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主要吃什么?一天三顿都是肉吗?

丘崇坛


有网友问: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主要吃什么?一天三顿都是肉吗? 这个问题,我就比较在行了,因为我姥爷的2个兄弟,一直到现在还在内蒙古放牧。

现在当然饮食非常丰富了,在更早物资贫瘠的时候,生活还比较原始。但是,有一点是需要知道的,游牧人从来都不是以肉类为主食的,牧羊人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每天都吃手抓肉。

就是蒙古牧民也很少杀羊吃,只有重要节日和贵宾来了,才会杀羊吃。一般来说在新巴尔虎旗,需要20亩地,才能养一只羊,而一个牧民家庭有300-400只羊才能,相对富裕的养活全家,这样1户牧民就需要6000-8000亩草场。

但是一场严重的大雪,或者一场严重的口蹄疫,都有可能让一个游牧人瞬间变成乞丐。维持一定的羊群数量,非常重要。也许一个冬天过去了,就会冻死一半的羊。如果吃肉,也会注意是杀无法生育的母羊,过多的公羊,或者是无法熬过冬天的弱羊。

但是,轻易不会去杀羊吃,游牧人主要依靠乳制品和粮食为主食。不要以为蒙古草原深处,就没有种植庄稼,只是规模不大而已。

如果每天吃羊,全家人一年就要吃掉100只羊,所以要吃利息,也就是乳制品,不能吃本金,也就是过度杀羊吃肉。冬季吃冻死的羊就可以了,春天羊太廋,夏天羊在上膘,秋天又要收集过冬的草料。

同时,游牧人还需要更多的羊毛,搓绳子,编织,还有缝补帐篷,还有贩卖换成现金,以及使用羊毛和活羊交税。

清代赵翼编写的《檐曝杂记》记载:食酪,蒙古之俗,膻肉酪浆,然皆不能食肉也。食肉惟王公台吉能之,我等穷夷,但逢节杀一羊而已。


深度军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很大,简单说说。

很多人认为古代游牧民族一天三顿都是烤羊肉,这是很大的误解。

其实无论牛、羊还是马,对于游牧民族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没有冰箱,蒙古人又缺乏腌制的香料和盐,杀了牲口以后就要很快吃掉,或者做成干肉。

但干肉很难吃,基本只是维持基本生存用的。

其实,平时游牧民族主要的食物是奶和各种五花八门的肉。

游牧民族通过牛奶羊奶,制作各种奶制品。

游牧民族的奶制品花样很多:奶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酸奶、马奶酒等。

这些奶制品的热量也高,是很好的充饥食物。

至于吃肉,大部分不是自己养殖的,而来自于狩猎。

大草原上,野兔、野羊、野猪还是很多的,另外还有很多老鼠。

湖里和河里,还有不少鱼。

其实,新中国建立的时候,内蒙古草原上还有高达200万只黄羊,只是现在绝迹了而已。

游牧民族除了放牧以外,男人必须也要去打猎,这是食物的重要来源。

而养殖的牛、羊不到粮食短缺时,是不会杀了吃肉的。

至于马和狗,是游牧民族的好伙伴,是不能杀掉吃肉的。

古代的蒙古人一天吃两顿,早晚各一顿,以肉食和奶食为主。

这也是蒙古大军为什么能够长距离行军的原因!他们可以吃干肉和马奶为生,也符合他们的民族习惯。

自然,蒙古人也是吃粮食的。

早在汉代,大汉铁骑攻破匈奴人的时候,就发现匈奴有不少粮仓,里面都死小米。

这些小米,主要来自于和中原的粮食贸易。

对于中原来说,小米其实并不值钱,可以用粮食换取游牧民族珍贵的毛皮和宝石。

蒙古人有了小米以后,就多了吃粥的习惯。

一天两顿中,早饭往往就是喝点粥,坚持过一天,晚上才正儿八经吃顿饭,有时候会有肉。

这样就更节省牲口,也不用每天拼死去打猎了。

说通俗点,游牧民族的肉食,主要来自狩猎,吃的并不算多。

相对来说,奶制品则是每天都要吃的。

以上肉奶,会搭配小米等粮食,这就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了。

自然,他们也会吃点蔬菜,但都是搭配作用,就像我们的小菜,比如:蒙古韭、沙葱、沙芥、草黄麻、香叶芹葱头、水车前、茸草等可以食用的特产绿色植物。

可以看到,游牧民族吃饭肉奶太多,维生素缺乏,从今天角度来说就是非常不健康。

这也是游牧民族,平均寿命短的重要原因。

不过,他们吃饭很豪爽的。

《北虏风俗》一书中有如下记载:蒙古人吃肉“皆半熟,以未熟者耐饥,且养人也。肉之汁即以煮粥,又以烹茶,茶肉味相反,彼亦不忌也。……食肉不用筷,手持肉一大片,半入口中,余以刀切断而食之。用刀之巧与汉民之用筷无异也。蒙古人食兽肉,饮羊酪,其量之多实可骇,一餐羊数斤者,常量也,多者一昼夜食羊一只。又能绝食者数日不见饥色,一旦就食,则一人兼数人之食,至其一人一日之食料,必羊腿一只是为常例。”


