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到底去哪裡了?

用戶68044589


朱允炆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因皇太子朱標先他而去,便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即是建文帝。

但是叔叔燕王朱棣在新皇帝剛即位不就,就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歷時四年之久,建文四年,朱棣登上皇位,這場戰役才結束。

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去哪兒了?眾說紛紜。

一說自焚而死。當朱棣大軍攻陷南京時,皇宮一片大亂,建文帝下落不明,皇帝所用御璽也消失不見。叔叔奪取了侄兒的皇位,又沒有找到屍體,只能對外宣稱大亂中自焚而死。但其實疑點重重。一是在清理現場的時候,只知道了馬皇后和太子朱文奎的遺骸,朱允炆的屍體始終沒有找到;二是傳國玉璽不翼而飛了。在真相沒有大白之前,朱棣宣稱建文帝已自焚身亡,銷燬建文帝期間的檔案,禁止一切關於此事的記錄。為了讓天下人相信,建文帝已自焚,朱棣還作了祭文,但是至今朱允炆的墓在何處,卻無人可知。

其實朱棣自己也不相信,侄兒已死,不然也不會以尋訪仙人張三丰為名,暗中偵查建文帝的下落,走遍大江南北,時間長達二十餘年,不過,最後也沒有找到。


另外一種說法是,在南京陷落後,朱允炆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髮為僧,逃出皇宮,隱姓埋名,浪跡天涯。明成祖死後,又回到京城,死後葬於京郊西山。


民間也流傳著許多朱允炆蹤跡的說法,比如,說建文帝逃到雲貴地區,輾轉到南洋,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建文帝為鼻祖;而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後來又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在永樂二十一年病亡,埋在庵後的小山坡上。


對於明成祖朱棣的子孫來說,朱允炆的下落也是個謎。《明神宗實錄》中記載:明神宗朱翊鈞與內閣大學士們談起建文帝,問:“聽說建文帝逃亡,不知真偽如何?”首輔張居正回答說:“我朝的國史沒有記載,聽前朝的故老說,靖難之師進入南京城,建文帝喬裝逃亡。到了正統年間,有一個老和尚在雲南驛站壁上題詩一首,又‘淪落江湖數十秋’之句。御史召見詢問,老僧坐地不跪,說:‘我想葉落歸根。’檢查之後,才知道是建文帝。”

這與明代著名書法家祝允明《野記》中所說大體相同,說明在明朝中晚期,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已經不再忌諱,真相已愈發明朗。


蔡駿


可憐他在太監的策劃下,製造了一個失火被燒死的假象。從地道逃出,離開京城。

路上如何歷盡千辛萬苦,兇險惡拿不知。

誰知他慌不擇路,盡然跑進了我家院子,餓的個賊死。可憐於他,給他用大蔥,火腿炒了一大盤炒餌塊。這老幾狼吞虎嚥的幹完,立馬就端起了皇帝的駕子道"欽家美食,可謂《大救駕》啊"!感念封賞,再加給一盤酸淹菜和一碗臘肉湯。

吃完才想起是在逃亡!掩面哭泣"下步去那安身立命那"!我說,“你也別安個身立命了,隱姓埋名去獅子山種菊花得了"。他忙說"不可,不可。我叔父知道孤王愛菊,順菊查花,會找到我的啊"!死腦筋"你改成種不喜歡的牡丹不就成了"。"是啊,是啊。欽家大才,欽家大才。我這就去,我這就去"!

還別說,文化人幹什麼事都用心,把那牡丹養的快趕上洛陽種給武則天看的了。

不過落難皇帝種的卻供百姓欣賞,也算是對社會一大貢獻吧!不信你來我家武定獅山,看看這帝王牡丹!


乾杯安德烈


【明室正史】載,朱允炆逃出皇宮,並非一人,當時有貼身侍衛十四人,內中有開國重臣徐達的小兒子徐前,常遇春的第五子常峰山,湯和的小兒子湯正。太監七人,宮女九人。為不讓朱棣懷疑,朱允炆沒帶自己的妻妾。

他們離開京城,一路來到昆明,在昆明岩石山一帶,開始了長達十三年的隱居,朱棣雖然獲得了皇位,朝中舊臣是敢怒不敢言,貌合神離。朱允炆又從昆明遷移到四川,最後到了陝西,化名李上佛,後來一直延用李姓,隨身的九個宮女,都成了朱允炆的妻妾,朱允炆生子十六,在朱棣死後,朱允炆之子與徐前等功臣之後曾盜朱棣皇陵,火燒朱棣屍骨。朱允炆死後,葬在陝西武陵山,後人不忘血海深仇,廣交天下英雄,慢慢發展到30萬人馬,遂起兵反明,李自成就是朱允炆的十三代孫,最後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也算報了朱允炆之仇。

