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泰州:有建设年代记载的宋代桥梁11座,尤其税务桥,全国唯一

古代泰州城桥梁多

董文虎

水流不息的是河,人流不断的是路,连接河与路必须有桥,桥是河与路永恒的纽带,是人与自然相生相伴的通道。南唐褚仁规在泰州力开城河后,宋代又在泰州城里开了中市河、东市河、西市河、玉带河、小西湖、跃鳞河……随着城市的发展,势必要为市民的交通建一些桥梁。

宋代,泰州有建设年代记载的桥梁11座,全都建于南宋,其中:(1)通仙桥,建于高宗建炎年间(12110),又名郭桥。(2)嘉定桥,建于高宗绍兴十年(1140),系州守王瑍开东西市河所建,原名日中桥,又叫八字桥。宁宗嘉定七年(1214)州守李骏重建。(3)登仙桥,建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4)丰利桥,建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旧名暮春桥,又名里高桥。(5)、(6)太平桥和泰宁桥都建于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两桥均由州守万钟所建,约30余年后,在宁宗嘉定年间,由州守李骏重建。太平桥又称崇明桥,后改名税务桥。泰宁桥也称大宁桥。(7)利民桥,建于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亦为州守万钟所建。(8)乐真桥,为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州守万钟所建。(9)、(10)经武桥和天宁桥两桥也同时建于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皆由州守李骏建。天宁桥又叫西桥。(11)嘉庆桥,建于理宗淳祐元年(1241),又名百子桥。

南宋的几位州官在泰州时都十分重视水利建设,王瑍开了东西市河;陈垓拓浚了东西市河并开了小西湖,凿东、西、北外濠,并疏浚南濠;李骏开了州治西至光孝寺东接西市河的新河,使水出北门,并创建了校场;万钟修东南北三水门。

古人治水主要是开河。开了河,就可把水引进来,用于生产、生活,养育一方百姓;开了河,还可把暴雨形成的涝水和过境的洪水排出去,确保一方平安;开了河,水道通了,还要确保陆路通。要水通、路通,就得架桥。从这11座桥分布情况看,5座桥建在中市河上,3座桥建在西市河上,2座桥建在玉带河上,最早建的一座通仙桥位置不详。从建桥的密度看泰州城里路网布置的密度也较高,同时也反映出这一阶段泰州城市建设发展得较快。

桥是古代最能反映德政和善举的建筑物,也是最能显现时代工艺和技术水平的表现体,它不仅利于交通,还是可以给人驻足欣赏的艺术品。桥是科技的成果,也是文化的结晶,凡经过历史沧桑,不管是实物,还是文字,能留下的古桥,均属文化遗产。例如,税务桥。

税务桥,原叫太平桥、崇明桥,明代始称税务桥,是其时从南水门进入后中市河上的第四座桥。税务話直至1913年《泰县城厢图》实测时,仍然存在,它是位于玉带河(八字桥)以北的第一座桥,跨中市河。

上世纪70年代,泰州城市发展要扩路,就逐渐把中市河填平,并将税务桥埋入路下。1996年9月,在铺设下水管道时,部分桥拱被挖了出来。该桥跨度56米,矢高25米,拱圈用大青砖一顺一竖相间叠砌4层,砖与砖之间用石灰和黏土拌合而成的泥灰黏合。据说,原桥面和桥台为黄麻石板,桥宽7米、长约8米,桥栏高约1米,东西两头分别有十五六级台阶,亦由黄麻石铺就。桥现身后,很为轰动,引起国家税务总局的导高度重视,专程到泰州来考察这座在全国唯一以“税务”命名的古桥,认为此桥很具文化价值。后下水管铺好后,此桥仍被土封于地下。泰州文管部门将税务桥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传说宋代泰州淮东路盐运司署,及课税局设于税务桥东的街上,街上收税的、纳税的,十分繁忙。明嘉靖年间御史凌儒《州中八桥·吟税务桥》诗写道:“岁课垂名旧,中城路不赊。总戎司马弟,簪笔夕郎家。东海迎朝日,西出送晚霞。从来冠盖里,时过七香车。”写出了明代嘉靖年间税务桥周围住户的名望及税务桥的繁华景象。明万历年间进士、浙江布政司参政刘万春,也写了《州中八桥》的“税务桥”一诗:“中市飞虹处,当垆酒易赊。棠郊邻此地,杏馆属吾家。小割西湖水,遥分东岳霞。一从蠲税后,不复榷舟车。”诗中叙述了刘万春家(秋实园)所住的税务桥街的街景,特别是将朝廷减除车船税前后的情况写入诗中,用描写减税后税务街居住闲适的景致,让人们去想象以前征收车船税时税务桥下船只拥挤,税务桥上车马云集,等待估税交税的繁忙景象。桥连接着河的此岸和彼岸,体现了沟通和欢聚,给儿童以向往和憧憬,给老人以回忆和思念。桥是游子的故园和家乡,它给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想!

董文虎 1943年生,泰州市水利局原局长,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10部、合著1部,主编著作3部,参编著作3部。科研课题、著作等先后获省、市人民政府及省水利厅颁发的科技进步、哲学社会科学等奖计18项,曾获全国抗洪模范、新泰州建设功臣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