萨沙


我的家乡在山西北部,紧邻内蒙古,也见过许多蒙古族的朋友,就拿蒙古族为例,说一下他们的今天的饮食习惯,来推测古代蒙古族的主要食物吧。

一、今天的蒙古族人已经开始适应了所有市场上有的食物,习惯了各种地方的小吃和菜系,由于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饮食习惯,他们喜欢吃的食物如下:

肉类,以牛、羊、骆驼、鹿肉为主,还有猪肉、鸡肉、鱼肉等;

蔬菜类,现在的蒙古族有条件自己种菜,北方常见的西红柿、黄瓜、豆角、白菜等等,他们尤其喜欢食用草原上野生的韭菜、葱等;

主食,主食一般以面食为主,白面、莜面、豆面、荞面等,米饭吃的较少,一般是小米、糜子米、黍子黄米等,传统的蒙古族食物里面有一种炒米,就是用糜子米加工而成的;

其他,乳制品,游牧民族有着丰富的乳品资源,他们用鲜奶制成酸奶、奶豆腐、奶酪甚至奶酒。

二、推测古代的蒙古族,吃的食物大约是这样的:

肉类,以牛、羊、骆驼、鹿肉为主,因为没有养殖的习惯,所以猪肉和鸡肉等较为稀缺;

主食,和现在食用的差不多,因为他们可以种植小麦和一些杂粮;

蔬菜,应该是以各种野菜为主,古代的蒙古人没有自己种菜的习惯;

其他的乳制品和今天食用的差不多。


无嗔无狂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游牧民族似乎顿顿都能吃上肉,很多人甚至认为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吊打农耕民族,就是因为能天天吃肉,因此获得了体力上的优势。

但是历史的真相往往让人意外,游牧民族的普通牧民吃肉实际上并不比农民多,肉对于他们依然是奢侈品,是难以享受的美味。能大快朵颐的,只有上层的那一小撮部落贵族。对于大部分牧民来说,他们的主要食物不是肉,而是奶。

清代赵翼编写的《檐曝杂记》中记载:“食酪,蒙古之俗,膻肉酪浆,然皆不能食肉也。余在木兰,中有蒙古兵能汉语者,询之,谓:“食肉惟王公台吉能之,我等穷夷,但逢节杀一羊而已。””可见,羊在牧民中的地位跟猪在农民中一样,都是过节才能享用的珍品。

(羊肉对于牧民来说极为奢侈)

在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常常会记录俘获了多少只羊,这些羊往往会被当做劳军的食物犒赏军士。但实际上,游牧民族带着这些羊大部分并非是用来杀掉吃肉,而是吃他们产下的奶。

(奶制品才是游牧民族饮食的主流)

直到今日,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的牲畜出栏率依然仅为28%,这意味着每100只样每年可以利用的数量是28只,这还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今天各种饲料、疫苗、兽医层出不穷,也只能达到这个结果。而古代游牧民族的出栏率可能连今天的一半都不如,如果按出栏率15%计算,就算拥有数百只羊的家庭也很难顿顿吃肉,重要的是,当时储存条件落后,草率杀羊后往往难以保存肉食,因此,杀羊吃肉对于牧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这还只是收成好的时候,如果碰上灾年,牧草大量枯萎,羊群就会大量死亡,到时牧民就会沦为食不果腹的境地,游牧民族对灾害的抵抗力,实际上比农耕民族还弱。当年唐朝与突厥同时遭遇罕见的灾害,双方都收成减产,突厥因此元气大伤,数年缓不过劲,而唐朝却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并集结大军,一举消灭了马瘦羊少的突厥人。

一旦遇到灾害,牛羊大批死亡,牧民们甚至要靠捕捉老鼠、鱼和各种小动物为食,比如成吉思汗小时候就靠捕捉小动物为生,其为了一条鱼杀死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