朱允炆在逃亡過程中,悲痛欲絕,實實刻刻想念傳位給自己的爺爺朱元璋,即便陪上性命,也要回去祭拜爺爺,無人能阻,沒辦法,徐前,常峰山,湯正等保著朱允炆回家祭祖。他們一路夜行,一日,途經九龍山,已是半夜時分,忽見山腳下有一束燈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正依門而盼,老者看到朱允炆,雙膝跪拜,朱允炆仔細觀看,正是為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劉伯溫。朱允炆雙目含淚,扶起劉伯溫。劉伯溫道:我在此等侯主公很久了。那天晚上,劉伯溫為朱允炆分析了眼前形式,勸朱允炆忍常人所不能忍,珍惜自己有用之軀,北上出關,女真族已經反明,多次征戰,明軍都大敗而歸,劉伯溫勸朱允炆聯合北方少數民族,等待時機,劉伯溫說完,喊出自己的小兒子劉仲熱,讓他跟隨朱允炆而去,劉仲熱深得其父真傳,運籌帷幄天下無敵。

朱允炆聽了劉伯溫的【屋中對】,放棄祭祖念頭,回到陝西,派自己的大兒子朱滅棣,二兒子朱繼祖,三兒子朱萬恨,以及徐前,常峰山,湯正,一起去了當時的金國,朱允炆長子朱滅棣,貌若金童,儒雅俊美,金國國王努爾哈一生無子,唯有一女,努爾敏,和朱滅棣一見鍾情,誓嫁朱滅棣,努爾哈也知道無論怎麼說,朱滅棣也是大明嫡皇子,遂把朱滅棣招為女婿,努爾敏為朱滅棣生八子,努爾哈死後,朱滅棣做了金國的皇帝,把金國軍隊分別交給自己的兩個弟弟和六位功臣掌管,就是後來的八旗兵,朱滅棣在劉伯溫之子劉仲熱的輔佐下,日益壯大。

到了皇太極這代,已經是朱滅棣十三代孫了,在瀋陽建立了大清,後來清兵入關,皇太極帶著自己的家譜,親自到朱允炆墓祭祖,至於皇太極與李自成的恩怨,那是老朱家的家風,骨肉相殘。為什麼大清那麼打壓明朝遺俗,大興文字獄,就是要不承認朱棣政權,為自己先人朱允炆皇帝報仇。不過金庸在【書劍恩仇錄】裡提到乾隆皇帝與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是親兄弟,並非空穴來風,金庸曾經去陝西幾百次,李自成後人才給老金看家譜,

李自成撤離北京後,也走了他祖宗朱允炆的老路,隱姓埋名,李自成一生痴愛陳圓圓,到了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地步,陳圓圓為李自成生一子,李自成兵敗,孩子只能與他媽同姓。姓了陳。其子聰明過人,才高八斗,後來做了大清宰相,生兩子,長子陳家庚,三個月大小,陳夫人帶孩子入宮,被娘娘調換。陳夫人回府,發現自己的兒子成了女孩,大驚失色,苦不敢言,後來又生陳家洛,成了紅花會的總舵主,陳家長子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說起來又都是李自成的後代,弟兄兩個又打鬧一輩子,老朱家敗就敗在窩裡反,一家人魚死網破,紅花會失敗,乾隆皇帝看在兄弟份上,也沒處理陳家洛,乾隆皇帝曾經七次偷偷祭拜李自成墓,陳家洛親自給爺爺李自成立碑,只是沒寫上乾隆皇帝名字,不過碑文上確實寫了陳家庚。歷代皇室,老朱家可謂是天下第一鬧。


白這個顏色


為了給長孫朱允炆鋪就一條當皇帝的平坦大道,朱元璋生前禪精竭慮、用盡心思,稍有懷疑的人,果斷誅殺。

但是,朱元璋到底捨不得誅殺自己的兒子們,還是留下了禍根。

1402年,朱允炆當皇帝的第四年,六月十三,朱元璋兒子朱棣率領軍隊,兵臨南京城下。

守衛南京城金川門的大將朱橞和李景隆,在城門樓上,看見朱棣的旌旗傘蓋,稍作猶豫後,走下城樓,打開了金川門,迎接朱棣進入南京城。

燕王朱棣率領軍隊正向皇宮趕去,路途上,看見皇宮濃煙滾滾,很快火焰沖天,曾經輝煌壯麗的明朝皇宮被熊熊大火吞沒了。

大火吞沒了建築,卻不能眠滅人心,很多人都在猜測:皇宮的主人建文帝朱允炆到哪裡去了?

