万英镑的贷款。

不过,由于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当时苏联方面最急需的是武器装备,而英国当时在坦克等武器装备上也是“捉襟见肘”。这样,当时已经是世界首富的美国的态度,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尽管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于6月24日便发表了声明,明确表示支持苏联,但是,当时的美国还不是交战国,这种表态只能算是口头上的、道义上的支持而已。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事不关己的“战争局外论”者大有人在,有的国会议员甚至悲观地认为:“苏联将在6个月内败给德国,援助是无用的”。

“越洋铁骑”:二战期间,英美对苏联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941年7月末。当时,罗斯福总统派出了特使哈里·霍普金斯秘密访问了苏联,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斯大林对这位美国特使申明大义,晓以利害,阐明了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对美国有命运攸关的关系,这令美方的态度有了根本的转变。

这次访问的一个最重要的成果是,美国政府宣布:当年3月11日由罗斯福总统签署的《战时租借法》对苏联有效,从而为美国援苏打开了绿灯。

根据史料记载,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共向苏联提供了2280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绝大多数是通过海路远涉重洋运输的。这也是我们称它为“越洋铁骑”的道理。靠远洋运输,装载量大,一次可以运去相当数量的装甲装备,但是,远洋运输航行时间长、目标大,在德军海空军的猛烈攻击下,尤其是受到德国海军潜艇的攻击,途中的损失也相当可观,越洋运输途中损失掉的坦克装甲车辆高达1981辆,几乎占到十分之一!

美英的运输舰也为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付出了装备和人员的代价。这就是战争!运抵苏联的这近1800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几乎占到二战中苏联坦克装甲车辆总数的17%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还要说明一点的是,英美援苏坦克装甲车辆全部附有英文和俄文说明书,并专门组织了乘员培训,考虑是相当周到的。

美英援苏坦克装甲车辆的海运航路有三条:

一条是南部路线,也称为里海路线,这是最初的路线,装在坦克装甲车辆的运输舰先经过大西洋→印度洋→阿曼湾,到达伊朗南部的阿巴斯港,通过伊朗陆地转运后,再由伊朗北部的恩泽利港通过里海运抵苏联的巴库,虽然说后期是在里海里航行,但航程也有300海里之遥。

由于德军飞机的猛烈轰炸,南部路线航运的损失相当大,后来又开辟了远东路线和北部路线。远东路线为从美国的阿拉斯加经北太平洋→日本海→苏联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这条航线主要运送美国和加拿大的坦克装甲车辆。远东路线的航程虽然较短,但坦克等运抵苏联远东地区后,还要经西伯利亚铁路运往西部的苏德战场,也挺麻烦的,而且这条路线也遭到了日本海军的攻击。

“越洋铁骑”:二战期间,英美对苏联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第三条路线为北部路线,主要通过北大西洋→北海或挪威海进入苏联的北部港口摩尔曼斯克。到了二战的后期,逐步以北部路线为主。

当然,也还有一条第四航线之说,即太平洋航线,从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经太平洋运抵苏联远东地区的弗拉迪沃斯托克。不过,和上面三条航线相比,第四航线还是次要的。

1941年下半年,英美启运了第一批援苏坦克,包括:487辆“范伦泰”步兵坦克和“提特拉奇”轻型坦克,182辆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和M3“李”中型坦克。这里面虽说有英制坦克(前两种)和美制坦克(后两种),但都是英军装备的坦克,而由美军的运输舰运往苏联。这批坦克参加了1941年12月至1842年对德军的作战,是在二战中苏联最困难的时期,当时在“巴巴罗萨作战”中,苏军损失了18000辆坦克,元气大伤,不得不作战略撤退。这批援苏坦克,虽然说数量不多,但却是“雪中送炭”之举。

1942年间,共运送2487辆英国坦克装甲车辆和3023辆美国坦克装甲车辆。多数军援坦克是和苏制坦克混合编队的。1943年,在苏军的坦克旅中,完全装备苏制坦克的坦克旅占到61~68%,混合装备苏制坦克和军援坦克的坦克旅占到10~17%,单独装备军援坦克的坦克旅占到10~17%。例如,1942年9~10月,在苏联南部的高加索方面军中,共有坦克246辆,其中,英美军援坦克为179辆,占到72.8%!剩下的27.2%的苏制坦克,只作为训练坦克和警卫坦克来使用。也就是说,前线作战的坦克,百分百是美国造和英国造的坦克。尽管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很能说明问题。

1943年,美英援苏的坦克装甲车辆为4318辆。1944年,美英援苏的坦克装甲车辆为6678辆,其中,M4A2“谢尔曼”中型坦克为2345辆,这已是当时美国生产的最新式坦克了。1945年,主要是美国的军援坦克装甲车辆,共1040辆。此外,美英援助苏联的军用物资和原材料也相当可观。以战略物资装甲钢为例,盟军援苏的装甲钢占到苏联装甲钢生产总数的近50%!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苏联元帅朱可夫说了一句公道话,他曾对一位作家说:“如果没有美国的钢,我们能够生产那么多坦克吗”?