通过种种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在古代世界,吃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吃肉终归是达官显贵们的特权罢了。肉食在中国的普及,还要等到80年代以后,我们应该无比庆幸,我们生在了一个物质最为丰富的时代,我们终于能天天吃上肉了。


沉思的托克维尔


乳制品才是游牧民族日常饮食的主要来源。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之中,游牧文明是与农业文明长期并存的一种文明模式,在一些年降水量较低、降水分布不均衡或常年严寒低温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游牧显然是一种更适宜人类生存的生产方式。

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建立,都有许多先提条件,对于农业民族来说是农耕知识,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就是乳制品知识,换句话说,在远古时期,人类尚未学会充分利用牲畜的乳制品(当作饮食主要来源)之前,游牧文明是不可能存在的。



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力要远低于近现代的畜牧业生产力,近现代之前,游牧家庭如果想依靠「肉食」来维持日常饮食,就必须饲养足够多的牲畜,而饲养足够多的牲畜需要足够的人工和足够大的草场,但一个普通游牧家庭是很难在人口有限的前提下,管理数量庞大的牲畜并且掠夺足够的草场资源,如果游牧家庭为此增加人口,那么就会面临「肉食」不够分配的死循环。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牲畜就是牧民的「本金」,而牲畜所产的乳制品则是「利息」,如果牧民将「肉食」作为主食,就必将陷入杀鸡取卵的困境,游牧经济便会很快崩溃。



除此之外,由于自然条件所限,游牧经济远比农耕经济更脆弱,牲畜的养殖情况很不稳定,所以游牧人群会尽可能从牲畜身上获取持续稳定的价值,比如前文说到的乳制品,还有用来纺织或交易的羊毛和用作燃料的牲畜粪便等。

即便是对牲畜的宰杀,也会优先选择无法生育的母畜、难耐严冬的幼畜或数量过多的公畜。



其实,除了收获乳制品和宰杀牲畜,渔猎、采摘(野生植物)、贸易和少量的农耕都是游牧民族获取食物的方式,但它们也并不能撼动乳制品在草原民族餐桌上的独特地位。


历史伶俜者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主要吃什么?一天三顿都是肉吗? 这个问题,我就比较在行了,因为我姥爷的2个兄弟,一直到现在还在内蒙古放牧。 现在当然饮食非常丰富了,在更早物资贫瘠的时候,生活还比较原始。但是,有一点是需要知道的,游牧人从来都不是以肉类为主食的,牧羊人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每天都吃手抓肉。 就是蒙古牧民也很少杀羊吃,只有重要节日和贵宾来了,才会杀羊吃。一般来说在新巴尔虎旗,需要20亩地,才能养一只羊,而一个牧民家庭有300-400只羊才能,相对富裕的养活全家,这样1户牧民就需要6000-8000亩草场。 但是一场严重的大雪,或者一场严重的口蹄疫,都有可能让一个游牧人瞬间变成乞丐。维持一定的羊群数量,非常重要。也许一个冬天过去了,就会冻死一半的羊。如果吃肉,也会注意是杀无法生育的母羊,过多的公羊,或者是无法熬过冬天的弱羊。 但是,轻易不会去杀羊吃,游牧人主要依靠乳制品和粮食为主食。不要以为蒙古草原深处,就没有种植庄稼,只是规模不大而已。 如果每天吃羊,全家人一年就要吃掉100只羊,所以要吃利息,也就是乳制品,不能吃本金,也就是过度杀羊吃肉。冬季吃冻死的羊就可以了,春天羊太廋,夏天羊在上膘,秋天又要收集过冬的草料。 同时,游牧人还需要更多的羊毛,搓绳子,编织,还有缝补帐篷,还有贩卖换成现金,以及使用羊毛和活羊交税。 清代赵翼编写的《檐曝杂记》记载:食酪,蒙古之俗,膻肉酪浆,然皆不能食肉也。食肉惟王公台吉能之,我等穷夷,但逢节杀一羊而已。


开热买


自古以来,游牧民族就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恶劣环境里,与天争与地争与人争,还要遇到各种灾害,牛羊的瘟疫,旱灾白灾更是年复一年。

夏rì的蚊蝇,冬rì的寒冷,都让他们吃尽了苦头,饥寒交迫之际,那些抱团取暖的牧人,把老弱放在最外面,把孩子和青壮包围在最里面,那些挨冻的老弱彻夜发出惨叫,以抵御寒冷,这是野兽法则,从他们的图腾狼那里学来的。残酷的环境强健了他们的筋骨,野蛮了他们的心智。在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他们会用牛羊换取一些茶叶,小麦来补充维生素,自己也会摘些蒲公英吃。在中原王朝衰弱的时候,他们就会扑上来狠狠的咬几口,甚至整个吃下去。


热虎虎


诚邀,如题,在古代,粮食总是一个国家绕不开的大问题。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不管你是穷是富,你总得吃饭,所以才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主要吃什么?难道一天三顿都是肉吗?

