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父母,你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青春期

網友“lemon”問我:發育期的孩子,父母應該做些什麼?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提起發育期,可能孩子還沒有太多的感觸,不少父母卻早已經提前進入了焦慮期。

父母,你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青春期

比如說,有的孩子明明還沒有進入發育期,一些家長就開始尋方問診,就怕孩子進入發育期會遇到什麼的“疑難雜症”。發育期,這個名詞,我查閱了不少資料,沒有太明確的概念,往往強調的都是孩子從兒童逐漸發育成成人的過渡時期。直白的說,這段時期,主要是因為孩子的生理上出現了一些比較明顯的變化,從而導致了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我不想去議論其他的什麼問題,我覺得發育期之所以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的一個問題階段,或者說成為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節點,根本原因是孩子對於性知識的極度缺乏。

父母,你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青春期

在我們中國,即便是如今這個“性”逐步開放的時代,很多家庭對於“性”這個字眼的“嚴防死守”卻是極度可怕的。很多父母,羞於對孩子談“性”,更別談什麼“性啟蒙”了。

我曾問過一些父母是否給孩子教導過性方面的知識,雖然他們不曾咒罵我,但言語中,他們還是覺得我有些不太正經,似乎觸動了他們腦海中的某些神經。甚至還有不少朋友“顧左右而言其他”,不斷地轉移話題,就是不願意就“性”這個話題繼續下去。

父母們羞於與孩子談性,孩子們看似懵懂的長大,卻不斷的被電視、電影和網絡上的涉及於“性”的情節、鏡頭和廣告所“侵襲”,再加上男女孩性成熟的年齡不斷提前,讓孩子在“性知識”嚴重匱乏產生的困惑、苦惱。這種“缺乏”,卻在孩子“性特徵”不斷出現的過程中,讓孩子逐漸出現焦慮的症狀。

父母,你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青春期

一位心理諮詢師朋友就曾遇到一個孩子,年齡不是很大,也就13歲,第一次遺精了,卻因為不敢與父母溝通,而逐步產生了愧疚感,最終內心走向封閉,不願意與父母,甚至朋友溝通、交流。

最為關鍵的是,不少孩子因為“性知識”的缺乏,做出一些“偷嚐禁果”的事情後,卻羞於與父母溝通、交流,最終走向“不歸路“。悲劇的不斷髮生,媒體的不斷曝光,專家的不斷支招,並沒有讓父母們“安心”,反而是讓不少孩子即將走向發育期的父母產生了焦慮。

父母,你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青春期

尋方問診倒還好,問題是不少父母為了孩子的“未來”安全,對孩子採用了一些“嚴防死守”的辦法,反而讓原本焦慮的孩子更加的焦慮,硬生生的破壞了“親子關係”,最終讓親子之間走向“爭執”甚至是“破裂”。

言及於此,我特別想提醒每一個父母,不管是孩子沒有到達發育期的,還是孩子已經到達的發育期的,我們自己首先不能焦慮,只有我們不焦慮,才能幫助孩子不焦慮。

我們作為父母,不講以前,從現在開始,就要做好孩子的“性知識”的普及工作。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恥於談“性”,這當然不能責怪他們,因為他們也是幾千年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性知識”缺乏的受害者,但我們應該想一想,即便是我們不給孩子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孩子也可以通過網絡習得。關鍵問題是,網絡上習得的“性信息”很可能是充滿很多負面力量的,不僅可能會扭曲孩子對於“性特徵”出現乃至於成熟的認識,還有可能讓孩子對“性”產生偏執,最終出現嚴重的心理“魔怔”。

父母,你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青春期

與其讓孩子從網絡上“有問題”的習得,不如由我們父母拋開所謂的“羞愧”,正確的引導孩子去了解自己的生理特徵。說到這裡,我就想到今天看到的一則新聞,據報道,在高中之前,很多日本家庭仍然堅持混浴,如父親帶著女兒洗澡,母親帶著兒子洗澡。

我相信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是很難發生,別說是高中之前,很多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尤其是女孩,就開始了“設防”,不讓孩子看到異性父母的生殖器官。這樣,看起來很好,卻杜絕了孩子瞭解異性生殖器官的可能,也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了一個“緊箍咒”。什麼樣的“緊箍咒”,那就是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對自己身體的“保護”,也讓孩子把自己身體的變化當成了自己的秘密,不願意與父母分享。我相信,這個“緊箍咒”,正是發育期孩子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灌輸性方面的一些知識,如果實在是不知道如何介紹,可以購買一些專業的繪本來進行講解,這一方面的繪本,外國做的還是不錯的,可以在網絡搜尋。除此之外,讓孩子看到異性父母的生殖器官,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學習日本父母,進行共浴活動。

只有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身體,尤其是瞭解身體即將或者未來會出現的變化,才不會讓孩子產生焦慮。這是第一問題的事情。

父母,你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青春期

第二、我們作為父母,別總想著“控制”孩子。所謂的青春期叛逆,並非是孩子惡意要與父母做對,而是他們的思維逐步走向成熟,並不再是“一無所知”的懵懂孩童了,他們渴望如成人一樣能夠有獨立自主的權利,擺脫父母的“控制”。因為孩子的不成熟,所以他們擺脫“控制”的動作和行為是“衝動”的,這種“衝動”容易造成親子衝突、甚至是鬥爭。

我們在孩子的過程中,不能老是固執於所謂的“聽話”,而要逐步的“放手”,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讓孩子逐步的學會“自我判斷”。孩子需要的不再是我們“包辦”下的成功,而是即便是充滿荊棘、淚水甚至是苦果的“經歷”。

說實話,我們只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堅持一些必須堅持的東西,如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的文明禮儀、正確的道德品行,其他的應該學會放手,別再去過分干涉孩子的成長了。

我的一位朋友,就應該一直被強勢的母親干預,連婚姻都出了問題,最終收穫了許多痛苦與嘲笑。我們不是孩子的“掌控者”,只是孩子的“陪伴者”,再者說我們也都是普通的父母,我們即便是再有錢,也沒有能力確保孩子的未來每一天都是幸福快樂。

所以,我想說,不“控制”孩子,發育期的孩子就很難與父母產生“衝突”。

父母,你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青春期

第三、關注孩子的生理、心理細微變化。很多父母,雖然嘴上和行為上很關愛孩子,卻很少真正去認真關注孩子的細微變化。比如說孩子遺精了,孩子必然會有一些反常的舉動,但“馬大哈”的父母卻往往選擇性的“忽略”,最終錯失了“切入”的良機。

我想說的是,在孩子可能出現發育苗頭的年齡,一定要多關注孩子的細微變化,如是不是愛美、是不是長鬍子了等等。只有關注到了細微變化,我們才能大致判斷出孩子進入發育期的情況。

當然,當得知孩子進入發育期以後,尤其是生理上出現第二性徵以後,我們儘量不要一開始就很直白的去與孩子“攤牌”,而可以通過一些側面的談話,去安撫孩子因為身體出現變化而產生的緊張情緒,逐步切入到一些生理知識的傳授中去,讓孩子“深入瞭解”到自己究竟身體上出了什麼問題。

有條件的,還可以使用為孩子慶祝等方式,給孩子一個別樣的“紀念”,讓孩子溫馨的親情中緩解焦慮,逐步走出發育初期的“不適應情緒”。

父母,你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青春期

總而言之,要想幫助孩子更好的度過發育期,真正需要改變的還是我們為人父母者,只有我們不焦慮了、不羞愧了、不“掌控”了,敢於開口了,細於關注了,樂於表達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