朱棣使用兩手處理建文帝

朱棣沒有見到朱允炆本人,也沒有看見朱允炆的屍體。

但是,為了讓自己名正言順當皇帝,朱棣命人在皇宮的廢墟上尋找朱允炆的屍體。

只有找到朱允炆屍體,然後昭告天下朱允炆死了,朱棣才有充足的理由登上皇帝的寶座。

士兵找到一具屍體,不知道是誰的,他們把屍體抬到朱棣面前。

朱棣讓倖存的太監指認屍體。朱棣問:是皇上嗎?

太監非常聰明,領會了朱棣的用意,向朱棣稟報:正是皇上!

朱棣走到屍體旁邊,蹲下身來,拉著屍體的一隻手,放聲大哭。

哭了一會,朱棣對著屍體說:傻小子,何必這樣呢?!

六月二十日,朱棣率領朝中大臣,用天子的禮儀,將朱允炆安葬下陵。

經過朱棣的安排與造勢,全國上下民眾都知道建文帝朱允炆已經死亡,並且安葬了。

雖然朱棣安排手下將領放火燒了皇宮,但是,不能確定建文帝是不是真的燒死了。

有人悄悄告訴朱棣:朱允炆跑到南方去了,很可能要逃往南洋。

朱棣害怕朱允炆沒死,也害怕朱允炆沒死的消息在民間傳播開來,因為他擔心前輩舊臣仍然以朱允炆為皇上,一心恢復建文帝的江山。

所以,朱棣安排自己的心腹太監鄭和七下西洋,以弘揚國威為名,實際上是尋找朱允炆。

如果找到朱允炆,自然果斷處死,不留後患;

如果找不到,也可以徹底斷絕天下人懷念故主的心思。

朱棣用心十分縝密,那麼,他能否實現心願呢?

朱允炆流落何方?

就在朱棣燕軍包圍南京城之後,朱允炆知道大勢已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逃出京城,保留性命。

宮中忠臣也為建文帝出謀劃策,一位近臣偷偷神秘地告訴建文帝朱允炆,最好辦法就是化妝出城。

如何化妝?

反覆商議之後,君臣二人決定剃光頭髮,打扮成和尚。

南京城門還沒有打開的時候,朱允炆與近臣以和尚的身份混在百姓中,逃出了南京。

朱允炆與隨行和尚一路逃往大西南,直到雲南邊境,輾轉飄向南洋。

部分京官去向成謎

不僅僅朱允炆化妝逃走了,還有一部分京官也逃出了南京城。

朱允炆化妝成和尚出城的那天深夜,南京城牆的陰暗之處,有人順著繩子滑下,逃到城外。

一個晚上,南京城內40多位名臣志士失蹤不見了。

朱棣命人四處搜尋,有近20人被找到,抓了回京。

那些沒有被抓回來的人,要麼去尋找建文帝、要麼跟隨建文帝到南洋去了。

這些逃走的人,大多數都被明成祖寫入了“奸臣榜”上。

建文帝朱允炆葉落歸根?

靖難之役之後,又過了幾十年,1441年,已經到了明英宗正統六年,突然有一天,一個老和尚來到廣西思恩州,求見知州。

知州見到和尚,問他是什麼人?

和尚回答:我是建文帝。

知州十分驚訝,先穩住和尚以及隨從一行12人,然後,一面命人火速到京城去奏報這件事;一面安排一批軍人解送他們到京城去。

明英宗命令御史審問老和尚,也就是自稱建文帝的老人。

老和尚聲稱自己64歲,年齡與朱允炆確實符合。

老和尚說,自己知道在世時間不多了,很想死後安葬在明孝陵旁邊,所以,特來投奔當今皇上。

當時朝廷中有一個老太監,名字叫吳亮,曾經服侍過建文帝。

明英宗命令老太監吳亮前去辨別老和尚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

時間太久,朱允炆相貌變化較大,老太監吳亮拿不準。

但是,朱允炆卻記得很清楚,一眼認出太監吳亮。

吳亮故意謊稱自己不是吳亮,試探老和尚能不能回憶一些往事,朱允炆真的說出一段宮廷舊事。

有一次在御便殿進膳,服侍皇上的太監是吳亮。

那次建文帝吃鵝肉,是合肥進貢的。

一塊鵝肉從餐桌上掉到地面,皇上說賞給吳亮吃。

吳亮放下酒壺,趴到地上,像一條狗一樣,用嘴把那塊鵝肉吸進嘴中,然後吃掉了。

講完後,朱允炆問老太監吳亮:還記得這件事嗎?