尽管从总体上讲,在苏德战场上,援苏坦克装甲车辆不是起主导作用的武器装备。但是,在一段时间内,特别是苏德战争初期,在某些苏联红军部队中,援苏坦克还是起重大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这里,仅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越洋铁骑”参战战例:

1、莫斯科会战

莫斯科会战,是苏德战争初期最重要的一次会战,从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历时半年多。由于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红军遭到重大损失,纳粹德国的装甲兵团已经杀到莫斯科近郊,红色首都危在旦夕。

在这个危难的时刻,苏军统帅斯大林临危不惧,愣是在敌火威胁下组织了“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红场大阅兵,极大地鼓舞了全体苏联军民的士气。从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紧急调来的受阅部队,接受检阅后直接开赴前线,增强了苏联红军的作战实力。

不过,由于红军在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西部前线的坦克几乎消耗殆尽,加上欧洲西部的国防工业紧急向乌拉尔地区转移,苏联红军的重型武器装备严重匮乏。投入莫斯科会战的坦克数量之比为:德军1700辆,苏军990辆,苏联红军处于明显的劣势。

“越洋铁骑”:二战期间,英美对苏联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正在这时,英国援苏的坦克及时赶到,解决了前线红军官兵的燃眉之急。英国坦克于1941年11月中旬运抵莫斯科市郊,装备了红军的西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后为朱可夫大将)。这批英国援苏坦克主要是“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和“范伦泰”步兵坦克。这些英制坦克起到了莫斯科防御战的辅助作用,某些情况下,英制坦克还能和德军坦克正面交战,互有损伤。尽管有的苏联红军战士认为:“英制坦克的冬季行驶性能差,火力也不强”,但对参战的“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却给予很好的评价,认为它“防护性好,可靠”。

1942年2月,苏军在反攻阶段收复霍尔姆市的战斗中,第170独立坦克营久拉布雷夫中尉率领的“马蒂尔达”坦克连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和德军坦克5天的正面激战中,双方交战的距离为150~400米,苏军的每辆“马蒂尔达”坦克平均发射了200~250发炮弹和5000发机枪弹,而所有的“马蒂尔达”坦克,没有一辆出现机械故障。

激战的结果,有8辆“马蒂尔达”坦克战损,其中的4辆是被地雷炸伤的。更绝的是,激战中有一辆“马蒂尔达”坦克中了17发50毫米级的炮弹,竟然没有被打穿!莫斯科会战的中后期,英制坦克多用来配合苏制T-70轻型坦克,实施火力侦察任务。

2、北高加索会战

北高加索会战,也称为高加索会战,是苏德战场上的次要战场,从1942年7月到1943年10月,前前后后打了一年多。在苏联南部的北高加索前线,1942年9~10月间,同德军对峙的苏联红军北高加索方面军共拥有各型坦克246辆。其中,英制和美制的坦克共179辆,包括:“范伦泰”坦克73辆,“提特拉奇”空降坦克19辆,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18辆,M3“李”中型坦克69辆,而苏制坦克只有67辆,英美坦克占到坦克总数的72.8%!

“越洋铁骑”:二战期间,英美对苏联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细心的读者朋友可能会问:怎么一个方面军才有区区200多辆坦克、而且没有苏军主力的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呢(后来才有极少量T-34-76坦克)?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原来,当时苏德战场的主战场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200万人,参战的坦克超过2000辆。而高加索地区在斯大林格勒的南翼,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后,高加索地区和苏联中央的联系几近中断,再加上是次要战场,装备上不可能装备最好的。幸好有援苏物资的南部航线,这才从伊朗→里海→巴库方向运来了一批英美坦克,解决了燃眉之急。这批英美坦克,无论是英制坦克、还是美制坦克,原来都是准备装备英军的坦克。