当然不是,的确,古代中国的游牧民族多居于北方,那里的气候不适合种植小麦稻米,瓜果蔬菜,是以很多人都会觉得游牧民族的孩子都是吃烤肉,喝羊奶长大的。此言不虚但是小编要说的是,其实在游牧民族的菜单里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否者光吃烤肉,不得腻死啊。

划重点,在游牧民族的菜单里,茶叶和小米也是非常重要的。

游牧民族虽然以肉食为主,但那是有钱人的生活,只有贵族和殷实阶层才能天天有肉吃。其实古代普通的牧民们一般吃两顿,早晨一顿米粥(首要是小米),晚上一顿肉粥,偶然能吃上一顿肉或者肉干。意大利传教士加宾尼在《出使蒙古记》中记载:“他们把小米放在水里煮,早晨喝一二杯汤,白日就不再吃东西;晚上吃一点肉,而且喝肉汤”。由此可见,除了肉类外,粮食也是游牧民族有必要的食物。正是因为对于粮食的需求,所以游牧民族经常会南下中原抢粮食。

除此之外,茶叶蔬菜也是牧民朋友的必需品

在今天,草原牧民仍然会炮制奶茶以招待客人。实际上茶叶是全世界通用的饮品,对于北方少数民族而言,茶叶,鱼,蔬菜更是补充维生素的必需品,要知道长期吃肉是很难得到维生素C的补充的,在草原上采集的沙葱、沙芥等野菜就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确切来讲,肉食肯定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的主食,但也不是一天三顿都是肉,还有很多辅食作为补充呢!

一、肉食是游牧民族的主食

蒙古饮食场面

就拿曾经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大帝国的蒙古族来说,其饮食也以肉食为主食。宋人彭大雅在《黑鞑事略》中记录蒙古族 “食肉而不粒。猎而得者,曰兔、曰鹿、曰野彘、曰顽羊、曰黄羊、曰野马、曰河源之鱼。牧而庖者,以羊为常,牛次之。非大宴,不刑马。火燎者十八九,鼎烹者十二三。其饮,马乳与羊牛酪。其味盐一而已。”简单理解就是,蒙古人多数时间吃肉,这些肉食有的靠打猎获取,有的则是宰杀自己牧养的牲畜,且以牛、羊等大型动物为主,除非大型宴会才会杀马,百分之八九十的肉食都是火烤,百分之一二十的会采用烹煮的方式加熟,喝的就是马奶和牛羊酪了,不过都离不开盐这味调味剂。此外,《蒙古秘史》中记载,圣主成吉思汗取得天下后,宴请功臣时用的是全羊庆功。这些都足以说明肉食无疑是古代游牧民族的主食。

二、肉食之外的辅食也是必不可少的

西北面食花线馍馍

虽然蒙古人以肉、乳为主要食品,赵珙在《蒙鞑备录》中记载,蒙古人的饮食中“亦有一二处出黑黍米,彼亦煮为解粥”说明当时蒙古人的饮食中含有一定比例的非肉类食物。公元1221年,意大利人普·兰迦尔宾奉教宗英诺森四世命,出使蒙古,在其《出使蒙古记》中记载蒙古人“用水煮小米饭,但由于煮得稀薄,只能喝而不能吃。”这说的其实就是我们今人所说的粥了。 蒙古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其饮食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官员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记载了当时蒙古人的各色菜肴和面点类饮食,其中非肉类比例占到百分之三十。其他游牧民族也是荤素搭配,上层贵族的饮食中肉类食品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下层人民,不过素食都是其饮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下层人民素食则占有很大比例,西藏地区的藏族人民的青稞面、青稞酒;西北地区传统馍馍都是很好的例子。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稍微懂点现代养生学的人都懂,肉类与非肉类食物搭配才能为人体提供更为丰富的多种营养搭配,更加有利益于身心健康。


国家人文历史


怎么可能呢?

马匹、牛羊,始终是游牧民族的主要财产,怎么可能随便吃?

除非少部分贵族,大多数中底层的牧民都是以奶食为主,结合少部分面食、少部分肉食。

这些肉食也是以年老病弱为主。尤其在秋季末期,必须将一些无法渡过冬天的牲畜提前宰杀掉以避免更多投入,肉食用盐和利用寒冷天气作为冬天的食物储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