聽到這裡,吳亮跪到地上,放聲大哭。

哭了一會,明英宗問吳亮:是不是朱允炆?

吳亮說:當年建文帝右腳小腳趾旁邊的腳趾縫有一顆黑色的大痣,不知道在不在了?

朱允炆脫下鞋子,讓吳亮仔細看看。

與吳亮記憶中的一模一樣,吳亮上前抱住朱允炆的右腳,又是一陣嚎啕大哭。

吳亮不知道該講真話,還是該講假話,一句話沒說,回到自己臥室,上吊自盡了。

明英宗從吳亮的一系列表現上判斷,老和尚一定是建文帝朱允炆,便將他及其隨從,臨時安排在皇宮最西端的那幾間空房子中。

根據朱允炆自己要求,明英宗隨後將朱允炆安置到南京居住生活。

一年時間不到,朱允炆去世了,安葬在明孝陵旁邊。

也有人說,靖難之役後的建文帝朱允炆都是傳說,因為,明成祖朱棣不會讓真實的朱允炆存在人間。

一段明朝歷史,讓人滿目淚水。


數學張教員


在《大明風華》中,建文帝在叔叔朱棣攻進南京時,找到爺爺朱元璋留下的救命符,一把剃刀一件僧衣,削髮為僧,逃出了南京城。在歷史上建文帝是逃走了還是死了呢?數百年來成為了一個歷史之謎。現在的學者們多數還是認為他逃走了,並且舉出了很多流亡各地的證據。

01.建文帝自焚,為什麼大家都不認可這種說法呢?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以後,重用了一批除了誇誇其談外啥也不會的如方孝孺、黃子澄之流所謂的大儒,這些人雖然提出了削藩的建議,卻拿不出什麼見效的措施,文不能運籌帷幄,武不能上陣退敵。結果面對朱棣咄咄逼人的態勢,這些人只有用“死”來成全自己的名聲了。可憐被這幾個讀書讀傻了的腐儒忽悠的朱允炆,只能獨自吞下削藩的苦果。

建文帝的自焚說這種說法見於《太宗實錄》,朱棣攻破南京後,建文帝在宮中自己燒死了自己。朱棣找到一具燒焦的屍體,假惺惺的掉了幾滴眼淚,然後當做是建文帝,將之安葬。

疑團由此引出,一是人們沒有見到建文帝的陵墓,二是燒焦的屍體不能證明就是建文帝,歷史上用這種方法瞞天過海的事例不少。其實朱棣本身也不相信,否則就不會派人天南海北的尋找,鄭和下西洋的初衷也是找尋建文帝,《鄭和傳》記載——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有關建文帝的生死引發了人們的好奇心,出現了各種猜測、演繹和野史。

02.建文帝怎麼逃出宮的?又逃到了哪裡呢?

其實,記載建文帝逃出南京的史料比說他自焚的要多得多,《明史紀事本末》、《明史·姚廣孝傳》、《明史·胡瀅傳》、《明史·恭閔帝紀》等,有的說他逃了,有的則對建文帝的自焚提出了質疑。

當代的眾多學者在認可建文帝出逃的前提下,根據在各地留下的印記,來證明建文帝曾經生活在那裡。

在《明史考證》中記載了一條南京皇宮通往城外的地道——

“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闊八尺,足行一人一馬,備臨禍潛出,可謂深思熟慮矣。”

建文帝應該是利用了這條地道躲過了朱棣的兵馬,逃出了南京。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他“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入祥符,僑居西粵,中間結庵於白龍,題詩於羅永,兩入荊楚之鄉,三幸史彬之第。”

學者根據地方誌、遺蹟、遺址、家譜、族譜等資料,認為建文帝曾流亡於雲南、貴州、四川、湖北、江浙、廣東、青海等地。建文帝在各地的遺蹟都有可能是真的,畢竟為了躲避朱棣的追逃,他不可能在一個地方呆的時間過長,否則會出現危險。


閔不克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建國後,立長子朱標為太子,並著力培養這位接班人,然而,朱標卻不爭氣,年紀輕輕便病逝了。

朱標死後,立誰為接班人是當務之急。如果按照常規的法律程序來說,嫡長子已死,那麼就要從其餘的兒子中挑選出一位才能出眾的皇子為太子。然而,當時的情況是,朱元璋除了長子朱標病逝,他的二兒子和三兒子也都早逝了,四皇子朱棣竟然成了健在的“大哥大”了,再加上朱棣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過赫赫戰功。按理說朱棣是太子的最有力人選。