1942年9月29日,红军第5近卫坦克旅在阿尔罕奇-乌尔德地区与德军遭遇。该旅拥有40辆“范伦泰”坦克和少量苏制坦克。战斗中,“范伦泰”坦克显示了良好的机动性,但火力显得不足。谢涅尔科夫大尉乘坐的“范伦泰”坦克,共击毁5辆德军坦克和一辆自行火炮,消灭了25名德军士兵。激战数日,该坦克旅共击毁38辆德军坦克和一辆自行火炮、6门迫击炮、24门反坦克炮,歼灭德军1800人。这是以“范伦泰”坦克为主力的近卫军取得的较大战果。

不过,红军的损失也比较大,共损失了33辆“范伦泰”坦克。其中的8辆被完全击毁,其余25辆经战场野战抢修数日后返回部队。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激烈交战的情况下,修好一辆坦克,哪怕不是主力坦克,也是难得可贵的。

3、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意义重大。

在这次大会战中,有几个苏联红军的独立近卫重型坦克团参加了战斗,其装备以“丘吉尔”步兵坦克为主。如第48、49独立近卫重型坦克团装备了42辆“丘吉尔”坦克,占54辆坦克总数的79.6%。这两个独立重型坦克团,在会战的最后阶段,配合T-34T坦克攻占了德军占领的飞机场和市区的哈尔科夫大街、共产主义大街等,击毁了大量德军坦克,受到了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奖励。这两个独立重型坦克团随后又参加了解放基辅的战斗。

“越洋铁骑”:二战期间,英美对苏联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4、列宁格勒会战

列宁格勒会战,是苏德战争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41年7月到1944年8月会战历时长达3年零1个月,经历了德军进攻→德军围城封锁→苏军突破封锁→苏军反攻几个阶段。

由于德军长期的封锁和围困,列宁格勒军民因冻饿致死的人数高达64万人,而被德军炮击和空袭致死的人数为2.1万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越洋铁骑”:二战期间,英美对苏联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在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中,有许多团队装备了英美援苏的各型坦克。如,第49独立近卫重型坦克团装备有英制的“丘吉尔”步兵坦克21辆;第36独立近卫重型坦克团也装备有“丘吉尔”步兵坦克21辆。后者是在参加完库尔斯克战役后,赶到列宁格勒地区、突破德军封锁后投入战斗序列的。这两个坦克团参加了突破德军封锁的战斗,击毁了不少德军和芬兰军队的坦克。

苏军坦克兵认为,“丘吉尔”坦克在北方严寒地区有很好的适应性,车辆很少出故障,可靠性高,防护性好,但火力略显不足。在苏军中,对“丘吉尔”步兵坦克是当作重型坦克来使用的。

5、苏联红军出兵东北

在二战的最后一战,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的战役中,也可以见到英美援苏坦克的身影。

担任北线进攻突击任务的苏军远东第2方面军中,就有81辆“范伦泰”步兵坦克。这些坦克分别隶属于第267坦克团和骑兵机械化团。由于整个战斗呈摧枯拉朽之势,这些“范伦泰”坦克也和T-34坦克一道,迅速突破小日本精心构筑的防线,横扫东北大地。

“越洋铁骑”:二战期间,英美对苏联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尽管“范伦泰”坦克的战斗全重只有16吨,只装40毫米火炮,但它的威力比起小日本的97式坦克要强得多;加上它的行驶性能不错,很适合东北地区大平原和丘陵地的地形,突击性能不错。

值得注意的是,由“范伦泰”坦克改装的“范伦泰”架桥坦克也投入实战。据称,这是二战中苏军唯一一次动用架桥坦克的战例。

在美国援苏的坦克中,早期以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M2A1中型坦克和M3“格兰特”中型坦克为主。注意!同为M3中型坦克,装备美军的称为M3“格兰特”中型坦克;美国援英的称为M3“李”中型坦克。格兰特和李都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这些美制坦克最初装备苏军的南部方面军(乌克兰方面军)的第114坦克旅,参加了哈尔科夫突出部战役、莫斯科会战、库尔斯克会战等重大战役。其中,M2A1中型坦克是仅在苏联投入实战的坦克,美军中未装备,口碑不佳。而M3中型坦克则得到多数红军官兵的好评。在反映二战的苏联军事影片《伏尔加,伏尔加》中,专门有一首赞美M3中型坦克的歌曲叫《七兄弟》(援苏的M3“格兰特”中型坦克为7名乘员,而美国的则为6名乘员),可见一斑。后期的美国援苏的坦克,以M4“谢尔曼”中型坦克为主,主要是M4A2型,数量极大,发挥的作用也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