然而,朱元璋太愛嫡長子朱標了,在愛屋及烏下,他決心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於是力排眾議,改立朱允炆為太子。

對於朱元璋的舉勸,朱棣當然不滿,只是城府極深的他沒有表露出來罷了。

據史書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朱元璋舉行家宴,兒孫們齊聚一堂,其樂融融。朱元璋幾杯酒下肚,突然詩興大發,於是脫口而出吟了一句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

朱元璋書沒讀多少,大字也不識幾個,但這個上聯倒是也的有模有樣,他指名道姓地讓朱允炆對。

朱允炆憋紅了臉,思索半晌,才回了一句:雨打羊毛一片氈。

這個下聯過於平淡,朱元璋聽了不是蠻滿意,於是他讓朱棣對,朱棣頭腦一轉,鏗鏘有力地說道:日照龍鱗萬點金。

這個下聯氣勢如虹,霸氣十足,朱元璋聽了拍手稱讚。

然而,朱元璋不會料到,朱棣的這7字下聯竟然一詩成讖!

朱允炆繼位之後,溫順如羊的他出對於藩王的戒心,露出了虎爪,採取了削藩政策。結果這給了一直潛伏如淵的朱棣機會,他以“清君側”為名,開始公然造反。於是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徹底打響,而此次戰役之後的最終結果是朱棣大勝,朱允炆慘敗,於是朱棣成了真龍天子——直接接管了明帝國,而朱允炆則變成了沉默的羔羊。

然而,這隻“羔羊”的下落卻成了一個千古謎團。

為了江山做得踏實,朱棣來了個“雙管齊下”,他派出了兩股“搜查”小分隊,一隊是由鄭和領隊,走的是水路;一隊是胡濙鄰隊,走的是旱路。

鄭和是朱棣的心腹之人,這次委以重任也就不足為奇了。也正是因為這樣,在鄭和花了十多年七下西洋,名義上去“異國交流”,但實際上卻是探尋朱允炆的蹤跡,雖然鄭和並沒有收穫,但他卻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將東方文明帶往了世界,讓中國和世界有了交往。

而胡濙歷仕六朝,是明初重臣。建文帝時,他任兵科給事中,這是一個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近侍官職,官品級雖然不高,但位置很重要——能近距離接觸皇帝。

朱棣發動政變時,胡濙第一時間投奔了朱棣,因此,朱棣也對他委以重任,特別他很熟悉朱允炆,因此把他安排為尋找朱允炆的“探尋者”。

胡濙走遍大明的角角落落,找了整整十六個年頭,在這十六年裡,他從來沒有回過家,甚至連母親去世了,朱棣也不允許其回去奔喪。朱棣體會到了胡濙的艱辛和不易,提拔他為禮部左侍郎,讓他繼續尋找。

關於胡濙尋找朱允炆,史書是這麼記載的:

公元1423年,一天深夜,胡濙快馬加鞭來到了京城,竟直趕往皇宮。

聽說胡濙來了,已休息了的朱棣破例接見了他。而胡濙進宮之後,朱棣竟然與他徹夜詳談了一夜,直到凌晨四點才出宮。

至於他們究竟談了什麼內容,史書並無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6個字:與朱允炆有關。

而從兩人談到四點可以推算出3個結論。一是胡濙一定是獲知了朱允炆的下落,這才引起朱棣“徹夜無眠”。二是朱允炆一定沒有死。如果朱允炆死了,兩人還用得著徹夜長談?三是胡濙應該和朱允炆見了面。帝位已失、大勢已去的朱允炆向胡濙表達了自己的“清心寡慾”,願意皈依佛祖,青燈為伴,了卻殘生。他讓胡濙將自己的想法轉達給朱棣。

而朱棣聽了後,長吁短嘆,唏噓不已,找了半輩子的侄子,果真活在世上,可這時的朱允炆早已沒有了復位之心,而朱棣也就不想再殺他了。

當然,不管怎麼樣,朱允炆是出家了,是躲進了深山老林,還是從海上逃往西方了,最終因為“不知所終”,成了一直未破解的懸案。

600多年後,也就是2008年,閩東的寧德上金貝村修路時偶然發現一個頗有規模、形制奇特的神秘古墓葬,隨後關於古墓主人的身份便眾說紛紜,許多專家學者開始蜂擁前往考察研究。

專家看到古墓有三個特點:一是墓地寬大。整座墓佔地近兩百平方米。二是構造奇特。古墓從內到外分舍利塔、拜亭、墓坪三部分構成,古墓舍利塔的蓮花基座造型與安徽鳳陽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蓮花座造型完全一致。三是皇家氣派。古墓為弧形條石砌成高大圓拱,精緻豪華,墓前石柱高約四、五米,墓壁旁牆頭上的雲紋龍頭石雕氣勢恢宏,墓的結構和格局處處體現出一種縮小的皇家氣派。

同時從與墓相領的寧德華嚴寺珍藏的一件明代雲錦袈裟,經專家鑑定,這件袈裟是明永樂之前製作的,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工藝非常複雜;袈裟周邊設計的圖騰狀十八隻五爪金龍,均是閉嘴龍,是典型的明初龍造型,極有可能是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所敕制,而袈裟下半部內嵌“福壽”兩字的宮燈狀圖飾,正是朱元璋的獨家標誌。

專家通過考證後,得出這樣的結論:上金貝古墓疑似為建文帝朱允炆陵寢。

當然,史學界目前還沒有形成一致結論,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個謎團會最終破解。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幾百年來各種說法不一,有說朱允炆投身火海,自焚而死;也有說他一直隱居在江西三清山;也有說他去了東南亞等等,但都是沒有任何證據的推測。

那麼,這幾年有種新的說法,說朱允炆躲到了青海省樂都縣的馬圈溝口的瞿曇寺。針對這種說法,專家提出了很多證據,還是蠻靠譜的,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說法。

青海瞿曇寺,傳說是朱允炆隱居之地


瞿曇寺


青海省樂都縣的馬圈溝口地區,有個佔地2.8萬平方的長方形院落,就是傳說中朱允炆隱居的地方。整個寺廟院落都是屏障,前前後後都是有圍牆。

關於瞿曇寺的來歷,據《明史稿》記載,明朝建立初期,西北一帶的元朝殘部還在不斷的反撲,當地局勢很不穩定,朱元璋就派大將藍玉前來鎮壓。結果被當時藏族部落誤會,以為明朝是來消滅他們的,一時間更加混亂,甚至有部落乘機鬧分裂,想要割據一方。

此時,在青海海心山傳揚佛法的三羅喇嘛,就出面勸誡安撫周邊各部落。三羅喇嘛的聲望很高,真就把大部分鬧事的部落給安撫下去了。

《明史稿》中有記載,“西寧番僧三喇,為書招降罕東諸部”,說的就是這個歷史事件。後來,事件上報到朱元璋這裡,朱元璋大加讚賞,封三羅喇嘛為西寧都綱司,並修建瞿曇寺。這個三羅喇嘛就是瞿曇寺的第一代主持。

瞿曇寺有朱元璋下令修建


朱允炆隱居證據之一:耿炳文


長興侯耿炳文是明朝的開國大將,是朱允炆的姻翁(姐夫的父親)。從洪武十九年開始,耿炳文就被派到青海西寧駐守,到了洪武三十年,耿炳文更是被任命為徵西將軍。

所以,從洪武十九年也就是1386年,到1402年的靖難之役之後,耿炳文都是青海地區最高軍事長官,整個青海地區都是他的勢力範圍。

所以,如果朱允炆逃到這裡隱居,在耿炳文的勢力範圍內應該很安全。而且信奉藏傳佛教的瞿曇寺,在當地有極高的聲望。沒事一般人不會往那裡跑,所以隱蔽性是很好的。

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很有可能在瞿曇寺隱居


朱允炆隱居證據之二:肅莊王朱楧


根據甘肅蘭州的《渭源縣誌》記載,朱允炆逃離京城之後,先是去了雲南,然後是四川,最後在甘肅蘭州停留過好幾年。在蘭州的時候,朱棣已經找到了朱允炆的蹤跡。

公元1412年,武當山玉虛宮的孫碧雲,受命到蘭州秘密尋找建文帝。結果,孫碧雲還沒找到建文帝,卻引起了肅莊王的注意。所以肅莊王就秘密的把建文帝送到了樂都瞿曇寺。

而護送建文帝的侍衛,就是當時樂都的軍政長官楊剛中,和他的三個結義兄弟,分別姓盛、姓徐、姓剛。這四個人受命保護建文帝。

至今,在距離瞿曇寺十幾公里開外的楊家村裡,還流傳著一本家譜,家譜裡就有記載,楊家祖先,在明洪武八年從浙江省仁和縣,遷到了青海樂都,並“扈”駕瞿曇,授千戶職。

“扈”是隨從,“架”則專指這個帝王所乘的車架。所以,當地人認為,這句“扈架瞿曇”說的,就是保護朱允炆前往瞿曇寺的事情。而且,這並不只是記載在楊家的族譜中,結義兄弟中的另外三個,盛家、徐家、剛家的家譜中,也都有相似記載。

深山朝佛圖暗藏玄機


朱允炆隱居證據之三:《深山朝佛圖》


瞿曇寺裡一直保存完好的一幅壁畫,《深山朝佛圖》,也證實了朱允炆曾經隱居在此的事實。壁畫中一位年輕高僧在深山打坐修行,周圍都是趕著犛牛的藏族信眾,整個畫面看起來十分祥和安寧。

然而,在這幅畫的左邊,卻有一群舉著大旗,身穿盔甲的馬隊,這就明顯和壁畫的內容意境很是不搭了。但正是這個不協調的壁畫裡,卻透露出不一般的信息。專家認為,這個年輕高僧,應該就是建文帝。而這些軍隊呢,那也是為了保護他而存在的。

朱允炆隱居證據之四:瞿曇寺的建築規格

這個瞿曇寺雖然位於偏遠的青海省樂都縣,而且信奉的是藏傳佛教,但是寺廟的整個建築規格卻是漢式皇家建築風格,寺廟還被稱為“高原上的小故宮”。

專家認為,這很可能與朱允文隱居在此有這很大關係。瞿曇寺裡有個隆國殿,它的房頂以及房頂裝飾,就是採用的“重簷廡殿頂”的建築風格。

“重簷廡殿頂”是我過封建社會里檔次最高的皇家建築。現在故宮的太和殿屋頂,就是我國最大最為典型的重簷廡殿頂。而瞿曇寺隆國殿的屋頂,用的也是這種建築規制。

還有隆國殿的構架,以及細節方面的設計,都和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前身,奉天殿高度相似。包括它的門窗,門窗上的花紋,也都是故宮獨有的,在其他建築上都沒有過相似的花紋。

屋頂上的那些吻獸。包括正吻,屋脊上的截獸,小跑,套獸等等,這些都和故宮早期的吻獸是非常一致。還有隆國殿兩邊的抄手斜廊,和故宮奉天殿一樣,也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從這些方面來看,瞿曇寺其實就是一個明朝的宮廷建築。

隆國殿的屋頂和太和殿是一樣的


另外,瞿曇寺的須彌座前面,有一塊高約兩米的木牌,上面的用漢、藏、梵三種文字,寫著“皇帝萬萬歲”。再看看木牌背面刻著,“大明宣德二年初九日,御用太監孟繼、尚毅、陳亨、袁琦建立”。

從這塊木牌來看,隆國殿就是建成於宣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427年。當時的朱棣已經去世多年。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如果還活著,那也不過是才年過五十。

專家認為,這個木牌上的皇帝很有可能指的就是建文帝,而這個隆國殿很有可能就是朝廷專門為建文帝建的。那就奇怪了,朝廷他不是應該追殺朱允炆嗎?那為什麼反過來為他建立這樣一座佛剎呢?

專家是這麼說的,朱棣在位22年,朱允炆是四處躲避,隱姓埋名。但是,到了朱棣駕崩之後呢,形勢就不一樣了。朱棣的兒子洪熙皇帝朱高熾即位之後呢,他就改變了他父親的那種治政的方略。

朱高熾登基後實施仁政,並大赦天下,尤其對於建文帝的一些支持者下了特赦令。所以,這個時候,建文帝就可以在瞿曇寺露面了。

隆國殿屋頂上的吻獸和太和殿相似


專家認為,這個朱允炆不僅隱姓埋名,成功躲過了朱棣的追查,而且還遇到了朱高熾這樣的好皇帝,並在瞿曇寺得享晚年。

據史料記載,除了洪熙皇帝朱高熾大開赦令外,明朝十三朝皇帝中,就有七位皇帝曾為瞿曇寺下達過勒喻。其中碑七道、誥命兩道、印五顆,封瞿曇寺主持為大國師。

明朝這麼多皇帝大力的扶持瞿曇寺,到底是為什麼?那是不是真的隱藏著朱允炆在此歸隱的歷史事實呢?


歷史的視界


一、自殺 民間曾有流傳,說是在朱棣發動兵變以後,一路上過五關斬六將,直接率兵打到了當時的大明王都京城,肅然中間有一些小小的挫折,當時依舊不能阻擋朱棣要勝利的事實。而就在朱棣即將攻打下京城時,知曉走投無路的朱允炆很是直接,他知道一旦朱棣上位,對他來說就是苦難的開始,於是便在皇宮之中自殺而死。當然這一說話沒有什麼事實依據,歷史上也不曾有過任何的記載,只是流傳在民間的一種說法。 二、逃亡湄江,出家為僧 也有人說,當時的朱允炆率領著一些手下在朱棣攻城之時便慌慌張張的出逃了,一路上可謂是顛沛流離,面對無數的追殺,原本保護他的侍衛們紛紛死在敵軍手中。一路鬥智鬥勇的逃亡,使得朱允炆湄江,知道自己報仇無望的他便出家為僧,在當時觀音崖上剃髮出家。不再理會其他事情的朱允炆一心向佛,直到最後的死去,這也就是藏君洞的由來。 三、逃亡出海,流落非洲 當然還有一些人認為當時的逃出皇宮後的朱允炆帶領著一部分人馬直接逃往天津方向,直接乘坐大船南下出海,後來直接來到非洲大陸上,在非洲建立起了一個小國家,隨時等待機會準備反攻回去。這種說話是大家比較認可的,因為當初的朱棣曾經多次讓鄭和南下。雖然給出的解釋是彰顯大國風範,但是也有可能是朱棣讓鄭和前去尋找朱允炆的去向,想要將其消滅來解除後患。 以上的三種便是如今大家對朱允炆去向最為認可的說法了,當時事實是如何至今還是一個不曾解開的迷,畢竟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只能希望未來能有專家學者解開這一個未知之迷了。


李雲飛40897054


百分之百自殺燒死了!是允炆的高傲的貴族性格與失敗的時局造就的必然結果。

不見允炆屍體,朱棣是不敢立馬決定稱帝的!見到允炆的屍體,朱棣已沒有退路,只能自己上。

朱棣進南京,是不敢公開殺父皇欽定的接班人的!最多隻能打算讓允炆做做傀儡再說。戰爭時期那些幫朱棣的大臣也只是同情為主,完全認為朱棣不敢奪位。畢竟允炆是他父親多年培養並欽定!正統與合法早已深入人心!

正是因為這原因,朱棣不敢宣佈允炆的死訊!若允炆做幾年傀儡再死,朱棣可以掩人耳目。但在朱棣進城這當兒允炆死了,那這個弒君的罪名、亂臣賊子的罵名朱棣即使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所以,面對天下,允炆只能不死不活!因此成謎!這也是朱棣的政治智慧和必然選擇!


海1說


一是如果能逃走,建文帝朱允炆會不會逃?後世普遍同情這個被四叔奪走皇位的人,以為他是個懦弱的人。其實不然,朱允炆這個人是個手段堅決,做事果敢的人。上臺半年多,建文帝就將5位叔王削掉,其中湘王朱柏嚇得全家在封地荊州自焚而死。這5位叔叔有謀反嗎?沒有,違法違紀倒是有。鬧成叔叔朱柏全家死亡,於情於理,削藩工作本該暫時收手,先安撫一下家族內部的情緒。但朱允炆沒有收手,而是繼續大力推進削藩。他當初削除周王的時候,派李景隆率大軍突襲到周王封地開封抓了周王。他要削除燕王朱棣的時候,也是集結了50萬大軍殺向燕王朱棣的封地,並親自在南京送行,企圖一舉抓住燕王朱棣。

建文帝生在太子朱標家,又接受了朱元璋六年的帝王教育,所以做事果斷,而本身性格又剛烈。這種做事風格的人,往往心氣高,死要面子,但在徹底失敗後,基本就是選擇自殺,比如項羽,又比如崇禎帝。

二是建文帝能逃得了嗎?南京城不是被攻破的,當時南京城還有20萬大軍,若不是谷王和李景隆打開城門放朱棣大軍進城,朱棣一時半會很難進入南京城,建文帝沒有必要捉急逃跑。後來,因為出現叛徒主動打開城門,事發突然,建文帝並沒有逃跑的充分時間。

再說,經過明太祖朱元璋30年的建設,明朝此時已建立了完善的保甲制度,對全社會採取網格化管理。像這種情況,老百姓知情不報,一律處死,甚至屠村,朱元璋就幹過這事。在明初,不要說長期藏一位失敗的皇帝,就是藏一頭豬都難。朱棣作為篡位之君,以朱棣的行事風格,不可能會容忍活著的建文帝存在。

後世確實沒有發現建文帝的行蹤,朱棣假裝派人找了20年,找到了鬼影。這麼好的保甲制度,居然找了20年找不到,那只有一個結果,就是建文帝確實在南京城破時在宮內自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